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孙功道
暑假回乡下老家,住了将近两个月。返校时,发现宿舍门前那些花,什么绣球、迎春花……几乎都枯死了。只有那盆“绿”——仙人掌还幸存着。惊喜之余,不免疑惑仙人掌能存活的原因。有一次,在花木市场,请教了卖花人,从他口中了解到:仙人掌,不喜欢肥,那上面的刺,就是它的叶子——针叶状,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想了一想,我自己平时浇花施肥,哪考虑到这些呢!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每天拿起水壶,普降“甘霖”。有时性子急,一次性给太多的肥。结果,连仙人掌的根都开始腐烂了。
其实,养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种什么“因”,将会结什么“果”,育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平时觉得浇水、施肥这些琐事看起来太平常,太乏味了。有时也有小幸运,误打误撞,偶或成功,那是一种不自觉地与自然巧合。究其根本,还是契合本性,因材施“浇”。
由此,忍不住反问一下自己,在学校教育孩子是否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其所需、解其所惑、补其所短、强其所弱?
毋庸讳言,有时,我们会因为职业倦怠等原因,慢慢磨平了激情,懒于或疏于对学情的了解;有时,受个人或环境因素的影响,缺少批判性思维,随大流,于是出现了一些认知偏差,让自己大脑蒙受“欺骗”,简单复制和粘贴自己过去或别人的经验,习惯或想当然,没有去发现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刀切”,齐步走。孩子很难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参与热情,何以有独立愉悦完成学习的心态呢?消耗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孩子身心的健康指数却已“黄灯”警告。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遗憾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有时却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各有差异。我们往往没有做到日参省乎己,想一想当下和过去的行为中,有没有尊重学生的生命及个体差异,有没有违背客观规律、主观臆测、不考虑客观现实,凭自己的想象去判断、去教育学生?那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每个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理应尊重他们,尊重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就要从先了解他们开始。放下身段,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和孩子一道学习,一起关注生活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并留心他们的情绪和变化,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擅长什么,积累一定的素材,适宜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进一步激发孩子的自主意识,开放和拓展有利于孩子自由选择的自主空间,让不同知识层面、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都能乐于并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个性和人格魅力。
为师是一场修行,“修”是为了更好地“行”。因此,我们要不断修炼内心,虚心请教行家里手,或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教学背景信息和专业知识;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对比观察学生的成长,来帮助我们澄清积淀在心里的错误认知,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育生态充满绿意,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