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旻昱
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更是现代化文明建设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很多基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传统文化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掀起了传统文化热潮,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很多传统文化节目,不管是在内容形式制作,还是在营销渠道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将传统文化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江苏广电总台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政策,从传统文化入手,创作了一批富有创新性的传统文化节目。以江苏广电总台的文化类节目为例,对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性表达进行分析,总结传统文化节目创新性表达方式,为传统文化节目制作提供参考。
电视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效率高、接收群体广泛的特征,在当前依然是主流媒介,在大众传播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富有深度与广度的传统文化,要得到广泛传播,需要借助电视媒介。底蕴丰厚的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主题创新性表达,通过明确、鲜明的主题使传统文化实现从电视媒介向大众的传播[1]。江苏广电总台打造传统文化节目时,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主题,实现传统文化节目的表达创新。
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成就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今时代,任何文化都不能与其他文化隔绝开来,不断吸收、借鉴优秀的异质文化是文化源远流长,不断继承下去的途径。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电视台打造传统文化节目时理应摒弃单一的、固有的主题,通过紧贴时代、紧贴实际的主题实现创新性表达,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出来。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围绕“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特别支持下,江苏广电城市频道策划推出了运河文旅探访纪实片——《我和运河有个约会》。第一季共9集,通过亲和新颖的“探访”视角,形成了一种共同参与、寻访认知、体验交流的过程。三位年轻的主持人化身为非遗寻访人,实地走访江苏运河边的城市,与一位位独具匠心的非遗传承人相约,在惠山古镇里体验泥塑(惠山泥人)制作技艺,在瘦西湖畔聆听了广陵古琴的袅袅琴音,在河下古镇品尝传承百年的淮安茶馓,在繁华闹市学习人类非遗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用沉浸式的体验和真实互动,讲述一段段青蓝相继的运河故事,多角度呈现出运河文化的魅力,带着观众领略非遗技艺在岁月轮转中的历久弥新。
悠悠运河水,承载的是文化,流淌的是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和运河有个约会》将运河边的非遗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致敬非遗匠人的巧手匠心,深入阐释了“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在节目创造中,可以从传统文化载体角度进行创新性表达。通过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实现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应用,以更好地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江苏卫视的《我爱古诗词》是一档大型青少年传统文化益智类节目。节目制作中以古诗词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古诗词,作为古代遗留的宝贵文化,是古代历史的反映。不同时期的诗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社会文化状况。学习古诗词,便是对古代历史的学习与回顾。历史学习有助于增强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有助于了解古人的智慧。因此古诗词是传承历史文化、培养民族情感的有效路径[2]。《我爱古诗词》前两季中设置了山水田园、惜名士、敬友人、传承民族、爱家乡、对话古今、家国情怀、绿水青山、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基于不同主题,从不同角度探索古诗词中的深厚文化内涵及所表达的情感精神,打造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通过古诗词这一文化载体带动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提升,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现代设计理念基于现代社会背景,通过创新和打破传统的方式实现功能与空间的设计。现代设计注重功能的实用性,极简风格、立体感强、几何线条的布局是现代设计的主要特征。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将其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通过现代设计的应用增强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在现代化表达方式的促进下将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表达出来,通过言简意赅的形式将民族特色呈现出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其中离不开独特高深的艺术造诣。在现代设计理念下,应将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造诣更好地体现出来。传统文化节目制作时,可以从现代设计角度进行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3]。
江苏卫视创作的大型非遗焕新纪实节目《新生万物》,利用现代设计赋能传统文化,在节目中以融合共创的方式实现非遗焕新,运用新时代的潮流感对传统文化、非遗技艺进行年轻化、时尚化的设计,为非遗注入现代化表达方式,融入新的时代内涵,提升非遗的层次感和现代化意义。为了提升现代设计感,《新生万物》中每一期节目都邀请了设计师,将现代创新设计融入非遗中,并将现代艺术设计思维和非遗文化融合一起,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现代化生活物品。如节目第二期在揭秘白族扎染时,节目组邀请了新锐设计师亚洲知名设计组合1983ASIA MUA混沌亚宙主理人苏素、杨松耀和独立设计师、色彩专家支晨。支晨在了解白族传统扎染的过程后,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基于艺术能够步入平常百姓家的愿望,将白族扎染工艺应用到雕塑中,用几何感极强的字形制作成陶瓷装置。同时,在装置中对扎染布料碎片进行回收二次利用,使其通过编织成为极具现代化的家居装饰品;而苏素、杨松耀则在扎染图案中融入心形设计,将其和日常中的抱枕、背包等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件别出心裁、带有少数民族特色并可以售卖的染制工艺品(见图1)。《新生万物》创作时,虽然以传统的非遗为对象,但非遗并非只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属于未来。非遗在一代又一代手工艺人的指尖传承下来。而《新生万物》创作时,则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将非遗和现代设计融合在一起,使其产生新的思想与灵魂的碰撞,一改观众对非遗的印象,使非遗“活”起来,不仅栩栩如生地展现出非遗的美感与价值,更将非遗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展现出来,促进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体现出非遗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以便更好地将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
图1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促进生产力提升,更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提供了机遇和应用空间。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提高传统文化的生动性、丰富性,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当前各类现代科技如数字化技术、XR技术等,在电视节目中应用日益增多,很多传统文化节目中也经常能看到现代科技的应用身影[4]。
江苏卫视播出的《中国智慧中国行》是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广播电视总局、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制作的通俗理论节目,该节目从十句古语入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扬。在节目制作中,采用多种现代科技将抽象的传统文化、理论以通俗化、生动化的形式展现出来,除了手绘动画、演艺、朗诵等表现方法外,还有众多现代科技,如自动化控制技术、XR技术等,均在《中国智慧中国行》中得到广泛应用。XR技术作为进入数字世界的新入口,能够提供交互性、沉浸式的体验。在《中国智慧中国行》中,基于XR技术节目录制现场搭建了虚拟拍摄影棚,设计出几百个跟踪点位对影棚进行多机位、全方位的跟踪拍摄,打造出细腻真实的三维立体场景,通过360度虚拟场景输出提升观众在虚拟情境中的体验感。同时,XR技术的应用还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如XR场景构建的鲁国蜡祭大典情境(见图2)。虽然身在虚拟的情境中,但演员们的朗诵声犹在耳畔,这为观众营造出气势恢宏的场景。除此之外,《中国智慧中国行》还利用XR技术还原了“敦煌112窟壁画”“反弹琵琶”的舞蹈以及西周时代的“豳公盨”等场景,通过虚拟情境带领观众沉浸到时空穿梭中。
图2 XR场景构建的鲁国蜡祭大典
传统文化节目主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要提升节目传播效果,需要根据当前观众的需求创新传播渠道,通过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满足互动需求,提升传播效果,从传播渠道角度实现节目的创新性表达[5]。
江苏卫视出品的《似是故人来》是一档实景文化类深度访谈节目,节目从社会文化现象、社会热点文化角度切入,通过和袁隆平、樊锦诗、吴为山、范曾等嘉宾的对话访谈,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探索。节目以似故人般的对话交流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唤醒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似是故人来》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节目内容与形式上,更与节目传播渠道的创新性有关。《似是故人来》在前期发布了中英双语版的宣传片,并对传播渠道进行了综合性的布局:首先,在中国网、江苏卫视、新浪微博、爱奇艺等平台进行联合首播,发挥电视媒介、新媒介、视频网站等多种媒介在传播中的联动优势,以信息共享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扩宽节目的传播范围与受众群体。其次,节目播出期间,和学习强国、今日头条、优酷、腾讯、百度等多种平台合作,建立节目专区,以中英双语的形式对节目进行专题报道,吸引沉淀节目的忠实用户,并通过PC端、移动端等多种途径实现节目的宣传与推广。而多元化、创新性的传播渠道也有效提升了《似是故人来》的传播效果,第一季节目结束后,全网播放量超5000万,第三方平台矩阵阅读量突破8000万,在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同时,也助推这场传统文化之旅传播海内外。
本文以江苏广电总台的《我和运河有个约会》《我爱古诗词》《新生万物》《中国智慧中国行》《似是故人来》五档节目为例,从传统文化节目的主题、呈现方式及传播渠道三方面对节目制作与推广中的创新性表现进行总结分析,为传统文化类节目制作提供参考,以制作出创新性强的传统文化节目,发挥出电视节目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