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研赋能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2024-01-23 00:31开有珍
关键词:教研专业活动

开有珍

(宁夏育才中学,宁夏 银川 750021)

高中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依托两条主线,一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高水平教师团队的精心培育,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则依赖于学校搭建的成长平台和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宁夏育才中学作为宁夏一所规模较大的高中,建校初期,因教师岗位需求,曾大规模招聘全国各地应届毕业大学生入职,使得学校教师团队呈现年轻化及群体成长态势。截至目前,学校通过各种平台搭建、资源整合、自主探索等形式,已经完成了教师集群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大部分教师已成长为学校的主干力量,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成绩。在这期间宁夏育才中学探索的教研道路为教师成长、学校发展提供了足够动力。然而进入新时代,信息化赋能教师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的新活力。

一 依托互联网实施信息化教研的必要性

1.“数智时代”教师发展的新需求。教育信息化已经经历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未来将步入“数智时代”。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校的“财产”已经由传统模式下的物质资产转向信息时代的“数据资产”。对于高中学校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体现在教学成绩方面,更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数据中,这些数据在时间轴上的排列形成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轨迹”。这些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数据财富”,也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研究的“数据资源”。开展信息化教研能够整合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形成关于教师个人和学科组的良构数据,为学校和教师个人发展积累“财富”。

2.促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的“二次成长”。随着“三新”改革的逐渐落地,每个教师面临着专业领域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更新机会,在这个新的窗口期,教师依靠原有的知识储备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以“价值”“能力”“素养”为导向的今天,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更要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的二次成长,完成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再到卓越教师的发展转变。只有经历由“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的“一次成长”到“成为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二次成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教师。而在新时代对教师“二次成长”的需求面前,学校范围内的教研平台显然已无法支撑教师发展需求,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教研空间和更深层次的教研问题研究中。而信息化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必将开拓教师教学研究的视野,丰富教学研究的形式,把握教学研究的方向,提供给教师追求进步的动力,从而加快教师“二次成长”的步伐。

3.信息化背景下通过网络打破传统校域、区域限制开展的教研活动已经常态化。在信息化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学校之间、区域之间早已通过网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这种线上教研活动的形式打破了以往传统教研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教师的参与面更广。日益丰富的教学思想理念、教学方法、手段的交流碰撞,提升了教师们的教研参与积极性,相对更自由的交流形式也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多探究和思考的空间。同时,许多省级教研活动直接通过网络向全国直播,许多教育界大家通过网络开展学术发布会和讨论交流活动。一线教师通过不同平台的直播,聆听教育发达省份的名师公开课也已经成为常态,不用走出校门,便可以走进名师的课堂,这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更优质的学习资源。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联系整合区域内名校开展校与校之间的教研活动,宁夏教育厅教研室也有意组织厅属各高中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以确保各高中高质量教研对教师的发展促进作用。

4.教师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专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会受到学校教研平台、学科发展、个人需求、师资水平、继续教育、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统一的教研平台和一成不变的教研环境无法满足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是有周期的,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存在不同的发展要素需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其实也需要教师具备更全面多元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在有局限性的现实教学环境中,资源获取途径相对比较单一,信息化背景下教研活动的开展,能提供“私人订制”式的教研平台服务,教师可以在丰富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中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求。由此而展开的教学研究活动,更具针对性与多元化。依托互联网开展教师集群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是未来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 宁夏育才中学教研现状分析

宁夏育才中学成立于2006年,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2007、2008、2009年从全国各大师范院校应届毕业生中大规模招录新教师。年轻教师的组团式成长成了学校的一大特色,教师快速成长也是宁夏育才中学教研工作一直关注的重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集聚在宁夏银川一起投身于扶贫教育事业,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教育思想的激烈碰撞让这些大学生们很快站稳讲台,通过不断地磨砺、学习,部分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甚至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这背后,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青蓝工程”师徒帮扶模式功不可没。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刚刚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离开了校园,但逐步又有新的面孔补充进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一部分有着远见视野和更前卫学习能力的教师开始借助网络实现自己的快速成长,因此传统的教研模式、教师教学思维的固化与新时代教师成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学校教研工作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1.存在供给失衡现象。宁夏育才中学规模较大,语数外大学科组人数分别达到70 多人,政史地小学科组也分别达到了20 多人。各学科组在开展大教研方面虽然有人数优势,但也意味着在以学校为单位定员开展的各项培训和推荐展示面前,学校教师个人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培训基金相等条件下学校教师接受高质量培训和帮扶的机会相对减少。近年来,很多教师慢慢“沉浸”在熟悉的教研舒适区,没有接受新环境的“刺激”,教研动力不足、教研意识不强的现象逐渐凸显,究其根源依旧在于教研资源供给不足。教师的成长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学研究平台,但学校提供的常规平台不能满足青年教师组团式成长的需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没有喂饱”的积累效应越来越明显,部分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许多平台机会的错失造成了整个专业发展的道路受阻,从而造成了许多教师缺乏进取突破的动力与途径,由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最终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2.存在帮扶失准现象。宁夏育才中学的“青蓝工程”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方面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大批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能够在教学和教研方面独当一面。然而依旧有部分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现象,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失去了青年教师头衔,自然也就没有了“被帮扶”的资格。而真正需要帮扶的是经过多年“捶打”后教学能力依然不强、教学水平依然落后的教师,然而在现有教研体制下,这些教师往往成了高质量教研活动被忽略的群体。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活动应该具有长效机制,因为教学研究本身就应该是与时俱进、应时而变的活动,教师也需要常新常变,不断充实自己。教研活动需要更广泛的参与面,只有参与教研活动且成为教研主体的教师,成长的速度才会加快,这些“落后”的教师在传统教研中往往充当“配合者”角色。活跃在帮扶两端的却总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很足,学习的欲望很强,专业发展需求很大,他们在享受被帮扶的同时,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教师反而失去了成长和改变的机会,也渐渐造成了这些教师缺失了教学探究积极性的问题,形成不良的循环模式。总结起来,就是帮扶失准现象。

3.模式失效现象分析。宁夏育才中学教研模式主要体现在四级教研机构的运行,即全校各学科大教研组、各学科年级教研组、各学区学科教研组、学科备课组四级教研模式,分别由学校教研中心和学区教务处管理。这样的运行模式有效整合了教研力量,在育才教研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四级教研模式也存在管理链条过长、活动次数过少、教研成本较高的弊端。特别是学科大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会出现人数不齐、集中困难、活动次数过少、教师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长此以往,四级教研模式将面临失效的风险。近年来,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学校积极尝试四级教研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活动创新和结构改革,特别是三校区通过“互动课堂”模式开展联合教研,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4.近两年的教研状况分析。疫情期间,宁夏育才中学通过积极开展相关教研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线上教研经验,然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封校管理期间,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以教研组会议为主,然而最能体现互动教研的听评课研讨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曾经有备课组尝试线上公开听评课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研讨内容也被详细记录。然而通过线上视频方式开展的教研活动和线上授课一样有弊端,主要是教师之间面对面交流的缺失造成了“教研生成”环节的缺位和互动氛围的不足,最终导致教研效果的下降。与此同时,因疫情影响,许多本应该开展的省、市两级教研活动无法开展或只能在线上开展,学校曾积极尝试各类形式教研活动,但是线上活动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疫情背景下探索教研活动新模式、新范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总体而言,互联网教研探索之路依旧艰难。

三 “3 融1 主N 创”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3 融1 主N 创”教研新模式是由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提出的信息化赋能教师专业成长道路新模式,“三融合”指“教研理论和教研实践深度融合”“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深度融合”“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深度融合”,“一主”指以线上线下相融合混合教研为主模式,“N 创”指基于信息化教研和学校特点的各种衍生教研活动[1]。基于宁夏育才中学教学研究活动的现状,结合“3融1主N创”教研新模式,尝试进行如下实践探索。

1.推进“三融合”理念在教研工作中的落实。学校明确通过教研理论指导教研实践的发展路径,明确教师信息素养在教师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明确以校本教研为主积极助推区域教研的新思路。学校对于教研活动的整体方向与“3 融1 主N 创”教研新模式的理念高度契合,这也是新时代信息化发展大背景下,学校教研活动的必经之路。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深入探究现代化的教研理论,了解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内涵实质,拓展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的新思路,反过来也在教研实践中强化教研理论学习,强化信息素养培训,强化“走出去、请进来”思路,推动“三融合”在实践中的落地。

2.依托智慧平台,建立学校信息化教研新空间。借助学校智慧平台,建立在数据分析和智能技术支撑下的教研相关应用场景,为教师成长铺路搭桥、精准赋能。

(1)传统教研活动产生的教研成果在纸质媒介时代分享较为困难,纸质留存记录也不具备长期性。信息化背景下,有诸多网络渠道可以辅助教研活动记录,比如依托智慧平台建立“继续教育管理助手”“教师个人教研成果账单”和“教研行事历”等小程序,可以帮助教师记录和梳理个人教研成果、合理安排继续教育时间和教研活动时间,依据科学数据建立个人专业发展信息图表。

(2)教研活动信息采集平台建设。针对学校线下开展的听评课、教学研讨、案例分享等教研活动,通过向各备课组配发专业信息采集设备,依靠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语音记录方式记录、留存教研活动状况。再通过专业分析模型获取教研活动中教师参与度、教研时长、教研活动照片等信息进而开展教研评价和教研质量分析、信息化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大数据,会使教研思路更清晰,教研方向更明确。

(3)依托智慧平台开展教研调研活动。在智慧平台建立随时录入、时时更新、全面系统的教研调研体系,调动教师积极性,广泛参与,时时关注,通过网络调研平台营造学术型的教研氛围。同时建立能够使各学科组、备课组开展教研活动状况的信息平台,为学校把握教研工作动态、精准分析教研现状、科学决策未来规划提供帮助。

(4)借助智慧校园体系实现校内教学视导工作机制。教研工作基于学校教学实际开展,准确了解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脉、确保教研活动能为学校教学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真正的智慧校园系统能够记录和分析每一节课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利用大数据对课堂进行定位和分类,能够准确发现“满堂灌”式的教学和学生关注度低、吸引力弱的课堂。引导教师及时调整与反思,并能通过网络化的评价交流,找到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传统教学导视具有片面性的缺点,一是不能够全面进入课堂,二是不能够深入了解课堂。智慧体系取代了人为的教学视导工作,提升了学校运行和分析的效率,提高了教学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且为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3.线上线下衍生创新教研新模式

(1)教师专业发展读书专班。阅读专业书籍是教师加速成长的助推剂,同伴互助、团队分享是教师快速提升的读书模式。学校基于智慧平台成立教师专业发展读书专班,以高定位吸引学校优质教师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读书专班,提升学校整体教研质量。通过线上组织分享阅读书目,推荐高质量线上阅读平台、线下分享读书心得和成长经历,由系统完成活动记录、成员评价。新时代,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念要始终与时俱进,通过专业化的阅读更新理念是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必由之路。而借助智慧网络平台去丰富提升途径,拓展阅读视野是具有创新形式的思路。读书专班意在汇集教育理论、教研理论、专业发展新动态,并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案例和故事的分享,促进全校教师形成通过专业书籍提升自我的新业态。

(2)开展以课例为支点的长尺度教研。传统模式下的听评课活动,观看、评课的时间局限性较大,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值得探究的环节,往往无法实现全方位的再回顾,只能对课程进行轮廓式或片段式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会抓住重点或针对性的问题,但还是会遗漏部分细节性问题。而在智慧平台支持下,教师精心准备的课例可以永久保存,这意味着可以在不同时空下实现永久观课、评课、议课、学课。备课组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展开对同一节课的使用和探讨。可以实现与不同年代、不同层次下教师的隔空交流。青年教师可以观摩学习,老教师可以在不同视角、不同情境下开展对课例的教学研讨和研究使用。这种长尺度的教研形式延伸了听评课的时间跨度,让教师参与不受时空的绝对限制,提升了课堂评价的精准度,可以通过反复研磨打造精品课堂。

(3)开展以命题为抓手的特色教研。在“三新”改革的背景下,命题是把握新高考方向的重要抓手,要求学校通过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命题水平,推动命题质量的提升。借助智慧平台和学校教师人数优势,把建立学校的原创命题库作为目标,鼓励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在“三新”理念指导下,钻研新高考真题模式与变化,把握新高考命题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度融合,明确“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在新高考试题中的体现。通过有计划、分体系填充、完善线上校本题库。从“考”的角度思考“教”的行为,开展高考模拟命题竞赛,通过智慧平台进行线上评价与评比,由此来引领学校教师钻研新高考、把握新趋势的潮流。把评价、应用、分析原创命题作为常态化教研内容,提升命题能力、研究能力、答题能力、教学能力。智慧平台保留命题材料及各位教师点评信息,供出题者修改完善,并成为学校正式用题。

(4)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借助学校已经较为成熟的名师工作室资源,将名师著作、论文、课堂实录、学习活动、指导活动作为资源进行展示分享,在促进成员快速成长的同时也促进名师工作室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名师工作室以往活动开展形式相对传统,更多的是面对面的经验交流与教育教学探究。而借助信息化平台,能够扩大名师工作室的影响力。在原有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建立网络名师工作室,丰富创新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形式,让名师工作室的教育教学引领作用,不只局限在有限的教师局部群体中,而是能够把名师工作室的成果分享给更多教师。同时,通过名师工作室展开教研能够通过网络扩大名师影响力,避免“名师走不出校门”的现象,这样既能规范工作室开展活动的行为,扩大活动开展范围,提高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水平,还能通过平台保留活动资料和活动痕迹,方便资料整理和后期评估工作及调查研究工作。

(5)同步课堂教研。通过先进网络技术的支撑,保障同步课堂已经成为常态。在宁夏大兴结对帮扶框架的背景之下,学校之间开展同步教学、同步评课活动,扩大了教师专业接触面,也开拓了教师的教学思维,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校际之间的同步课堂教研活动,经验共享,思维碰撞,是提升学校教研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学探究最忌坐井观天,信息化背景下的跨区域教研,真正拓宽了教研渠道,只有视野走出校门才可知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也可以通过校内合作,实现学区之间、班级之间同步课堂,互观互评,让课堂反思与教学思路、形式的调整更有时效性与针对性,发挥名师效应,提高优质课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同时通过跨时空交流促进教师发展。

(6)“游戏化”教学新探索。在网络支持下,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化”模式开展教学已经越来越被认可,“课堂游戏”环节已经成为部分公开课的“突出亮点”。部分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融合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了很多“游戏化”教学成功的案例,虽然学生也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中受益,但主流教师团队对此仍然存有偏见。仍需通过网络丰富的资源汇集教育同行开展跨区域的基于“游戏化”主题的教研活动,这种教学新模式,值得探究与实践。

(7)借助人工智能探索教研新未来。在chatGPT流行于全球的今天,教师不能忽视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中的作用,应该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和专业成长辅助方面的作用,主动融入时代,尝试新理念、新工具背景下的创新课堂模式,让时代孕育的新技术服务于新时代、新人才的培养。

4.促进教师组团式成长

(1)“教师画像”工程建设。借助智能教研数据以及教研成果账单收集教师成长数据和教研成果信息,通过智能分析,为每位教师实施“画像”工程,科学、专业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成就及个人风格,帮助教师了解自我,分析个人专业发展优劣条件,在专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充实自我,规划职业发展的科学路径。

(2)促进优势学科组建设。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业务能力的可视化在增加教师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成为教师注重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学校从正面引导形成积极向上、良性竞争的局面,引导学科组通过专业领域的数据,明确学科组建设内容,确定学科组教师专业成长方向,进而推动学科组建设。学校也要积极打造能够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优势学科组,最终促进学校教研工作发展。

(3)良性竞争环境的创设。信息化平台建设将实现数据可视化表达,对每一位教师教研及专业成果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评价,进而为教师之间创造“优秀引领,模范示范”的良性竞争环境。

总之,在“数智时代”,要求每位教师都具备丰富的数据思维,懂得数据的价值,学会用智能手段获取数据和应用数据,教师专业发展是需要实践和探索并不断堆积的过程,教师成长的智慧同样不能被告知,所以学校只能构建更新颖、更宽阔、更高维的场景让老师去体验、去进步。

猜你喜欢
教研专业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