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刚
作为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现已发展成为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于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综合厅、金工首饰厅、奥运服饰厅等七个展厅,收藏有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等一万余件。
我国素有“衣冠上国”之美誉。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等,服饰不仅凝聚了历代手艺人的情感与智慧,也生动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生活和区域文化的多元特征。
“我們馆藏的这些珍贵的民族服饰,就是一部部鲜活的民族融合史书。”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田辉说道。一件件精致的民族服饰、一段段动人心弦的展品故事,将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
特色鲜明民族衣
来到民族服饰综合厅,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让人目不暇接:长衣盛饰是北方各民族服饰的重要特色,服装材料以皮毛、毡、氆氇和锦缎为主,装饰物以华贵的金银、珠玉、珊瑚、松石为主;上衣下裳则是属于山地文化的南方各民族服饰的主要款式,服装材料以棉麻为主,装饰形式瑰丽多姿……
在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中,有一件材质奇特的衣服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件是赫哲族的鱼皮衣,衣身由若干块浅色鱼皮拼缝而成。”讲解员介绍,赫哲族人民以渔猎为生,鱼皮服饰为其所特有,具有轻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湿等优点。制作鱼皮衣需选用大鱼,如胖头鱼、大马哈鱼、怀头鱼、狗鱼等。工艺也较为繁复,分为剥鱼皮、晾鱼皮、熟鱼皮、拼皮子、拼花、缝制、贴饰花纹等。
“这件鱼皮衣,与我们馆有着很深的渊源。”讲解员介绍,“2000年,我们馆前往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采集素材,邀请当地一位鱼皮衣制作手艺人专门展示鱼皮衣制作过程。我们据此制作了纪录片《赫哲族的鱼皮衣》。”
民族服饰特色鲜明,可以说是识别民族的重要标志。藏袍宽袍大袖,适合高原气候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维吾尔族服装宽松洒脱、色彩艳丽;纳西族的特色服饰是缀有七星纹饰的羊毛披肩,象征着纳西妇女“肩负日月,背负繁星”的勤劳美德……
巧手錾刻堪鬼斧
在金工首饰厅,琳琅满目的民族饰品令人惊艳。在一套由玛瑙、珊瑚、银饰组成的蒙古族头饰前,讲解员介绍道:“这套蒙古族珊瑚头饰,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其主人是察哈尔部落的王妃。”在蒙古族的传统习俗中,头饰是姑娘结婚时的嫁妆。馆藏的这套蒙古族珊瑚头饰,据称因其主人王妃本人并没有子嗣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我们馆还收藏了一件珍贵的汉族银点翠镶宝石凤冠。”在这件凤冠前,讲解员介绍了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点翠工艺。翠,即翠鸟之羽。点翠,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此件凤冠除了点翠工艺外,还采用了錾花和花丝工艺,色彩明丽和谐,造型精美。
苗族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银角是苗族服饰中的一大奇观。馆藏的一件雷山大银角,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佩戴银角时,还要在其两端插上白色羽毛。羽毛随风摇曳,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并兼具轻盈飘逸之美。博物馆代表性的藏品——贵州黄平苗族银凤冠,制作工艺复杂,使用的小件饰品有两百余件。冠的正面饰有四只栩栩如生的凤鸟,银花上还连有蜻蜓、螳螂、蝴蝶、蜜蜂等图案的饰品,用簧形银丝与冠体相连,并做颤枝处理。佩戴时,银花晃动,流苏轻摇,整个银冠被注入活力。
勇担使命弘文化
作为高校博物馆,民族服饰博物馆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就是教学科研。博物馆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与“博物馆”专业两个硕士点,学生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博物馆每年主办专题展览,学生在协助整理藏品、绘制款式图的过程中,与展品近距离接触,可以深入研究民族服饰的造型、工艺。
“我们馆还积极参与服务国家重大项目的设计工作。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展厅来展示这些创新设计作品。”在奥运服饰展厅内,讲解员介绍道。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火炬手接力服装。火炬手服装图形由中国传统凤纹及祥云纹组成,凤纹穿插于祥云之间,错落有致,优雅生动,极具中国传统美学神韵。
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颁奖礼仪服装之“青花瓷”系列服装,在造型上采用了极具中国传统服装特色的旗袍领和小包袖,工艺上采用传统苏绣中“乱针绣”和镶、嵌、滚等传统旗袍制法,色彩与图案来源于经典的青花瓷,蓝白对比色彩鲜明,格调柔和淡雅又不失华丽。
此外,博物馆团队还参与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地面保暖装置的设计工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志愿者)制服设计、火炬手服装设计、颁奖礼仪服装设计等,向世界传递中国美。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