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濒临消亡的鲁西南支边户方言岛概述

2024-01-25 03:21欧阳国亮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支边鲁西南东北地区

欧阳国亮

方言岛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指说某种方言的人以集体方式迁入到说另一种方言人的地盘,然后这种迁入的方言处于本土方言的包围之中,如同海洋之中的一座岛屿,故称之为方言岛。根据方言岛分布形态的不同,又分为孤岛型、群岛型、列岛型、岛中岛型四类[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 年代初期,东北地区就因移民因素形成了数以百计的以移民村屯为单位的方言岛,它们在四个区域内集中分布,于是形成了四个方言岛群。后来随着人口的回流以及社会发展等因素,这些方言岛群迅速走向消亡,以至于今天用“方言岛”来称呼它们都比较勉强。不过它们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也见证了半个世纪来的社会变迁。

一、东北地区鲁西南支边户方言岛的形成及分布

(一)1955—1960 年山东向东北的支边移民情况

为了开发边疆省区资源,同时解决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1955年至1960年间,由国务院农垦部、内务部、劳动部等部门统一组织了支援边疆垦荒活动,山东省被列为移民外迁支边的重点对象[2]443。在这六年间,山东一共迁出人口110余万人,其中迁出人口十万以上的有五个地区[3]232(表1)。

表1 1955-1960年间山东迁出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地区统计表①本表及下表中的数据均依据国家统计局1988 年编撰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8)》及2004年编撰的《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

这五个地区迁出的人口占当时山东总迁出人口的85%以上,其中仅菏泽移民就将近27万。由于这五个地区大部分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因此县志资料中也把这些人叫作鲁西南支边户。这次移民支边,延续了祖辈的“闯关东”路线,主要去向是东北三省,其中73%的人口迁到了农林资源丰富、人口密度较低的黑龙江省,其余人口大部分迁入辽宁、吉林,仅有约1%的人迁往了内蒙古和青海[3](表2)。

表2 1955-1960年间山东移民迁往省份人口统计表

(二)东北地区鲁西南支边户方言岛的分布

这些从山东移入东北的支边者,主要从事农业、林业生产劳动。尽管三年困难期过后,他们当中一部分又迁回了原籍地,但大部分还是留在了东北,渐渐形成了数以百计的移民村落。由于他们大部分来自鲁西南地区,平时都说家乡方言,东北本地人习惯把这些移民讲的方言叫作支边户土话,从方言学角度看,它们实际上就是移民方言岛。这些方言岛在三片区域内聚集,从而形成了三个鲁西南方言岛群。

一是黑龙江林甸片。黑龙江林甸县是20世纪50 年代移民垦荒的重要对象,根据《林甸县志》记载:1956 年,林甸县接收了从山东移民过来的13 836名垦荒队员,当地政府把这些队员分成了55 个垦荒连,每个连平均250 人,安排在林甸县境内的55 个地方居住,这55 个地方就形成了55 个村屯[4]312-313。今天林甸县境内还有二三十个移民村,如新生村一号屯、二号屯、三号屯以及三合村、五星村等。这些村落的老人依然保持着纯正的鲁西南口音。

二是黑龙江农林垦区片。1957—1959 年间,山东省西南部的梁山县因为建立蓄洪区,需要安置28 万人口。政府从国家大计出发,因地制宜,将大部分人口安置到了黑龙江省,其中一部分去国营农场垦荒,一部分去国营林场支援建设[5]372-373。所以今天的黑龙江中部及东部地区有许多农场、林区依然有梁山移民的聚居群落,它们又分成两大片:农场片,主要有宝清县852 农场、饶河县859 农场、密山市857 农场、绥滨县290 农场、建三江农场、赵光农场、嘉荫农场、军川农场、逊克农场、孙吴农场、嫩江农场;林区片,主要有松花江林区、牡丹江林区、合江林区、伊春林区。在这些农场及林区,至今依然有不少老一辈的移民通行鲁西南方言。

三是辽宁省清原片。1958—1960 年从山东济宁奔赴东北的一部分移民,在沈阳和抚顺下车,被安排到了沈阳的杨士和下沙,以及抚顺市清原县的英额门镇、南山城镇、湾甸子镇,和新宾县的苇子峪镇[6]。后来在沈阳的移民大部分又迁回了山东,因此辽宁的鲁西南支边户移民村落主要分布在抚顺市的清原县境内,个别移民村落分布在新宾县境内。

山东的这次移民支边,除了在东北地区形成了上述三个鲁西南方言岛群外,还在吉林省安图县境内形成了一个胶辽官话岛群。1960 年,山东省诸城县动员支边农民1 510 户,共7 535 人,分三批来到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安图县,这些支边人员被安置在安图县的太平、大甸子、古城、新合、长兴、永庆、松江、两江等地[7]201-203。今安图县松江乡桃园村的第一代移民来自诸城县桃园乡,所以迁入安图后也用“桃园”命名。

二、东北地区鲁西南支边户方言岛的语音和词汇概况

(一)东北地区鲁西南支边户方言岛语音系统概况

总体看,东北三省的鲁西南支边户方言岛的口音差异不大,彼此之间能相互对话。这是因为山东西南部方言属于中原官话,该方言内部差异较小。本文以辽宁清原县鲁西南方言岛为对象,整理其语音系统。该方言岛第一代移民来自济宁的金乡县、汶上县、兖州等地,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声调。

1.声母

清原县鲁西南方言岛有22个声母(表3)。

表3 鲁西南方言岛声母表

综合比较发现,东北地区的鲁西南方言岛在声母方面内部趋于一致的特点有三个:一是知组照组与精组字今一般读舌尖前音,例如精tsiK/清tshiK;二是蟹摄、止摄合口三等非组字,一般读成fi,例如:飞fi/肥fi;三是知组照组合口字,今有读为唇音f的现象,即把普通话中的sh声母字读成f声母字,例如:水fei/书fu/树fu。

2.韵母

清原县的鲁西南方言岛有38个韵母(表4)。

表4 鲁西南方言岛韵母表

上述韵母在音值上有如下几个需要说明之处:

(1)元音a作为单韵母时实际音值为;在韵尾-n前舌位偏前偏高,实际音值接近ɛ;在-i前舌位更高,实际音值接近æ;在-u,-ŋ 前舌位偏后,实际音值接近ɑ。

(2)韵母uo 中的o 唇形舒展,实际音值接近ɤ。

(3)i作单韵母时,舌位偏高;做韵尾时,舌位偏低,接近ɪ。

(4)零声母合口呼音节中的u具有唇齿化色彩,近似v。

(5)零声母开口呼音节以纯元音起头,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音节带有轻微的唇舌同部位摩擦。

(6)韵母ie、ye、ei中的e的实际音值是ɛ。

(7)iŋ 的元音与韵尾间有一个较短的过渡元音ə。

3.声调

清原县的鲁西南方言岛有四个声调(表5)。

表5 鲁西南方言岛声调表

清原县的鲁西南方言岛只是东北地区众多鲁西南方言岛的一个缩影,在音系上与各个方言岛大同小异。我们将其与山东西南部的中原官话方言各点的音系[8]468-475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大体上继承了中原官话音系,但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方言岛长期与东北方言接触,因此又打上了后者的一些烙印。例如方言岛内的方言最开始知、庄、章组字和精组字是合流的(即平翘舌不分,都读成平舌,很少有例外),后来渐渐地受当地方言影响这两组字开始分化,分出了平翘舌,但规律上并不像普通话那样有明显的边界,表现为很多应该读平舌的读了翘舌,应该读翘舌的读了平舌,属于一种自由临界状态。

(二)东北地区鲁西南支边户方言岛词汇概况

散布于东北三省的鲁西南支边户方言岛,词汇总体上一致。我们选择辽宁新宾苇子峪沙松村、黑龙江林甸五星村、黑龙江嘉荫农场三个点的鲁西南移民方言作为调查对象,对常用的2 500 条词汇进行了调查,三个点共有的词汇2 133条,共有率为85.3%。

这些零散的鲁西南方言岛,依然保留着鲁西南方言中的主要词汇。例如:

阿尔扎(无赖)、挨麻黑儿(傍晚)、挨年跟间(年底)、案板(短腿桌子)、把骑(把尿)、白拉眼(斜视)、白子里(白天)、扳(扔掉)、棒秫秸(玉米秸)、包子(水饺)、背锅子(驼背)、鼻气眼子(鼻孔)、好时运(走运)、喝汤(吃晚饭)、合黑(傍晚)、和涝(骚扰某人)、冬溜(冰)、冻冬(冰块)、豆枕(枕头)。

上述词汇与今天的东北方言词语明显不同,具有很强的鲁西南特色。方言岛内的老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也借用了许多东北方言中的词语,原有的说法反而退出了交际。例如下面这些词语就借自东北方言:

吭哧瘪肚(做事不麻利、说话不流利)、埋汰(脏、污蔑)、耍大刀(戏弄人)、忽悠(阿谀奉承、唆使)、稀罕(喜欢)、得意(中意)、老抱子(孵蛋的母鸡)、列巴(大面包)、包圆(承包)、波棱盖(膝盖)。

上述词汇也反映出在特定区域内强势方言对方言岛的渗透,相较于语音方面,这种词汇上的渗透尤为明显。

三、东北地区鲁西南支边户方言岛的语法特点

语法是汉语方言中相对来说差别最小的要素,也是不容易受其他方言影响的要素,其稳定性最强。东北地区的鲁西南支边户方言岛在方言语法上与鲁西南临沂、济宁、菏泽的方言基本一致。我们选定其中的济宁方言作为比较对象,将该方言的语法特点[9]同方言岛的语法特点进行比较,二者基本相同。总体来看,这些方言岛在语法上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一)词缀丰富

词缀主要有“子”“巴”“楞”“头”“跶”。例如:

“子”尾:马子(马桶)、炊子(水壶)、簸子(簸箕)、黄子(蛋黄)、憨子(傻子);

“巴”尾:瘸巴(瘸子)、拖巴(下肢瘫痪者)、憨巴(傻子)、结巴(口吃);

“楞”尾:斜楞(倾斜)、侧楞(侧着身子)、翘楞(不平)、支楞(杂乱);

“跶”尾:用于动词后面:蹦跶、颠跶、溜跶、摔跶、呲跶、甩跶、推跶。

除了上面词缀外,方言岛内还有“查”“旯”“嘛”“乎”“儿”“儿的”等词缀,一般依附于名词或形容词后,形成特定的语法结构。方言岛的重叠构词法比较突出,一些常用的名词都是通过重叠构词而来。例如:

亲亲(亲戚)、冬冬(冰块)、双双(双胞胎)、馍馍(馒头)、兜兜(围嘴儿)、拼拼瓜瓜(莽撞)、抽抽(抽屉)。

(二)介词“在”“从”“朝”通用

与普通话介词比较,方言岛“在”“从”“朝”这三个介词的用法比较特殊,很多时候可以通用。“朝”在方言岛内有“朝着”的意思,例如:我朝河边走。但它也可以等同于普通话中的“在”,例如:你朝哪里上学?我朝佳木斯上学。“从”在方言岛内有表示起点的意思,例如:我从牡丹江来。但它也可以等同于普通话中的“在”。例如:你从哪里上班?我从绥芬河上班。

(三)量词“AAA”式重叠

方言岛内的量词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重叠,即“AAA”式重叠。一般而言,普通话量词可以“AA”式重叠,表示“每一”。例如:个个都是高手、家家都很好。方言岛内量词也可以“AA”式重叠,表达的语义跟普通话一样,但较之“AA”,“AAA”式重叠表强调的意味更重。例如:他天天喝多/他天天天喝多;人家的孩子个个都能耐/人家的孩子个个个都能耐。

(四)丰富的程度副词体系

东北地区的这些方言岛有非常丰富的程度副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副词体系。其中有的程度副词很少见于其他方言。方言岛内的常用副词有“忒”“血”“老”“稀”“精”“崩”“楞”“杠”等。

忒: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特别”“极其”,几乎能修饰所有的形容词。例如:忒坏、忒早、忒晚、忒红、忒烂。

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特别”,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例如:血能吹牛、血笨、血臭、血痒、血有本事。

杠: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太”“十分”,多用于表示赞叹、感叹,因此句子后面常常搭配语气词。例如:杠好啦;这人长的杠俊啊;身材杠苗条哦。

精: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一般只用来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例如:精高、精细、精矮、精薄。后面所修饰的形容词也可以重叠,例如:精矮矮、精高高、精细细。

老:跟东北方言中表程度的副词“老”一样,用来修饰形容词。例如:老好了、老高了、老慢了、老粗、老厚、老胖。

这些副词不但可以修饰形容词,还可以通过内部的结构变化来体现形容词的级别,这种级别变化主要采用“ABAB”式来表现。例如“血红”的更高级别是“血红血红”,“精薄”的更高级别是“精薄精薄”,“楞厚”的更高级别是“楞厚楞厚”。

(五)处置句与被动句

处置句。方言岛使用的处置句标记词有“把”“给”“连”“来”四个。“把”字句虽然和普通话一样都采用“把”作为处置标记,但是在句式结构上略有差别,该方言使用“把+名词性成分+动词性短语+它”。例如:把水喝光它/把这些水果洗干净它/把草薅光它。“把”字句这种处置句式,一般是指物的,不用来指人,而且只用于祈使句,表命令某人把某件事情处置完毕。有一种处置句用的标记词是“给”,其结构一般是“主语+给+名词性成分+动词重叠”。例如:你给今天的事情唠叨唠叨/你给屋子拾掇拾掇/你给苹果洗涮洗涮。中原官话方言岛中的“给”可以类比普通话中的处置标记“把”,大部分时候可以同类替换,例如:你给我吓一跳/她给衣服洗了一上午/半天了还没给这件事弄明白/今年考上大学了给他高兴坏了。“连”和“来”也可以作为处置标记,一般用于祈使句,或者用来表示语气上不满。例如:来地板擦擦/连俺送家走吧/来他姑爷可气毁了。

被动句。方言岛使用的被动句,被动标记词主要有“叫”“让”“给”。“叫”基本等同于普通话中的“被”,例如:我叫他打了一巴掌/我的被子叫谁撕坏了。“给”也可以作为被动标记,例如:衣服给火烧啦/良心给狗吃啦/一箱苹果给谁拿走啦。“让”也可以作为被动标记,例如:箱子让他踢坏了/衣服让俺闺女拿走了。

(六)“形容词/动词+人”结构

“形容词/动词+人”这种结构在普通话里也存在,例如“气人”“累人”“雷人”“疼人”,但是能进入这一结构的形容词或动词很少,不够普遍。而东北地区的鲁西南移民方言岛,可以大量使用这种结构,进入这一结构的形容词或动词比比皆是。例如:

表人体感受的性状动词+人:丢人、冻人、淋人、卡人、吵人、憋人、扎人;

表贬义的形容词+人:损人、恶心人、腻歪人、闷人、闹人、膈人;

表口味的形容词+人:辣人、酸人、甜人、苦人、腻人。

这种结构在东北方言中其实也十分常用,例如“愁人”“膈应人”“聊扯人”“降人”“磕碜人”等,但在普通话中则不常用。

四、总结与思考

1955 年至1960 年山东的这波支边移民潮,也被民间称作“二次闯关东”“重蹈关东路”,但这次移民不同于清代晚期的“闯关东”,它是有组织、有目的的移民,是特殊年代支援边疆建设的一部分。从上文数据可见,仅鲁西南地区就先后向东北三省移入支边户约70 万。据当地老人讲述,由于是来垦荒支边,所以移入东北的第一代移民大多是青壮年,由于来自相同的地方,说着相同的方言,他们成年后通婚比较普遍,因此村落内部的方言基本上处于封闭下的良性循环状态,很少受到外界侵扰。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第一代移民的后裔(第二代移民)因为求学、工作等原因,与外界接触渐渐增多,特别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封闭的村落生活模式逐渐被打破,移民村落与外部交流联系日趋频繁,由此带来了第二代移民的方言转用潮——逐渐放弃自己祖辈的方言转用东北方言。如今那些20世纪60 年代后在移民村落出生的人,能听懂祖辈们的鲁西南方言,但自己则不会说或者说得不熟练。因此,今天的东北地区鲁西南支边户方言岛内,真正讲鲁西南方言的人不外乎是第一代移民,随着他们逐渐老去,方言岛正在不断萎缩甚至消亡。客观来说,东北地区的这些鲁西南方言岛,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方言岛,因为方言使用人口已经大幅减少。实际上,这是语言生态问题,其核心是方言衰竭导致方言濒危。

尽管这些方言岛未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但是作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必然有其特殊的价值。特别是它们作为方言扩散的活化石,见证了一种方言在异乡的兴衰。近年来,我国启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旨在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记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建成大规模、可持续增长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并鼓励筹建本地语言文化资源库和语言博物馆[10]。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东北地区这些濒临消失的方言岛予以关注。首先,应该详细调查这些方言岛的具体分布、形成时间,梳理罗列一些典型的方言岛方言使用人口数量及方言萎缩事实,总体上把握其方言生态状况。其次,要着重于方言岛内部方言的语音与词汇调查,整理语音系统、归纳音位、描写特点,并建立方言字汇;整理词汇系统,建立方言词表;对语法系统作初步分析。再次,要研究方言岛与东北方言的接触情况,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东北方言对这些方言岛的影响,同时注重不同方言岛内部语音的比较及不同年龄群体方言代际传承变化,揭示方言岛内部的演变规律。最后,也是最为当务之急的,就是趁第一代移民尚健在,从中选定若干个调查对象,对他们使用的方言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采集单字、词汇、句子方面的有声语料,同时注重以跟踪式的调查方式采集其日常交际过程中的自然口语语料,在此基础上建立濒危方言岛有声语言档案,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支边鲁西南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均布荷载下两端固支深梁的解析解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临江仙·献给上海十万支边青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支边青壮年在疆生活实态考论
鏖战鲁西南
鲁西南春节漫记
鲁西南地区既有农宅室内热环境优化研究
援疆青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