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敏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元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1992年Neal Stephenson的科幻小说《雪崩》中,被定义为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是多项技术融合集成与创新应用下生成的现实世界的镜像,其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过程与数字化过程。2022年7月,上海市率先发布了《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支持基于教育数字基座,研发各类数字孪生校园、虚拟现实课堂、数字教师,如此背景下,元宇宙逐步进入高等教育领域[1]。在教育元宇宙时代,“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边界日趋消融,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高等教育的核心机构之一,理应主动建构元宇宙,并积极探索元宇宙视域下的服务模式创新,以实现自身职能的充分发挥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服务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整体而言,服务实践与用户期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面临着空间再造的紧迫性与经费预算逐年缩减的矛盾,这影响了虚拟空间的建设,加上重藏轻用的传统理念仍在,进一步激化了这一矛盾;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落后,不仅个性化服务资源匮乏,而且应用规模小、模块数量少,这不利于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率的提升与服务范围的拓展。此外,高校图书馆肩负着跨学科协同服务的职责,但在学科知识交流与协同服务方面却面临着人际文化隔阂、交流平台局限、知识背景差异等一系列阻碍,不利于高校创新思维与成果的创造发布[2]。
针对高校图书馆现存问题,元宇宙技术体系提供了破解思路,其集VR/AR、动作捕捉及5G 接入类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类技术,数字孪生、3D 扫描、物联网等映射类技术以及云计算、边缘计算、分布式存储等构建类技术于一体,不仅能够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与科研体验,便于用户自由跨越虚实边界,还能够为图书馆深入探究用户显隐需求,构建兴趣模型数据库,开发多元化、个性化虚拟服务项目,不断刷新服务能力上线提供支持。
馆藏资源建设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一环。在元宇宙应用场景下,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存在形态将发生巨大转变,除了数字化馆藏文献这一基本形态以外,VR 图书、AR 教材及三维立体化资源也不再遥远,它们摆放在虚拟图书馆的长廊、花园中,以供用户沉浸式阅读体验。不仅如此,在元宇宙技术体系的支持下,高校图书馆能够自动感知用户隐性知识需求,并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重构馆藏资源形态,开发特色信息资源库,构建对应的知识图谱,弥补个性化服务的缺失。
元宇宙是与物理场域并行的虚拟宇宙,与传统宇宙观相比,“元宇宙”双重性世界、立体化结构的特征更为突出。因此,在双重宇宙融合的驱动下,元宇宙支持的高校图书馆必然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活动之可能性与伸展性,虚实融合的数字化场域不仅能够减少时间、空间对学科知识交互的障碍,还能够帮助建构合理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将原本分散的学科联系在一起,推动学科内部乃至跨学科数字资源的整合、融通与开放合作,促进学科建设由多学科分散走向交叉学科整合、跨学科一体化发展[3]。
数字孪生是元宇宙技术体系的代表技术之一,其支持存在于现实世界的物理或虚拟内容在元宇宙中的投射,这种应用同样适用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帮助创建一个基于实体图书馆并超越实体图书馆的元宇宙图书馆,完成空间的移动建设,使高校图书馆彻底摆脱时空局限,为身处不同空间的师生提供知识及教学服务支持。师生不论是对实体图书馆,还是对元宇宙图书馆进行操作,都将同步于另一方,极大地满足了用户沉浸式服务体验需求,呈现出更具真实性的3D 渲染效果。
元宇宙与高校图书馆的融合发展,不仅推动了图书馆服务的虚拟化发展,还在大数据、智能感知、区块链等多元技术的协同支持下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范畴,实现创新服务的互联化。构建类与应用类技术能够广泛采集用户动静态数据,通过挖掘、提炼、去重,获取有价值信息,存储于虚拟空间,继而支撑多项服务创新。如结合用户体检数据、身体变化特征、电子病历等为学生提供健康监测与干预服务;再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图书馆“智慧图”系统,对高校实体图书馆空间各类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4]。
要提高服务水平,仅仅依赖丰富的馆藏资源远远不够,还需及时收集、精准把握用户需求,避免出现资源限制、用户反馈不佳等问题。为此,高校图书馆要在元宇宙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全面建立图书馆全域空间传感网络与智慧推介系统,通过各类传感设备主动获取社交媒体、地理位置等网络数据,在全域感知的基础上,以用户基本信息与行为数据为依据,进行用户特征识别并建构用户立体画像,以结果匹配与推介输出为主线,形成高校图书馆智慧资源推介服务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用户画像只能反映用户过往情感及行为偏好,为了适应其瞬息万变的需求情况,高校图书馆要在全域空间传感网络与智慧推介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全域感知的学习空间与知识服务平台,采用多维立体、高度仿真的方式对师生行为与心理进行模拟,实时推介与之内心需求相匹配的资源,破解当前师生间普遍存在且愈加突出的“知识迷航”困境[5]。
虚拟数字人交互是元宇宙在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3D 扫描、5G 及云端部署平台的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创建与人类形象接近的虚拟化人物形象,同时在AI深度学习技术赋能下,赋予虚拟数字人像人类一样的持续学习能力,使之作为元宇宙图书馆的NPC,为用户提供人机融生的多线程学科服务,有效解决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面临的人力资源不足、服务范围有限、服务内容单一、普及率不高等问题。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元宇宙技术体系创建多个虚拟数字人分身,实现感知力、决策力与行动力的增强。与此同时,通过计算机实现同一时间多角色的操控,使之能够分工协同开展学科服务,协同教师备课,并有针对性地为师生提供定题服务、决策参考服务、嵌入式教学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学科信息素养培训服务等,消除师生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的盲目感、孤独感、被冷落感[6]。
与虚拟数字人类似,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元宇宙技术体系对馆员进行身份映射与虚拟替身构建,与数字人不同的是,虚拟化身通过将馆员照片中的形象特征抽取出来,并生成与之相似的3D 虚拟形象,更加立体地、精准地、均等地展示其脸部、身体等个性特征,增强用户交互过程中的真实感。在馆员虚拟化身交流场景下,用户可以获得犹如在游戏中设计个性化的虚拟朋友作为图书馆中的“引导”一样的虚拟体验,获得其一对一专属“参考咨询馆员”等在线服务;数字人馆员及时解答用户常见问题,并通过用户行为习惯记录与分析,为其提供个性化建议与推荐,结合学生研究和学习内容检索,为其提供检索策略及相关资源。此外,馆员虚拟化身交流场景还支持虚拟数字人难以完成的科技查新、课题咨询、情报订阅、学科竞争力分析等传统服务交互,以及与师生在阅读推广活动、读书分享沙龙、信息素养培训等活动中的面对面交流与研讨,同时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用户可在此发布、售卖自己的虚拟作品、虚拟产品[7]。
元宇宙虚拟世界有着更多的可能性,能够弥补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缺失与遗憾,从文字到绘画,再到戏剧、影像的演绎,以及VR/AR/MR 技术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沉浸感、现实增强感、补偿感,无不赋予高校图书馆更多类型的服务创新思路。特别是在教学服务领域,传统高校图书馆多以信息素养教学服务为主,讲座内容均以市面常用软件工具使用操作居多,无论服务内容、服务形式还是服务环境均偏向单一化,难以调动师生学习兴趣。而在元宇宙沉浸式空间体验场景下,图书馆通过创设各类专业学生所需的高沉浸式实践平台、教学环境而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形式,在充足的虚拟资源支持下,确保了用户习得多样趣味知识的同时,也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真实性与深度内化,从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此外,创新服务互联化促进了高校图书馆馆际教学合作,破解了信息不对等、内容不全面、深度不足等制约,为同一元宇宙下每个用户提供了平等的服务待遇[8]。
元宇宙时代已然来临,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要实现创新发展,一是要做到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时刻关注政府在文化领域对元宇宙的发展规划与布局,从探索和构建沉浸式与虚实交融的服务体系入手,积极主动参与建构元宇宙,布局元宇宙图书馆生态,为高校图书馆扩展元宇宙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奠定基础;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元宇宙热潮的多面性,思考如何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引导技术向善与人文关怀,实现元宇宙技术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打造更加人文化、人性化、个性化、舒适化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使广大师生享受到科技与人文结合所带来的服务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