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视角下立德树人导向的国家战略素养培养研究

2024-01-19 02:09范擎宇丁志军
地理教学 2023年23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育人

徐 冬 范擎宇 丁志军

(1.扬州大学 旅游烹饪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2.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3)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一种综合化的路径培养模式,是在人才的培养和完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的价值输出。其核心内容是先立德,注重自我的品德修养、道德模范,并融入到综合素养中。“立德”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三不朽”,以立德为最高,是修身之根本、价值之基石、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观念。“树人”出自《管仲·权修》中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的理念自古就有,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新的内涵。改革开放后,我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把“立德树人”思想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在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立德树人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进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就把“德”看成一个群体生活共同遵守的准则。进入现代社会,道德教育被许多国家教育界视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并将其上升到系统化的理论高度。立德树人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国际教育发展与研究热点。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德育,哈佛大学的罗伦斯·科尔伯格指出国外的德育是一种认知哲学,也称公民教育。另有学者分析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强调了责任、尊重、包容和自立的重要性。[2]

我国对“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重新建设可以追溯至改革开放以后,关于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李波指出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感化和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改变和发展人。[3]俞国良系统梳理了我国四十年来“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与特征,将其划分为重建与探索、改革与完善、系统与整合以及创新与深化四个时期。[4]关于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方面,骆郁廷等认为其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5]栾杰指出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内容,大力挖掘教学知识内容与德育品德修养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多方因素,才能对所授知识和德育教学进行完美整合,做到因材施教、全面育人。[6]柳林认为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7]关于立德树人的实施机制方面,周如东等构建了全员主导、全过程整合和全方位育人的立德树人运行机制,[8]李力等提出构建队伍协同、课程协同的协同育人的机制。[9]关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沈明辉和董小泉认为立德树人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地理教育中大部分探讨有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有重要责任。[10][11]钟钱进和陶坤林指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围绕课本教材的内容,还要在教材中挖掘能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元素,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学生的爱国意志。[12][13]目前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方面,存在着目标碎片化、内容抽象化和概念化、课程实施片面化和重视微观品德行为、忽略宏观价值观塑造等问题。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国家宏观和长远目标时,难以有机联系国家、社会和个人,从而使“立德树人”流于表面。因此,认知国家战略并主动积极参与和维护国家战略已成为“立德树人”迫切需要研究的内容。

二、理清地理学科与立德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

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分支学科。自然地理以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自然地理过程和自然地理环境分异等知识为核心,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方面内容。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科学,包括人口、聚落、产业和交通等内容。区域地理学是以某一特定区域为对象,描述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和发展变化,揭示区域差异和区域关联,并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三大分支均强调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研究地理现象的主线,也是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支点。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人”主要是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地”则强调地球表面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也为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提供了舞台。教师要根据地理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深层次挖掘地理学科潜在的育人价值,关注教学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有目的地设计体现社会责任价值与评判的活动。这有利于带领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学科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深层次思考。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双向影响,学会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自然,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寻求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协调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另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担当的合格公民。只有这样,才能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更高目标。

三、明确国家战略的立德树人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积极引导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和安排形成全局思维,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14]依据国家教育方针,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明晰立德树人、国家战略、地理知识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之中。2013年以来,我国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项重大国家战略,这些国家战略不仅与地理学科息息相关,还具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见表1)。充分认识和理解国家战略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能够培养和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能帮助他们确立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表1 近10年来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

在高中必修《地理2》、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和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部分,均涉及了大量国家战略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地理课程的顶层设计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热点,立足中学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特点,将地理教育和宇宙、地球、区域发展和个人发展等多维度相联系,从具体情境切入并结合课程设置与需求分析组织教学内容。例如,在人文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关于人文地理的概念内涵和人文事象的发展规律属于知识进阶,需要与具体的区域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不同国家由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将这些地理事象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一并讲解,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不同国家采取不同产业政策、城乡规划等措施背后的深层原因。此外,中学地理教师还可以从区域视角、综合视角、动态视角、生态视角等出发,引导学生研究并分析国家战略的具体内涵,增强学生对国家战略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因地制宜的思想,进而提升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例如,高中必修《地理2》的“城镇和乡村”模块包括城乡内部的空间结构、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三部分内容,即从时空维度探究城乡空间差异和辩证地评价不同地方城镇化发展的利弊,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教学过程中,城乡地域文化这部分内容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的建筑、空间格局等知识点,还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在促进传统村落转型、复苏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也导致了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困难的局面,理解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因与血脉,传统村落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保护与利用不仅是延续地方文脉、复兴乡土文化的根本保障,也是推进乡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15]学生在本模块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觉学习意识,清楚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以及与学科内容的关联,明晰自身需求和责任,进而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通过不断开阔眼界、规范日常行为并提高文明素养,最后潜移默化地熔铸家国情怀。

四、实现立德树人的地理教学路径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中学地理教学应遵循新课标,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遴选国家战略涉及的典型区域,立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紧跟地理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把地理教材中的知识与国家战略认识有机结合。无论是课程的顶层设计,还是课程目标的设立,都要充分利用与国家战略相关的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能够树立学生正确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螺旋上升,进而再对教学过程进行持续性评价和反思性改进,以重塑课程内容、优化地理知识、创设新教学情景和教学案例。

为了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地理教学目标,还应合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国家战略的主题教育、学习交流和知识分享,将与国家战略相关的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此外,需要构建网络教育模式,围绕某个具体国家重大战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探索国家战略的价值范畴、行动逻辑与实现机制,加深学生对国家战略和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注重地理实践,将国家战略实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能力、问题判断能力和科学调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助力他们成为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建设的时代新人。

五、创新立德树人的教学实现机制

地理核心素养等级的划分主要考虑了两个要素。一个要素是“情境”,包括教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主要测评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能力,“情境”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由简单到复杂;另一个要素是“深广度”,“深广度”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也由易到难,由单一维度到多维度。这两个要素相辅相成,构成了不同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而每一个地理核心素养的不同水平都反映了该素养的学科表现或内涵。在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时,需要以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纲”,突出国家战略融入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等级创新“立德树人”的实现机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不同的学习情境为“场”。创设不同的地理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过程中,善用地理视角看待国际国内新形势,深刻理解与认识国家战略的具体内涵,体会和明晰国家战略提出的背景、思想和目的,清楚国家的战略安排和部署,引领和培育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第二,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国家战略与教学内容的容量、难度、结构、呈现方式等紧密结合,即从学科的角度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可接受、可理解的情境问题,通过学生的知识探索和学习,将个人与知识、知识与生活形成良性互动融合,进而生成对知识的重新理解与创生,让学生深刻领悟并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第三,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科教学、德育培养和社会实践中。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合力,通过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识别立德树人实现目标,并完成符合实情、具有实效和可以实施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学生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国家战略的意义和价值,真正了解国家战略与自身的紧密关系,促成地理教学、国家战略与立德树人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6][17][18]

六、结语

中学地理教学已从重知识传播向重素养培养转型,教育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本研究以地理课程中国家战略所蕴含的立德树人价值为主线,首先依据我国教育方针,立足社会需求,紧跟学科发展趋势,明晰了地理学科知识与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逻辑关联。其次,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国家战略的地理教学研究,明确了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中的立德树人价值,结合地理课程教学案例,探索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路径。最后,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等级,创新性地提出了“立德树人”的实现机制。本研究旨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更好地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之中,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