稀缺感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4-01-26 02:23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袁亚兵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损耗效能

○ 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 袁亚兵

河北东方学院 王红柳

积极青少年发展观认为,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内外资源包括生态资源和心理资源,强调了心理资源应满足青少年积极发展需要的重要性。心理资源指能够使人成功的优势力量,包括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力、情感体验力等。一旦心理资源不能满足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需要,即产生稀缺感。稀缺感是指由于缺乏真实资源或缺乏感知所引起的个体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状态。

一、稀缺感的形成动因

1.低自我效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是人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对自己未来行为的预测。青少年的低自我效能表现在:缺乏自主力,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情绪,尤其在应对挑战的时候无力调动心理资源,进而引发稀缺感。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孩子过度保护的家庭中,家长的意志强行代替青少年思考和作决策,使孩子缺少自主思考、作决定的历练。

2.高自我损耗。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基于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提出自我损耗概念。自我控制能量模型理论指出,在自我控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相关任务时会消耗心理内部储存的控制资源,当损耗的心理资源达到一定量时,个体便处于低自我控制状态,即自我损耗状态。一旦个体处于高自我损耗状态,其自身各种协调能力就会受到相应的损害,高自我损耗状态将会引发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效率下降,青少年积极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稀缺感即生成。

3.弱情感体验。丰富的情感体验是青少年积极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心理资源。情感体验能力强的青少年容易感知和捕获来自外在环境的积极能量,从而克服劣势,满足个体发展需求。然而,有的父母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减少甚至杜绝他们的社交机会,造成青少年缺少与同伴交往的情感体验;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孩子的情感波动,与孩子的情感互动较少。在诸如此类的成长环境中,青少年的情感体验相对薄弱,易引发情感源泉的枯竭,无法满足积极发展需求,从而引发稀缺感。

二、稀缺感的消极影响

1.阻碍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 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这样形容“空心病”。青少年长期处于自我否定、心理资源损耗的状态下,将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定健康的人际互动模式。青少年一旦感受不到自己被周围的人需要,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就无法自发体会生命的意义,从而丢失人生前进的方向。长此以往,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发展成“空心病”。稀缺感强化了“空心病”状态,阻碍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加速形成人际孤岛。

2.制约优秀学习品质的生成。完成长期的学习任务需要多项素质的加持,如自律、毅力、抗挫折、善反思、肯吃苦等。随着学段上升,学业任务加重,部分青少年虽然能够积极应对学习任务,但仍需要充分调动心理资源,如鼓励自己要有自信,要克服眼前考试失败的挫折等。这种心理资源的损耗如果太多,就无法支撑青少年后续的课程学习。学习成效下降后又生成否定消极的自我认知,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降低,以至于逐渐讨厌某门课程甚至讨厌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稀缺感容易制约青少年优秀学习品质的生成,出现偏科、厌学等情况。

三、稀缺感现状的应对策略

1.提高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意向性自我调节是指个体以增强自身功能或优化自我发展为目标, 积极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与个人目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情境化行动。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作为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力量支撑,在其一生的适应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改善低自我效能引发的稀缺感。具体的策略如下:

在目标设立方面,本着长期主义,将目标放长远,不计较眼前目标能否立即实现;在未来发展方面,提高自己与现有资源的优化组合力,不沉湎于从前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标准选择方面,以内部自身发展标准而非外部评价标准来调节自我。通过以上策略,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够帮助青少年将外部生态资源和内部心理资源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提高自我效能,促进积极发展。

2.培育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有助于保持精神处于振奋、快乐、平和、充满战斗力等有利状态。积极情绪可以培育,也可以积累。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每个时刻都可能是“积极的微小时刻”。积极情绪有助于缓解因高自我损耗引发的稀缺感。具体的策略如下:

活在当下——强化“存在感”。寻找自身闪光点,强化积极的存在感。如做自己擅长的事,设定可达成的目标,青少年会重新获得正向的自我真实认知。

善待过往——体验“自我连续感”。自我连续感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仍然维持原状的感受。这种感受促使青少年从过去的行为中吸取经验,为未来制订与经验相关的计划,甚至影响未来的行为表现等。在实践中,家长或教师可引导青少年养成书写故事的习惯,创建鲜活的生命叙事,体验积极自我连续感,在过去与当下的自我之间建立联系。

憧憬未来——运用“未来情景思维”。把自我投射到未来,预先体验对未来设想的心理建构被称为“未来情景思维”。通过未来情景思维,青少年能够进行更长远的设想和考虑,从而增强走出当前困境的信心。

3.设立全方位的情感补给场景。青少年及时进行情感补给有助于减少因弱情感体验带来的稀缺感。设立全方位的情感补给场景,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的通力协作。学校、社区可设置增进情感的相关亲子活动、同伴活动、师生活动。在家庭中,家长应创设有效环境,帮助青少年远离虚拟的网络世界,主动走进人群,走进大自然,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能力。在各项活动的主动参与中,在与各类人群的交流碰撞中,青少年的真实情感体验愈加丰富,心理资源也愈加充实,成为支撑其健康成长的丰盈力量。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损耗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
自我损耗理论视角下的编辑审读
变压器附加损耗对负载损耗的影响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