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煜,史冬梅,陈金辉,赵 静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2.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北京 100044;3.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2022 年10 月16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推动全社会技术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经济,既要立足国内经济大循环,也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双元创新之一,就是一种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来进行创新的创新战略。双元创新包括国内自主创新和国外技术引进,或者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又或者是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两种创新方式构成了中国双元创新格局。双元创新中,除了自主创新,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同样能够推动全社会技术进步。据EPS(Express Professional Superior)数据平台中的中国科技数据库数据显示:2001 年,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为90.909 亿美元;2020 年,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达到318.375 亿美元。引进国外技术越来越受到中国重视,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的重要方式。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引进国外技术常涉及国家间关系,国际创新合作能够塑造友善的国际关系,便于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为国外技术引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际创新合作,又称“国际科技合作”,在推动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作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派出和接待访问学者、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研究等,都是国际创新合作的重要形式。科技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 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按出国项目分,合计为16 496 项,按来华项目分,合计为7 507 项;2019 年,中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按出国项目分,合计高达92 362项,按来华项目分,合计达到32 437项。国际创新合作越来越频繁密切,在中国科技创新过程中愈显重要。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科技金融是重要的资金支持方式。科技金融,即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具体的政策工具包括风险投资、科技信贷、公共财政等多种类型。科技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家财政科技拨款,2001 年为703.3 亿元,2020 年达到10 095.0 亿元;创业风险投资累计投资金额,2004 年为219.9 亿元,2020 年已高达6 271.8 亿元。可见,国家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风险投资提供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多,在中国自主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除了国家财政和风险投资,银行信贷也是重要的创新融资工具。《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显示:2013 年,金融机构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贷款本外币余额为1 534.40 亿元,2019 年已达到4 506.89 亿元。科技信贷在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资金支持作用越来越大。由于风险投资、科技信贷、公共财政的不同特性,数量持续增长的风险投资、科技信贷和公共财政在中国科技创新中必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存在异质性的作用。
有鉴于此,本研究借鉴双元创新理论,分析异质性科技金融、国际创新合作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构建完整的理论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采用实际数据实证研究三者的关系,探究异质性科技金融和国际创新合作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揭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
科技金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Aiello等[1]评估不同融资来源在分析企业创新态度时所起的作用,发现当企业使用内部融资和赠款时创新可能性增加,当资金来自家人和朋友时同样适用,但对银行贷款没有确凿证据,并指出欧洲中小企业还受益于资本市场发展和用于支持创新的新金融工具的进步。Guisado-González 等[2]探讨了不同的公共管理部门(区域、国家、欧洲及其框架计划)如何分配公共资源,以促进西班牙制造业创新企业之间的创新。陈思等[3]研究风险投资(VC)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VC 的进入促进了被投企业创新,表现为专利申请数量的显著增长;进一步考察VC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发现,VC 的进入有利于被投企业引入研发人才,为被投企业提供了行业经验与行业资源。顾焕章等[4]指出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必须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的积极作用,有效规避、降低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成为信贷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基本诉求。马嘉楠等[5]就中国财政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财政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了积极的互补效应。薛薇等[6]建议中国完善基于创新规律的融资体系,构建差异化定位、一体化链接的科技金融服务系统;大胆创新金融制度,探索建立全国政策性科技银行等新举措;明确政府创业投资基金的功能定位,引导社会资金“投科”“投小”“投早”“投长”。
回顾文献发现,学者们探讨的科技金融工具涉及风险投资、财政科技补贴、信贷资金支持、政策性科技银行等,很多学者均认为科技金融工具正向影响科技创新。本研究也将探讨科技金融,具体研究科技财政、风险投资和科技信贷,将实证比较这3 种科技金融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异质性作用效果。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同样认为科技金融工具正向影响科技创新,故提出假设:
H1:异质性科技金融对中国科技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异质性科技金融属于资本要素投入,其要促进科技创新,必然需要通过影响自主创新投入产出过程,通过自主创新投入产出路径才能最终影响科技创新,因此,本研究中还将分析自主创新投入产出过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受人瞩目,自主创新投入产出关系为众多国内外学者所研究,如Calik等[7]发现创新投入要素对创新过程有正向影响,创新过程对创新产出有正向影响并中介了创新投入要素与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Manzaneque 等[8]实证研究了家族管理对研发强度、研发人员和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发现家族管理降低了研发费用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的效率;陈春晖等[9]实证研究中国自主创新的投入产出问题,发现科技资金投入是影响中国自主创新产出的重要决定因素,科研人力资源投入未对自主创新产出发挥应有的作用;古利平等[10]首次采用专利与科研资源等指标对中国创新的投入产出进行回归量化分析,发现创新投入产出弹性很高,专利对科研资金的产出弹性为0.465,而专利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产出弹性甚至高达1.201。
回顾文献发现,多数学者在研究创新投入产出关系时均将创新投入分为人员和资本两大要素,也发现创新投入要素对创新产出有正向影响,因此,本研究也将自主创新投入分为人力和资本两大要素,并认为这两大要素投入均对自主创新产出有正向影响,故提出假设:
H2:中国自主创新投入对自主创新产出具有正向影响。
H2a: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对自主创新产出具有正向影响;
H2b:中国研发人力投入对自主创新产出具有正向影响。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全社会技术进步。除了自主创新,引进国外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同样能推动全社会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又名“突破式创新”或者“探索式创新”;对应地,技术引进又名“渐进式创新”或者“利用式创新”。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是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的两大来源,形成了中国双元创新格局。本研究中将以双元创新理论为依据,搭建基本的模型架构,构建理论模型的主干。国内外众多学者均研究了双元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如Higón 等[11]评估两种企业创新战略,即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包括签约研发和技术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Dierk[12]研究发现国内研发支出水平(增长率)的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增长速度)有积极影响,与国际研发溢出效应相比,国内研发对发展中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大;李光泗等[13]发现与技术引进相比,自主研发对中国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较大且较显著;罗良文等[14]从基础设施投资角度分析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际贡献度,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自主研发产生挤出效应,弱化了自主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而对技术引进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强技术引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效应;唐未兵等[15]指出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的结果,并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出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坚持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战略,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夯实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周新苗等[16]分析了企业自主研发活动和技术引进对企业绩效的不同影响,发现技术引进方式对企业的当期利润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优于自主研发方式,而自主研发对于企业TFP 的贡献更优于技术引进。
回顾文献发现,众多学者均认为双元创新正向促进技术进步,而且除了学者们的研究,中国国情更印证了双元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事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依靠自主创新,通过不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扩大创新产出,推动自主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和扩散,自主创新逐渐推动全社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在不断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在技术水平落后的条件下,引进国外技术是实现全社会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可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均能正向促进技术进步,双元创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鉴于此,提出假设:
H3:中国双元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H3a:中国自主创新对全社会技术进步具有正向影响;
H3b:中国技术引进对全社会技术进步具有正向影响。
国际创新合作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研究等,在推动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作用。国内外有众多学者均对国际创新合作的影响加以分析,本研究将探讨国际创新合作在中国双元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Sastre[17]分析了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在国家和国际研发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方面的差异,指出发展工业创新活动主要得益于国家和国际一级的合作,而国际合作对服务业至关重要。Jin 等[18]提出了大学-产业(U-I)合作国际化研究框架,发现通过国际U-I 合作,外国大学为中国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作出贡献,而外国企业可以在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表明国际U-I 合作可以作为一座桥梁,将研发全球化战略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改进联系起来,随着U-I 合作国际化,国家创新体系将向全球创新体系发展。陈立泰等[19]发现国际科技交流对高校科研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校企合作与高校科研效率关系不显著。吴剑峰等[20]探讨企业国际研发合作的地域广度、资源禀赋与技术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国际研发合作的地域广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企业的资金资源和技术资源会正向调节国际研发合作的地域广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杨易等[21]指出中国应该从战略上重视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加大农业科技自主研发投入,加强与发达国家及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以此推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
回顾文献发现,很多学者均认为国际创新合作有益于创新绩效,借鉴这些学者的研究,本研究同样认为国际创新合作有益于技术进步。在对外开放条件下,通过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国内学者能够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及时跟进国际学术前沿,准确识别需要引进的先进技术。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也有利于塑造友好的国际关系,在良好的国际关系中,国外技术引进的层次会提高,有利于更先进技术的引入;技术引进的程度也会增加,有利于更多更深度的技术引进。此外,在国内技术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便于技术引进的开展,有利于缩小国内外技术差距,推动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总之,国际创新合作的开展可以影响国外技术引进的层次和程度,加速技术引进推动全社会技术进步的过程。可见,国际创新合作对国外技术引进推动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的过程起正向调节作用,故提出假设:
H4:国际创新合作正向调节国外技术引进推动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的过程。
本研究借鉴双元创新理论搭建基本的模型架构,组建理论模型的主干(主要路径),基于以上4 项理论假设,依据上述分析的异质性科技金融、国际创新合作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丰富和完善理论模型的内容(补充分支路径),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概念模型,以清晰地反映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最终构建理论概念模型如图1 所示,其中科技财政、风险投资和科技信贷即是异质性科技金融,它们属于资本要素投入,通过共同影响研发经费投入最终影响中国科技创新,体现了假设H1;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力投入共同影响自主创新产出,反映中国的自主创新过程,体现了假设H2;自主创新产出和国外技术引进共同影响全社会技术进步,反映了中国双元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体现了假设H3;国际创新合作对“国外技术引进—全社会技术进步”路径起调节作用,体现了假设H4。在如图1 所示的理论概念模型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采用实际数据实证研究异质性科技金融、国际创新合作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探究科技金融和国际创新合作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对研究提出的4 项理论假设进行假设检验。
图1 理论概念模型
研究使用的各变量符号、变量用途、定义指标及说明具体见表1。其中,国际创新合作数据经计算而得,计算方法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总计=按出国项目分合计+按来华项目分合计,出国项目和来华项目两指标数据同样取自EPS 平台中的中国科技数据库-年度数据;时间序列为样本数据的时间维度。
表1 变量的定义及说明
实证模型的因变量为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探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图1 中理论概念模型的终点表示全社会技术进步,即为实证模型中的因变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全社会技术进步,而经济产出中非劳动和资本要素所作的贡献实际上就是技术进步的贡献,即全要素生产率,故选取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全社会技术进步。
选取科技财政、风险投资和科技信贷3 种异质性科技金融作为实证模型的核心自变量,分别反映科技创新融资中的政府支持、私人投资和银行投资。其中,创业风险投资累计投资金额较大,可以作为衡量风险投资的主要指标;创业风险投资累计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额较小,无法全面反映风险投资,只用于替换风险投资做稳健性检验;金融机构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贷款本外币余额指标涵盖全面,可以作为衡量科技信贷的主要指标,而金融机构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贷款人民币余额只包含本币数据,指标涵盖范围较窄,只用于替换科技信贷做稳健性检验。国外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产出是直接影响全社会技术进步的两大因素,是本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变量,因此,国外技术引进是核心变量。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数值较大,能够反映资本运动,与图1 理论概念模型主路径上的经费要素运动中的变量性质相一致;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较小,无法反映资金运动,仅用于替换国外技术引进合同做稳健性检验。
实证模型的中介变量为研发经费投入和自主创新产出。图1 中,核心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自主创新投入产出关系中的资本运动路径相连接,即3 种异质性金融通过作用于研发经费投入变量,然后传导至自主创新产出,最终影响全社会技术进步。在上述路径中,研发经费投入和自主创新产出为中介变量。自主创新产出涉及企业和高校等多种主体,企业以应用研究见长,发明专利宜作为衡量企业创新产出的主要指标[22];高校创新产出中,发明专利也是重要的创新产出指标,国内外专利申请授权数中的发明数指标涵盖范围较广,故选取其作为衡量自主创新产出这一中介变量的主要指标,而发表论文仅是高校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指标涵盖范围较窄,故用发表论文数变量来替换发明专利做稳健性检验。
实证模型的控制变量为研发人力投入。自主创新投入包括资本和人力两大投入要素,图1 中的研发人力投入为研发经费投入的控制变量。
实证模型的调节变量为国际创新合作,是本研究中唯一的调节变量。图1 中,国际创新合作对国外技术引进与因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因此选取国际创新合作为调节变量,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数量角度反映国际创新合作程度。
限于数据可得性,14 个研究变量均选取中国2011—2020 年共10 年的全国总量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共计140 个数据样本。其中,变量国际创新合作经两指标加总计算而得,共使用20 个数据样本。故研究共使用数据样本160 个。补全各变量的数据缺失值采用线性插值法,即中间数据是左右相邻年份的数据的算数平均值。
研究所采集的所有样本数据均来自EPS 数据平台。其中,科技信贷指标数据来自EPS 数据平台上提供的中国金融数据库-年度数据(分行业),指标具体下载路径:金融机构信贷统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金融机构(含外资)贷款统计(年末余额)—本外币余额(亿元)/人民币余额(亿元),数据库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由EPS DATA整理;其余变量的数据均来自EPS 数据平台上提供的中国科技数据库-年度数据(全国)。中国科技数据库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由科技部、国家统计局提供,由EPS DATA 整理。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详见表2。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以图1 中的理论概念模型为基础,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以准确反映异质性科技金融、国际创新合作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以A为因变量,X、V和B为核心自变量,K和M为中介变量的基准模型,其待估方程形式如下:
式(1)~(3)中:ɑ0、ɑ1、ɑ2、β0、β1、β2、β3、β4、γ0、γ1、γ2、γ3、γ4、γ5、γ6、γ7、γ8分别为各变量的系数,是实证分析中的待估参数;FW为交互项,表示核心变量F与调节变量W的交互。
式(1)~(3)用方程组形式完整地描述了图1中的理论概念模型,实际上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这里的调节效应仅有一个)。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对式(1)~(3)的稳健性检验采用替换方程组中部分变量的方法来进行,即在式(1)~(3)中用H替换V、R替换B、Y替换M、C替换F。采用陈强[23]的研究方法,采纳式(1)~(3)中仅存在一个调节效应的中介效应模型形式,使用Stata 16 软件实证研究异质性科技金融、国际创新合作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明确科技金融和国际创新合作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揭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
如表3 所示,系数估计值不显著,T值予以省略。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显示:风险投资的系数估计值绝对值最大,科技财政和科技信贷的系数估计值的绝对值相似。例如,基准回归结果显示:第一个方程中,V的系数估计值为3.379,大于X和B的系数估计值绝对值,它们分别为0.414 和0.302,较为相似;第三个方程中,V的系数估计值绝对值为0.003 650,大于X和B的系数估计值绝对值,它们分别为0.000 485 和0.000 759,较为相似。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第三个方程中,H的系数估计值绝对值为0.002 030,大于X和R的系数估计值绝对值,它们分别为0.000 141 和0.001 220,较为相似。可见,异质性科技金融中、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最大,银行信贷和政府财政的作用较相似。
表3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表3 中,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显示:(1)X、V、B和X、H、R的系数估计值的T值均省略,这些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均不显著,说明风险投资、科技财政和科技信贷的系数估计值均不显著,即异质性科技金融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故拒绝假设H1。(2)在第二个方程中,K的系数估计值均为正,L的系数估计值均为负,可见在中国自主创新过程中研发经费投入的影响为正、研发人员投入的影响为负,故接受假设H2a、拒绝假设H2b。(3)在第三个方程中,M和Y的系数估计值均为正值,且都非常显著,即自主创新产出的影响显著为正,可见中国自主创新对全社会技术进步的作用显著为正,有益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故接受假设H3a。(4)在第三个方程中,技术引进变量的系数估计值非常显著,说明技术引进在中国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非常显著,但因为国际创新合作变量的调节作用影响,技术引进的实际作用方向尚需探讨。
此外,比较表3 中的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尽管一些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存在正负性和具体数值的差异,但各变量的系数估计值绝对值大多较接近,显著性水平也较相似。例如,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显示X、V、B和X、H、R的系数估计值均不显著,其中回归结果显示:第三个方程中,W的系数估计值接近且均不显著,M和Y的系数估计值均为正值,但数值均很小且都非常显著;第二个方程中,L的系数估计值均为负值且绝对值均较大,但都不显著。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结果的差异性源自替代变量本身的差异性,并不影响结论的稳健。因此,表3 中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结果比较相似,通过了稳健性检验,故研究结论稳健。
从表3 中无法清晰地看出国外技术引进的实际影响和W对变量F与A关系的调节作用方向,为了形象地反映调节变量W的调节作用方向,明确核心变量F的实际影响,绘制调节效应图(见图2)。绘图时,将变量W按照高低进行三等均分,分为0、1、2 三组,0 代表低值、1 为中间值、2 代表高值。
图2 调节效应分析
图2 中:(1)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说明变量W正向调节变量F与A的关系,可见国际创新合作的调节作用方向为正,即国际创新合作正向调节国外技术引进推动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的过程,故接受假设H4。(2)左端的曲线在零轴以下,此时的F对A的条件边际效应为负,随着W的增长,在W的正向调节效应下,曲线逐渐上涨到零轴以上,此时的F对A的条件边际效应为正。这说明当国际创新合作程度很低时,技术引进对全社会技术进步的作用方向为负,随着国际创新合作程度的加强,技术引进逐渐开始发挥正向影响;当国际创新合作程度很高时,技术引进正向促进全社会技术进步。可见,中国技术引进的作用方向并不一定始终正向,这取决于国际创新合作程度,故拒绝假设H3b。
本研究借鉴双元创新理论提出4 项理论假设,构建理论概念模型以反映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2011—2020 年共10 年的全国总量数据,应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异质性科技金融、国际创新合作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探究科技金融和国际创新合作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对4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拒绝了假设H1、H2b和H3b,接受了假设H2a、H3a和H4。研究主要发现:(1)异质性科技金融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其中,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最大;银行信贷和政府财政的作用较相似。(2)在中国自主创新过程中,研发经费投入的影响为正,研发人员投入的影响为负。(3)国际创新合作正向调节国外技术引进推动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的过程。(4)双元创新中,中国自主创新对全社会技术进步的作用显著为正,国外技术引进在中国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同样非常显著,但是,当国际创新合作程度很低时,技术引进对全社会技术进步的作用方向为负,随着国际创新合作程度加强,技术引进逐渐开始发挥正向影响;当国际创新合作程度很高时,技术引进正向促进全社会技术进步。
研究结论为优化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金融支持方式、改进中国技术引进政策、改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状况提供参考,以期推动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提高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加速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具体政策含义如下:
(1)科技金融的作用不显著说明目前的科技金融工具尚需完善。中国的科技创新中,既要继续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也要改善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尤其应当加强科技金融的创新绩效考核。
(2)风险投资作用最大说明在促进中国科技创新中,目前主流的间接融资方式和公共财政支持并非长久之道。发展科技创新事业尤其需要大力引导私人投资,培育风险投资市场,这才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中国未来的科技体制改革方向。
(3)研发经费投入的影响为正、研发人员投入的影响为负说明中国自主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依旧不足,需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中的研发经费投入力度;而中国研发人力资源充足,继续粗放式地增加研发人员投入会降低自主创新效率。因此,中国自主创新应当适度精简研发人员总量,继续增加研发经费支持力度。
(4)国际创新合作的调节作用为正。国际创新合作的开展可以影响国外技术引进的层次和程度,加速技术引进推动全社会技术进步的过程。在对外开放条件下,通过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国内学者能够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及时跟进国际学术前沿,准确识别需要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也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从而提高国外技术引进的层次,以及引入更先的进技术。此外,在国内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便于技术引进的开展,有利于缩小国内外技术差距,推动中国全社会技术进步。总之,国家应坚持对外开放战略,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学者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努力建设友好的国际关系,大力推动国际创新合作。
(5)双元创新中自主创新的作用显著为正说明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可靠的方式是自主创新。因此,应努力完善自主创新机制,优化中国自主创新的内部各环节运行,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始终放在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上。在双元创新中,国外技术引进的作用显著,但作用方向依赖于国际创新合作,说明国家应坚持双元创新战略,但应杜绝盲目引进国外技术,改革国外技术引进政策,加强技术引进的创新绩效考核。企业在技术引进中应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考虑消化吸收能力,合理引进国外技术。国家应致力于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提高国际创新合作程度,为国外技术引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国外技术引进的层次和程度,促进更先进技术的引入,开展更多更深度的技术引进。总之,中国应在立足于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上适度引进和合理利用国外技术,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