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宁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为了与新时期互帮互助、互联互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并与目前我国高校安全稳定管理工作的现状相一致,应该从多元协作的角度出发,整合高校内外的各类资源,构建高校安全稳定管理的多元协作模式。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对学生突发心理问题的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高校的安全稳定治理属于一项系统性的治理工作,在治理的过程中,将会牵扯到多个不同类型的主体,这不仅仅与在校师生的切身利益有直接的联系,还与学校的长治久安、数以百万计的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有关系。
从学生角度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是“95后”和“00 后”,他们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而且其中的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几乎都是在网络上活动的,思想和政治上的稳定性比较差,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心理比较脆弱。在这种特殊的家庭、社会生存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度、个人独立性、人格张扬度等都比以前更为显著、更为突出。此外,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家庭经济负担问题、毕业就业问题等,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以学校为基础,最近几年,出现了校园网贷、校园暴力、食品卫生、非法组织介入等安全问题,这些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危害,这都提醒着高校应该加强并改进安全稳定治理工作。
从社会角度来看,目前,在全球化发展的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网络信息时代多种文化思潮的共同作用下,社会大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因此,大学校园治安状况不仅是一个“晴雨表”,而且也是一个社会治安状况的反映,大学校园治安状况与社会治安状况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由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多维性和系统性,因此导致高校安全稳定治理中存在着多元协同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安全稳定治理要向纵、横两个方向进行扩展和深入,才能达到多主体协同联动的目的。由于高校当中的大学生整体思维能力比较薄弱,思维意识不太健全,没有专业的能力解决更多的心理问题,不能够承受心理危机对应的压力,因此就会表现出心理危机的相关现象。大学生作为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在这一个年龄阶段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现在大学生面临更多的互联网发展影响,并且有很多网络信息直接干扰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综合发展方向。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面临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
通过高校安全稳定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可以联动相关主体,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使得各种资源融汇于高校安全稳定治理之中,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高校人财物缺乏等问题,进而优化治理条件,更好地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当前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采用规范的安全管理策略。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家长与子女之间缺乏正常的沟通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也缺少问题的交流,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积累更多心理方面的问题。我国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有很多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可能就会因为自己学习成绩比较差而导致心理存在一定的压力。这样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导致这一部分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疾病。学校对于学生的安全管理认识程度不够,并且没有加强教师在安全管理专业知识素养,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安全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都是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学校与教师要提升自身安全管理专业知识素养,更新安全认知结构,熟悉安全指导知识,丰富安全指导的内容和形式,系统性地做好学生的安全指导工作[1]。
各高校作为校园安全治理的首要责任方,是保障校园安全、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方,也是构建高校安全协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织者与实施者。相关高校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治理体系及制度,来保障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的科学建构。同时校方要明确校内学生处、保卫科、后勤部门甚至是各级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对应安全治理职责范围与内容,由高校部门统一管理,建设科学化、合理化的高校安全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高效的协调与监督工作,促进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的完整建构。同时通过高校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联动,降低校园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并做好安全应急演练等工作流程,从预防、控制、解决3 个步骤做好安全治理协同管理方案。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在高校安全治理体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努力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素养与能力,熟知安全知识,科学规划好学生安全管理工作。
在协同治理视角下进行高校安全治理工作,目的是要对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的价值预设、利益诉求、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展开一次全面的剖析,从而对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协同治理中的有关程序和规则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建立起一套健全的高校危机管理协同治理制度,从而更好地保护社会公众的总体权益。高校公共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元协同治理理论来进行管理工作,政府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在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一套高校危机管理协同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流程,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证检验等方法来检验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该高校危机管理协同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校对安全问题的应对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学校的高效处理,从而维护了学校良好的秩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
校园安全文化本质上是通过高校风险管理战略、应急管理活动以及师生员工的安全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校园文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在高校内部以及校地合作平台中,定期开展安全沙龙、模拟演练、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的紧急事件处理演练,帮助高校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起良好的政绩观、风险观和安全观,增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尽职履责的职责意识,从而使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在紧急事件处理方面的工作水平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对校园安全、校园风险进行更多的引导,积极开展相关校园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健全和完善舆情发布机制,快速关注和回应师生、家长群体关心的学校安全问题,强化学校的危险信息分享与互动沟通机制。加强对安全风险与危险的防控,筑牢学校平安的根基。具体要做好以下4 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对应急管理制度进行动态调整。要对学校的危机应对应急管理和学校的发展两手抓,两者结合起来,把学校的突发事件应对应急管理和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二是要把学校保卫部门、后勤部门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用专门的行政工作作为补充,吸收教师和学生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建立起一支专常兼备、开放包容的应急管理团队。三是要完善物资储备。充分发挥高校校友、企业等资源的作用,建立“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资金筹集与资源保障体系。四是要强化计划实施。基于风险评估、脆弱性评估和场景模拟,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事件4 种类型的应急预案,并持续优化其适应能力和针对性[3]。
高校的安全稳定治理是一项涉及多个主体的复杂工作,这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共治共享的文化理念和氛围作为支持,这样才能将人们的思想凝聚起来,并将各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应积极构建关心大学生和关注大学生的社会文化环境,积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家庭积极参与到校园的社会治安管理和社会管理中来,积极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在高校层面上,高校要保证安全稳定管理的公开性、透明性,保障学生和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营造出一种共同治理的氛围。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全校师生,引导他们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让他们能够与主流的价值观和共同规范相一致。
在校内外协同层面上,将共治共享的文化理念传递给各主体,高校应当秉持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共享开放的办学理念,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只有这样,高校建立起与政府、社会之间的良好协同关系,才能更好地获得社会各界对高校安全稳定治理工作的支持[4]。
高校要充分借助国家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重视,打通学校和社会的内外部力量,一同发掘优秀人才,建设一流的安全人才发展与交流平台。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积极的督查考核工作是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过程,它的作用是保障安全文化建设推进的有效性及目的性。除了院校外部的监察,高校内部也应创立相关的自查部门进行相关的检查工作。高校的相关部门要定期进行内部检查工作,对违规违章现象进行惩戒处罚。要让基层教职员工了解,惩罚不是目的,一切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的。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警惕性,并进一步提高安全工作质量及效果。高校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并做到及时的反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安全文化落到实处,落到细节。
综上所述,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安全治理水平的要求持续提高,原先传统的高校安全治理工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高校安全治理形势,要主动建立起以高校为主,多方治理主体共同管理、共同监督、共同预防的安全协同治理体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减少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并降低其造成的危害,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最终实现高校安全治理多元化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