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睿琦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设计管理学院
亚里士多德将人体的感官分为五种类型,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多感官设计通过激活观众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实现展览空间的情境化设计。联觉反应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感觉更丰富,可以激发观众深层次的认知、思考、记忆和情感。展览空间的多感官情境设计通过调动观众的感官机能和设计特殊情境,实现情绪化的展示效果。心理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表明,联觉反应在展览中能带来更真实、多维度的认知和体验,从而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展览和展览设计最早在18世纪英国的万国博览会中出现,旨在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传统展览注重外部展示功能,缺乏内在叙事空间的构建,如纯白空间和玻璃展柜。这种间接叙事方式需要观众自行理解。随着观众对展览空间和内容的高度自主选择,以及展览形式、内容和目的的多样化,展览叙事空间采用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独特方式进行构建。每个展览都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叙事性设计、表现力度和内容设置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不同的设计方式来构建展览叙事空间,就如同在特定空间内讲好一个故事一样。
在以视觉为主导的展示空间中,多感官情境设计可通过不同的表达方法运用在展览叙事空间构建中。
1.嗅觉传达法
在香水商业展览中,通过多感官情境设计,将“嗅觉文化”多维展现给观众,刺激客户对商品的兴趣。
2.触觉传达法
以3D打印的方式,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获得更细腻、深入人心的体验。
3.听觉传达法
在展览中展示同一流派的视觉艺术和音乐,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互渗透,加深观众对信息的理解。
4.联觉传达法
在沉浸式展厅中,通过五感结合制造交互设计,带给观众全新的观展体验。
交互记忆理论认为记忆的存储和检索是通过分布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相互链接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与传统的单一记忆存储区域观念不同,该理论认为记忆是分散存储在整个大脑中的,并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复杂的记忆过程。在展览设计中,交互记忆理论强调通过多感官情境的引入,来触发观众的记忆点。观众通过与展品、展示和环境的互动,可以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展示的信息,从而更加深刻地记忆和体验展览内容。以2022年末香奈儿举办的“Le Grand Numero de Chanel”香水展览为例,该展览通过绘画作品、舞蹈、音乐和人机交互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为观众创造了丰富的感官体验与沉浸式氛围。观众可以通过互动装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香水,从而参与到展览中,体验香奈儿品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这种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和互动设计,不仅加深了观众对品牌的理解和认识,还增强了观众对品牌的情感连接和认同感,实现了品牌营销与艺术传播的共赢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他人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建构主义的主要原则之一是:“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使用感官输入并从中构建意义。”通过参加情境活动或者进入沉浸式环境,公众可以通过接收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在沉浸式装置中,体验将融入访问者自己的历史中。参观者最终通过接触物体形成个人情感联系。
蒙特利尔博物馆将一座19世纪的教堂变成了一流的音乐演奏厅,配合博物馆的展览进行乐器表演。该博物馆在2018年制作了线上的展示增强现实应用,在“巴斯奎特和音乐”的展览中,公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被代入1970—1980年的纽约——巴斯奎特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发现其艺术作品与爵士、嘻波普古典音乐的结合。通过线上交互装置,公众可以以创新的方式从音乐家的角度了解巴斯奎特,理解视觉艺术与音乐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根据克拉森提出的观点,信息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等多感官来理解。展览中包含一些沉浸式部分和互动装置,构建了展览叙事空间,从而构建一个理想的公众教育空间。与此同时,游客与展品之间的距离也缩小了,曾经遥不可及的文化藏品也可借此走下“神坛”,走向“公众”。
近年来,人们重新关注情感、情绪、感官和想象在个人和集体经验中的作用。正如大卫·莱姆和安·布鲁克斯所指出的:“如果语言的转变表明我们认识到语言对于构建现实有助益,那么情感的转变意味着情感在人类经验中也扮演了类似的重要角色。”当前,博物馆的情境设计已经从以文本为中心的展览转向更加强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展览的情感设计在博物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营造出强烈且深刻的情感氛围。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坐落于我国辽宁省沈阳市,于1991年始建,六年后,该博物馆进行了扩建,1999年9月18日正式开馆。新博物馆以陈列展示为主,通过丰富的展品、图片、文献资料等,全面还原并展示了九一八事变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馆内分为多个展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致力于向观众传递爱国、民族团结、历史反思等价值观念。通过展览和组织相关活动,引导国人珍视、维护国家利益、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展览的情感设计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的体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空间设计。通过布局、灯光、音效等手段,营造出逼真的氛围,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场景。例如,在有关重要场景的展厅里,利用影像、声音等技术手段还原当时的战争场景,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是叙事方式。采用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使观众能跟随事件线索进行参观。辅以图文并茂的展品、多媒体设备以及相关配套说明,帮助观众理解和思考九一八事变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三是情感互动。利用情感设计的手段,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参与感。例如,在展览中设置互动环节,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投影等方式参与到展览中,了解更多细节,参与相关互动游戏,增强观众的情感投入。
四是多媒体展示。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观众提供更直观、丰富的展示方式,通过立体影像、虚拟漫游等方式,让观众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情感共鸣。
五是陈列手法。通过合理的陈列手法展示相关文物、图片、文件等实物,使观众能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
数字化设计是多感官情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它利用数字技术和媒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元素,创造出更加丰富、真实和互动的展览空间。数字化设计在展览空间中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
1.多媒体投影
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将展品或者场景呈现在观众眼前,使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展品及场景的历史文化价值。
2.交互式展示
卢浮宫博物馆的清晨(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通过交互式技术,如触摸屏、Virtual Reality、Augmented Reality等,观众可以主动参与到展览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观众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展品或场景的真实感和体验感。
3.数据可视化
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和图像,让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展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数字化设计可以为展览空间带来更多元化、立体化的展示形式,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同时为宣传、推广展品或场景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机会。
教育设计是展览空间多感官情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它的目的是通过展览空间的设计和展示,给观众提供更加丰富、深入、系统的知识和信息,使观众在观展的同时提高学习和教育的效果。在教育设计中,主要应用以下几种手段。
1.展示和解释
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模型等多种物品和信息,结合文字和图表等形式,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展品或场景的历史文化价值。
2.交互式学习
通过触摸屏、互动游戏、VR、AR等交互式手段,让观众可以主动参与到展览中,探索和学习展品或场景的知识和信息。
3.互动式学习
通过模拟实验等互动式学习,让观众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体验感,更好地理解展品或场景的知识和信息。
教育设计的应用可以为展览空间带来更多元化、深入的知识和信息,增强观众的学习效果,同时为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做出积极的贡献。
博物馆关注的主体有以藏品为导向的“物品叙述”和以观众为导向的“多感官叙述”两种。在未来的博物馆多元叙事空间中,应将这两个主体进行整合、规划,提高参观者对“物品”的智力和情感参与。
从18世纪开始,博物馆对游客和收藏物品的身体接触进行了限制,这可能是由阶级差异导致的。当博物馆越来越多地被中产阶级参观而不是精英参观,博物馆的反接触环境发展成为“保护博物馆作品免受伤害的问题”以及“确保他们得到尊重的方式方法”。正如达纳解释道:“物理障碍让博物馆的物品变‘神圣’了。”而对于博物馆物品的限制不仅反映了它们的金钱价值,也反映了他们在美学、文化、教育价值上比普通物品“更高水平”的事实。所以我们是否需要为了让公众参与而将文化艺术融入生活,远距离观赏是不是给彼此都留有空间并保证藏品的神圣价值?我们真的需要调动公众情感参与吗?是否因此降低对物品本身的关注,而把焦点放在公众自身上。比如很多网红展览只是打卡,很少有人真正去阅读、理解作品,这是否背离艺术家创作的初衷?
近年来,博物馆展览的情境设计趋向多感官体验,强调情感、情绪、感官和想象等非语言沟通渠道。通过考虑观众的预期情感,并运用多感官设计,博物馆可以营造独特的情感氛围,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然而,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传统陈列方式也应得到尊重,展览空间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应得到重视。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情感设计,博物馆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传达与保护艺术家的创作初衷。未来,我们应理性看待AI科技在展览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断探索新的方式,以丰富公众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