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国家规划和政策的推动下,高等美术教育方向正在发生转变。新的方向要求学校、企业和相关部门之间形成紧密的联动,以促进教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趋向于跨学科、跨专业和跨领域,激发新的思考和尝试。当今信息的便利、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和业态,这些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和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推动了新专业、新课程和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对艺术类高等院校,尤其是传统美术学科而言,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当前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传统美术;产学研;新文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等艺术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2021/01/28)研究成果。
当今世界处于信息传播迅速、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艺术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传统绘画、工艺美术等专业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当代语境,创作出符合时代特点的作品。因此,美术院校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多样性。国内高等美术教育涵盖多种类型的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独立的艺术院校以及私立艺术学院。这种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第二,学科和专业多元性。国内高等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雕塑、书法等专业依然存在,但现在还出现了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时尚设计、工业设计等新兴领域,供学生根据兴趣和天赋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第三,国际化教育。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引入国际教育元素,包括国际教师、合作项目和留学机会,积极引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第四,多元的学习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美术课程变得更加普及,学生可以在家里或任何地方学习美术课程,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便于自主学习和扩展专业领域。第五,创新教育模式。一些学校正在尝试创新的教育模式,例如项目式学习、实践课程和跨学科合作。这些模式不仅注重技术培养,还强调创意实验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在创作中表现个性和独特性。
一个健全的高等美术教育应该包括完整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有美术基础课程(如素描、线描、雕塑、色彩等)、理论课程(如东西方美术史、艺术史、艺术批评等)、专业课程(创作课程、材料研究等),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索,并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艺术技能。教学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课程选择和就业机会。在高等美术教育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涉及美术基礎教育和产业的互动,对传统美术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中国的美术教育日益强调与产业的融合,与艺术和设计行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行业需求。学校需要与各类艺术机构、画廊、工作室、设计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展览机会以及就业指导。这种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助于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并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第二,深化研究与教学的关系。高等美术教育也需要与课题研究密切结合。学校应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类课题研究,推动美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并将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中,提高教育质量。第三,推动跨学科教育。由于高等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具有多元化特征,跨学科教育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学校可以与科学、工程、商业等领域相结合,培养具有多重技能和知识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这有助于学生应对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也为当代美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美术教育也应该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国际艺术院校、博物馆和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国际视野和机会,促进跨文化交流。这些举措有助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更好地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艺术和设计行业,培养更具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继续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使之更好地服务社会与时代。
高等美术教育在引入产学研元素后,需要平衡传统与创新、产业与教育、教学与研究多个方面的因素。专业课程作为培养造型、审美、创意、传统艺术技能、理论等多方面能力的基础,也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验。将产业、学术研究、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设计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机会,在保证基础课程、创作课程等授课任务外,逐渐加强与社会实际课题的联动,扩大课堂范围和内容,将多领域边界打通,使艺术作品形式更富有创意。通过这种综合提升,更好地培养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使其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真正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中国美术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和业态不断涌现,这种趋势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具备跨界融合、综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从而推动对新专业、新课程以及育人新模式的探索。然而,对于传统美术学科而言,如何适应这一时代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挑战。其需要在保持教学优势的同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加强探索和研究,以培养具备美学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建立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高等美术教育中产学研教学体系的研究和课程设计具有现实意义,需要学校、产业界和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和提升。由于市场需求和学生学艺初衷等因素的变化,对美术专业,特别是传统绘画专业进行产学研尝试的难度较高,可通过企业、学校、政府机构的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从而推动创新的实现。
一、实践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关系
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不存在先后关系,不是先学基础再进行实践。事实上,提升对美的感知和修养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和绘画基础,更需要学生走出校园,通过交流和参与社会实践项目来真正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有必要将部分创作、外出写生、调研课程纳入产学研校企合作的方向。这些课程可以引入企业参与教学内容,例如开展创业导师面对面交流、企业家座谈会、创业沙龙等互动交流活动。企业可以搭建资源对接平台,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结合实际情况打造地方特色创业活动品牌,并提供创业与资金、技术、市场的对接渠道;同时,企业也可以作为桥梁连接相关部门与学院,相关部门可以提供健全创业孵化平台,提供政策代办、成果转化、跟踪扶持和咨询服务等一站式服务。
二、建立中国美术教育的审美体系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经历了从学习西方到注重中西文化融合,再到关注艺术语言和东方美学体系研究的演变过程。如今,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逐渐形成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艺术根源思想,铸造了东方艺术教育的新体系。这个探索、寻找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使高等美术教育的学科发展走向了多元新局面。原有的教学过于追求技术化,缺乏生气。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将当代社会与艺术更好地融合,需要增加传统造型研究、民间美术等课程,深入传统文化,从经典中学习和创作,辅以人文课程,提高文化解读能力。另外,教学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研究也是必要的。
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许多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的进步使得某些技能和职业逐渐被替代,高等美术教育也不例外。专业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焦虑。传统的绘画专业通常通过媒介或手法来划分,如油画、国画、版画、磨漆画等。如今艺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讨论绘画专业之间的边界已经没有太多意义。我们的艺术院系建构基本上来自于一百年前西方的艺术教学系统,但如今西方国家一直在根据社会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向。各绘画专业之间本就没有明确的边界,对于自身审美体系的探索和研究才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实际上人工智能已经在快速学习我们已有的知识,并努力像人一样“思考”,它们能够迅速完成很多低级工作,使我们从中解放出来。我们不需要从头做许多事情,而是在人工智能已经搭建好的基础上做创造性工作。那些具有较少创新性的工作终将被取代,而无法被取代的是人的不确定性思维,即某种程度上的变量,这种变量是不可预见的。另外,我们对文化解读的深度是与人工智能拉开差距的关键。艺术是对文化的表达,美术专业的课程并不在于增加高科技或软件应用的数量,而是要加强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培养出具备跨领域视野的文化人才。因此,大学需要拓展师生的视野,通过增加人文、科技、哲学等内容的课程设置,并学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这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与高科技对话的能力。美术专业课程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环境中,所面对的是中国人文环境下的生活,所做的艺术创作需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不论是课堂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师生所做的创意、设计都建立在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对中西方美术系统学习和辩证思考的基础上。
三、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
在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中,传统绘画专业通常以架上绘画为主要表现方式,作品多为静态的形式。然而,社会需求的演变已经改变了架上绘画的维度。例如,公共艺术在现代社会公共空间中,包括城市和乡村、室内和室外,其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共艺术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壁面绘制,绘画、雕塑、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声光电艺术等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机场、轨道交通、广场、商场、乡村、学校、医院等各种场域。校内教学无法完全涵盖所有场域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在课程设置中需增加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如空间设计、民艺、工科、哲学、文学等相关课程,并邀请企业方专家为学生开设市场调研、工程预算、软件应用、专利申报、创新大赛辅导等内容的讲座。通过这些讲座,学生的眼界得到拓宽,也打开了创作思路,通过对传统造型、民间美术、在地文化等方面的学习,能够创作出更多体现东方艺术精神的作品。
高等美术教育尝试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可以从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入手。文化旅游平台能够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众多合作机会,为地方文化的宣传做出贡献。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绘画与舞蹈、数字传媒结合的优秀案例,比如河南卫视推出了一系列作品,包括《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原名《祈》)、《龙门金刚》等。这些作品实现了绘画和舞蹈的跨界融合,舞者模仿绘画中人物的造型打扮,设计者利用现场舞美布景和AR高新技术打造虚拟的环境和超现实的空间,使得舞蹈演员仿若从画中走出,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这种全新的艺术展示方式借助网络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自信。
2021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与大型水秀公司合作的艺术喷泉项目《广陵潮涌》中,充分利用绘画、水、声、光、电等元素,设计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水秀作品。为了将已经消失很久的自然景观以水秀的形式重新呈现,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資料研究,涉及历史、诗歌、音乐、民俗以及喷泉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撰写文字脚本和绘画脚本、制作效果图,并与技术人员讨论具体的水秀呈现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新的体验,最终完成了一段三分钟的水秀作品,并邀请民乐乐队创作了背景乐。这种合作体验不仅考验教师和企业团队的能力,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学生们也从中总结到很多经验和教训,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实践经历。
2023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与扬州市广陵区开展了“青澜民艺潮”政校企实训研创活动。在相关部门、学校、企业的三方合作下,师生参与艺术建设城市和服务乡村振兴项目,经历了从“研学官”到“艺建者”的全过程。通过企业培训、相关部门指导、校方的支持,师生对广陵区的老街进行采风并为其设计微壁画,开展乡村墙绘设计,随后将成果数字化转化为艺术品,为泰安镇做IP和标识,一些作品已被镇相关部门启用。此次研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跨界设计创意能力、项目汇报表达能力等,使学生在专业认知上得以拓展眼界,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业决心。
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尤其具有挑战性。需要注意的是不应盲目追求跨界合作,也不能放弃核心课程,以免在各种项目活动中迷失方向。高校的目标是通过参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项目来解决艺术问题和创作问题。因此应该紧跟时代的脉搏,与社会进行更多互动,深入了解当下的环境和本地文化,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制作能够提升建筑、公共空间精神层面和艺术水准的作品,以表达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以项目推动创作才是产学研创新机制研究的核心价值,不应舍本求末。
四、以赛促教,赛教相长
为了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并设立创业相关的赛事来推动大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创业就业。这种以赛促教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项目并落地实施,以项目带动教学,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课程内容。对于绘画专业来说,如果仍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很难直接转化并实施具体的参赛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使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绘画范畴,通过反思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审视教育的新方向、探索新思维和方法,将艺术与科技结合,有选择地进行开放和融合,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产物,也是校企合作模式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在此机制下,学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拓宽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教师也通过参与教学积累了实践经验,提高了科研能力。
五、产学研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高校教师团队需要成长和培养
当代艺术具备多元的表现手段和使用场景,而传统美术专业的师生或许会感到不适应。高等美术教育原有的课程设置是传统而古典的,包含扎实的基础课和理论课、创作课,目的是培养艺术修养和理论深度。然而,新时代的需求要求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更加多元。因此,教师团队也需要不断成长。绘画专业的教师通常受到传统的学院派体系教育模式的影响,尽管他们在学术阶段拥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部分教师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与企业和社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低,更重视科研和教学,而较轻视实际实践。因此,我们要优先培养教师团队,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参与教学。
1.教育资源不均衡
高质量的美术教育资源和企业实习机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这导致不同地区间的教育不均衡,偏远地区的学生难以获得高水平的美术教育。一些学校可能缺乏足够的师资和资源,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相关部门应该努力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组织和引导校企合作,让更多地区的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美术教育,推动学生在创作中不断突破自己的界限。学校与相关部门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包括实习、展览和参与项目,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另外,偏远地区可以依托网络信息化设备与发达地区共享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2.职业发展问题
艺术类专业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职业规划和技能培训而面临就业问题,产生就业压力。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由于市场的需求有限,有时被迫寻找其他职业道路,这也是高等美术教育体系需要应对的现实。因此,产学研课程的融入对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规划具有积极意义。
(二)校企對成果转化的理解存在差异
企业对于创新的需求是紧迫的,因此在产学研的过程中会投入相应的资金、时间、场地等成本,也承担相应的风险。企业也扮演着参与教学的角色,如提供技术人员进行讲座、工作坊等形式进行学生培训。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就会出现成果转换后的版权、专利归属等问题。由于前期投入和产出需要达到平衡,企业希望对成果能够拥有相应的决定权和使用权。对校方而言,如何保护自身的成果转化权利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高校需要寻找具有特定背景和发展方向的企业合作,即那些具有成长潜力且尊重知识产权的企业。这些企业通常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了解国家文化政策,愿意进行新尝试并承担相应风险。他们也能够为校方提供更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急于进行成果转化。校方也需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投入,以确保校企合作实现共赢,使企业获得相应回报的同时,学校也能通过合作提高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三)相关部门需加强对产学研的支持和组织
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起到领导、带动和组织的作用,需要规范法规和政策,以保护知识产权,协调校企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协同责任,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生态。
六、结语
加强对高等美术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和探讨,以制定出有专业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正如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范迪安在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上所言:“……就美术教育而言,以技术远见促成学科创新与新知识,以社会远见推动师生走向社会发展的各个现场,以文化远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这段话阐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核心意义,也为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潘公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之路:就中央美术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答本刊记者问[J].美术研究,2003(1):4-13.
[2]袁运生,柯萍.“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课题答问[J].美术研究,2012(1):16-22.
作者简介:
吕晓雯,硕士,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