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和科技融合模式面临的挑战与路径优化

2024-01-19 07:33周述章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科技融合

周述章,何 静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科技产业的颠覆性概念[1],是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近年来文化学术界和产业界讨论与关注的热点。纵观人类历史,文化与科技表现出显著的对应关系,尤其是科技的每一次进步发展都给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强的驱动力和更优的工具载体。从造纸术到印刷术、从蒸汽技术到电气技术再到信息技术,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了根本性变革[2],影响着文化的生成、发展和传播,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突破都推动着文化形态产生一次深刻的变革[3];与此同时,文化又推动着科技的创新、突破和转化[4],科技融入文化领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给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已融合渗透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流通、消费和管理的各个层面及关键环节,成为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和支撑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劲动力和重要引擎[5],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各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习近平主席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积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6]。人工智能、5G 通信、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在文化领域融合应用,为文化产业集约化、爆发式增长打开了新的空间,为文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7]。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逐步成为我国文化创新的主要技术路线[8],不仅是突破当前文化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也是突破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僵局的基本力量,这在学界已经形成基本共识[9]。要素流通、技术路线、算力分配、创作主体、生产工具、关键装备、资源活化、重点产业、理念跨界、融合愿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的文化科技融合十大焦点[10]。基于此,广东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规模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的重要优势,大力实施文化科技融合战略,取得重要成效,但仍面临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政策不够完善、文化和科技“两张皮”、关键技术能力待提升和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因此,研究广东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问题,对进一步提升广东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地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1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

1.1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理论内涵

目前对于文化和科技融合理论内涵的理解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早在2007 年,陈力工[11]在北京数字内容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明确提出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助力北京建立中国创意之都。2011 年10 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并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姜念云[12]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将各类文化元素、内容、形式和服务与科学技术原理、理论、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形成新的内容、形式、功能与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创新过程。于平等[13]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本质是高新科技向文化领域的选择性切入,核心是文化内涵,是应用现代科技来展示文化内容,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服务方式,优化文化体验,提升文化产品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最终创造更大价值的过程。胡惠林[14]认为,文化科技融合指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和科技的相互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在高科技手段作用下产出新成果,用高科技手段来创新文化产业表现形式,催生文化新业态,进而扩大文化产业的服务范围,提升文化产业的服务水平[15]。杨毅等[16]认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赋予科技以文化灵韵、科技赋能文化更具技术竞争力的双向互动融合的过程,体现在生产、市场、资源与营销渠道等多个领域和环节的创新优化,协同提升了文化与科技资源的价值。周建新等[17]认为,文化科技融合的本质在于坚持以社会行为实践主体为主的“相对技术正义”和“相对文化正义”,并且就此展开文化经济化发展和文化科技化发展两种文化发展体系的研究。钱明辉等[18]认为,文化科技融合是各类文化元素与科技元素互相渗透、互相强化,在不同业务领域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有学者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是融合了文化、经济和社会3 种现象的复杂混合体,是文化发展、市场选择和科技演进3 种逻辑之间相互作用和渗透的复杂产物,文化、市场和社会三者分别放弃了部分负外部性、部分经济效益和部分审美认知规则[19]。

综上,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流通、消费和管理等文化产业全链条各环节与科学技术的双向融合过程,也是文化内容、元素、形式和服务等文化各个层面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过程,目的是使文化具有更强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1.2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典型模式

国外经验方面,赵倩倩[20]研究了国外典型城市的文化科技融合模式,认为伦敦是政府导向型融合模式,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为文化科技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撑;纽约是市场导向型融合模式,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法规、活跃的市场经济、严格的文化产权保护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东京是产业带动型融合模式,动漫产业对日本文化科技融合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秦月[21]认为,各国取得文化和科技融合成功的基本经验包括合理运用政策工具、积极营造外部环境和重视培养跨界人才。

国内经验方面,彭英柯等[15]基于产业融合机制的角度提出了技术驱动、跨越发展以及政府推动3 种文化和科技融合模式。尹宏[22]以成都为例,总结出“创意+科技”“内容+渠道”“延伸+拓展”3种融合模式。伊彤等[23]以北京为例,归纳出政府主导型、官民结合型、政府引导型3 种模式。李凤亮等[4]总结出新兴产业推动下的业态新创模式、产业融合实践下的跨界聚合模式、科技创新牵引下的内容活化模式、文化创意驱动下的技术嫁接模式以及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协同创新模式等5 种模式。李国东等[9]认为,当前主要存在“文化为主、科技为辅助”和“科技为主、文化为辅”两种类型,其他类型都是这两种的亚型。杨毅等[16]从生产链协同规划维度提出生产融合、市场融合、资源融合与渠道融合4 种模式。钱明辉等[18]基于融合技术、原因、产物、步骤、难度、广度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提出资源数化型、流程赋能型、呈现富化型、传播优化型和复合强化型5 种模式。

可以看出,目前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模式多种多样,但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技术、市场和金融等因素。

1.3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典型路径

国外经验方面,叶南客等[24]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科技融合表现出三大新动向,分别是全民化、链条化和品牌化。其中,全民化指的是广泛激发和调动企业、社会、全民的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链条化指的是打造“新技术—文化新产业—文化新产品/服务—文化新业态”的价值链条;品牌化指的是通过现代技术支撑,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品牌。张国[25]认为美国主要在影视产业、大众传媒、图书出版等产业中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英国通过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和新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升级来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法国重点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德国重点推动出版业和电影业同数字技术融合;韩国通过推进文化与内容技术融合、培养专业人才和健全法律法规来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国内经验方面,崔木花[26]从政府、产业、企业和公众4 个层面构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路径:政府层面科学制定规划和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产业层面打造园区或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载体;企业层面以文化为源、科技为本,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公众层面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为重点,积极参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秦月[21]总结了上海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即汇科技于文化产业、融文化于科技产业,以及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协同发展。伊彤等[27]以北京为例,从建立和完善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企业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主体、加快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促进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路径。部分学者如拓俊杰[28]对内蒙古、薛婧[29]对贵州、王业军[30]对山东等,分别对各地的文化科技融合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通过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集成等途径带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赋能文化产业,助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部分学者研究了现代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比如潘周璇等[31]研究了数字电影放映系统与光学技术的结合与发展,荣琪明等[32]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与电影,张鹏[33]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与电影数字媒体技术与动漫,张雪梅[34]研究了数字媒体设计与文旅等产业创新融合与发展,汪雪梅[35]研究了融媒体技术与广播行业的融合创新等。吴晶晶[36]认为,上海从利益驱动、政策引导、市场导向和科技推动4 个方面建立动力机制,从人才保障、资源配置、融合环境、政策保障4 个方面建立运行机制,从而促进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胡劲军[37]认为,要进一步推动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必须在公共文化中融入科技思维,在文化产业体系中融合科技元素,在文化市场中融合科技内涵,在政府职能转变中融入科技手段。

可以看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路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建设、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育发展、平台建设等措施。

2 广东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主要模式与措施

近年来,广东充分发挥区域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以及市场经济发达的重要优势,大力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战略,对文化和科技融合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东主要探索出政府政策驱动、市场需求驱动和技术驱动3 种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模式,并配套具体措施,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政府政策驱动模式,重点通过政府的战略重视、顶层设计以及具体支持措施,从供给端驱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市场需求驱动模式,重点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科技融合的强大市场需求,从需求端来拉动文化科技融合;技术驱动模式,重点通过技术的突破和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来驱动文化和科技融合。3 种模式的主要特点详见表1 所述。

表1 广东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主要模式与措施

2.1 政府政策驱动模式:通过战略规划和具体政策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

科学的战略规划是搞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关键。文化和科技融合涉及文化和科技两个领域以及其他多个相关部门,因此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需要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来引领。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来引导和推动全省文化科技融合,优化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环境。

2.1.1 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顶层设计

广东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从“十二五”以来,就从战略高度高位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见表2)。2013 年,广东以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我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全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重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政策等具体内容,就全省文化科技融合到2020 年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规划,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发展。这是广东第一部全省层面关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规划,对广东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21年,广东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广东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方案(2021—2025 年)》,这是新时期广东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纲领性文件,提出文化科技关键技术引领工程、文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科技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文化新业态新产业做强做优工程和打造粤港澳世界级数字文化中心六大重点工程,旨在促进科技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全面深度融合,催生文化新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2022 年,广东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专门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升,构建线上线下、在线在场的数字文化生态体系,做强超高清视频产业集群,培育沉浸式交互式业态,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制造业。这些战略规划在制度和机制方面,由原先单一的文化部门负责文化科技融合,转变为由科技、宣传、文旅、网信、广电、财政、金融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由单一行业发展向多行业发展,取得重大创新和进展。

表2 “十二五”以来广东出台的关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战略规划

2.1.2 以具体政策措施落实顶层设计

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新兴行业,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问题,知识产权、金融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来保障和实现。广东近年来持续加大这方面力度,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见表3)。

表3 近10 年广东出台的关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政策措施

(1)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广东在落实《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又出台《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广东省版权条例》《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广东省举报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结全国首例游戏地图“换皮”侵权诉讼,推动解决数字时代版权保护痛点,促进文化科技新兴业态规范发展;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四检合一”机制改革,为知识产权提供全方位司法保护;同时,在2020 年度全国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中国商标品牌发展指数中,广东均位列第一,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38]。

(2)投融资支持方面,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14 年以来和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持续开展文化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行业融资力度;2020 年与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签署了《金融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2021 年和中国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解决中小微文旅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2 年联合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出台《转发中国人民银行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纾解广东省文化和旅游领域市场主体面临的阶段性困难。广东从2019 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2021 年与广东银保监局、广东省发改委联合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 年)》,2022 年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广东省分行分别签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协议,合力推进广东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发展[39]。广东还设立了省创新创业基金、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元宇宙联合投资基金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大量资金支持。

(3)税费减免和财政支持方面,广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动漫产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2013 年)、《关于继续实施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2014 年)等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关于我省实施文化事业建设费减征政策的通知》,由省财政统筹文化相关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2.1.3 构建文化领域交易会展和公共服务平台

广东持续举办了深圳文博会、广州演交会、广州文交会、东莞漫博会、中山游博会等文化会展,为引领和展示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发挥积极作用。其中,2021年深圳文博会共有2 468家机构线下参展,全球30 个国家和地区线上参展,专门设置“文化+科技”专题展,展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展示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的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广东拥有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两家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前者在产权、版权、文化艺术品、文旅资源交易等领域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后者承建了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挖掘、盘活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助力文化机构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培育新型文化消费和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2.2 市场需求驱动模式:以产业集聚和跨界融合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2.2.1 以基地和孵化载体为依托,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集聚发展

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有效促进文化科技产业集聚。截至目前,广东有广州高新区、南方报业集团、励丰文化、广州欧科、深圳高新区、深圳南山区、华强方特和雅昌文化8 个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见表4),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同时启动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以下对国家和省级基地统称为“基地”)。相关基地建设了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文化科技服务平台,建立文化科技类产业基金等投融资平台,积极融合利用超高清视频、云计算、大数据、5G、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先进制造等新兴技术,深度赋能广播电视、数字音乐、文化旅游、文化大数据交易、文化产权交易、新闻出版、科普展示、游戏动漫、演艺设备、文化陶瓷等文化行业发展,培育了亿航智能、联通沃音乐、视源股份、环球数码、A8 新媒体、雷曼光电、迅雷等一批文化科技企业,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示范基地,形成鲜明示范带动效应。截至2021 年年底,广东拥有文化领域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超2 400 家,初步构建了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点、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发展模式,打造文化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先锋队,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科技部和中央宣传部于2022 年联合开展的国家基地绩效评价中,广州高新区和深圳南山两家基地被评为优秀,优秀基地数量占全国1/3,居全国第一位,标志着广东基地建设发展取得重要成效[40]。其中,深圳南山区基地以文化和科技企业及园区为主体,率先打造“文化+科技”和“文化×科技”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式,培育了文化科技类上市挂牌公司超30 家,引进字节跳动总部和腾讯音乐总部,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在新媒体、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领域催生了一批新业态,基地内典型文化科技园区总产值达千亿元级别。文创领域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方面,涌现出腾讯文创基地、南方报业289 创意园、羊城创意产业园、大湾区数字娱乐产业园、中芬设计园、珠海金嘉创意谷等文创领域科技企业孵化器超40 家、众创空间超150 家,引进和培育酷狗音乐、欢聚时代、荔枝、洋葱、华阳国际、天闻角川、映客直播等一批文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企业。

表4 广东省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名单

2.2.2 以跨界融合为手段,催生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广东超高清视频、扩展现实、人工智能(AI)、5G、大数据、先进制造等新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涌现了元宇宙(数字藏品、音乐、游戏、虚拟偶像等)、无人机(船)艺术表演、文化遗产数字化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智能穿戴硬件、智能文创软件等智能文化装备。“文化+”新业态成为广东文化产业体系的新增长点,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文化新业态持续领军全国,数字出版产值、动漫产值、电影票房收入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9%,占全国产值总量的13.8%,连续18 年居全国首位;超高清视频产业迅猛发展,沉浸式交互式文化新业态崭露头角,广州、深圳打造了若干个千亿元级文化新业态集群[41]。其中:

(1)在元宇宙方面,腾讯、网易、中青宝等龙头企业布局元宇宙游戏新业态,打通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边界;酷狗音乐等数字音乐企业布局元宇宙音乐,为国风音乐产业赋能;Nreal 公司研发出世界最小最轻、视场角最大的混合现实眼镜,打造进入元宇宙的入口;广东广播电视台探索“虚拟AI+真人”主持人搭档主持的新报道模式,引进虚拟主播参与直播,提升直播代入感和传播效果;广州虚拟动力公司研发出虚拟主播系统,为影视动漫制作、扩展现实、虚拟直播行业提供技术支撑。

(2)在智能创作方面,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用来赋能文化生产与创作。深圳市前海手绘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动画设计和创作软件,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视频创作,是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AI 动画短视频创作平台,累计拥有数千万用户,产生了上千万部作品。腾讯财经开发的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 根据算法可自动快速生成稿件,并同步输出分析和研判内容,及时送达对应用户,其写稿效率远高于记者。

(3)在艺术表演方面,亿航白鹭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无人机人工智能应用新型媒体科技公司,具备厘米级定位技术,曾创造1 374 架“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吉尼斯世界纪录,将无人机技术与文化艺术表演融合,举办了多场精彩的无人机灯光秀表演,超越了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珠海云洲智能是国内最大的无人船艺术表演公司,研发出海上无人船集群演艺技术,融合人文传说、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打造海水上“快闪”、水上演出等艺术作品。多家广东企业为2022 年北京冬奥会艺术表演提供技术支撑,其中雷曼光电研制了开幕式上冰雪五环的LED异形屏、光峰科技研发了光影秀所用的激光荧光粉显示技术(ALPD)、斯达高瓷艺研制了《春满园》系列珐琅彩瓷,超20 家广东演艺设备企业提供冬奥会光声电核心解决方案,助力实现中国美学艺术与科技创新的完美融合,在全世界掀起一股“最美中国风”。

(4)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腾讯、华为等企业深度助力建设“数字故宫”“数字敦煌”和“数字秦陵”项目;广州欧科信息承担“南海一号”数字考古业务,助力文化资源数字化和更好地保护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珠影集团联合相关单位打造全国首部4K 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将电影特效与粤剧艺术融合创新,以现代科技形式有效展现了岭南传统文化的时代之美,打破了国内戏曲电影票房纪录。

2.3 技术驱动模式:以技术创新与运用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底层支撑

2.3.1 搭建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平台体系

广东初步构建起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有效支撑文化科技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1)在智慧文博、文化和旅游管理等文化领域,广东创新举措,由科技和文化部门联合建设文化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推动文化科技协同创新。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建设了广东省文旅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内首个智慧博物馆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博物馆和文化旅游领域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规划、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开展文化旅游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应用示范,提升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领域科技水平及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2)在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新型显示、舞台演艺、包装印刷、乐器玩具、游乐游艺、影视制作、粤绣刺绣、数字音乐、数字电视等文化科技融合重要领域,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超10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超10 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400 家,以及广东省虚拟现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州元宇宙创新联盟、广州大湾区元宇宙产业联盟、湾区元宇宙联盟等一批文化科技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3.2 突破文化和科技融合共性关键技术

广东近年来围绕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新型显示、软件等重点领域体系化布局和科研攻关,突破一批文化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1)在超高清视频领域,围绕4 K/ 8 K 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网络传输、终端显示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及音视频编解码等关键技术加强攻关,突破了一批超高清视频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重大装备,支撑广东超高清视频产业链补链、强链,实现超高清视频产业领先布局。比如,华为海思、鹏城实验室联合广东省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数字音视频编解码(AV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于2019 年9 月推出全球首颗基于AVS3 标准的、支持8 K 分辨率、120 P 的超高清芯片Hi3796CV300,标志着基于国产8 K 技术标准的媒体终端芯片实现全球领先;大疆于2021 年10 月发布了8 K 超高清摄录机产品——DJI Ronin 4D 一体化四轴电影摄影机,达到全球业内顶尖水平,在核心芯片、高端光学器件及摄像机整机工艺上实现了自主可控,填补了国内产业链空白,形成重大产业化带动效应。

(2)在虚拟现实领域,围绕亟待突破的关键薄弱环节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推动虚拟现实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比如,广东工业大学联合广州幻境科技有限公司等研发高沉浸式虚拟现实交互感知关键技术,突破感知交互不自然、实时性差、体验不真实等共性问题,形成多个面向不同行业应用场景的虚拟现实系统与设备,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牵头制订并发布我国虚拟现实领域首个视觉健康团体标准,首次提出了虚拟现实视觉健康检测流程和检测核心指标,建立了虚拟现实技术视觉健康检测体系和平台,有利于规范虚拟现实领域健康发展,推动形成医学界、产业界共建虚拟现实健康生态的新范式。

3 广东文化和科技融合面临的突出挑战

从全球文化科技竞争格局和与国内先进城市对比来看,广东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仍相对滞后,文化产业竞争力仍有待提升。全省文化产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对现代科技的运用不够充分,对岭南文化特色亮点的挖掘力度有待加强,难以创作出岭南文化和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的文化精品,不仅影响了文化自身的感染力、表现力和传播力,难以满足年轻一代新的文化需求,也不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3.1 文化和科技融合支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广东省层面出台了若干相关政策,但地市层面尚未跟进出台配套政策,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缺乏深层次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与落地举措。

一是综合政策方面,省级层面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深圳在2012 年、广州在2017 年出台了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专门政策,但目前都已失效,而其他相关部门、其他地市尚未出台文化和科技融合配套政策。反观国内其他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先进省市,如北京文化科技资源丰富的东城区专门出台过《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江苏省从省级层面到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市级层面乃至苏州工业园区等区级层面均出台过文化科技融合配套政策。

二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政策方面,省级层面和市级层面均未出台专门的基地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2023 年6 月才建设认定第一批省级基地。而北京、湖南、四川、甘肃、辽宁、山东、江西、陕西等省市均出台过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陕西西安、榆林等城市还出台了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且已经开展多批基地认定建设。

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广州、深圳文化科技发展全国领先,文化和科技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科技有效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珠三角其他城市对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提升,科技对文化建设支撑作用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粤东西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文化科技产业基础薄弱,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有待加强。

3.2 文化和科技“两张皮”问题亟待解决

长期以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文化发展、艺术创作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两者之间的跨界交流较少,科技与文化融合尚处于浅层次,融合形式主要体现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在游戏、动漫、电影、展览展示和舆情监控等少数文化领域的初步应用,缺少文化在科技中的具象体现,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一是广东小微型文化企业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比重为99.1%[42],占据文化市场主体的绝对主导地位,特别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传媒等文化新业态的企业规模较小,缺乏相应的技术条件,与科技融合程度较低,企业的创收能力明显不足。

二是广东虽然具有深圳文博会等文化产业交流平台和大湾区科学论坛等科技交流平台,但缺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交流平台,尚未形成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活跃社会氛围,文化工作者不知道如何用技术对文化进行彰显,科技工作者也不清楚技术如何融入文化领域和在技术里面融入文化元素,这就导致文化高端装备不足、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科技手段不足,以及工业产品缺少文化底蕴等现象。

3.3 文化领域关键技术能力有待提升

广东在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技术上走在全国前列,但全省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有待完善,文化领域研发机构和平台欠缺,仍处在应用科技强于基础科技阶段,在一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受制于人,文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化不足、进口依赖度高,造成文化产品制作成本昂贵、文化服务效率低下,制约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比如,在超高清视频领域,产业链不够完整,4 K/8 K 前端摄录等关键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主要是因为国外超高清视频技术研发起步早、市占率高,广东起步晚,只是取得部分突破,如日本企业在20 世纪90 年代就研发量产真空蒸镀机等核心设备,而国内企业在2019 年才研制首台试验样机。一方面,国外企业在显示制造设备和关键材料方面专利布局全面,已形成专利壁垒;另一方面,国内超高清视频采编播专用设备、显示面板核心制造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与进口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国内用户为保证产品质量,多选择使用进口设备,导致国内设备缺乏应用验证,难以迭代发展。又如在动漫创作领域,广东是国产动画大省,但创作引擎软件等动画科技核心技术还主要掌握在欧美技术公司手中,动画技术软件国产化程度不高,科幻动画题材作品较少,国产替代仍在路上。

3.4 文化与科技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

近年来,文化行业与科技行业间的鸿沟逐渐加深,文化领域与科技领域的专家隔行如隔山,既掌握现代科技又熟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随着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入,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制约文化与科技融合快速发展的一大短板。

一是文化产业人才比例偏低。2018 年,广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36.59 万人,仅占全省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7.3%[42],尚未达到纽约(12%)、伦敦(14%)、东京(15%)等文化科技融合发达城市2011 年的水平[43],特别是懂科技、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非常有限。

二是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呈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传统的文化与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文化和科技融合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而广东缺少类似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行业高校,省内高校也没有开设文化和科技交叉专业,文化科技交叉学科建设和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

三是高端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集聚特性明显,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广东主要是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柔性引进,难以直接全职引进,导致广东文化科技影响力不够。

4 促进广东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路径优化建议

根据以上对广东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现状及特征的分析,借鉴国内外文化和科技融合模式与路径,广东要发挥岭南文化深沉丰厚、区域创新能力全国领先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顶层设计及政策措施,重点从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4.1 加大对文化和科技融合重视程度,不断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机制与政策

文化和科技融合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文化产业和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热点与重点,我国政府亦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融合。广东要将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从战略高度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一是强化部门间协调合作。省级层面以及文化资源富集且有条件的市、县,要建立健全宣传、文化、科技、经济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加强部门协同、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形成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合力。二是加大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根据文化和科技融合特点,制定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政策措施,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是针对文化科技融合缺乏互知互认机制和平台的问题,推动搭建文化科技融合场景创新平台,承担展示、推介、撮合等服务功能,定期发布文化科技融合需求报告和项目清单。策划举办文化和科技融合论坛、文化科技创新大赛等“双创”活动,遴选和推广典型文化科技融合应用场景,营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文化技术标准研制推广。成立文化科技产业联盟和专业协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筛选一批文化技术标准进行推广,提高广东文化科技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五是加强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精简申报审批流程,支持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产权确权平台,对于侵权行为实施惩罚性赔偿,增大违法成本、保护创新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创新文化科技新应用、新场景、新消费的监管模式,支持文化科技更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43]。

4.2 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技术创新与应用,强化对文化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持续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注重提高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融合;加快推动5G、超高清视频、新型显示、虚拟现实、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示范和应用推广,提升文化领域相关设备、软件和系统的自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管理各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强化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进一步发挥文化科技企业作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更多文化科技企业加入到文化科技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过程中。三是持续完善文化领域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体系,建立文化科技融合实验室,畅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循环,为文化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有力平台支撑。

4.3 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文化科技企业和产业集群

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六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指出,把基地作为文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打造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示范区、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文化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先锋队。广东可以加强特色资源导入,引导符合条件的高新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科技孵化载体等文化科技产业集聚的特定区域,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场馆及大型文化科技企事业单位加强技术创新运用和特色文化挖掘,打造一批体现红色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侨文化、海丝文化等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基地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挥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军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中小微文化科技企业融入大企业创新链和产业链,促进大中小文化科技企业融通发展,培育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形成文化和科技跨界融合的产业集群。积极运用互动体验、3D 投影、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对历史遗存、老街旧巷、文化群落进行修复,使其焕发古今同辉的艺术气息[43]。

4.4 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培育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

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广泛应用,重塑和升级了文化产业链条,将文化服务转化为商品,使流程工业化,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大大缩短了从创意到产品的转化周期,颠覆和重构了传统文化业态并推动文化新业态迅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行业生产效率,将可以缓解乃至克服文化服务业的鲍莫尔成本病[44]。因此,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势在必行。且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发达,超高清视频、5G 等领域国内领先,拥有腾讯、华为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集聚了一批数字文化中小企业,数字文化基础雄厚,具有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巨大优势。一是打造领军全国的文化科技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元宇宙、智能出版、动漫网游、网络文化、数字娱乐等数字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线上比赛、直播和培训等业态的发展,创新发展在线展览展示,拓展网上云游,研发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二是培育壮大文化科技新兴产业。加强超高清内容生产、传播,加强芯片和关键设备研发,做强超高清视频产业集群。努力将广州打造成动漫游戏产业之都,在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汕头等城市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原创游戏品牌、团队和企业,优化提升电竞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电竞产业中心。三是推动文化装备制造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加强数字文化标准、内容和技术装备的协同创新,研发影视虚拟制作技术装备,研发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新型影院系统、智能家庭娱乐系统,加大可穿戴设备、沉浸式体验平台研发,推动工艺美术、艺术陶瓷等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4.5 建设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队伍,强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人才保障

一是瞄准高质量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加大对文化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力度,积极增设文化科技交叉学科,设立相关专业领域博士点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高端人才创新工作室,逐步扩大文化科技交叉融合型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二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领军企业、科技孵化载体和文化产业园区等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是加强智库建设,加强对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现状、趋势的研究,分析研判国际文化和科技融合新方向,定期发布国内外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动态,提供科学准确、及时和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四是探索建立文化科技新业态人才职称评定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开展文化科技领域的职称评定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文化科技人才,经有关程序可破格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5 结论

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当前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研究梳理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分析和总结广东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模式与措施,指出存在政策不完善、文化科技“两张皮”、关键技术待提升、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并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政策机制、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产业数字化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广东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路径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科技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