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琴(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诗经》,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形地貌、动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朝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诗经》的情感和思想都是纯真的,毫无邪恶,哪怕爱情也是一样。在中学阶段,关于《诗经》表达爱情的内容同学们应该有些印象,从《关雎》到《蒹葭》都刻画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绵绵爱意,也表达了中国古代女子对于自由恋爱的淳朴追求。然而,今天谈论的《氓》对于爱情的理解似乎有点不一样,而且别有深意。
《氓》分六章,每章十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回忆甜蜜的恋爱生活;第二是控诉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苦痛经历。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没有一处描写女主人公的外貌,却用无比沉痛的语气诉说着婚姻的不幸,同时,表达了她对婚姻的悔恨与决绝的态度,从宏观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和婚姻问题上被压迫和被摧残的状况,让人读后倍觉凄凉。
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刚刚认识“氓”的时候,他一脸忠厚,手里抱着布匹来换丝。但其实不是真换丝,而是找个机会跟女主人公套近乎,进而商量(婚事)。请注意,古代婚姻从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对婚姻的自由追求鲜有人认可。正因为如此,让女主人公笃信这名男子对自己是一见钟情,而自己也有这份心思。于是,两个人谈起了恋爱。此时,女主人公留了一个“心眼”,那就是必须有“媒人提亲”,并约定了迎娶的时间——秋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敢于冲破时代的局限,不但认可了男主人公,还认定了出嫁时间,这种姿态在那样的社会显得难能可贵。
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虽然约定了嫁娶时间,但是女主人公内心焦急万分,每天登上城墙去眺望男主人公所住的方向——复关。但复关太遥远,朦朦胧胧看不见又难免泪流满面。但当看见男主人公前来,马上又高兴万分,并且答应了嫁娶。
这两章内容刻画了一个勇敢争取自由恋爱的纯情少女形象。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此章以桑树起兴,桑树叶未落时,挂满枝头一副绿萋萋的样子令人心动。随后又以斑鸠为喻:如果斑鸠对桑葚吃上瘾,就会昏醉。奉劝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过于依恋,因为男性很容易抛弃女性,而女性则难以脱离男性。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似乎开始悔恨自己当初的选择,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呢?答案在下一章。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此章依然以桑树起兴,从桑叶的青青到变黄,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和容貌的由盛到衰,还暗示了随着时光的推移,自己多年来吃苦受贫,换来的居然是男主人公“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三心二意、反复无常,这对女主人公而言是悲苦万分的。也就是说,导致女主人公悔恨的原因是男主人公用心极度不专一。
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一章是女主人公的自我反思:在婚后的几年里,自己没有哪一天不是早起晚睡的,辛苦操劳家庭,就算再苦也没有怨言。未嫁时男子信誓旦旦说一生相守,想不到才经历几年的婚姻生活就经常发脾气,甚至偶有暴力行为。就算娘家的兄弟也只是冷嘲热讽,或许在他们眼中,女性遭到这种对待很平常,经过反思后,女主人公更加哀伤。
第六章:“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回忆当年欢笑的场景,相约“偕老”的山盟海誓,但最终的结果让自己怨恨不已,于是产生了不如“亦已焉”——那就算了吧的念头。言外之意,女主人公决心终止这样的婚姻生活,回归自由之身。
从这六章的内容来看,我们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为、追求婚恋自由的女主人公形象。她的特殊遭遇,不管对于旧时代的中国还是新时代的中国,在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中,都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或是带有别有深意的劝导。
当我们回过头看《氓》时,可以发现诗歌特意用“氓”为男主人公命名,寓意深刻。诗歌中的“氓”应该是一位流亡至卫国的外来人。“氓”可以组词为“流氓”,现在比喻为戴着虚伪面具的恶人,当他达到目的后,其丑陋的真实面目就会逐渐开始显露。当然,诗歌中的“氓”并不单单指一人,更多的是对不能从一而终的男性群体的描写。通过“氓”的所作所为和女主人公的立场,带给当代人现实的启示。
毫无疑问,在古代,像女主人公这种敢于挑战世俗的压力去追求自己幸福的人微乎其微,但如果她能与男主人公“偕老”的话,就是圆满的大结局,遗憾的是结果不遂人愿。勇气虽可嘉,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以女主人公为例,就是因为男主人公单方面的苦苦追求,无形间使她误认为对方深爱自己,缺乏了彼此间的深刻了解。其实一开始,女主人公应该有所觉察。那就是当“氓”追求她而被拒绝时,居然一下子就产生了“怒”的行为,在现在看来,一个容易发脾气的人,肯定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生活中稍有不顺心就会产生暴虐心理,这种人是很可怕的,至少难以相处,一旦与其结为夫妻,将会家无宁日。毕竟,生活中会遇到琐碎的事情,怎会一帆风顺呢?可惜,女主人公当时蒙在鼓里。自己“入了坑”,难以挽回,只怪当初没有深入了解对方的性格,最终导致婚姻破裂。
毫无疑问,人的一生是很漫长的。正如“一个人不能因一棵树放弃整个森林一样”,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捆绑在一个失败的婚姻中,应该及时抽身,在广阔的天地间寻觅自己的人生价值。《氓》中的女主人公特别谈到一点,在古代社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因为当时女性的地位本来就低,一旦出嫁,连基本的法律地位都是难以保证的。因此女性通常很难从夫家脱离出来。如果女性本身存在过错,男性的始乱终弃尚算能说得过去,但是诗中的女主人公能够耐得住贫困,勤奋持家,“夙兴夜寐”,是没有半点差错的,非要找原因,无非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主人公由于艰辛的劳作、年龄的增长,失去了青春和美貌。这难道是她的错吗?绝对不是。所以,女主人公并没有自我贬损。她已经深刻认识到,婚姻的破裂在于男方而不在自己,即使娘家人都不认可,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她认识到这一点时,明明知道在那样的社会,女性一旦离开了男性,必然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料的事,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已焉”——及时抽身。这是一种从绝望中迸发出来的求生的力量,是古代女性勇于冲破时代困境的力量。这种力量时至今日,仍然带有崇高的现实意义。
实际上,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对《氓》这首诗,要么过于强烈地批评,要么饱含热泪地同情,但不管怎么说,这篇经典作品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站在新时代的角度,笔者认为恋爱当然绝对是自由的,但婚姻的结合、爱情的维系理应建立在相互了解之上,婚姻是需要经营的,正确的婚姻之路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要想婚姻得以长久地维持,男女双方的修养是根本,双方应有平等待人的独立人格,更要有相敬如宾的彼此相爱,这是《氓》的劝导,更是新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