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伊 席琰妍
电影不仅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最接地气的传播形式,同时也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黏合剂。中俄关系正迎来历史最好时刻,适逢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之际,电影《陵水谣》的面世无疑为共建中俄两国行稳致远的社情民意基础、为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部电影的成功关键在于题材的选择,题材是灵魂,题材是精髓,题材是创作的根基。中俄合拍电影《陵水谣》通过讲述中国青年郑玉杰和俄罗斯女大学生安娜跨越国界、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诠释了一段穷其一生、从一而终的情缘,歌颂了新的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人民血乳交融的友谊,对促进两国的民间往来与信任、夯实两国的民意基础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魅力。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民族交融有利于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社会秩序。文化是各民族的精神财富,是物质精神的总和,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细致表达。[1]从跨文化角度进行电影创作,需要打破风俗习惯、文化现象等多种界限,明确文化归属,接纳不同的文化价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陵水谣》在诠释跨文化交际内容上,既遵循文化的本体论,又积极讨论跨文化的价值论。影片在表现跨文化交际魅力方面,从文化的差异性入手,以此寻求文化的共性和统一。男主人公郑玉杰(简称阿杰)从小生活在海边,小渔村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浩瀚的海洋给了他博大的胸怀和健硕的体魄,他既有东方人的羞涩,又拥有波涛汹涌的热情。初见安娜时,安娜的热情大胆让阿杰不敢直视,其实安娜对阿杰的爱慕来源于他的勇敢。安娜和她的男友安德烈乘坐阿杰和父亲的渔船在大海上漂流,海风初起,安娜站在船上不幸落水,当时的她不会游泳,整个人迅速下沉,而男友只知道在船上呼喊。只见阿杰奋不顾身跳到海中,快速奔向下沉的安娜把她拖出水面。当他们游向渔船时,海里出现了鲨鱼,鲨鱼极快地朝他们游过来。阿杰把她举向渔船,自己依然在水中。鲨鱼越来越近,阿杰拼尽全力翻到船上时已精疲力竭。惊慌失措的安娜推开男友的手望着阿杰,这个陌生的东方男人用生命护佑自己,爱情的萌芽在生命的赞歌中悄悄长大。两个不同国度的人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开始了爱情之旅。
跨种族结合的勇气。中俄两国彼此相邻,既具有国际关系也拥有族际关系。不同的民族结构造成了历史上的冲突与交流。[2]跨种族结合要经受重重考验,选择爱情题材作为影片核心,就是因为爱情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爱情可以超越一切,而跨种族之间的爱情更具有民族融合的意蕴。安娜和阿杰打破了制度的约束,以爱之名弘扬着人类伟大的感情,在面对爱情时都充满勇气。安娜放弃了俄罗斯著名大剧院的邀请,回到了阿杰身边,尽管阿杰的父亲反对两个人在一起,提出了种种理由,但是阿杰仍然坚定地认为安娜会和自己在一起。遥远的距离没有隔断两个人的思念,尽管受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两个人却依然坚定地在一起。阿杰为了保护番石榴树受伤失忆,他甘愿为捍卫自己的爱情付出生命。安娜面对失忆后的阿杰,雨夜撑伞,悉心陪伴,像照顾孩子一样守护着阿杰。一个音乐院校的高材生在海南的边陲小镇像村妇一样骑着三轮车,赚取着他们的生活费,无论多难他们两个人都要在一起。安娜为了唤醒阿杰的记忆,故意再次落水以生命的呼唤找寻阿杰丢失的回忆。爱情总是能够感动上天,这也是爱情题材独具的权利。阿杰清醒了,用橡皮圈做的戒指迎娶了安娜,在约定中完成了爱情的升华。跨越种族的结合需要勇气,这种勇气在电影的表达中更加热烈,既表现了爱情的形式美,也是彰显着动人的结合美。
跨地域奔跑的色彩。《陵水谣》采用插叙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中瞬间转换,目的就是快速表达时代的变迁。安娜和阿杰之间有一个联系的纽带,就是那条永远存在的红丝巾,这条红丝巾是安娜送给阿杰的信物,也是爱情的标志。红色是中华民族的主色,红色也是苏联战斗民族信仰的颜色,两个人以红色为纽带,跨越了地域,在不停地双向奔跑,守护着他们的爱情。电影中色彩的表达是为了烘托影片的氛围,那条红丝巾永远会挂在门前的树上,既是期望也是等待。红丝巾就仿佛月老的红线拴在两个人的脚上,两个人便从此不再分离。爱情题材的电影以跨地域为内容,更能够体现出爱情的伟大。分离最能够考验人心,遥远的距离不会阻隔真正的爱情。不同的地域给了电影创作更多的可能,跨地域带来的惊喜,不仅是影片场景上的变化,更是人与景色之间的交融。海南陵水美好的风光让电影极具美感,蓝色的海洋,高高的椰子树,两个年轻的面庞,炽热的目光。以民族融合为创作背景的跨地域元素让影片增加了思念的色彩,老年安娜记忆中的模样增加了爱情电影的戏剧性色彩。
永恒的情感基调。《陵水谣》的美在于表达了跨越时空的爱情,以爱情诠释永恒的情感,这是《陵水谣》成功的地方。爱情电影题材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体现在题材设计上则是对永恒的打磨。[3]安娜和阿杰的爱情既纯美又现实,既能够保持长久的爱恋,也能够面对现实的残酷。阿杰失忆后安娜没有放弃他,充分展现了安娜对爱情永恒的追逐。安娜因为父亲的政治问题回到俄罗斯,阿杰思念了安娜一生,将红丝巾放在身边,最后留在墓前。阿杰的感情是纯粹的,这给予爱情故事坚忍不拔的底色。很多爱情电影都是以瞬间的情感为主体设计,而《陵水谣》则是以一生的爱情作为影片故事。影片时空不断变化,人物从年轻到苍老,二人之间牵挂的情感从来没有中断过。通讯可以中断,时间可以漫长,但是留存在两个人心中的爱恋,以永恒的情感存在。《陵水谣》关于永恒的信念渗透在影片的各个细节中,老年安娜在回想起阿杰时依然在夜半时分热泪盈眶,她心中的不舍是对爱情最好的诠释。
浪漫的艺术表现。以爱情作为电影题材势必要在镜像上创造浪漫的氛围,海南高高的太阳、碧蓝的海水,给浪漫的艺术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现二人浪漫的情节时,导演把重点放在戏水的环节。两人因水结缘,因水生情,因水相恋,因此导演给予大海大篇幅的长镜头。题材是为了剧情服务,环境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浪漫的艺术氛围。绿绿的树林、番石榴果实都象征着两人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在表现浪漫上,在描写二人凝视的表情时,浪漫从肢体动作中表达出来,深情的拥抱、热烈的亲吻、订婚的唯美,这种浪漫的表现更能够真实反映爱情的样子,充分彰显了现代艺术电影的魅力。关于浪漫的艺术表现,不仅体现在安娜和阿杰的爱情上,还表现在亲情上。安娜和爱华寻找爱莎的过程,用回忆填满了整个人生。爱莎和小女儿与安娜和爱华乘坐的同一班机飞向母亲的怀抱,这种对相遇的含蓄表达给予了《陵水谣》更多的想象,观众们在看到飞机飞上天空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鲜明的人物特色。人物是电影的核心,爱情题材的电影多为俊男美女,美好的形象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人物的个性化特色总是让人过目不忘,阿杰的朴实憨厚代表了中国男人的特质,安娜美丽热情大胆,代表了俄罗斯女人的个性。二人在相处过程中不断融合生活习惯、性格特征。安娜对爱情的表达简单直接,阿杰在安娜的带动下不断打开心中枷锁。安娜在询问阿杰的母亲时过于直接,因为她对中国的习俗了解甚少,而当她知道阿杰母亲的故事时,安娜的心疼跃然脸上,而心疼恰恰是爱情初期最真实的模样。人物的塑造是围绕着影片主题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人物一定是鲜活的和有性格的,既能够展现出自然人的状态,也能够表达出社会人的心理。在人物表达中要充分表现出情节的对冲,无论是外形表现、景别表现还是形体表现,人物塑造都要充分考虑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等。《陵水谣》中导演给了安娜很多脸部特写,这是因为安娜的脸非常精致,能够充分表达出人物的坚定和亮丽。对于阿杰则充分运用光线,根据不同的方向、位置、空间、环境进行处理,进行叙事情节表达,展现出人物唯美的轮廓。
文化属性:民族发展的印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都具有强烈的独特性,《陵水谣》中主要以矛盾冲突来表现二者的文化差异。例如阿杰父亲反对他和安娜相恋,认为一个外国女人不可能跟阿杰在一起,这是受文化属性的影响。阿杰父亲天生的固有认知思维是很难转变的,但是在安娜唤醒阿杰记忆之后他则非常支持二人结为连理,亲自证婚、亲自允诺,并说孩子生出什么样子都是自己家的孩子。阿杰父亲之所以发生彻底转变,就是因为安娜和阿杰的相处过程中实现了民族融合。安娜作为一名俄罗斯女性用真诚的爱情打动了具备中国传统的阿杰父亲,这是民族文化延展性和韧性的重要表现。用文化属性去界定,则包含着更多的现实意义。在安娜落水以后阿杰给安娜煮了一碗姜汤,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表现,在安娜想跟阿杰在一起同屋居住时阿杰拒绝了,因为他们尚未成婚,这是中国民间习俗文化的重要表现。[5]在二者结合之后,这一切的价值束缚瞬间被打破,爱是最好的融合,能够超越文化隔阂,折射出人类基本的需求,不以意志为转移,不以思想为统领,不用掩饰什么,更不用怀疑什么。民族的发展依托人类的进步,安娜和阿杰以爱情的形式完成了人类的融合。
人物属性:坚定不移的追求。爱情题材的电影都是运用人物的个性来推进情节,人物属性主要是指这个人的基本形态,如身高、体重、外貌、头发、学历、家庭背景等,这些都是人物属性的标签。每个人物属性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功能,在电影创作中情节和人物承载着功能和属性的作用。《陵水谣》的人物设计不仅考虑影片的美感,而且更加重视人物为情节服务。安娜和阿杰都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超越了时间,跨越了距离,即使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阿杰仍然把孩子抚养长大。安娜跨越千山万水来寻找自己的爱人,他们对于彼此是坚定不移的,是毫不动摇的,是永恒不变的。安娜和阿杰之间有很多的差异性,同样也存在强大的共性。阿杰在等待安娜的过程中,一封简短的信件就能够让他兴奋不已,即使阿杰受伤失忆后不认识安娜了,安娜仍然陪伴在阿杰的身边。在《陵水谣》中还设计了一对疍家鱼排的夫妻,这对夫妻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在帮助安娜寻找阿杰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海南人民的朴实和真诚。
价值属性:民族大爱的美感。在《陵水谣》中万物皆可变,唯有民族大爱永恒不变。安德烈被毒蛇咬伤,阿杰用嘴吸吮伤口。安娜的父亲受政治事件的牵连,安娜必须回到俄罗斯,影片含蓄表达了政治环境的变化,同样也将民族大爱做了细节化的处理。阿杰让安娜带走了爱华,还嘱咐安娜,如果可以的话她的父母可以来到中国居住,对于从未谋面的亲人面对命运的转折,阿杰热情邀请和接纳他们。朴实的语言却是坚定的承诺,以无国界的文化表达传承着大爱的民族思想和价值观念。[6]超越国家的界限,面对人类发展共同的问题,爱情题材的细致处理深度挖掘了民族情怀,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历史背景下,《陵水谣》的合拍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影片轻形式、重故事,轻包装、重情感,以情贯彻始终,影片的主题也得到升华。
中俄文化虽然迥然不同,但爱情却是相通的,《陵水谣》在以爱情为基调的基础上融合了民族情感。风景片的背景、爱情的故事、民族融合的主题,充分表达了爱能超越一切的基本精神。影片给人们带来爱情的美好之外,引导着人们追求纯真的情感,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陵水谣》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影片跨度太大,思维过于跳跃,关于男主角的描述后期缺乏延续性,但是在中俄合拍影片中《陵水谣》仍然能够独树一帜,影片展现了温和、高尚、勇敢的特质,以家庭团聚和民族认同收尾,观众既有观影的愉悦感,又坚定了对爱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