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查 斐
2022 年4 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简称“新课标”),音乐学科课程变化中突出了“课程综合”这一理念。运用跨界融合思维就是诞生在“课程综合”理念背景下的新的教学模式,这需要教师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突破学科界限,在音乐教学的主体框架下,用自由灵动的思维创设一种符合主题的场景式教学模式,开展多元教学。通过让不同类型的课程自然产生一种必要的联系,最终形成闭环,指向性达成所设定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彰显新锐的思维建构特质。
创造场景式音乐课堂立足于音乐主题本位,跨界融合其他艺术门类和相关联学科,旨在形成立足现有音乐教材、萃取多元素交融的教学模式。
在音乐教育主体视角下,教师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实施中所需的作品背景、相关技能等艺术内涵和文化外延的丰富材料,搭建音乐主题教学场景,从而增强实践能力,拓宽认知视野,提升思维表达水平。
小学音乐课堂中巧妙地融入其他姊妹艺术(以音乐和舞蹈、戏剧、影视和美术为例),能够全面体现音乐教学的多重样态,带给学生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场景样态1:音乐+舞蹈
舞蹈在音乐课堂的融入较为常见,小学低年级段的唱游律动、高年级段的舞蹈编创都能够比较形象地再现音乐+舞蹈相融合的场景。
如: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爱劳动》一课中,教师可通过搭建“劳动小能手”的场景,启发学生在指定的劳动场景中学习音乐。在编创家务帮厨时,创编关于洗手绢的手语舞,让学生熟悉洗、搓、晒等动作,感知歌曲《洗手绢》固有的节奏特点;用当班值日时擦桌子、扫地、修理桌椅的声势律动为聆听乐曲《劳动最光荣》、演唱《大家来劳动》的教学编配伴奏音型(shua—|ca ca|dongdong dong);参观户外生产劳动时让学生模仿挑水等劳动场景,用舞蹈语汇分组表达一个人挑水、两个人抬水、三个人念经的动作,继而感受旋律起伏和节奏变化,体会乐曲《三个和尚》对情绪的表达。最终根据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辅之模仿主题劳动场景时的动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作品的艺术表象特征(歌词、旋律、曲式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搭建民族舞的场景感受民歌的特征,通过搭建踢踏舞的场景感受节奏的变化,通过搭建圆舞曲的场景感受三拍的节拍特点……从而让音乐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场景样态2:音乐+戏剧
戏剧中的基本要素首先是音乐,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可以结合作品搭建与戏剧有关联的场景开展教学。
如在教学聆听曲《孤独的牧羊人》时,用《音乐之声》中的提线木偶戏启发学生观察作品的角色分饰和音色对应的特点,搭建“提线木偶小剧场”的场景。请学生模仿木偶的动作和演唱状态,尝试选择木偶中的角色,并模拟“约德尔”唱法的状态,感受作品丰富的音色变化张力和诙谐有趣、欢快活泼的情绪,再现“收获了众多有趣朋友的孤独牧羊人其实并不孤独”的故事情节。戏剧场景的音乐教学常见的还有借助“梨园大舞台”学习戏曲类音乐,“歌剧”和“舞剧”等戏剧场景的搭建也可和音乐作品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对戏剧中人物内心表达和音乐场景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更加直观的理解。
场景样态3:音乐+影视
音乐也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烘托剧情的极佳表现手法。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的插曲学习,如《红红的雨花石》《春雨蒙蒙地下》《让我们荡起双桨》《天地在我心》等,都是对剧情中语言所无法完美表达的内容的升级再现,能够直击心灵,深化情感层次。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配乐触及一些晦涩难懂的古典音乐,如:在《猫和老鼠——猫儿协奏曲》中,猫儿用夸张的手法演奏了李斯特的升C 小调《匈牙利狂想曲2 号》,让学生在哈哈大笑中饶有兴趣地感受了音乐与影视画面的巧妙配合,向这首高难度技巧的钢琴名曲致敬,对高雅音乐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场景样态4:音乐+美术
音乐和美术是艺术范畴的两大门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美术类场景,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用点线面的结合和色彩的表达引领教学,使学生拥有直观的音乐审美体验,实现音乐与美术的高度融合。如:运用旋律线和图形谱感知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速度,用色彩的冷暖色调感知音乐的情绪等。
比如在聆听《木偶的步态舞》时,教师用旋律线帮助学生理解旋律走向,分析曲式结构。教学安德森作曲的管弦乐作品《跳圆舞曲的小猫》时,可以运用图形谱指导学生在聆听时清晰地分辨小猫的叫声出现的次数,增强对作品意境的形象理解。
场景样态N:音乐和其他姊妹艺术的跨界融合,能够多角度探寻学生的艺术兴趣点,灵动多维的课堂可激发学生的艺术细胞,培养其艺术核心素养。
六年的小学生涯,孩子们的身心成长跨度非常大,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多元知识有着极强的接受和吸纳能力,构建音乐+其他关联学科(以德育、文学、史地为例)的教学场景,对拓宽知识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
场景样态1:音乐+德育
音乐在小学教材中对培根铸魂、树立文化自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每册中都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贯穿渗透了德育的内容。如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国旗国旗真美丽》《我是中国人》《龙的传人》《红旗颂》《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体现道德规范教育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是少年阿凡提》《明天会更好》《和平颂》等和体现传统美德教育的《妈妈格桑拉》《我爱米兰》《游子吟》《永远是朋友》《一把雨伞圆溜溜》等。
教师可搭建相关德育场景组织教学,如在教学演唱曲《红红的雨花石》时,创设“烽火雨花台”的氛围,指导学生穿越到战争年代,用“吹军号”模拟主题旋律,用“发电报”完成难点节奏型的学习,再用“打军鼓”为歌曲创编打击乐伴奏,学生在场景的感染下充分感知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场景样态2:音乐+文学
古往今来,音乐和文学的交融中常有经典名作流芳百世,一些音乐作品的歌词就传递了较强的文学性,如《游子吟》《花非花》《咏鹅》等,让古诗词具有了音律之美。
学生在聆听《但愿人长久》时,深深地被教师构建的“中秋赏月音乐会”场景吸引,从歌词意境中了解创作背景,穿越时空体会苏轼境遇,深度理解了音乐伤感的情绪。还有一些带有方言特征的民歌,如河南民歌《编花篮》,依字行腔借物抒情,用醇厚朴实的河南方言表达了音乐所传递出的朴素爽直的情感特点。
场景样态3:音乐+史地
音乐和其他关联学科的跨界融合,还可以体现在和历史事件的融合,如:歌颂英雄的音乐作品《嘎达梅林》、红色革命歌曲《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等,感受歌曲创作背景与音乐元素紧密结合的要义。通过音乐和地理知识的跨界融合,如新疆柯尔克孜族的《火车来了》、充满彝族风情的《赶圩归来啊哩哩》、宝岛台湾的《阿里山的姑娘》《半屏山》等,搭建“民歌打卡词云图”的场景,了解民歌瑰宝与地域特征之间的联系。
场景样态N:通过多元学科的跨界融合,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面,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创造小学音乐的场景式教学模式,要关注课堂结构的合理性,依托课堂氛围、教学环节和课外练习,方能发挥跨界融合的价值,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巧用符合所授教学内容且学生熟知和兴趣点聚集的知识领域,创设趣味十足、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开启对音乐知识的探索之旅,自然而然地将知识与技能巧妙渗透至场景之中,让音乐教学在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氛围里达成预设的教学效果。
如学唱《校园小戏迷》,教师可搭建“戏曲角色知多少”的场景,启发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戏曲知识,跨界融合文学、戏曲等元素,用全员参与、小组分享、现场直播、游戏竞猜的形式将学习氛围的期望度调成峰值,为歌曲学习奠定基础。
音乐与姊妹艺术和其他学科进行高度跨界融合,可以在主体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如:教学演唱曲《外婆的澎湖湾》,教师创设“再游澎湖湾”的场景。用叶佳修和潘安邦的照片引出歌曲的创作背景;用澎湖湾的美景图暗藏歌曲旋律线进行歌曲教学;用椰壳、沙瓶、水盆自制乐器,把具有歌曲场景特色的打击乐器切入歌曲编创教学。跨界融合美术和手工制作等元素,在歌曲的导入环节、新授环节、创编环节创设艺术实践场景氛围,烘托歌曲表演的意境。
音乐教学中的拓展练习是完成基本教学重点难点之后,针对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的深度纵向挖掘和广度横向扩充。此时运用跨界融合的教学手段可形成纽带,将拓展练习部分高效提炼,为课堂教学探寻一片更具延续性探究和实践的景象。
如《足迹》一课中,演唱曲《雨花石》《我怎样长大》和聆听曲《嘎达梅林》《歌唱二小放牛郎》都直指“成长”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在学习的后续阶段拓展内容,搭建“红领巾巧送鸡毛信”的场景,用影片《鸡毛信》中的主人翁“海娃”串起各个知识点,针对4 个课时设计8 个关卡任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自主选择任务完成。巧练眼力,识辨蒙古族乐器;穿越草原,探秘马头琴声;坚定决心,选择声部跟唱;精准投掷,听辨演唱形式;指挥作战,挥拍背唱歌曲;横渡长江,搭建节奏索桥;密电传音,竖笛传递密语;薪火相传,再现英雄故事。让学生在编创和表演音乐情景剧的过程中加深对主题“足迹”的体验与理解,完成全课的拓展练习。在整个音乐拓展活动过程中,通过搭建“送鸡毛信”的场景,让学生从多元艺术和学科的跨界融合中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树立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落实“强国有我”的爱国情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搭建结构合理的跨界模块,涵盖课堂氛围的创设、教学环节的交融、拓展练习的扩充,构建立体交互式场景,提升音乐课堂实效性。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维度,是文化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集中体现[1]。在跨界融合的小学音乐场景式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固有经验,沉浸式探究音乐与人文、社会、生活、科学、道法等要素之间的联系,深度体会音乐内涵和外延,提升文化品格,凝练核心素养(见图1)。
健全人格的塑造是新课标理念中所倡导的培育方向。小学音乐场景式教学通过跨界融合的多元学科落地,全方位立体化地指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努力达到知、情、意三者均衡统一,形成良好的性格表征、良善的人格品质、高度的责任感、稳定的情绪和开放的思维,从而收获正常和谐的健全人格。
例如搭建音乐+科学的场景,即可通过物理现象了解打击乐器的材质构造和音色、时值之间的关系,探寻合适的演奏方式为不同情绪的乐曲伴奏,也可自制打击乐器参与演出,学生在教学场景中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自信互助、友善交往的性格,促就崇美扬善的良好品质,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小学生的学习动能依靠观察新生事物的表象特质而产生,但由于年龄和心智方面尚不成熟,在实施教学时不能直叙概念性音乐知识,而是要借助于观察各种表象,在体验和谐的场景建构中探寻音乐本质。
笔者以所授学生抽样,从问卷调查和课堂对比实验中得出,搭建跨界融合的场景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视角发掘兴趣点,用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张扬个性潜能,扩大学习容量,极大地提升对音乐学科的关注度和兴趣度(见图2)。
图2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对比
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背景下,跨界与融合的思维模式让学科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课程之间的跨界融合也变得较为频繁,一些看上去并无关联的元素可以通过场景式模块的搭建进行高度融合、深度渗透,这些N种模式的可能性成为了新时空的新态势,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打造出当下符合新课标理念的前沿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