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梳理与未来展望

2024-01-24 05:15滕希望
武术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竞技全民

滕希望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武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和多样的表现形态,在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的影响下发展。发展到现代,武术以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征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属性,根据当前形势和国家发展需要,如何发挥武术的作用,成为一项时代课题。当前,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武术必然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其作用。因此,对武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为其价值功能的发挥构建有效渠道,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的紧迫性。

1 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梳理

1.1 1949 年—1958 年:“运动的普及化和经常化”以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开展武术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使武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武术事业开启了新篇章。1952 年,毛泽东做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并提倡群众参加太极拳等运动[1]。将“国术”改名为“武术”,武术的性质、地位、目的和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武术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义[2]。武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运动的普及化和经常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3]两个阶段,意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因此,普及是群众武术的普及,提高也是群众武术的提高,群众武术是武术事业的工作重点,武术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开始朝着“增强人民体质”的目标前进,武术变成服务于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普及运动。

1.2 1959 年—1965 年:“缩短战线,保证重点”阶段

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提出“积极开展武术表演”,开始了对武术竞赛活动的探索。先后举行“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全国武术运动会”,制定了《武术竞赛规则》,建立专业武术运动队,提高竞技武术运动水平。在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中,武术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桥梁作用,增进了中国人民同第三世界人民的友谊。

在面对国内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援助合同时,国家经济困难、社会物质资源匮乏、人民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政治路线引领一切”,导致武术学术问题政治化,产生了武术“击”与“舞”的争论,“唯技击论”遭到批判,武术运动难以普及开展。如何正确处理群众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成为现实问题。国家调整了体育工作发展方针,竞技体育成为体育工作的重心,制定“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发展规划。在武术领域侧重发展竞技武术,各大体育院系、武术队、业余体校武术班培养了大量武术人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武术运动员,竞技武术得到快速发展,竞技武术初现繁荣景象,一味追求竞技武术,造成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发展不平衡。

1.3 1966 年—1977 年:武术事业曲折发展阶段

1966 年5 月—1976 年10 月,国家各项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武术领域也不能幸免,武术因被列入“四旧”遭全面禁止。对武术“惟技击论”的批判导致了武术的片面化发展。197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提出体育“要从儿童抓起”的方针,并设立了“迅速提高运动技术,力争短时间使我国一些项目达到国际水平”的目标,以此为契机,武术队开始恢复训练和竞赛活动。1974 年7 月,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开启了“破冰之旅”的“武术外交”。“武术外交”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为中美正式建交奠定了基础。

对武术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违背了武术运动的发展规律,扭曲了武术的发展路线,使武术事业的正常发展遭到破坏,对一些老武术家的迫害和古拳谱的销毁,加速了传统武术技艺的消亡,对武术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对武术“惟技击论”的批判,使武术的技击属性减弱而“舞蹈化”倾向严重,造成武术事业曲折发展。

1.4 1978 年—1994 年:“竞技武术优先发展”阶段

1978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开始,体育、文化、卫生、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呈现出新面貌和新气象,武术事业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提出以体育业务为工作重点,并确立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奥运战略开始形成,举国体制进一步强化。[4]1983 年,提出“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下发《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提出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按照“以奥运会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竞技武术优先发展”,武术开始进入亚运会并逐渐走向世界。通过对民间武术的挖掘和整理,传统武术也“伴随发展”,共挖掘整理出129 种“源流有序”的拳术,获得了丰富的古拳谱、古拳械。对129 个拳种认定的合理性,整理成果束之高阁,没有充分利用等局限性导致武术的“神秘主义”盛行,也出现了一些“假大师”和所谓的“神功秘籍”,在后续工作中存在“重挖掘、整理,轻保护、开发”问题,制约了传统武术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开发。

1.5 1995 年—2008 年:“两条腿走路”阶段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指出:“将开展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普遍提高人民体质作为今后体育工作的重点。”[5]同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发布,其中,两个“计划”分别对应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由此确立了武术“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即一方面推动竞技武术入奥,在国内外举办各种比赛;另一方面,在国内大力提倡传统武术参与全民健身,在国外积极开展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活动。太极拳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蓬勃开展,是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有力践行。太极拳健身运动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太极拳独特的健身价值是其长盛不衰的内在源泉,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强大驱动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与文化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在开展武术全民健身工作的同时,武术的《奥运争光计划》也在稳步推进。各洲际武术协会与国际武术联合会先后成立,亚洲武术锦标赛、亚运会武术比赛和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成功举办,为武术入奥奠定基础。为提高武术入奥工作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专门成立了“武术争取进入奥运领导小组”。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以“特殊比赛项目”的身份出现在赛场上,竞技武术未能进入奥运会,竞技武术的发展亟需反思与调整。武术“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两条腿走路”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在奥运战略主导下,竞技武术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资源主要集中在竞技武术上[6],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发展严重不平衡,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竞技武术入奥失败;另一方面急需保护的传统武术却没有得到应有关照。

1.6 2008 年至今:“大武术观”与“武术标准化”阶段

武术没有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引起了武术界对武术“奥运”战略的思考,如,“要把武术当做‘大文化’看待”[7],“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大武术’认同观”[8]。在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推动下,最终形成了“大武术观”。它着眼于武术发展全局,根据中国武术门派繁多的特点,鼓励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期实现中国武术全面、长久的发展。在这一武术发展观的指引下,武术的多元价值逐渐凸显。

毋庸置疑,武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武术整体发展的不平衡”“竞技武术缺少观众的冷场”“传统武术多消亡于‘逝去的武林’”“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远未达到全世界普及的程度”。在此形势下,“武术标准化战略”应运而生。武术标准化是为有效推动武术在国内外传播而制定的武术标准并进行推广的活动。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发展,武术全民健身体系逐渐成型。健身气功、传统武术和太极拳(剑)被列入《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扶持推广太极拳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9]纵观武术发展的全过程,武术发展规划一直在探索中调整。“大武术观”与“武术标准化”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规律,注重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契合,将武术提高到了“强国”的思想高度。在肯定这一进步的同时,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具体实施中仍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考虑和应对,如,中国武术门派种类繁多、技法难以统一、不同武术拳种发展不平衡、传统武术的门户之见等。这要求武术发展既要立足于战略顶层设计,又要着眼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期实现发展规划与具体措施的有效融合。

2 中国武术发展的特征

2.1 武术发展始终以国家需求为指引,紧密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武术发展始终围绕着国家利益,服从于国家战略的需要。武术具有“文化、教育、体育和艺术”价值,满足了不同时期的国家需求,并在功能的发挥上有所侧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注重武术的体育价值,其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文革”时期,武术成为宣扬政治路线的工具,出现了“语录拳”“大小铁锤套路”“铁锨套路”[10]等武术套路。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少林寺》等一大批武术电影热映,武术的艺术属性得到彰显。尽管各个时期的武术发展规划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变化,但是始终围绕“增强人民体质”这一目标,故此,武术归根结底是国家顶层设计下的“人民武术”。政治影响体育,体育也可以影响政治,关键是要如何合理地运用。如,中国武术队访美的“武术外交”促进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推动了中美正式建交的进程。国外的武术团体访华交流,促进了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政治外交关系的深化,体现了武术具有文化交流和沟通友谊的作用,表明武术能够在国家政治外交关系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武术“赶超型”思想主导下侧重发展竞技武术,对人本诉求有待持续关注

回顾武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尽管各时期的武术发展重心有所侧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推动群众武术运动的开展,到群众武术的普及与竞技武术的提高“相结合”发展,到“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不均衡”的发展,再到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两条腿走路”,最后到“大武术观”与“武术标准化”,纵观武术发展的全过程,武术的“赶超型”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竞技武术成为武术发展的重心,导致竞技武术一家独大。毋庸置疑,这种阶段性选择有其时代必然性,是当时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重点发展竞技武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了竞技武术水平,促进了竞技武术运动的发展,却造成尊重个体需求的传统武术“人文思维”[11]的缺失,一方面表现为竞技武术追求“金牌至上”,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另一方面忽视了人民群众对武术运动的需求,违背了武术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初衷。当前,对竞技武术运动的高投入、低产出与人民群众对武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亟需对竞技武术与群众武术进行平衡与协调。

2.3 武术发展的全过程呈现动态性,不同时期的武术发展各有其特点

武术发展的全过程呈现动态性,梳理武术发展的全过程,可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属于体育的发展阶段,对武术个性特征的考量不够,具有随机性特征;第二阶段:制定了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相结合的计划,充分发挥武术的健身作用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第三阶段:在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制定了“大武术观”与“武术标准化”战略,具有宏观视野和远景规划,“文化自觉”初步显现。故此,武术发展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中华民族文化觉醒的过程。

尽管武术事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各时期的武术发展规划主要针对特定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其目的是解决武术事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各时期的武术发展规划具有发展中难以避免的盲目性和应对性,武术的发展缺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规划,由此导致一些问题,如,竞技武术入奥艰难,传统武术保护不力,武术教育难以普及,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发展不平衡等。

3 中国武术发展的未来展望

3.1 武术发展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满足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不同历史阶段,武术在国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围绕着国家战略的需求,满足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面对中国当代社会的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社会青少年体质下降等问题,武术全民健身事业和武术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在武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和选择上,要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武术的战略价值,使武术发展规划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第一,必须从战略高度评价和认识武术的价值,调整武术发展的重心,增加对社会武术的投入,以社会对于武术的人本诉求为指引,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中发挥武术的价值作用。第二,树立全局视野,兼顾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重点扶持儿童、少年、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参与武术健身运动,构建覆盖全民的武术健身服务体系,实现武术全民健身在不同地区和城乡的均衡发展。第三,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加快武术全民健身、武术竞赛和武术产业发展的立法进程,制定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实现武术事业健康、稳定和公平发展。第四,从“文化强国”的高度定位武术发展规划,其核心内涵应涉及文化软实力、武术文化产业、国家文化安全等内容,并将其上升到对外构建国家形象的高度。第五,全力打造武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有效路径,使武术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中充分释放其价值。

3.2 调整武术发展的重心,兼顾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

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体育强国的呼声逐渐强烈。竞技武术的“一花独放”无法承载体育强国的重任,竞技武术、社会武术、武术教育和武术产业的“百花齐放”是武术在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中彰显其作用的必然路径。长久以来,武术的社会人本诉求关注不够,导致社会武术发展落后。故此,要调整武术发展的重心,一方面要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兼顾社会对武术的人本诉求。

具体落实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分考虑社会对武术的需求,根据我国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转移武术发展重心,以武术的全民化、健康化和产业化为核心,制定全面、协调、长期的发展规划。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武术的社会人本诉求为核心,注重人的全面成长,以实现武术“全人教育”为目标,把武术全民健身和武术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深度挖掘武术所蕴含的健康促进、休闲娱乐、交流友谊和“立德树人”的价值。第三,武术发展重心转移要从全局的视角统筹规划,兼顾竞技武术的发展。继续发挥竞技武术在武术竞赛、对外交流、文化宣传和构建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不断优化竞技武术的发展路径。在发挥竞技武术“领头羊”作用的同时,实现武术教育、社会武术、武术产业的协调发展。第四,不断深化武术管理部门的职能改革,构建武术公共服务体系,使武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3.3 武术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突出全民健身、武术教育和文化经济价值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持久动力,武术事业的发展亦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2]因此,改革是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全面改革,其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13]和“以人民健康为核心,实现全民健康”[14]的理念,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落实,并将全民健身提高到国家战略。基于此,武术发展规划也要以人民为中心。武术发展规划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第一,注重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武术教育,努力构建国家发展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相统一的发展机制,实现武术事业的健康长久发展。第二,把握武术发展的重点,贯彻武术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促进全民健康作为武术工作的重心,以实现人民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推动实施国家“大健康”战略。第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武术事业发展的价值目标要明确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进步,要使武术的经济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利用。深入挖掘武术在推动产业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价值作用。第四,拓宽武术的价值边界,全面释放武术的文化娱乐、健身休闲、陶冶情操以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将武术作为一种宣扬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的途径,构建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武术文化价值体系。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竞技全民
传统武术怎么了?
全民·爱·阅读
竞技精神
可持续全民医保
花与竞技少女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竞技体育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