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武术文化游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聊城市冠、莘两县为例

2024-01-24 05:15郭会丽李杉杉
武术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冠县回民游学

郭会丽 李杉杉

1.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307;2.北京体育大学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北京 100084

开发冠县、莘县两地(以下简称冠、莘两县)回族武术文化游学的课题研究,缘于我们在考察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参与当地政府举办的“全国查拳武术邀请赛”等相关工作中,发现冠、莘两县是回民聚居区,是中国查拳的发源地,其历史悠久,武术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回族人热爱武术的浓厚兴趣、老拳师义务授拳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深地感动,此后多次前往当地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与考察。游学是人类最古老的学习方式之一,据文献资料考证,最早出现在《史记》中的《春申君列传》中:“游学博闻”。《新华字典》中对“游学”一词的解释是“古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在本研究中,游学是指到不熟悉的外部环境,或不同文化语境中“行走”,通过个人多维度的亲身体验与感悟,来获取新知识、新文化从而提升个人修为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游学的行动方式决定了其具有认知的直接性、体验性、实践性的特点,这能够保证游学参与者最大限度的获取最本真的信息,从而避免了间接信息获得中“转述者”观点的干扰。

回族武术从民族的角度上来说,是回族人文生活的“全息影像”[1],蕴含了回族宗教、伦理、人文信息内容;回族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任何一种拳术一样具有攻防技击的本质属性。所以,将回族武术看作是认识回族文化的一扇窗,是沟通回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座桥梁,通过游学活动让人更好的对回族文化认知、认同、互尊。目前全国共有回族自治区1 个,回族自治州2 个,回族自治县6 个,和其他民族联合自治的县5 个,回族区(县级)4 个,回族乡镇143 个,回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2]因为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原因,回民尚武,一般在进行完宗教仪式后,会在阿訇的带领下自觉进行习武强身活动,习武是回民的日常生活习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对回民聚居区的武术以及相关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整合,构建科学、多元化、可持续化的民间传统文化游学体系,形成回族游学交流的长效机制,通过每一个“小聚居”回民区的辐射作用,慢慢从根本上改观回族的社会印象,从而融洽民族间关系。

1 冠、莘两县的地理、人文状况

冠、莘两县地处鲁西南,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地,古黄河流过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造就了两县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文化交流频繁,因故留存的物质性的、非物质性的人文底蕴深厚。1987 年3 月建制的张鲁回族镇为回民聚居区,朝城《蔡氏族谱序》和张鲁镇《杨姓家谱》记载,张鲁回民多为清朝初年迁来并定居的,而根据清真寺的记载更早是在明朝,故而回民在此地生活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民风朴实,和睦友好,具有爱国精神。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救国,当地回民儿女表现出了顽强不屈、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爱国情怀。在抗日战争中全国回族人民从抗战一线到后方支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救国运动。冠、莘两地位于冀鲁豫交界的地方,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三省的抗战局势中战事地位非常重要。面对日本的迫害,回族人民团结一心加入到抗战后援中,其中有毛泽东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的马本斋所率领的回民支队,以及1938 年在共产党员黑伯理的组织领导下张鲁集成立了回民抗日救国会,后发展为张鲁回民游击队,1942 年并入马本斋的回民支队。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自1937 年至1944年年间经历大小战斗870 多次,消灭日伪军36700 多人,战功赫赫[4],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故两地遗存承载红色精神旧址、烈士陵园很多,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圣地。

2 冠、莘两县开展回族武术游学的可行性分析

2.1 冠、莘两县回族武术文化资源

聊城冠、莘两县的回民习练武术拳种有查拳、教门弹腿、心意六合拳、八极拳等。查拳和教门弹腿是回族武术的民族拳种,习练人数最多,冠、莘两县的回族武术文化游学主要以这两个拳种作为游学的主要内容,协同其它回族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组织实施。

冠县是查拳的发源地,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整个拳术体系由基本功、套路、实战对练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功为习练查拳的基础,是拳术入门的技术内容,包括手、眼、身、法、步和精、神、气、力、功的学习和锻炼内容;套路部分包括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徒手套路有查拳十路、滑拳三路、炮拳三路、洪拳四路、腿拳二路等共22 个徒手套路,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棍、杆子鞭、朴刀等套路;实战对练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和徒手器械对练,徒手对练包括手法和腿法的对练拆招,有五虎双人对拳、二十法对打、四路查拳对练等,器械对练有对扎枪、朴刀进枪、抹眉刀破枪、单刀进朴刀、大铲进枪等,徒手器械对练有空手夺枪、空手对刀等。内容丰富,演练动作舒展大方,刚发柔化,刚而不僵,柔而不散,刚柔并济,风格独特,实战对练以巧取胜,以脆发劲,以快为追求,有“出手不见手,出腿不见腿”和“出手如箭,回手如火烧”等口口相传的拳术谚语,同时查拳练习对场地的要求不高,易于开展。2008 年6 月,查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冠县查拳和莘县张鲁查拳是现存查拳两支重要的传承支脉。目前,第十四代传人沙宗朝(回族)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负责冠县查拳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成立了冠县查拳研究会,现于冠县西环路西街村有查拳馆一处,占地面积520 平方米,教练3 人,自2012 年3 月注册成立以来,先后培训学员500 余人,多次筹资举办的“查拳武术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和“全国查拳武术邀请赛”影响很大。2016 年4 月,莘县张鲁查拳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人郭连成(回族)于2018 年6 月被评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25 岁便开始传授查拳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多次带领学员参加各级传统武术比赛交流活动并获奖,筹措成立的莘县查拳协会为主持莘县查拳传承工作的团体组织。现张鲁回族镇东街有一处查拳拳馆,占地面积约200 平方米,馆内有习练查拳所用的基本器材,教练3 人,培训学员400 余人,在周边乡邻有很高的声誉。

冠县教门弹腿也是回族人习练较多的拳种,受信仰仪式以及习武习惯的影响,一般来说会查拳的拳师也同时会教门弹腿,上面提到的沙宗朝和郭连城两位传人也会正宗的教门弹腿,根据课程的需要可以由两位及其教练一并承担教学任务。总之,冠县查拳和莘县查拳两个项目都是有组织实施者、有团体组织、有场地,有能力承担的回族武术文化游学活动工作。根据游学活动的课程需要,清真寺、中小学场馆、广场等都可以作为武术技术学习的场所。

2.2 冠、莘两县回族武术文化资源的协同资源

将冠、莘两县境内与回族文化相关的人、事、人文景观,以及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作为辅助武术文化游学开展的资源为其协同资源,协同资源最根本性的特征是能够共同阐释回族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

两县境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资源有徒骇河湿地公园、仙鹤湖水利风景区、段王庄村及村内的琉璃井、马颊河天沐温泉度假村、冠州梨园旅游风景区等具有特殊地理特征且达到一定规模的自然景观多达30多处。冠县是中国著名的鸭梨之乡,鸭梨生产历史悠久,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盛唐时期,其鸭梨种植已有相当规模。冠州梨园旅游风景区春可赏花,夏可观碧波千顷园,秋食梨,冬品梨树苍虬枝干,梨树因历史悠久多有人文传说流芳至今,是不可多得自然、人文资源。另外有冠县黄河故道遗址、阳平故郡——东古城遗址、位于冠县老城南北大街的南街民居多处等遗址,作为游学课程中的资源便于有学者了解两县从古至今所经历的的地理和人文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5]挖掘回族与全国各民族的共同抗日历史红色文化脉络,是团结各组人民,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国策。作为抗日战争的战事一线,回民聚居地域相关红色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抗日战争遗址有鲁西第一党支部旧址陈列馆、冀鲁豫区党委旧址、莘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暨苏村阻击战纪念馆、冀鲁豫军区旧址暨朱德旧居、鲁西北地委旧址、鲁西北地委旧址(即冠县党史陈列馆)等。所建烈士陵园有马本斋烈士陵园、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西寺烈士陵园、六十二烈士墓等,参战的回族烈士分葬在各个陵园里面。抗日战争见证了回、汉同心的爱国之情,将红色文化学习纳入游学课程教育体系,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融洽民族间关系。

冠县和莘县清真寺和清真古寺、朝城清真寺是回民礼拜、习武的重要场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作为游学课程教学基地。另外,可以选用“行兼孔墨”“千古圣丐”的武训先生纪念馆作为游学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除了查拳外还有多项山东省省级、地市级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鲁回族秧歌就是其中之一,是抗日战争年代抗联老战士杨其富在回到老家张鲁后,将随父辈闯关东期间学到的东北大秧歌,结合本地文化开创的回族特色大秧歌,有丰收秧歌、舞龙灯化妆秧歌等,动作滑稽喜庆,舞姿洒脱,已成为当地乡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回族特色美食,有油香、黏油香、糁汤、菜饭、壮馍、戗面壮馍、酱羊蹄、张鲁马荣景的酱牛肉、马老胖烧鸡等,另有葱爆羊肉,酥羊尾、烧牛尾、冠县的沙记点心等,通过这些游学者可以体验回族的饮食文化,从中感悟其民族生活蕴含的民族信仰。回族武术主要是查拳和教门弹腿要根据游学时间的长短设计出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中除了有技术内容以外,需要整理出包含拳理、拳谚、拳术典故等展示回族人文信息的内容部分,游学课程对两方面的内容都要讲到;要对每个人文资源进行分析并仔细整理出其中回族文化的内容,以备课程所需;回族特色饮食项目可以组建饮食一条街,更集中地展示民族饮食文化。

2.3 冠、莘两县回族武术文化资源的政策支持

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11 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正式将游学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来。

2009 年7 月5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增进各民族交流交往,构建和谐村寨。”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的通知,201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围绕改善民生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注重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突出创建主题,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加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冠、莘两县地处鲁西南,经济落后,水资源匮乏,抗御天灾的能力不强,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减少,机械作业量少,耕作方式陈旧,部分村集体经济空虚,被列为“全国重点扶贫县”,是山东省政府、聊城市政府振兴乡村战略规划的扶持重点,目前,“十三五”期间由山东省派第一书记前往扶贫的村庄就多达8 个,经济发展有待提升。建设冠、莘两县的优秀回族传统文化基地,充分利用当地人文,尤其是红色人文开展游学活动,对于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冠、莘两县回族武术文化游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1 开发与应用的原则

对该地域回族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要遵循保护与传承原则、“原生态”“活态”原则、地域性原则、各项目间组合的灵活性原则、教育精神一致性原则、自我反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体验式”的游学行动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本着尊重民族文化,传承本真文化的初衷,在开发冠莘两县回族武术文化及其协同资源的时候要遵循“原生态”“活态”原则,要尽量保证项目的地域性、传承人群的原本性。武术项目,查拳和教门弹腿项目的教师、场所,以及协同资源中回族特色“非遗”项目的加入,都要保证项目原生地域和传承人的原生性。地域性原则,就是在设计游学课程的过程中要考虑项目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性。教育精神一致性原则是指对冠、莘两县回族武术文化资源游学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到后期的延续性课程的开展,是游学者的自我体悟,离不开课程主导人员的良好引导。课程主导人员要充分领会深刻铭记游学课程的精神,将回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转达给游学者,实现游学的目的。灵活性原则是指各项目间整合的灵活性原则,包括所选课程各个环节间时间、地点的灵活调度,以及多项目联合课程时项目选定、课程顺序等要有灵活性,做好在突发情况下的预备方案等。例如,自然风景等相关协同资源会随四季变化呈现不同的景致,在设计武术文化游学课程的过程中,要对季节性的资源进行合适的搭配;武术技术的课程内容部分,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在室外场所上课,也可根据整个游学内容的安排,灵活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游学路线等,保持可控条件下的弹性和灵活度等。自我反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对游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保持人文景观的可持续性使用,课程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关注游学开展的过程性反思和总结性反思,不断提高课程的效果、效率。“体验式”的游学行动原则是指在游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贯彻“体验式”这一行动指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游学的生命力和灵动性。可操作性原则,对回族武术游学课程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食宿选择等要对各资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保证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

3.2 点、线、网状构建山东省境内“非遗”武术文化游学资源体系

通过时间、地域两个维度构建游学体系,所谓的点、线、网是根据游学者的时间逐次加长,地域逐次扩大,结合相关的游学主题进,建立的游学课程体系。“点”是游学者时间较短,只能进行半天,甚至短至两、三个小时,这种情况下只进行武术的学习,那么要将这段时间充分利用,将回族武术的运动魅力、技击魅力展现出来,在讲解技术的同时将回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些人文、思维模式等信息贯穿其中,实现查拳或弹腿等回族武术吸引游学者,并引导游学者对回族整个的人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冠县查拳馆和莘县查拳传习馆的选择上,一般可以根据游学者到两地的距离来确定,采用近者优先原则。“线”是游学者参与游学的时间为一至三天,会涉及到前面所提的各种资源设计出的“线”型游学路线。将回族武术的学习、两地自然资源、回族相关人文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天、两天、三天的多条游学路线方案,具体备注到每个游学环节需要的时间,各个游学地点相隔距离以及正常路况情况下需要的驾车时间,一日三餐,住宿的安排具体实施时参照游学主题的需求进行更加具体的设计。例如,春天时为来自济南的游学者提供红色文化主题周末两天的游学课程可以为:第一天:自济南驱车至莘县张鲁回族镇——莘县查拳传习馆观看查拳表演——午饭——马本斋烈士陵园——冀鲁豫区党委旧址——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冠县查拳馆观看查拳表演——学习查拳防身技法——晚饭——听关于回民抗日的相关历史故事“拳,人,事”——就寝。第二天:闻鸡起“武”——早餐——上午学习查拳小套路——午餐——参观鲁西第一党支部旧址陈列馆——结束游学,返程。“网”是指为游学者提供的多于三天时间的回族武术游学课程,相比较上面线型的游学时间更长,因此,要根据游学者的主题或心理需求,将冠、莘两县的游学资源进行搭配,将每个环节都更加细节化,做更有深度的课程,制定更加高一层次的游学目标。例如,在网状的游学课程体系里面,查拳的学习时间会更长,可以学习基本功,拳术小套路,防身技法、刀术小套路、棍术小套路,内容更加全面丰富。游学课程要根据游学者群体年龄、民族、国籍的不同,设计不同时间长度的游学内容和游学路线。对冠、莘两县回族武术游学资源进行分析可以提供红色文化主题、民俗主题、宗教主题等的游学课程,可以将红色文化主题做主打课程,其它主题为辅,但无论所选课程的主题是哪个,促进民族团结都应是多有游学课程的灵魂。对于点、线、网具体的游学路线制定可以邀请旅游学专家给予意见。

3.3 构建多方联动的“游学课程共同体”

尝试建立以当地政府牵头,由文化部门、教体部门、旅游部门以及回族武术社团组织协同的游学对接机构,为游学提供组织保障,负责实施游学课程,为当地游学课程与外来游学者牵线搭桥;以回族武术项目拳馆为游学基地,承担游学的具体实施任务,协同资源主导方承担各自项目的实施;学校方(可以由家长委员会)为游学组织单位,承担游学的组织任务。以上三方组成实施回族武术文化游学课程的“共同体”,三方各负其责,协同合作。同时,组建由教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认知心理学、旅游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智囊团,为游学提供专业指导,更科学、高效的完成游学课程。通过微信、QQ 等通讯方式,建立工作沟通平台。制定工作制度,将游学各个环节的学习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者。建立考核机制,通过定期对当地回民、游学参与者、回汉专家以及各游学环节主导者展开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游学各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作出相应调整,以考核促进游学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冠县回民游学
世界银行考察团来冠县考察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项目
吐鲁番回民街历史风貌保护性改造及景观规划设计
冠县: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迈出新步伐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航空梦想的摇篮——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