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花
摘 要:无论是“双减”政策,还是2022年版的新课程标准,核心思想都是促进素质教育理念的升华。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遵循“双减”政策,强调新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打造新型的课堂。文章立足于新课标与“双减”政策,探究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具体实践。旨在发挥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双减”政策;小学数学
在我国教育体系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遵循素质教育的根本路径,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得以发挥。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减负增效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当今教育工作的核心思想。而在新课程标准推出的当今,小学数学教师要重新审视数学课程的核心内涵,严格遵循“双减”政策,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把握数学课程的主要价值,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推动小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至此,“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双减”政策的核心内涵是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校外学习负担,中心思想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升华,为中小学生提供个性成长、个性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了不小的挑战。
(一)把握课堂教学进度
在“双减”政策体系下,教师不能给学生布置繁重的课后作业,这就需要将知识巩固环节放在课堂之上,教师要缩短课堂教学密度,把控教学内容的精度,实现减负增效。不少教师在“双减”政策出台后,课堂教学呈现“不知所措”的状态,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课后作业,会将知识巩固、举一反三等环节,全部放置在课后,课堂教学内容繁多,过程冗长。但是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状态,把握课堂教学进度,精简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凝练的知识体系。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的授课时间是一定的,但教学内容大幅增加,这就要求师生提高效率,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效率,还是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教师方面而言,在备课时,要付诸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握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保证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学生的配合,每个知识点学生都能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注重兴趣激发,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根本上落实“减负增效”。就学生层面而言,在学习时,要心情愉悦,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具体的内容。
(二)把握课后学习内容
在“双减”政策之前,多数一线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会给学生布置繁重的家庭作业,有时还包括平时的课堂作业,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骤增,没有多余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久而久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在“双减”政策下,教师不能像往常一样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而是要将知识巩固环节放在课堂之上,保证教学进度与密度。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的学习问题要即刻处理,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
但是,教师如何把握课后学习的内容也成了一大难点,既要让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巩固知识点,又要保证内容的趣味性和作业方式的实践性。这就需要教师剖析每一个知识点,将具体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在感悟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知识、学习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而是多以实践类作业为主,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还要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二、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
就小学数学课程而言,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可以有效避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得太难。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考纲,专注于常规题型,保证基础知识掌握得全面而扎实。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将数学知识体现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运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要利用数学语言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几点的核心思想都是数学学科的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数学学科与多学科的融合,将数学与其他领域的知识内容相联系,让学生真正回归教材,准确把握各类知识点,深入体会数学知识的魅力。
(一)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移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简而言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育人要有新理念,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在学习某些知识点时,要让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知识点?它是怎么来的?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这一知识点是否可以实现其他形式的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把握数学知识内涵,感悟数学课程的核心价值;要秉承全新的育人理念,开展教学工作,要注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全面型人才。
(二)教学要有新方法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大多呈现“听数学”的状态。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传统教学模式要做出适当的改变。教师要注重教学要有新方法,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将数学学习变为“做数学”。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将课堂搭建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身为一线教师,要合理处理自主与引导、收与放、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索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则要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
(三)评价要有新机制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课堂不但要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的评价。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评价语言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逐渐树立学习信心。评价也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捕捉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将其作为完善自身教学体系的重要依据。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评价要有新机制,将单一的评价逐渐变为综合型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关注自身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教师要结合评价内容,帮助学生制订全新的学习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当然,评价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性,要有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的功能;也要具备一定的诊断功能,让教师可以准确捕捉每个学生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自身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也只有充分利用评价机制,才能还原数学本色,保证新课程标准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不断践行、不断发展。
三、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具体构建策略
(一)生活情境,体现数学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更关注数学课程的应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元素渗透于课堂之上,让学生明确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使其站在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以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生活情境之下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也是强化教学成效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营造学生可以真实感受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保证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活情境,还原数学本质,保证教学的真实性,让学生在感受与理解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本质。
如,“观察物体”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以是不同的”;要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掌握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等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学生熟悉、常见的事物,例如汽车模型,将其放在讲桌之上。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绘制汽车的大致图像。由于学生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如此真实的生活场景,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真实的感受,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相同的物品,增加了学生的图像感知能力,进而有利于形成空间思维。
(二)思维引导,唤醒数学逻辑性
教学是一个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与“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当分为两个板块:知识教学和思维引导。知识教学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而思维引导则是当今素质教育理念大力推行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上,若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就要注重思维引导,结合具体的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实现举一反三,将类似的解题方法应用于同类型或与之相关的习题解答中。
如,“例题:1个8位数,已知首位是2,末位是5,每相邻3个数之和是10,试写出这个数字。”由题目可知,每相邻3个数之和是10,前三位之和为10,那么第二、三位之和为8。将第二、三位数字视为一个整体,设为A,A=8,可得出第四位数字为2。再把目光聚焦于后幾位数字,已知末位为5,所以第六、七位加5等于10,第六、七位的和为5。将第六、七位视为整体,并设为B,B=5。第五位数字加B等于10,所以第五位数字为5。已知第四、五位数字分别为2、5,所以第三位数字为3,第六位数字为3。下面补全这个八位数,第二位数字为5,第七位数字为5,所以这个八位数为25325325。
这一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将这一题目作为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第一选择,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教师要立足于课程改革,积极响应“双减”政策的号召,围绕恰当的题目,培养小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三)优化练习,确保教学实效性
在“双减”政策提出的背景下,课堂作业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能够起到巩固训练的作用,恰当的作业内容也能够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内容和形式,强调自主学习,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此背景下,教师所设计的课堂作业要选择难度适中的习题,发挥习题的主要价值,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完成题目,把握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或问题。当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设计分层作业,并针对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加以分析,确保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例如,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将课堂练习分为基础题型、综合题型和拓展题型。基础题型适用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让学生根据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综合题型面向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内容也稍多。拓展题型则是面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应用题为主,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列算式,并计算。利用这种分层练习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课堂习题训练的价值,保证教学过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在当今教育体系下,教师要关注新课程标准及“双减”政策,结合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内容,构建新型课堂。一线教师要客观地看待“双减”政策为自身教学工作带来的挑战,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不断改善教学手法,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晓莉. “双减”背景下前置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0):11-12.
[2]尚金锁. 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 读写算,2021(14):1-2.
[3]林庆恒.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J]. 新课程,2021(07):93.
(责任编辑:郑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