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兴市襟江小学 刘 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 年版)》)首次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并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维度。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调动教材资源,运用最适切的策略,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点缀、装饰作用的插图,同样承载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资源。
《课标(2022 年版)》中多种文化形式常以无形的状态呈现,看不见、摸不着,蕴藏在教材课文的字里行间。由于小学生理性思维相对薄弱,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感知只能停留在理解性的角度,而对于其间的情感、意蕴和文化,却无法真正融入内心之中,这对很多学生真正阅读和解构文本起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角度来审视部编版教材中的插图,就不难发现插图所承载的文化功能。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村晚》,从编者所配置的插图来看,景色似乎并不是这首诗所要描绘的重点。首先,插图中以大片绿油油的麦苗为背景,近处一座充盈的池塘,婀娜多姿的柳树随风而摆,尤其是池塘边两只并排而行的鸭子,给优美静谧的自然之景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而在整幅图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的牧童,一副怡然自得、悠哉游哉的悠闲模样……由于有极具生命状态的鸭子、牛和牧童作为主体的介入,这幅图的核心并不在于自然之景,而是展现出极其浓郁的生活气息。由此不难看出,这首诗的文化价值在于展现人们的生活状态,语文教学的方向和抓手理应发生转变。
教材中插图以其形象性的特征,有效地冲击学生内在的认知,将原本以语言文字符号形式呈现的内容、事物、场景,甚至是情感,以更加鲜活的另一种形式展现在每一个读者面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品析语言、运用语言遭遇障碍时,巧妙运用教材中插图的价值,为学生搭建语言品析和表达的思维桥梁。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教师采用随文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五位壮士决定跳崖之时毅然决然的形象。这一练笔对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五位壮士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但由于他们对革命战争年代的认知比较匮乏,仅仅借助教材课文所呈现的内容,还不足以满足内在想象需求,因此很多学生想象出来的内容相对空洞,未能与课文描述的事件、展现的形象形成一脉相承的效果,这就导致了本次随文练笔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教师出示插图之后,先组织学生从个人的角度,对他们的身体形态、手臂动作以及面部表情进行全方位观察,然后再将他们五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结合课文内容的背景,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内心的活动,透过坚毅的表情,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他们看到已经渐渐远去的大部队和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欣慰;他们看到逐渐逼近的日本侵略者,内心涌起了无比憎恨之情。
由于思维的运作方式和最终成果,都贮存在生命个体的内部,无法通过有形的方式呈现。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教材的插图中,找准文本故事和人物内心活动动力链接点,彰显插图在引领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以《跳水》为例,小说中那位原本毫不知情的船长,在走出船舱的那一刻,看到自己的孩子身处绝境,一瞬间就想到用枪逼孩子跳水,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为什么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这位船长能够在一瞬之间,几乎不用任何思考就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呢?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船长在那一瞬间所想到的内容,直接出示了教材中的插图: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一个小孩摇摇晃晃地走在最顶端的横木上,这座轮船的桅杆至少得有二十多米高……然后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假如自己是船长,究竟该怎样才能救孩子呢?在直观性插图的冲击下,很多学生基于船长这一角色的定位,立刻认识到,必须要结合当时的环境,在绝境中捕捉对于孩子相对有利的资源。正所谓“人命关天”,学生快速地重新阅读文本,从而找到了一系列相对有利的资源。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聚焦教材中的插图,并进行情境渲染:你看,船长,你的孩子正处于危险境地,该怎么办?请你快速分析,作出决断。
由此来看,表面上的一瞬间,其实在船长的内心已经对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对有利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判断和分析,最后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绝不是船长随心所欲想出来的方法,而是其睿智和勇敢的选择。
教师要依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将直观性插图与教材的文本进行有机融合。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的认知体验,逐层拨开文本语言的藩篱,向着文本的本质之美进发。
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草原》,不仅以洗练的语言文字展现了草原的壮观之美,更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的精神品质,凸显了蒙汉情深的人性之美。基于这一内容特点,结合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教师紧扣语言文字与教材插图之间的融合点,引领学生逐层进阶,探寻文本中丰富的人性之美。
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展现了草原的景色之美,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语段中“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绿色渲染”“翠色欲流”等词语,感受草原的广阔和碧绿;紧扣“更可爱”“那么……那么……”“满心的愉快”,感受作者看到草原之后的兴奋之情;紧扣“静立不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感受草原的生机勃勃。教学至此,学生只是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和体悟,并没有能够与教材设定的语文要素进行关联,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由所读的内容想象开去”,想象还可能在草原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在这一契机中,教师就可以及时出示编者为第一自然段配置的草原插图,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插图中的内容,丰富自己的想象;另一方面则借助插图蓝本,拓展想象的范畴,将草原之美在品味语言和洞察感受的过程中集中呈现。再比如,针对课文描写蒙古族人民前来迎接的内容,编者还配置了人们策马扬鞭在草原上飞奔的插图,教师可以将其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融合,从不同的角度想象蒙古族人民的好客和热情,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这幅插图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性之美。
教材插图不仅有美化层面的点缀之效,还与文本语言融合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育人效能。教师要秉承编者用意,依循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