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高等医药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

2024-01-24 09:04:54
黑龙江医药 2023年23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医药人文

张 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1

1 高等医药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要求

1.1 医学人文教育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要求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的指导方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着重阐释了“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到2030 年,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发展目标。上述方针政策为高等医药院校全面主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加快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和根本遵循。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应有内容,其在高等医药院校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可替代。医学人文教育即通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塑造兼具精湛医学技能及良好医学人文素养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教育体现形式[1]。医学生是绘就“健康中国2030”战略蓝图,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力军,承载着以健康之基奠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鉴于此,高等医药院校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适应时代之需,迫在眉睫。

1.2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科学和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学是以治愈人们的生理、心理疾病、恢复身心健康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2]。自古医学被视为“仁术”,医生被视为“仁心之士”。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我国杰出现代外科学之父裘法祖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美国医生特鲁多铭言医学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皆把“德”与“才”视为一名合格医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21世纪,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出现了三大转向:由治病医学转向预防保健医学,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由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转向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医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体。医学科学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医学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医药院校亟需重新定位医学教育目标,调整原有“重技术、轻人文”专业布局、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系统改革和内涵向纵深式发展。

2 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问题

2.1 医学新生人文知识匮乏

我国医学院校的学生大多直接来源于高中毕业生,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以理科为主,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识教育的学习相对薄弱。医学生生源的人文教育培养存在欠缺,造成了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先天不足”,且繁重的高中课业使这些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医学生在初入校园便有着“重科学理论,轻人文素养”的先入之主的看法。

2.2 多学科交叉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少,选修课为多,课程设置浅薄,不具备多学科交叉的体系,同时,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兼具科学性与创新性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尚待建立。在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时,许多高校的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无法切实地完成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3]。由于高度人文性以及跨学科性,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尤其注重学科间的关联性、交叉性。而我国医药院校各学科之间几乎是独立的,交流甚少,从事人文学科的人因为医学的“刻板”和“单一”而轻视医学知识;从事医学的人因为“抽象”和“空洞”而不愿意从事伦理的研究。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框架未建立,多学科交叉的体系未形成,人文教育缺少多视角、多层面、多维度观察和探究问题的思维。

2.3 医学人文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开展的医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医学人文学科师资数量的增长与招生数量的增长相距甚远。除了人文教师数量的缺乏,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稀缺性还体现在很多教师学科背景单一,缺乏多学科视角设计思想,缺少将人文知识和医学内容联系起来的能力,缺乏临床实践的整合,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求和积极性。这种困境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2.4 教学方式缺少灵活性

医学人文知识包罗万象,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富有灵活性,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密切配合。在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方式上,我国存在着不能与时俱进、方法老套、模式固化的问题。不少医药院校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方式,缺少对学生思维的“诱导”,“启发式教学”未能广泛应用于各医药院校的人文课堂。尽管大部分医药院校已增加智能教学资源,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但仍然存在部分教师照本宣科阅读教材或PPT的情况[4]。

2.5 医学人文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滞后

医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体。而目前我国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机制主要是采取“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能力,相反可能使学生掉进所谓必背知识点的漩涡,而忽略了如何通过思考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限制学生能力的发展,难以保证人文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3 改进我国高等医药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3.1 构建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的科学的医学人文教学体系

高等医药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能力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地制定本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目前,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动态性,但是这些学科相互独立,有必要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对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一些调整,以加强医学人文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介绍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不同的基本视角,与人文课程相互渗透,通过频繁地进行跨学科教学与交流,拓宽学生视野,多领域、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树立“医有大德,德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素养,这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2 以先进化、多样化教学方式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建设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灌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是要加强人文精神的理解、渗透与应用,从心灵上培养出完整的医学工作者。将先进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以启发式、互动型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选择能力,是医学人文教育发展之必然。纵览欧美国家医学院校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丰富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我国需积极探索多样、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样化、先进化在国内的教学环境中均可实现。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开展情景模拟、翻转课堂以及案例分析等形式在内的教学模式,在多样化的培养途径中锤炼学生,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国外医学院校的启发,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教师可结合医学人文纪录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针对性地开展小组研讨会,化整为零,形成小组,每个组轮流由学生代表发表基本观点,讨论视频中涉及的相关主题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创造力和沟通力得到充分发展。运用以问题为导向、案例导向法等教学法帮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提升学生“自发求证”的科学精神。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加强师生互动,形成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机制”,师生经历一定时间的磨合后,完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局面。结合我国国情,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运用1~3 个历史事件或引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增加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产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到医患关系的历史演变,引导学生从患者和医生的角度去思考,凝练出能带来显著教学效果的授课内容,加深学生对医学人文授课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积极创办“人文教育社区”网站,提供热点医疗道德事件供学生讨论,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3.3 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人文师资队伍

医学人文师资队伍的强弱关系到高等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成败。切实改善当前医学人文教师的知识结构背景单一的现状势在必行。鉴于此,医药院校必须从全方位支持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并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人文师资队伍构建。

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高等医药院校应通过多渠道引进和挖掘国内外具有高素质、多学科背景的人文领域学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合理组建医学人文教师队伍;聘请国内外具有高人文水平和医疗经验的临床医生或医学专业教师,加入医学人文教学,努力培养医学与人文兼备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人文师资队伍。

其次,重视现有的医学人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人文专业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参加医学短期进修、在职继续教育等形式提升人文教师的医学知识功底;另一方面推动在职医学教师了解人文,增强其人文科学的理论功底,走进医学人文“现身说法”,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现实感和生动性。最后,高校还应从政策上激励医药院校教师吸收跨学科知识,稳定和扩充医学人文师资队伍,不断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

3.4 搭建“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交流平台

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的现代信息技术对医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诸如超星、慕课、学浪等线上学习APP 增加了医学人文课程预习和复习的便利性,为课堂教学保留出更多时间。然而,这些平台储存的知识量还不足以保证医学与人文的充分融汇。建立丰富而完善的医学人文网络资料库学习平台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网络学习空间,加大教学容量,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时间,使他们不只是人文教学的接收者,更是知识海洋的遨游者。另外,与综合性院校不同,独立的医药院校缺乏人文教育的平台,应为医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提供支持,搭建医学与人文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医生和人文学者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相互学习和交流,进而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常态化。

3.5 考核方式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紧密结合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需要借鉴国外医学人文评价体系的优秀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推进以形成性评价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考核。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测试、临床模拟、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终结性评价可将原有的概念阐释题和固化的选择题,转为变通的临床案例分析等主观题或情景实践题,在不断参与问题解决的教育情境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结合课程中所学概念自主分析某一医学人文现象的能力,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3.6 打造校园医学人文文化氛围

高等医药院校应发挥校园文化阵地作用,设置医学文化长廊、塑造医学人物雕像,营造校园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使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及知识鲜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通过聘请名家名师进校园开展前沿学术领域学术讲座以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水平。尤其是中医药院校,更应充分体现出中医药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阵地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瑰宝,“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从医救治理念,至今仍熠熠生辉。以中国文化为载体,通过对李时珍、华佗、孙思邈等名医的从医事迹及人文思想的学习,有效培养医学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医药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传统医药类非遗
遵义(2017年24期)2017-12-22 06:10:49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10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