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承军 文学艺
摘 要
通过对西安美术学院长安校区校园规划设计3个阶段的演变分析,文章提出了在地性、地域性、文化性3个因素在营造校园独特文化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在具体过程中立意导向的设计策略。
關键词:规划设计;意境营造;校园设计策略
0 引 言
西安美术学院长安校区项目位于长安区常宁新区,距市中心以南约15 公里,西面毗邻三河口湿地公园与香积寺,北依潏河,南临滈河,与秦岭终南山遥相呼应。用地形状为不规则L 形,西临子午大道,中间被终南大道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场地位于神禾塬的西部,呈东北高,西南低走势,由不同高差的三级台地构成,南北高差约30 米,总建设用地940 亩,其中长安校区建设用地640.1 亩,长安校区国际艺术城用地约300 亩。长安新校区建设面积约为54 万平方米,长安校区国际艺术城建设面积约为24.9 万平方米,将满足8,000 名师生学习生活之用。规划中的长安校区以设计艺术专业建设为主体,以“创新驱动,开放交流” 为理念,依托教学、学生创业、公共艺术产业、创作研究四大板块,是西安美院建设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美术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教学区建设外,还重点打造国际艺术家工作室聚集区、大学生艺术三创基地、中国丝路艺术博物馆、西北艺术产业交易综合体,实现“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创新集聚”。
西安美术学院长安校区项目建设是全国八大艺术院校中建新校区最晚的。四川美院虎溪校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都早已投入使用,两校在打造原生态校园和营造中国诗意山水化校园方面的理念都值得认真研究。
长安校区建设自2015 年11 月启动设计至2021 年9 月一期完工投入教学运行。校园规划经历了“启势,因势,造势”3 个阶段的演变。
1“启 势”
2015 年11 月我院面向全国进行了长安校区的策划与规划设计招标,共16 家设计单位参与投标,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吸取国内外具有远见、富有创意、因地制宜的概念策划及规划方案,以国际性视野、前瞻性理念确定西安美术学院长安校区暨长安国际艺术城的功能定位、结构分区、运营发展策略、开发融资模式及分期建设模式。
各投标设计单位分别从学院的历史文化、场域环境、政策导向、竞合关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对长安校区进行了系统性的策划,并从规划、建设、运营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打造艺术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等构想。现从功能定位、结构分区等方面对前三名方案作出简述。
第三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规划设计在空间结构顺应沿东西走向的3 个台地层次关系,形成一带五轴四核两环的簇群式结构形式(图1)。
第二名深圳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规划设计在空间结构上采用“双核、一轴、两带”的结构。以丝路艺术博物馆为“文博核心”,向北带动文化产业园,向南带动长安画派与黄土画派的创作空间,向东沿文化景观轴呼应学校的“教育核心”,由此展开校园的南北教育带,进而带动教育、研究、产业、展览的空间关系(图2)。
第一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规划设计,采用“一心双圈层 ”的结构, 以梦工厂为学校物质与精神的核心,以书院及校园配套为辐射圈层,以艺术博览园为交流层。各功能板块具有自运行能力和辐射周边区域的能力。基于规划方案,该空间布局宏大,层次丰富,时代感强,既有巨构建筑,又有尺度宜人的书院建筑,功能分布合理,有利于教学、科研、创新、交流(图3)。
各设计单位的规划方案尽管各具特色,但毕竟创作时间短,缺少对西安美术学院内在精神的深刻认知,均未能提出对长安校区独属的文化意境营造的表达。基于此最终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作为长安校区的规划设计单位,整合各家优点完成规划设计深化,由此开启长安校区建设的新局面。
该阶段称为“启势”阶段。
2“因 势”
哈工大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们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多轮调整,由于设计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双方均未能就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及艺术性达成共识,于是双方协商终止设计合作。经协商,由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李子萍领衔负责学院规划方案的优化设计工作。为进一步加深对艺术校园、山水校园的理解,我们共同赴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实地走访考察,总结两校在校园规划方面的经验,并一致认为,长安校区建设必须实现山水田园意境,营造独特文化氛围。
何为长安校区的独属性?我们认为体现在场地在地性、以长安为背景的地域性特性、西安美术学院的历史文化性3 个方面。
2.1 在地性
每一块场地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一草一木、一沟一壑都有自己的生命和魅力,这种感受是测量数据无法带来的。经对场地反复踏勘后,将在地特征归纳如下:沿终南大道的第一级台地边界蜿蜒曲折,进深宽窄不一;场地东北区域有遗存的砖场,过往的生产活动对地表扰动严重,深坑遍布,垃圾成片;场地中部和南部属于古河道,河沙资源丰富,村民出售河沙,累积留下成片坑地;校园南部有大片杨树林地及零星的鱼塘田陌,漫布乡间野趣;场地西侧沿子午大道东侧由北向南的带状区域为城市建筑垃圾堆放场,占地面积达3 万平方米,堆积层平均厚度约12 米,总容量约有40 多万立方米。这些台地及历史遗留就是“自然”。应该接受“自然”并学会和他们对话。
“巧遇因借”表达了中国造园的精髓,“因”是对基地自然要素的审慎把握和融合,“借”是巧用周围环境,顺应现有的地形地貌,突出在地性特征,并将建筑等的地位置于山水骨架之后,在交通网络、景观系统、建筑系统层面分别提出解决策略[1]。
交通系统:场地内自然形成的乡村道路有着天然的合理性,应尽量给予保留,只做局部微调,沿一、二级台地陡坎处设计机动道路及绿化带,沿东西方向呈线性贯穿;形成三横三纵的交通网络格局(图4)。
景观系统:将中部的古河道取沙场地改造为湿地型水体景观系统,湖水、溪流、叠瀑由北向南呈蜿蜒曲折走势;建筑垃圾山系自然堆积而成,岩土结构不稳定,未来计划吸纳土方之用,同时结合景观设计及岩土工程设计,实现岩土加固、景觀塑形同步完成,加强山体景观的特色,体现了古代文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思想理念。校园中部及南侧杨树林地和垃圾山以及蜿蜒流动的溪流水系形成乡间野趣的山林系统,将成为校区的中央绿地景观,供学生写生和向社会开放[2]。
建筑系统:建筑群密集布置于靠近终南大道的一级台地,以及二级台地的北侧和东侧;二级台地西南侧及一级台地建筑逐渐稀少,且多呈点状布局;教学主楼及食堂跨越一、二级地台,内部设计交通系统兼做跨越台地的交通使用,同时也丰富了建筑空间层次。南边沿滈河河滩分布低矮的建筑组群;从篆刻艺术的构图手法中找寻灵感形成“压角,占边,中间留空”的格局。从中国画艺术的构图中寻找灵感形成“着意留白、虚实相生”意境效果。向南山及滈河借景,将校园空间向辽阔的山川延伸,打破时空限制,形成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校园意境,从在地性出发形成了长安校区独有的空间布局形式。
2.2 地域性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血液中天然存在着自信、豪迈、大气的基因。十三王朝建都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丝绸之路兴起更是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秦中自古帝王州”,长安的城市格局及景观格局明显带有帝王气度,这种气度必定会融入到新校区的规划中。“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烟。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表现了当时长安校区这片土地上的风光意境。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王维也中国北方山水园林的践行者,其造园思想影响至今。长安校区的景观将面向秦岭,以终南山为依托,向终南山和滈河借景,营造“山水台塬”“滈河拾秀”的景观大气势。
2.3 历史文化性
西美70 年的历史演变产生了很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学术成果,沉淀了广泛多元的文化基因,如传统的革命文化(红色革命)、传统地域文化(黄土画派、长安画派)、传统民间文化(丰富的民间工艺品收藏)等,以上因素共同形成长安校区独有的空间资源。
经过4 轮的修改,中建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展现了一个充满山水意境、充满西美特色的规划方案(图5)。
该阶段称为“因势”阶段。
3“造 势”
从2019 年3 月至2021 年9 月,我院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陕西建工集团组成的“EPC”施工总承包联合体进行施工,完成长安校区一期建设( 图6)。一期包括食堂(图7)、宿舍楼组团(图8)、体育馆(图9)、运动场(图10)、特教楼(图11)5 栋建筑。以一期建筑设计为契机,联合景观设计团队,对校区的空间布局、空间规划、建筑组团、景观元素等重新进行调整和细化。其中,刘玉龙、韩孟臻、程晓喜、胡珀等教授做了大量设计工作,庄惟敏院士也多次对设计工作提出宝贵建议并亲自手绘草图。
空间布局:以一主两副三条轴线为空间布局,中心轴以巨构型主教学楼与图书馆建筑组成贯穿校园南北,形成历史文化轴,展现出汉唐气势及对科研学术的尊重。横向两条轴线为革命文化轴和传统文化轴。空间简化了车行道路系统,形成三横四纵的交通网络,合理管控人车分流;将B 地块南侧环线南移至B、C 地块交界处,以道路作为地块自然分割线,提高了B、C 地块的利用效率;C 地块现有杨树林带保留(图12)。
景观格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中轴南部取沙场地进行梳理,取高填低,形成一开阔湖面并向南延伸,对图书馆形成包围之势,有山水才有灵气,湖面和北侧主教学楼、食堂以及西侧图书馆呼应,从而形成了气势开阔、高低错落的中央绿地景观带。将北侧小垃圾山整合至南侧,对南侧垃圾山进行景观塑形及岩体加固处理,增加基地面积和高度,既可登高远眺终南山脉,又可近观俯视校园湖光美景(图13)。
建筑组团:新的建筑格局以巨构型主教学楼、图书馆及开放场外空间形成南北主轴线,沿中轴线临湖布置两个组团形式呈现在中轴线两侧,西侧以博物馆、美术馆为开放核心,环绕布置西教学楼、行政楼、会堂;东侧组团环绕室外操场、风雨操场、宿舍楼、食堂、特教楼;宿舍楼、教学楼为小的组团模式,一期5 栋建筑又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群,可满足教学活动的要求。公共空间与景观绿化系统相辅相成,满足学习、锻炼、休闲、审美及其他活动需求(图14,图15)[3]。
4 结 语
综上,美术学院相较一般大学校园而言更加注重校园意境、人文与自然山水的营造,过程中校园规划的设计也经历了3 次蜕变。每一次的蜕变都是一次对学院内在精神文化认知的升华,从宏观结构及概念框架建立到基于在地性、地域性、文化性建立个性化、人文化山水校园,再到营造基于景观、建筑、校园文化一体化的意境空间,始终坚持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美术学院目标服务。建设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干扰,作为建设方需要时刻保持定力,坚定学院的发展思想,坚定学院的精神内涵,引导长安校区有序推进目标建设,避免后期建设丧失原有风貌及意境。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王澍,陆文宇.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
程设计[J]. 时代建筑,2008(3):72-76.
[2] 毛旦毅, 林广宇.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理念对当代大
学校园设计的启示[J]. 风景园林,2022(7):242-244.
[3] 黄翼, 吴硕贤.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
析[J]. 城市规划,2014(4):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