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拳近身短打技法释义
——与绵张拳比较分析

2024-01-24 05:15
武术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柔化己方拳法

赵 波

连云港市政协,江苏 连云港 222003

中华武术拳术种类众多,技法应用各有所长,但归根结底要能跌能打。源于冷兵器时代的武术,乃杀伐搏击之术,不能打自然不能称之为“拳”。各门派拳技虽有不同,千变万化,但能打的拳法,技法原理却大致相同,甚至常用的“核心技法”也有类似。本研究从十三势拳(杨氏太极拳原型)与绵张拳拳理、拳技的比较,尝试说明不同拳种“殊致同归”之理,寻找传统武术回归本真的路径。

1 十三势拳与绵张拳的历史传承

1.1 “跌打一体,内外兼修”的十三势拳

十三势拳又称“十三势软手”“软十三”,源自唐朝李道子所创的“无极养生武功”,为道家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的武学传承,以“擒跌捕缚”为其主要招式技法,亦可近身短打搏击,重“打跌结合”,是内外兼修的捕拳类武术。十三势拳拳法鼎盛于明代,以徒手捕缚、击打为主,器械锁拿为辅,招式注重“擒跌制服”,技法讲究“以柔克刚”,时称“擒人术”,曾流传外域,用途类似现代警用抓捕术,多为旧时官府衙门缉捕、刑狱相关人员习练、应用[1]。

十三势拳套路练习时,拳架舒展简洁,动作柔顺轻灵,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和、连绵不断、动中求静。擒跌捕缚招式技法实际应用时,强调步法虚实变化、旋转走圆,身法讲究舍己从人、随屈就伸、顺势用力、引进落空,以反制关节、绞勒、主动倒地(自跌)等特殊技巧来降低摔跌所需绝对力量要求,有鲜明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擒跌、制服技法特点[2]。近身短打招式技法在实际应用时注重刚柔相济、避实就虚,阴阳互根、翻生不息,拳打脚踢、肩靠肘击,欺身拔根、步步紧逼。

十三势拳因为是捕拳类武术,故其实际应用招式技法以擒跌捕缚为主,近身短打技法与其它拳术相比稍显简单,但别具自身特色,技击实用性较强,博得众多拳家认可,在近代,因多种因素影响,其近身短打实用技法与其擒跌捕缚实用技法一样,几近失传,以致诸多练习者皆认为十三势拳及其衍生的各类太极拳是以“推手”作为其实用技法,与其真实用法相距甚远。

杨澄甫在其《杨氏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张真人传》一章中谈及,相传张三丰先师偶于武当山道观中观“蛇雀相搏”,悟以柔克刚之理,得创太极拳(十三势)[3]。对此说法,后世众说纷纭。据多方考证,张三丰创拳说在其曾经修炼的各处道观中均无记载,就是真实历史传承中也是唐朝李道子创立无极养生功在前,但认真琢磨十三势拳招式技法,此拳成拳之初,道家观蛇雀互搏受启创拳之说却不无道理。观看现代真实蛇雀相争视频,“蛇”之搏击技法确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多在搏击相持过程中伺机咬啮对方,再以蛇身缠绕、束缚对方身体,最终将其制服,体现在十三势拳上,即是其擒跌捕缚技法。“雀”之搏击技法则为快速近身冲扑,以双翅扑打结合尖喙啄击为主要击打方法,体现在十三势拳上,就是其近身短打技法,因此,相关传说与十三势拳招式技法可相互印证,别具深意。

十三势拳目前有据可查的传承,源于河南省博爱县唐村千载寺无极宫,传为唐朝道家李道子所创。唐村李氏家族多有习练,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曾与姑表兄弟李仲、李岩师从李家八世祖李春茂学练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通背拳等拳法器械。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自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处学得此拳[4],史传杨露禅在北京传拳时,曾与人言及其自身所学乃“绵张拳”,又称长拳十三势,现今河北永年广府镇杨露禅故居相关记载中仍然记述杨露禅当年从陈长兴所学为绵张拳。

1.2 “别具一格,古朴实用”的绵张拳

绵张拳为近身短打类拳法。徐哲东著《国技论略·短打类》称:短打类拳法特点为快打速攻,贴身猛进,跌打为主,擒拿为辅,招式短烈快速,拳脚相合的内家拳。近世较为常见的短打拳法有绵张拳、八极拳、心意(形意)五行拳、通背拳、少林短打、松溪内家拳、咏春南拳等。其中,绵张拳为中国传统武术拳法之一,流行于河北中部,源起于何时,已无文字可考。该拳属我国传统武术之短打类武技。当今现存的绵张拳类武技有绵张拳、崔氏绵张拳(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派绵张拳、马派绵张拳、连环绵张拳、子母绵掌等[5]。绵张拳类武技多要求内外兼修,精神上要求纯静专一,动作舒展自然、均匀柔和,圆活连贯、绵绵延长,故名“绵拳”。因其在实战中,手掌会跟对方的动作延伸,随对方的劲力柔化绵进,故又名“延手”,是一类刚柔相济、实用性很强的拳法[5]。

绵张拳门派中的技击性较为突出的是现今流传于我国河北等地的绵张拳,其拳法有清代武术家张横秋(1670 年—1752 年)所著《拳经》之拳理支撑。绵张拳又称张氏短打,早在明代就名震天下,据说,拳法创自浙江金华人章瑞(1466 年—1538 年),其武举出身,曾任军中千总,拳法多柔,胜人以巧[6]。戚继光在其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一篇中就曾提及:“吕红八下虽刚,不及绵张短打”,后世因秘不外传等多种原因,技法濒于失传。现今流传的绵张拳动作简捷,古朴实用,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焦建国在其所著《拳经今释》一书中结合张横秋的《拳经》拳理,系统介绍了绵张拳的技法原理及相关实用打法[6],为绵张拳的传承做出了积极地努力。

2 十三势拳与绵张拳技法特点

2.1 “柔化刚打,棉里裹针”的十三势拳

十三势拳曾有绵张拳之称,其招式打法类同迄今流传于世的绵张拳类武技,在技法特点上多有相似之处,讲求“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柔化刚打、棉里裹针”。

十三势拳是杨氏太极拳的原始形式,在技法原理上遵从李鹤林(王宗岳)“太极拳论”,注重“沾粘连随”、引进落空、舍己从人、阴阳互用[7]。

王宗岳在十三势释名中曾言:“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7]因此,十三势拳有特别的“长拳短打”含义。“长拳短打”之“长”,指其拳法不绝,变化连环,有始无终。“长拳短打”之“短”,指其挨膀挤靠、近身走化、贴身靠打。其长为法,其短是用,是谓“长拳短打”。

十三势拳实现“以弱胜强”的基本方法是“以强制弱”(局部),专以己方双侧臂、手控制对方单侧臂、手乃至身体,占据局部力量优势,使对方另侧臂或手无法有效击打发力,形成“人背我顺”之势,再借对方身体回挣之力,顺势发力击打对方。

十三势拳实现“以柔克刚”的基本方法是“柔身走化”(转化)[7],即在技法实际应用时,尽可能不与对方顶抗,而是在上步进(近)身过程中柔身化力,以己方身体的顺势转动、缩展化解对方力量,要求边进边转、边转边化,进化一体。

十三势拳强调技法中的“阴阳互用”,指在外圈要利用己方步法进退圆转、身体拧裹钻翻,避开对方攻击正面,切入对方侧面死角,沿对方用力方向随曲就伸、舍己从人,以“沾粘连随”滞固对方身体,再借势借力,回身击打或发出对方(折叠)[7]。在内圈,己方则要利用步法抢中入身,以推肩挒臂、挨身挤靠迫使对方身体重心失衡,再返身以背靠、肘撞、拳击连用击倒对方(横冲直撞)。如同戚继光《拳经》所讲,“阴阳互用手法真,一正一反技通神。世人不解法中意,须向变中去寻根”。

十三势拳实用基本技法是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种劲意动作[7]结合步法、身法、打法为核心,其中“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八个基本劲意动作既可单独应用,又可灵活组合,用于搏击中的接手控制、圆转走化。比如,“掤、捋、挤、按”顺序组合可用于从外圈接手贴靠,配合上步圈闪,避开正面,重在抓腕按肘。“採、挒、肘、靠”顺序组合则适合在内圈入身推挤,抢中进逼,用以制肘推肩。“进、退、顾、盼”用于配合八式基本手法,以首带身、贴身挤靠,专注欺身拔根。“定”则是指技法应用时要闭气屏息、虚心实腹,意在增力抗击。“十三势”实用基本技法结合十三势拳套路中不同招式技法,应用推托削披、勾搬裹挽、插打拦拿各式手法,形成随势而变、顺劲而发、曲伸吸避、柔化刚打的十三势拳打法,其精深境界是“迎前化打”,即在柔身化力的同时,借力借势迎前击打对方(类似现代拳击的“迎击拳”打法)。由于十三势拳特殊的“柔化软接”接手方法,有别于其他短打类武术,因此也常被称为“沾绵张拳”或“软手、软十三”。

2.2 “浑身是拳”的绵张拳

绵张拳的技法特点是“柔化刚发”,劲力要“柔化绵随”“得势则刚”,讲究随势而发、从人而动,以进为主、得势则打,错步相迎、顺点击之。实用时无固定招数,讲求随心意打。精神上要求纯静专一,练习时要求慢中求劲。绵张拳曾有古谱“丝白巾”,后在动乱中失传。现在绵张拳的技法原理多以“刚柔内随”四字概括[5]。绵张拳长于技击,其技法拳理基于张横秋及其弟子所著《拳经》[6],传承内容丰富、全面,切实围绕技法实用,有射入、切入说,浑身磨旋说、脊尾颠颤说、舍中射梢说、欺身占位说、贴身靠打说、出手不回说、多手归一说等。其技法特点为刚柔相济、后发制人,讲究上下一片、浑身是拳,近靠远打、疾步快闪,打跌结合、上捆下跘,脚打七分、力发腰间。

3 十三势拳与绵张拳技击打法

3.1 “进退连环,顾盼圈闪,肩靠肘击,步过身催”的十三势拳技击打法

十三势拳实用技击打法讲究进退连环、顾盼圈闪,抢中拔根,近身入怀,注重肩靠肘击,步过身催,神逼气袭,有“圈外推人,圈内打人”之说。其主要招式技法有“搬拦捶”“撇身捶”“栽捶”“肘底捶”“指裆捶”等,打法应用以五捶的用法及相互组合为主,结合十三势拳其他招式技法,共同组成十三势拳“柔化刚打”近身短打技法。

十三势拳招式技法简介:以进步搬拦捶、上势揽雀尾具体用法为例,对十三势拳组合招式技法,如,撇身捶+搬拦捶等组合用法,不再赘述。

(1)进步搬拦捶。进步搬拦捶可应用于内、外圈。内圈实际应用时,如,对方上右步,以右手摆拳击打己方头部,己方可摆左步,身体左转,以双手虎抱头向前入身进圈,左臂棚架对方右臂内侧后,左手掌心向下抓拿对方右臂肘弯(採),右掌掌心向前推拍对方右肩内侧(挒),同时以己方右侧肘、肩向前挤靠对方右侧身体(肘、靠),迫使对方重心失衡。接己方身体右转,上右步至对方双腿之间抢中占位,同时以右手拳背(右小臂外侧)、左掌掌心顺序向前摔、拍击打对方头颈,再上左步至对方身体右侧,顺势以左掌推撑对方面部,右拳收至腰间。接己方身体左转,左掌收至胸前,右拳随转身向前击打对方右肋。

在外圈实际应用时,如,对方上步以左拳击打己方头部,己方可摆左步,身体左转,以左手虎抱头向前近身,左臂掤架对方左臂外侧后,再随转身以左手掌心向下抓拿对方左小臂外侧,同时上右步至对方身体左侧,以右掌向左前下侧方向拍打对方头颈左侧。接己方身体右转,以右手拳背、左手掌心随转身顺序向前摔、拍击对方面部,再上左步至对方身体右侧,顺势以左掌推撑对方面部,右拳收至腰间。接己方身体左转,左掌收至胸前,右拳随转身向前击打对方右肋。

如,对方上步以右手反背拳击打己方头部,己方可摆右步身体右转,以右手虎抱头向前近身,右臂掤架对方右臂外侧后(掤),再随转身以右手向外侧捋抓对方右手手腕(捋),同时上左步至对方身体右侧,左手向前推托对方右臂肘关节外侧,双手合力向对方身后方向推挤对方右臂(挤)。如,对方身体右转,屈右臂沉肘,己方可顺势身体左转,左手向下扒按对方右臂肘弯(按),右手随转身握拳向前击打对方右肋。

(2)上势揽雀尾。上势揽雀尾作为挒臂扒颈摔拍掌双推打法,可应用于内圈。实用时,如,对方上右步,以右手摆拳击打己方头部,己方可摆左步,身体左转,以左手虎抱头向外侧掤架对方右臂,再向对方双腿之间上右步,以右手掌心向前推扑对方右肩内侧,迫使对方身体重心失衡。接己方身体右转,重心右移,以左手掌心向下推按对方右臂肘弯,右小臂外旋竖起,与右手掌背一起向前摔打对方头颈右侧,再顺势以右手反扒对方后颈,身体左转,向己方身前下方抹按对方头颈摔跌对方。如,对方转身偏头,解脱己方右手抹颈,己方可顺势身体右转,以右手掌背向己方身前右上侧方向反背摔打对方右侧头颈,左手以掌心随后向前推扑助力。如,对方抬右臂格架己方击打,己方可顺势将双手收至胸前变掌,再随身体重心右移,向身前推扑对方胸腹。

揽雀尾作为捋臂摔拍掌双推打法,也可应用于外圈。实用时,如,对方上左步,以左拳击打己方,己方可摆左步,身体左转,以左手向外侧掤架、捋抓对方左手手腕,再上右步至对方身体左后侧,以左手拉拽对方左臂,右掌向身前拍打对方左颈侧或后颈。接己方身体右转,以右手掌背顺对方回挣之势,摔打对方面部,左手以掌心向前推扑助力。如,对方抬左臂格架己方击打,可顺势将双手收至胸前变掌,再随身体重心右移,向身前推扑对方胸腹。

3.2 “贴身近打、快捷凶狠”的绵张拳技击打法

绵张拳打法在动作上和劲力上要求先吞后放,即“柔入刚出”,有封盖、冲撞、缠绕、腾挪等各式打法[5]。拳法有崩、冲、搂、挂;掌法有砍、穿、拔、捋;肘法有顶、撞、拔、挤。其技法要求有:直腰敛臀、重心居中,扒打擒抓、吞闪挤冲、手眼相随、神聚力行、刚柔并济、动静分明。绵张拳以功架练习为主,套路练习为辅,注重单操手练习及双人合练。绵张拳打法除具备绵张拳类拳术技法特点外,还注重出手快捷、搏杀凶狠,贴身近打、步步为攻,刚柔并济、后发制人,以近身搏杀作为克敌制胜的根本。

绵张拳主要招式技法(七十二死手)简介:

(1)绵张拳之“拜掌填拳”。“拜掌填拳”[6]为绵张拳之核心技法,七十二死手中就有二十四手都是以“拜掌填拳”作为终结打法,且多为内圈应用。“拜掌填拳”技法实用时,与十三势拳进步搬拦捶用法十分相似,但多应用于内圈。实用时,如,对方上右步,以右手摆拳击打己方头部,己方可摆左步身体左转,上右步至对方双腿之间,左手捋按对方右臂肘弯,右手推按对方右肩,迫使对方身体向其右后侧方向失衡(短接入身)。接己方身体右转,右臂外旋抬起,以右手反背拳及右小臂向身前右上侧方向摔打对方头颈右侧,同时上左步至对方身体右侧,左手顺势向前推按对方左侧肩胸。接己方身体左转,左臂内旋抬起,以左手掌侧向身前左上侧方向推切对方左颈侧(拜掌),右拳收至腰间后,再随身体转动向前击打对方腰腹(填拳)。

(2)绵张拳之“老儿锄田”。“老儿锄田”[6]技法使用时,可用于外圈。如,对方上左步以左拳击打己方身体,己方可摆左步,身体左转,上右步至对方身体左侧,以左手捋抓对方左手手腕,向己方身体左后侧方向拧转、拉拽,同时以右小臂向身前下方披砸对方左臂肘弯。接己方身体右转,以右手掌背向身前右上侧方向摔击对方面部。击打后己方身体左转,左手向己方身体左后下侧方向拉拽对方左臂,右小臂再次向身前下方披砸对方左臂肘弯。接己方顺对方回挣之势身体右转,右臂右摆格压对方左臂肘弯,左手松开握拳随转身向前击打对方胸腹。

4 十三势拳与近身短打类拳技比较分析

4.1 “拳理相通”的十三势拳与中外近身短打类武技

传统近身短打类武技中有八极拳、五行通臂拳、心意拳(形意)五行拳、咏春南拳等与十三势拳打法原理、技法极为相近。如,心意拳“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八极拳“打人如亲嘴,出手不空回”,松溪内家拳“手后一尺,天下无敌”等,都与十三势拳在技法原理上十分相像。八极拳的“挨膀挤靠”“贴身靠打”与十三势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用意相近。心意拳“抢中欺身,步到人翻”与十三势拳“抢中占位、欺身拔根”技出同理,而通臂拳“摔拍掌中拳”打法与十三势拳搬拦捶技法更是如出一辙。值得一提的是十三势拳揽雀尾技法中竟包含八极拳宗师李书文生平较技两大绝招,“猛虎硬爬山”和“朝阳手”,即使是内家拳之一的八卦掌,也有名家自称为“近身扭打术”。

近身短打类拳法注重简洁、有效,如,南拳有“拳无三下手”之说,十三势拳亦是同理,核心技法击打“响不过三”,组合技法依技法组合简繁,击打次数略有增加,常如杨班侯所言:“一哼一哈,胜负立判”。

相互比较,不同于八极拳、心意拳等近身短打类拳法主张“硬开硬打”,而十三势拳与绵张拳类武技则是秉承“柔化刚打”之技法原理,擅长在内圈以自身身体的转动,肩背的挤靠、手臂的顺力延伸来化解对方的力量,在外圈利用身体的拧裹、钻翻及步法、身法的进退圈闪(即“而其柔也,知当斜闪”),避开对方的正面攻击范围,再借力借势,击打对方。

与十三势拳近身短打技法相近的世界著名现代武技有以色列马伽术、英国凯西格斗术、俄罗斯西斯特玛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学习绵张拳,以求防身自卫,以至今天的以色列军警格斗术马伽术中仍然依稀可见绵张拳技法之缩影。世界上有广泛爱好者的英国凯西格斗术(也称KFM 格斗术、盾卫术),其主要技法与十三势拳虎抱头入身靠打技法、身法十分相似。俄罗斯原内务部专用格斗术“西斯特玛”在柔身化力的技法原理上与十三势拳亦相去不远,因之有人称其为“俄式太极拳”。

4.2 “技法相近”的十三势拳与绵张拳

与“核心技法”比较,搬拦捶作为十三势拳“核心技法”,在实际应用中与绵张拳的“拜掌填拳”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属“一击竞功”之打法。在绵张拳中,“拜掌填拳”技法也处于核心位置,七十二死手中竟有三分之一是以“拜掌填拳”作终结打法,由此可见,绵张拳对此“核心技法”之看重。“拜掌填拳”的应用可在内圈亦可在外圈。实用时以圈闪或入身及相应技法控制对方身体,再借势借力,以拜掌推切对方颈侧,填拳顺势击打对方胸腹。“搬拦捶”应用范围与“拜掌填拳”相同,但却是在己方圈闪或入身控制对方身体后,先以反背拳向前封打对方面部、颈侧,继以拍掌向前推拍对方面部,再用直拳随转身向前击打对方胸腹。两者用途相似,技法却各有千秋。从两者的具体技法动作比较可知,无论“拳”“捶”,其击打部位或是动作要领十分相似,不同的只是前手的应用方法。“搬拦捶”的前手拍掌作用是封拍、拦挡对方面部与头颈,“拜掌填拳”的前手翻切对方颈侧作用也是推开对方头颈,两者的目的同样是阻滞对方看清己方后用手击打动作(掩手),控制双方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后手击打效果。

相传,当年杨露禅之子杨班候与人较技,惯用招式技法即为“搬拦捶”,可“拳打前胸,后背见指痕”(指其拳有“透劲”,可力透人体,伤人脏腑),时谓“棉中之针”,如今看来只是班侯将杨氏太极拳的核心技法练至炉火纯青,与之同时代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的“半步崩拳打天下”亦是如此。

从一般技法比较,绵张拳短打技法中的七十二死手实用技法与十三势拳五捶和其他招式的组合用法多有相似。比如:满堂红——搬拦捶,窝里炮——撇身捶,还勾手——栽捶加搬拦捶,缠赶手——指裆捶加搬拦捶,老儿锄田——揽雀尾等。但十三势拳的优势在于其技法既长于擒跌捕缚,又可用于近身短打,既可一式多用,又可相互融合,打跌结合,更为实用。如“撇身捶”技法,作“打”时可用于内、外圈的“封面击肋”,作“跌”时可以“锁臂折肘”擒跌,相较而言,其技法内涵更加丰富。

从技法原理方面比较,十三势拳注重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擅长以身体的转动及收缩,手肘的 “沾粘连随”化解对方来力(运劲如抽丝),再顺势借力,击打摔跌对方。绵张拳虽讲“柔化绵随”,实际上却十分看重“贴身靠打”,绵张拳也是如此,主张“拳拳中窍,步步紧逼”,相互间仍然有一定区别。

从十三势拳与绵张拳的功力习练方面比较,两者之间差别不大。历代传武实战性较强的打法均要以深厚的功力为基础。十三势拳与其它绵张拳相似,主张内外兼修,对实用技法动作的流畅性及击打的力量要求也很高。十三势拳旧传功力练习方法有揉球、石锁、铁砂掌、坛子功、肩背臂靠桩及排打功等[7],柔身化力技法流畅性练习则是以揉手(即推手)训练为主,有定步的单、双揉手练法,活步的双手大捋揉练,训练接手化力及步法、身法的左右转换。进退步(连枝步)摔拍掌练习,摔拍掌中拳练习等,重在提高核心技法动作正反方向互换的流畅性,与通背拳的进退摔拍掌练习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绵张拳为典型的功力拳,多无套路,只重单式与对抗练习。绵张拳则有与其训练内容相配套的基本功法,主要分为增强力量、速度为主的练习和增强诡谲变化能力的练习,如,一字功,呆架势、鸭踏步,八面肩头等多种桩功和基本功[6]。

从身法步法比较,绵张拳有步法优势,《拳经》中有详细阐述。腿法有前坚后箭步、三门步、进退三角步、之玄步、逆行步、靠山步、癫狂步等。身法则有通怀、偏闪、拧旋等[6]。十三势拳虽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之说,但步法相对简单,只有进退步、圈闪步、连枝步[7]等,其中“抢中进步”与绵张拳的“通怀”步、“上步圈闪”与绵张拳的“之玄”步作用相似,原理相同。

从抗击打能力比较,近身短打类武技多以硬抗硬打、贴身挤靠作为主要技法,习练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抗击打能力,绵张拳类武技则不同,专以柔身化力技法在近身搏击时柔化或部分柔化对方的击打力量,但在实际应用时因近身短打技法不可能在搏击中完全避开对方击打,因此,习练者仍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抗击打能力,个别绵张拳门派有金钟罩抗击打功力练习,十三势拳亦有与之类似的排打功法练习[7],可以使习练者更好地结合近身短打技法,克敌制胜。

从十三势拳的套路编排可见,十三势拳实用,是以擒跌捕缚为主,套路中招式技法的连接顺序多以擒跌捕缚技法的变化应用形成技法组合,因此,传承中近身短打招式较少连手应用,与绵张短打的七十二死手相比,尚有明显不足。

从特别用途比较,十三势拳作为具有特殊用途的捕拳,其招式技法还可用于铁尺、锁链等捕缚应用器械,既可用于擒跌捕缚,亦可用于近身击打,绵张拳则另有专门的器械练习及实际应用方法。

5 结语

5.1 十三势拳是“柔化刚发、跌打并重”的绵张拳类武技传承

十三势拳与我国近身短打类拳术尤其是绵张拳,源出一理,打法相似。可以认为十三势拳是我国近身短打类拳术的一种,亦是绵张拳武术门派中的优秀传承之一。此外,与近身短打技法相比,十三势拳套路中隐含的擒跌捕缚技法更加系统、完善,技法原理与当世各种柔术类武术同根同源,实用效果更为突出,尤其是“打跌结合”技法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擒跌技法或短打技法,也因如此,绵张拳历史传承中记载的明代“锦衣卫”必修武技为绵张拳也不是“空穴来风”,作为既擅擒跌捕缚,又可近身短打的拳法,当然是历史上捕快、厂卫一类群体首选的应用武技。因此,十三势拳又是我国古武传承中以擒跌捕缚和近身短打兼重,且能打跌一体,效果彰显的特殊拳种,与其它门派绵张拳比较,具有其自身独特优势。

5.2 十三势拳的借鉴发展之路

十三势拳的揉手练习在接手柔化的应用上别具特色,有别于其他种类拳法,具有很好的实用效果,但十三势拳的传承不应只限于套路与揉手练习,还须认真研究拳经拳理,借鉴应用其他绵张拳尤其是绵张拳的招式技法、功力训练方法,增加实质性的对抗搏击练习,强化和提高柔身化力能力,参照其他近身短打类武技的实用技法,研究、开发更多的组合技法,才能凸显十三势拳技法特点,有效增强其拳法的实用性,并从研究自身拳技入手,探索传统武术恢复 “本真”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柔化己方拳法
第十四届全运会空手道资格赛(第一站)男子组手
——67公斤级拳法技术趋势分析
基于图论与PageRank的要地反导己方目标重要性排序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授受表现的研究
以人为本,柔化安全管理三部曲
狗拳非遗难寻传
《罗密欧与朱丽叶》群体性误译研究
韩国公司法制柔化过程中出现的法律规范和章程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