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终端的博物馆体验研究
——以“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为例

2024-01-25 03:06温京博马宝霞
东南文化 2023年6期

温京博 马宝霞

(1.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2.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100029)

内容提要: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移动应用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博物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移动应用日益受到业界重视,但也存在着利用率低、用户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作为国内博物馆基于移动终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典型案例,通过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体验需求、定制专属内容服务等,让观众在使用应用中爱上博物馆、在互动中获取新知。博物馆若要基于移动终端为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体验,可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和互动设计来吸引观众,以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观众的体验需求,并利用移动终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体验相结合,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超越真实的全面体验。

一、数字时代的博物馆移动体验

伴随着智能设备和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移动终端早已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数字时代博物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对美国1224 个博物馆机构发起了“新媒体与博物馆观众参与调查项目”(Research on New Media and Museum Audience Participation),结果表明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和联通性已得到博物馆等机构的认同,并运用于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运作的方方面面[1]。因此,将移动终端与博物馆相结合对我国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博物馆移动应用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1 世纪初互联网兴起,博物馆数字化应运而生,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访问博物馆相关网页,内容多为博物馆和展览的基本信息介绍,内容较为单一,也没有针对手机端进行优化和适配,用户使用体验较差。第二阶段,2007 年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智能机逐渐普及,博物馆移动应用进入快速发展期,很多博物馆相继推出官方移动应用程序(App),在内容创新和交互形式上都有较大的提升,衍生出智慧导览、文创商城等附加功能,诞生出“韩熙载夜宴图”“胤禛美人图”等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应用。这一阶段移动应用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应用程序占用空间大,下载率、打开率不高。第三阶段,2017 年,微信小程序上线,博物馆移动应用进入新阶段,小程序具有免安装、跨平台、灵活性强等特点,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特别是社交功能的融入使博物馆移动应用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第四阶段,2019 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5G 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 时代。包括App、小程序、公众号、增强现实(augment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在内的各种移动终端应用形式日益成为博物馆数字化领域的新亮点。特别是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2]和社交功能的加入,使得移动应用不仅成为博物馆对外推广的主要渠道,也成为连接观众的纽带。移动终端带来全新的体验方式,同时也为博物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普及的背景下,很多博物馆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移动终端应用。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移动应用在提供展览资讯和藏品展示等功能的同时,更加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整体界面简洁、美观,既强调易用性,也提供个性化服务,用户可以快捷地浏览和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展览信息和藏品,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和调整[3];苏州博物馆移动应用除了常规展示外,还加入文物识别功能,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只需要打开移动应用的“超级博物馆”功能,就可以通过扫描文物自动识别文物并了解文物背后的趣味故事,不仅可以阅读故事,还可以听取这些故事的语音版本[4];荷兰铁路博物馆(Netherlands Railway Museum)移动应用除了包括展品的图片、文字介绍和语音解说等,还提供了儿童版块,旨在通过互动游戏和活动,让儿童在玩耍中学习,帮助他们认识不同类型的火车、了解火车的构造和运行原理以及铁路的历史和文化等相关知识。此外,该应用还支持AR 技术,可以在博物馆内的特定场景中实现虚拟互动和探险,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铁路的历史和文化[5]。

除了以上典型案例外,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自1998 年启动数字化建设以来,已陆续发布了数十项移动终端应用,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作为移动端官方入口,主体结构非常紧凑,仅有四个主版块:“推荐”“游故宫”“看文物”“我的”。小程序不仅提供购票约展、展览信息等基础服务,更是围绕“游故宫”和“看文物”两大主题,延伸出极其丰富的展示内容。小程序以多元化视角全方位展示了故宫丰富多彩的藏品、展览和活动,成为故宫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故宫博物院”小程序是我国博物馆通过移动终端优化观众体验的典型案例。小程序的推出提高了故宫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许多博物馆也借鉴其经验,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应用。以下,本文以“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为例,对基于移动终端的博物馆体验进行研究。

博物馆在移动终端应用领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博物馆移动应用普遍具有丰富的功能,包括展览资讯、藏品展示、教育活动、互动体验等,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其次,这些应用在界面设计上注重美观、简洁、易用,以提升观众的使用体验效果。再次,博物馆移动应用还充分利用移动设备的定位、扫描、语音识别等新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

我国博物馆移动端应用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少必要的互动。移动终端最大的优势就是社交与互动,这里的互动包括多重含义,既包括移动应用内的交互设计、移动端与场景的互动,也包括博物馆与观众以及观众之间的社交互动。但是很多应用只是单方面信息输出,并没有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第二,缺乏个性化服务。不同观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存在差异,无论是线下参观还是线上体验,都需要基于观众的兴趣提供更具价值的服务。人们只有在对话题感兴趣并且有动力学习时,才会花时间观看、收听或与之互动。若他们对话题不感兴趣,无论馆方在内容上耗费多少精力和费用,他们都不会关注[6]。第三,缺少与真实空间的关联。实物是博物馆体验的基础,移动终端不仅可以提供线上体验,还可以通过VR、AR 将虚拟体验与真实体验相结合,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二、通过移动应用体验博物馆魅力

移动设备的使用可以显著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效果和满意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让文物活起来”。对于数字时代的观众,仅仅是实物展示、知识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体验需求。当人们对于某件事产生兴趣,就会以主动的方式去探索,在探究中发现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一个好的博物馆至少要做到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性、科学性和真实性以及趣味性和观赏性,否则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博物馆[7]。基于移动应用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更是通过互动设计将知识与趣味相结合,在满足观众体验需求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博物馆价值。根据美国艾瑞咨询(iResearch Consulting Group)2022 年发布的《移动应用技术趋势白皮书》(2022MobileApplicationTechnologyTrendReport)显示,在博物馆移动应用的使用者中,超过70%的用户每周使用博物馆移动应用一次,其中每天使用的用户占比为17.8%;超过80%的用户使用博物馆移动应用主要是为了查询展览信息和文物信息,其次是使用购票和导航导览等功能;超过90%的用户对博物馆移动应用表示满意,其中认为应用界面友好、功能齐全的用户占比最高,也有部分用户提出希望增加个性化推荐、虚拟展厅等功能以及提高用户体验的建议[8]。

1.在浏览中爱上博物馆

每座博物馆都有大量的珍贵藏品,如何让这些藏品发挥价值是数字时代博物馆的首要任务之一。博物馆通过展览将知识与体验相结合,使观众在体验中获得新知,这也是博物馆的魅力所在。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博物馆在传媒林立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独特的存在理由,而不被其他媒介取代[9]。博物馆移动终端的介入可以使博物馆展示变得更具吸引力,使观众对展品产生兴趣,激发出观众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进而参观博物馆和爱上博物馆。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不再是客观世界的提取物,而是以实物形式表达的知识体系[10]。博物馆移动应用汇聚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对藏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解读,并将研究成果与实物展品进行结合,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展示方式。特别是基于超链接的交互式展示模式,将庞杂的文物进行脉络梳理,把关联展品和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知识图谱”,更加便于观众浏览和理解。观众还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藏品进行收藏或分享,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私人馆藏。

移动应用还有效地缓解了藏品公开展示率过低的问题。由于展览空间所限,很多博物馆有大量的藏品都无法与观众见面。以故宫为例,藏品有25 大类180 余万件,其数字文物库公开的藏品只占其藏品总量的3.6%[11]。“故宫博物院”小程序的“数字文物库”已收录8300 多件文物,每件文物都有高清图片和翔实的文字介绍。观众不仅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还可以按照分类、年度甚至色调进行筛选,这都为观众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除此之外“数字多宝阁”“名画记”“陶瓷馆”等专题则以三维展示、交互展示等形式,使观众以更加深入的视角挖掘藏品背后的知识。基于移动应用的数字化展示不仅保护了文物,还使藏品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浏览中爱上博物馆,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博物馆连接观众的桥梁。移动应用贯穿于观众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观众在参观之前,可以通过线上展览预告,了解展览基本信息,为后续参观做好准备;在参观中可随时打卡,对感兴趣的展品进行深入了解;在参观结束之后,还可以通过线上的展览回顾进行跟踪学习。“故宫博物院”小程序在首页上就以“故宫展览”“精彩推荐”“故宫新鲜事”等版块为观众提供丰富的内容,不仅可以满足展览预约、路线查询等基本需求,还把故宫典故和相关知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加以呈现,为观众提供一个永不关门的博物馆。

2.在互动中获取新知

博物馆不仅要提供知识,还要将复杂的、枯燥的知识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示给观众,为观众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新媒体由于其固有的强大视觉和听觉特性,能以物品或现象本身无法实现的方式来支持和补充、呈现和解释展品[12]。移动终端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媒介,通过配音、动画以及交互设计可以更好地阐释展品内容,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交互体验。

移动时代改变了观众对于知识的接受方式,博物馆观众由信息接收者变为知识探寻者。博物馆移动应用通过将交互设计与博物馆展示相结合,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展示内容,为观众提供更多元的参观体验;观众通过实时交互和反馈获得沉浸感、满足感,从而使博物馆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爱上博物馆;互动展示形式可以很大程度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探索欲,使观众以更加轻松的方式获取知识。

倦勤斋是故宫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匾额由清乾隆皇帝御笔所提,内部装饰豪华,以竹簧玉石镶嵌和双面绣为最,170 平方米的装饰通景画由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及其徒弟借鉴欧洲的天顶画所绘。遗憾的是,倦勤斋的建筑内部并不对外开放。“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不仅可以使观众“走”进建筑内部进行虚拟参观,还可以与虚拟人物互动,探究建筑结构特点、家具陈设来源和典故、装潢配饰的选料和制作工艺等细节。

“游戏”成为博物馆快乐体验的重要工具,通过引入游戏机制,可以更好地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13]。博物馆移动端游戏与普通的电子游戏有很大不同,除了强调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将历史知识与游戏内容相结合,使观众在互动体验中掌握相关知识。创造快乐也是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移动应用小程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观众在快乐体验中获得新知,尤其可以提升青少年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索欲,培养他们对于博物馆的兴趣,使博物馆移动应用成为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青少年在博物馆移动应用使用者中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对于数字产品有着很强兴趣,同时也是博物馆未来的观众主力。故宫也对青少年观众群体予以特别关注,“故宫博物院”小程序内置有趣的小游戏,如“口袋宫匠”“紫禁城建筑的秘密”“大臣成长记”等。游戏以动漫语言将互动体验与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设置“九九消寒图”“明代帝王图”“太和殿脊兽”“曲水流觞”“皇子的课表”等关卡,对于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观众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体验

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彻底改变了博物馆体验方式。美国布洛德艺术博物馆(The Broad Museum)主任、博物馆和网络会议的联合主席瑞奇·切瑞(Raechell S.Chorley)谈及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时表示:“与20世纪不同的是,现在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设备,这已经改变了博物馆的经营模式。我们生活在手机文化里,每个人都在用手机,无论我们是否提供应用,他们都在用手机参与。”[14]博物馆参观从以主题为基础的线性观看模式,转变为基于兴趣点的“跳跃”式浏览模式。跳跃式观展不仅更加轻松、随意,而且可以激励观众并给他们带来独特、有意义且值得回忆的展览体验。博物馆通过移动应用可以为数字时代观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

1.满足不同观众的体验需求

博物馆体验不仅来自展品和展示空间,同时也与观众的个人经验相关。同一件展品对于不同的观众在体验上有着巨大的差异。《2016 年全球主题公园、博物馆报告》(2016TEA-AECOM ThemeIndexandMuseumIndex)也特别指出,“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基于科技、数字媒体以及数据收集的定制和个性化体验”[15]。博物馆传统的展览手册、导览器通常以固定形式推送信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尝试使用新技术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展览,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标签以及视频录像系统,以无干扰的方式来“追踪”观众,获取观众参观路线、驻留时间、参与行为、情绪反馈等关键信息,对观众体验进行细粒度分析[16],进而为观众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千人一面的信息“推送”(push)已不能满足数字时代观众个性化体验需求,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导览系统使观众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自由“提取”(pull)内容,这也是移动终端的最大优势之一。美国移动市场研究公司“感测塔”(Sensor Tower)在2021 年调查了6000 名用户对移动应用程序的使用和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2%的用户希望在博物馆应用程序中获得个性化的内容推荐[17]。

通过个性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2016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与美国微软研究中心(Microsoft Research)展开合作研究,开发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集合资源管理器”(MET Collections Explorer)展览推荐系统,收集了观众在移动应用程序上的点击行为数据(共计150 万条记录,涉及130 个展馆和7.3 万件展品)。研究结果发现,观众的点击行为存在差异,点击最多的展品并不一定是博物馆最重要或最有名的展品[18]。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不仅可以提高博物馆的展品展示效果,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并提高其满意度,还可以帮助博物馆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展览体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可以优化推送通知的频率和时间,人工智能使用数据节点而不是时间来触发推送通知,这意味着只有当用户最有可能参与时,它才会发送通知,以确保用户不会感到被过度干扰,帮助博物馆与用户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基于移动端的浏览历史和偏好数据的分析,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精准、更具个性化的服务,进而提升用户参与感和满意度。

不同观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对于博物馆体验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个性化体验已经成为博物馆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采用个性化导览,特别是AR、VR 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满意度和忠诚度,有助于博物馆吸引更多的观众[19]。美国博物馆学家约翰·福克(John H. Falk)按照人们走进博物馆的目的和动机,将观众类型划分为探索者、促进者、体验寻求者、充电者以及专业人士[20]。通常博物馆会为观众设定参观动线,但是博物馆体验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非强制性。观众的参观动机、参观时长及其所关注的展品有着很大差异,首先体现在参观路线的选择上。标准路线对于参观时间充沛的观众来说似乎并无大碍,但对于探索者、体验者来说却并不很理想,特别是对于时间紧迫的体验者来说,他们不想错过每一件重要的展品,即使是专业人士往往也仅对某些展品感兴趣。这时候移动应用就可以发挥其作用,满足每一位观众的不同需求。基于位置服务的智能移动终端不仅可以向观众推送观众周边的“可看之物”,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智能化的路线推荐。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在移动端的交互、参与打破了博物馆原有的叙事方式,创造了全新的叙事空间[21]。观众虽然走入同一座博物馆,离开时却带走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参观72 万平方米的故宫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在体力和时间上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中的“智慧地图”将文字、语音、图片、视频进行整合设计,把整个故宫搬到手机屏幕上。智慧导览为观众提供了八种游览路线,既有针对普通观众的“一日游”“快速游览”路线,也有别具特色的“夏日纳凉”“秋日赏银杏”路线,观众还可以通过“宫廷历史生活”路线感受清代皇帝的生活轨迹。除此之外,智慧导览也为残障人士提供了专属线路,充分体现出博物馆的包容性和人文关怀。观众通过小程序既可以提前规划自己的游览路径,也可以在参观的过程中边体验边学习,移动终端成为观众的私人导游。

2.通过内容定制提供专属服务

移动终端不仅方便观众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展品,更可以根据观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的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文化生产模式,包括内容生产、组织方式、平台架构、体验设计等。在内容生产上,博物馆可以利用AI 技术,对用户感兴趣的博物馆内容进行精准分析和挖掘,并结合用户的使用偏好及使用习惯进行深度定制;在组织方式上,可以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用户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与分析,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在体验设计上,可以通过增强交互设计能力等手段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个性化服务是一个大概念,包括内容生产、组织方式和平台架构等方面,但最关键的在于如何提供优质的个性化体验,博物馆文创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博物馆文创产品是“以博物馆特色藏品文化为基础的创意产品”,是将博物馆藏品蕴含的文化应用到实物或虚拟产品上[22],在满足观众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成为博物馆体验的延续。文创产品不仅成为博物馆创收的来源,也是博物馆文化输出的良好渠道,同时也是观众体验的重要组成。观众通过博物馆文创产品将参观体验延续,也可以将文创产品作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并分享自己的参观体验。伴随着文创产品的爆火,其也出现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的问题。例如故宫开启的“萌系”风格、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朕知道了”纸胶带受到大众好评之后,很多博物馆追随此风格,“萌系”风格产品与纸胶带俨然成为博物馆商店的“标配”[23],除了同质化问题,批量化的生产销售模式也使产品缺乏个性化。

数字时代观众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独特性、个性化有着很强的需求,博物馆只有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才能使文创产品更具生命力。数字印刷、热转印、3D 打印等技术的普及使定制文创产品成为可能,移动终端的介入更大大丰富了其使用场景。移动应用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度,观众既可以通过浏览博物馆线上资源,也可以自己设计提交内容,最后一键下单完成定制。基于移动终端的定制化柔性生产不仅打破了传统产品制造的限制,更是邀请观众直接参与文创设计,形成了文创产品以实体产品和虚体产品共同销售的新形式[24]。

“故宫博物院”小程序的“传给故宫”功能就为用户提供了包括纪念章、填色本、礼盒、画册、画框、卷轴、明信片、挂历、笔记本、手账本等数十种定制产品。用户通过上传图片、提交留言,就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专属纪念品。基于移动终端的定制服务使用户参与产品生产过程,并以差异性内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定制产品无论是收藏还是赠送,都更具纪念意义和情感价值,成为用户体验博物馆的最好延续。

四、基于移动终端的全面真实体验

博物馆移动应用不仅仅是线上体验,在真实空间中同样可以发挥巨大作用。2022 年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 年)》特别强调技术与应用融合发展,推动场景应用落地[25]。单纯的实物展示已经不能满足数字时代的观众体验需求,基于移动终端的AR、MR、VR 在博物馆展览展示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观众带来全景式的沉浸体验,即“全面真实体验”。

1.在情境中体验真实

展品是博物馆体验的首要来源,人们走进博物馆就是要感受真实,但真实感不仅仅来自实物。博物馆的真实性是由物的真实、内容的真实和现象的真实共同构成的有机综合[26]。移动应用集合所有视听元素,将展品融入情境,将情境赋予展品,不仅可以展示藏品,还可以展示其历史文脉。博物馆通过VR、AR 等数字化的展示方式,可以用于展示文物的文化背景、实现文物模型的三维展示、虚拟修复破碎文物、还原历史文物的原貌等。博物馆不仅收集藏品,而且把展品当作一种手段,目的是营造真实体验并鼓励观众思考,这种体验并不完全取决于物品的真实性,还可以由多种形式引发[27]。

在真实情境体验以外,虚拟情境体验成为数字时代的鲜明特点。移动时代下博物馆已不局限于为观众提供展示实体文物的平台,更要向整个文化产业传递新鲜的文化土壤和文化创新养分,这是博物馆所独有的文化力量和文化精神[28]。移动终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连接,大大延伸了博物馆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虚拟体验的丰富程度甚至会超越真实体验。特别是在元宇宙(Metaverse)背景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虚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网络博物馆等全新形态将完全突破传统时空概念,在虚拟世界中建立一套全新的体验模式。每位观众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参观(浏览)博物馆,还可以与好友进行各种互动,从而大大提升博物馆的黏性,使观众不再仅仅是展览的旁观者,还成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动应用作为一种全新体验方式,将博物馆情境与观众兴趣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年轻观众理解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展览是意义的容器,展柜中的展品如果失去了其历史背景,脱离了曾经的意义,其真实性将减少。博物馆通过引入移动终端使展览更吸引人,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更便于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012 年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的相关研究初步证明了多媒体尤能促进观众的同理心,可以使观众将自身与早期历史时期先驱者的故事关联起来[29]。

出于保护目的,故宫很多建筑区域未对观众开放,即使在可参观空间内,也不使用过多照明,这对于观众体验来说是很大的遗憾。“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中的“全景故宫”就利用VR 技术还原了故宫各处细节。基于真实而又超越真实的虚拟情境,不仅逼真地还原现实,还使观众可以完全自由地转换视角,获得一种“在场”式的超越真实的全面体验。

2.虚实融合的增强体验

移动终端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增强式体验,这种增强体验不仅是在视觉上的强化,更是涉及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参与度、满意度、情感化等多维度的体验强化。很多文物外观所承载的信息量非常有限,说明牌文字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展品内涵,但信息过少则阐释不全面,过多则会造成观众的认知负担;还有些展品自身尺幅较小或损毁严重,在视觉体验上并不理想。移动应用作为博物馆体验的有效补充,可为观众开启一道重新认识博物馆的大门。展览主要是一种非语言的感官体验,观众或许会阅读博物馆提供的展览文本,他们可能也更喜欢由博物馆尝试提供的多重感官体验[30]。

博物馆展示就是一种制造意义的过程,用以向公众展现作品本身无法揭示的内容[31]。通过移动应用与展品相结合,博物馆不仅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全面的背景信息,还原其背后的重要背景信息,还可以从藏品的内部、外部、结构、原理等层面,以观众无法接触的视角对展品进行深入剖析,还可以利用移动端摄像头扫描实物展品,将实物展品与虚拟情境相结合,使观众在体验真实展品的同时深入了解展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生产工艺、加工方式、使用场景,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增强体验不仅为观众带来体验的提升,更可以通过互动将观众与展品相连接,激发观众的探索精神,大幅调动其参与热情,打破传统以观看为主的博物馆参观模式。数字时代的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并非物理空间中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那样简单,两者处在一个有机运转的关系网络之中[32]。博物馆从向观众传递展览内容、阐释藏品内涵逐步扩展到为公众提供不同需求的体验,增加公众互动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移动应用可以使观众融入博物馆,使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中的“收集祥瑞”功能将移动应用与真实体验相结合。观众走进故宫打开小程序,按照提示在指定位置找到祥瑞并打卡,集齐九个祥瑞后才能完成合成,观众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满满的体验感和成就感。此外,观众每次收集的祥瑞还可以转赠给亲友,分享自己的喜悦和祝福,同时也使更多公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整个过程将虚拟体验与真实体验完美结合,既充满趣味性,又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

五、结语

“故宫博物院”小程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探究博物馆移动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博物馆移动端应用贯穿于观众参观前、参观中以及参观后整个过程,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内容和体验方式,成为博物馆连接观众的桥梁。目前大多数博物馆应用都提供了丰富功能,但有时也存在信息过载、运行缓慢等问题,需要不断优化和升级。虽然移动终端应用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观展体验,但博物馆也需要在保护观众隐私和信息安全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面向未来的博物馆移动终端不仅能充分利用自身藏品资源提供线上服务,通过互动设计吸引广大青少年观众爱上博物馆,还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加强观众与博物馆间的直接互动。VR、AR 更是将博物馆体验从真实空间延伸至虚拟世界,使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参观(访问)博物馆,甚至把博物馆装进“口袋”,构建一座专属于自己的博物馆。博物馆移动终端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突破了传统的实物展品的时空限制,使公众以一种既在场又不在场的全新方式参与其中。

一场全球范围内基于移动终端的博物馆数字化升级正在迅速展开,构建了数字时代全新的观展模式。基于AR、VR 的移动体验将成为数字时代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苹果公司(Apple Inc.)在2023 年6 月发布的AR 头显Vision Pro 就大大提升了公众与虚拟世界的交互性和真实感,而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参观者的行为和兴趣,可以帮助博物馆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33]。博物馆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变革,从而更好地满足数字时代观众的体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