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文化融入济南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路径探究

2024-01-18 15:35王正坤马千惠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文化

王正坤,马千惠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1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误解和质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舜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中凝练出了以“孝”“诚”“仁”“和”为内核的思想体系。同时,舜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厘清其内涵意蕴和时代价值,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进而引领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这个过程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济南拥有丰富的舜文化资源,《史记》记载的“舜耕历山”[2]即今天的千佛山,舜早期创造基业之时,在济南带领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创造了以农业为基础、多维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仁者爱人、允执厥中、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这与济南“和谐、创新、诚信”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在古诗词中,济南又被称为“舜子郡”“舜子城”,除了泉城,舜城是济南的又一雅号。由此可见,济南作为舜曾经耕稼生活的故乡,是大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如今千佛山景区内打造了包括尧帝访贤主题广场、大舜石图园、《舜典》石碑刻等景点在内的“舜文化长廊”。同时,济南舜井街的舜井和舜祠在济南舜文化中同样具有重要位置。经调研,如今济南市与舜相关的文化景点有19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名称中带“舜”字的个体工商户(在营)5300余家,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60余个,带舜字的学校8所,道路40余条。这些具有鲜明舜文化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便利的内容载体。丰富的舜文化景观资源,一方面让学生们接触舜文化的空间距离感明显拉近,可以在“沉浸式”研学和实景体验中感受舜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对舜文化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活舜文化的活力;另一方面,为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提供参照,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易懂易行的切入点和真实可信的道德标杆,为培养其道德情操提供丰富的滋养,在潜移默化中达成育人成效,进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舜文化的内涵特质

儒家文化发源于山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儒家文化的源头,应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舜文化时期。舜文化开创了传统道德文化的先河,其中的理念思想同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育人观念高度契合,如“孝”思想中的孝敬父母、爱亲重教的观念与思政教育倡导学生践行的孝道教育一致;“仁”思想中的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的价值导向与思政教育倡导的仁爱奉献、先人后己的育人理念相符;“诚”思想中的诚实守信、表里如一的观念与思政教育关注的学生诚信教育的理念统一;“和”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以和为贵的理念与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达到自身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契合。

以“孝”为内涵的家庭和睦模式。大舜是孝文化的创始者,其“孝感动天”的事迹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史记》记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3]尽管遭到不公正待遇,但舜依然宽厚仁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舜主张孝道重于治道,在舜文化中,“孝”是人伦道德中的根源性价值,如今,“孝悌为本”已成为家庭层面处理长幼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诚”为内涵的立身处世之本。诚实守信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方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史记》记载:“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4]舜在河滨做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器具,体现了以诚待人、以信处世的风范。《荀子》记载,舜帝信奉“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5],即专心致志不出错,做事谨慎不懈怠,忠实守信不厌倦,天下人自然而然会归顺。舜对于“诚”的提倡直接影响了孔子以及之后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人如若没有诚信,不知道他可以干成什么事儿,没有诚信的人无法建立值得信赖与依靠的关系,将在社会中寸步难行。如今,作为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诚信不仅是一种人格美德,已经逐渐成为安身立命之根本,人际交往之准则,社会良序之前提,治国安邦之策略。

以“仁”为内涵的个人道德素养。仁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内在要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孟子有言:“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7]孟子对大舜推己及人、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舜的善行对周围的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舜走到哪里,就会将舍己利人的精神带到哪里,人们在他的影响下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以“和”为内涵的理想社会准则。舜文化的“和”包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墨子》记载:“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8]大舜所到之处大力发展生产,造福百姓,唤起了个人对集体的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唤起了个人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群体意识。舜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胸怀,表现出和谐大同的崇高思想境界。从舜开始,“和”的内涵又依次经历了西周太史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9],齐国相国晏婴的“和如羹焉”[10],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1]。现在,“和”文化逐渐演变为“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允执厥中”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发展模式。

二、舜文化融入济南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结构、民族性格、国民心理和价值观念影响深远,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体现着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塑造着社会的精神风貌。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文化渗透现象加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饱受冲击和影响。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兴趣不高,有的甚至歪曲其中蕴含的优秀品质。舜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舜文化精神内涵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高度契合,将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助力高校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回应社会命题、担当教育责任的现实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社会发展的指向标,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变迁和文明历程,蕴含着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凝聚着中华民族修身立命、经世济民的生命哲学。舜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饱含着丰富且义理深远的内涵,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政策相继出台,意在推动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良好风尚。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2]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做出进一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14]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五个维度重点阐述了“第二个结合”。并强调要处理好传统资源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为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提供了指导,阐明了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希望、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以舜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对于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成长成才、对于思政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大学生强化理想信念、深化文化认同、优化人生三观的内在要求

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始祖。司马迁《史记》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15]。在尧、舜、禹三位部落联盟首领,舜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舜文化产生之际的原始社会末期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和道德文明礼仪,如果说炎黄文化分别代表农耕文化、政体文化,而舜文化则代表了道德文化。舜文化形成的“孝”“诚”“仁”“和”价值理念,代表着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思想行为和社会风貌,是中华民族早期智慧的集中体现。将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与道德素养。

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品行、视野、能力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这就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00后”大学生成长于信息丰富的网络时代,接触到大量外来价值观,易将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当前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对我国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放大,甚至进行片面性解读,产生对我国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性理解不透彻等问题。在他们成长的文化背景中,我国传统文化处于边缘化、遭冷落、被淡忘的状态。因此,要在大学生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与认识,引导他们主动从中汲取促进个体发展的道德资源,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而舜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抓手。高校要积极思考和探索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如避免抽象的“宏大叙事”,结合舜文化内涵与具体实际进行教育;主张回归“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开展舜文化研学、舜文化宣讲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沉浸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都是提高思政教育育人实效的有力举措。

三、舜文化融入济南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将思政教育放到社会文化大系统中进行考察,这是时代提出的思政教育新课题,也是思政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6]舜文化在理想和现实、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的理念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理念高度契合,是开展思政教育重要的教学资源。将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构建具有文化底蕴的思想体系和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舜文化有助于形塑青年学生孝老爱亲的价值观念

“孝”是形成人类文明最原始的人伦道德,是中国社会传统道德伦理的基础,是自古以来中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孝的本质是对父母亲人的爱与敬。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织单位,良好的家教家风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目前的大学生多为“00后”独生子女,心理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是思想和行为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成年人。加之家庭、社会、人际交往的复杂变化,部分大学生缺少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在家庭层面具体表现为,逆反心理较强,包容性差,孝德意识淡薄。究其原因,从大学生维度来看,一方面部分独生子女因为承受较高的期待和压力,往往会出现敏感焦虑等心理问题,自控意识和能力弱,即使知晓理应孝敬父母,但是并没有坚定的决心践行孝道,导致知行错位;部分大学生缺乏共情能力,自私固执,与父母易形成隔阂,更有甚者会与父母发生肢体冲突。从家庭维度来看,部分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对孩子常怀姑息、迁就的心理,对其提供过多帮助,滋生了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致使其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去认识、评价与行动;部分父母缺乏积极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过度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和智育发展,很少考虑孩子真正的内在需求以及如何满足孩子成长的精神需要,与子女在思想、表达上存在代沟,在教育方式和想法上明显错位。舜主张孝道重于治道,尊老爱幼的社会主义家庭美德正是对舜孝文化的有力诠释。孝德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舜文化中丰富的孝行案例为孝德教育提供了资源,通过充分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并融入高校孝德教育中,可以有效推动孝德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从而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舜文化有助于强化青年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有助于健全大学生人格,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舜文化中的“诚”强调为人处世不能有意歪曲客观事实,要信守承诺、言出必行、实事求是,始终保持真实、坦诚和正直,不欺人,也不自欺。

当前,大学生群体整体积极向上,个性鲜明,敢于推陈出新,秉持诚实守信和求真务实的认知。但是一部分群体也表现出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日常考试、学术研究、评奖评优中抱有侥幸心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在社会交往中虚情假意,背信弃义;还有拖欠拒还助学贷款,虚假填报就业简历,违背劳动合同等行为。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处于价值观过渡的重要时期,心理尚不成熟,对于言论信息的真实缺乏甄别能力,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是大学生滋生失信的土壤,致使大学生出现网络社交不真诚、窃取盗用他人信息、传播造谣不实言论等诈骗、侵权行为。二是部分高校缺少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德育考核中缺乏诚信考核机制,诚信奖惩规则不明确;诚信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形式缺乏创新,学生被动参与其中;部分高校教师不能以身示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对学生学术诚信意识产生不良影响,使学生诚信信仰动摇。另外,家庭教育忽视学生诚信品格培育,放任学生失信行为,部分家长诚信失范,不能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失信的重要因素。诚信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舜文化中的“诚”的思想可以抵御和弥补契约机制的局限。高校思政教育应当立足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现状,把制度与道德、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传承和发扬舜文化诚信为本的认知,以建立大学生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诚信观。

(三)舜文化有助于涵育青年学生仁爱爱人的人文修养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氛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7]舜文化中的“仁”主要体现的是超越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尊重包容、与人为善、讲信修睦、乐善好施的待人处世准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强化,仁爱精神缺失,人和人之间缺乏交流,网络技术的发展让这种现象随之加剧。手机、聊天工具逐渐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和了解彼此的“外部器官”,大学生长时间沉浸在网络世界中,极易变得情绪感知迟钝、行为失控。

“00后”大学生出生在物质条件富足、信息交互便利的时代,这滋养了其灵活前卫的思维方式、追求冒险的精神和无限的创造力想象力;同时“00后”三观尚未稳定,接收新事物能力较强,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尤其西方国家将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裹挟着民主自由、新奇时尚的外衣通过媒体网络向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在消无声息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撕裂了国民的价值共识。如“新自由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鼓吹“个人主义”“崇尚自由”,灌输“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使一些大学生一味追求个人发展,不顾社会的总体发展和需要,不惜做出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舜文化中的“仁”强调的是主体上自觉的宽容、尊重、诚恕,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催化剂。舜文化中倡导的“人文关怀、融入集体、推己及人”的处世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导向是一致的,对这些不受道德约束,置社会理想、国家发展、人生价值不顾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舜文化有助于引领青年学生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

舜文化的“和”讲求的是和谐、平等、共生、统一的相对平衡状态,主要体现在个体身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个人而言,要通过内省慎独,全面辩证地做出判断和选择,有整体全面的大局观,进而实现身心的平和;在生命大系统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各尽其责的前提下,共同致力于维护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和生命大系统的整体和谐。由此可见,舜文化中的“和”理念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生态观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性格敏感、偏执,情绪不稳等非正常心理状态引起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在家庭层面,家长过于重视学生智商的发展,忽视了情商和个体身心的发展;在学校层面,高校在人才培养链条中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考研率和就业率,极易造成学生群体间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况掌握不充分,忽略了学生群体责任担当意识的教育;在社会层面,毕业生人数连年递增,社会竞争激烈,学生面临的升学、就业等压力也随之增大,致使部分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敌视社会的不良情绪。价值取向反映了行为主体在面对发生的矛盾和冲突时所持有的基本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18]所以,在个体层面,要提升学生宏观判断和辩证看待复杂事务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事物的整体全貌,抓住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逐步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使心态保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在社会层面,要弘扬人我和谐、群己和谐的社会氛围;在生态层面,要践行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智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原则是指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始终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19]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的努力方向和理想诉求,所以将舜文化中“和”的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经过分析不难发现,舜文化中“孝”“诚”“仁”“和”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家庭伦理秩序的建构、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20]舜文化中蕴含的讲孝道、重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和人格养成具有重要价值,将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可以提升舜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又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民族色彩和感染力。

四、舜文化融入济南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流动的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决于时代条件和实践需要。[21]鉴于舜文化的内涵意蕴与高校思政教育在育人理论和实践逻辑上存在高度一致性,加之济南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舜文化育人资源和便捷条件,因此,将舜文化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时代要求融入济南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实践,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即是对舜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舜文化融入济南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可以从构建舜文化师生研学提升共同体、强化舜文化科研互动聚合体、创新舜文化载体营造沉浸融合体、培育舜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联合体四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舜文化师生研学共同体

思政教师队伍是思政教育的主体,是开展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但是大部分教师对于济南舜文化了解较少,只有教师先学深悟透,了解舜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舜文化底蕴涵养是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另外,学生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主体,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通过自主设计、组织研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有助于其更深刻理解舜文化内涵,进而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塑造人格、培养情操,打造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政大课堂。

培育舜文化师资队伍。济南高校可以通过成立舜文化工作教师专班,建立分工明确的组织结构,面向学校思政教师队伍开展舜文化主题讲座、青年教师沙龙、辅导员能力提升沙龙等活动,推动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一步了解舜文化知识,增强对舜文化的深刻领悟,打造一支学深悟透的舜文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水平和良好文化修养的思政工作队伍。

建立舜文化学生宣讲团。济南高校可依托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强化舜文化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在研学过程中学生将舜文化价值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在宣讲过程中强化知识的同时将舜文化理念传播给大众,形成互帮互助、合作共享、稳固持久的文化氛围。可以面向全校招募舜文化宣讲团志愿者,打造舜文化学生宣讲团队。通过定期邀请专家进校,围绕舜文化宣讲和团队建设开展培训和研讨会,持续加强学生对舜文化的理论掌握和团队归属感;开发设计“大舜行迹游”研学专线,绘制研学地图,通过“讲—学—研”三方融合模式开展校内外舜文化宣讲、观摩、研学活动;通过访问调研舜文化相关景观,实现舜文化教育场地由学校课堂到实践基地的转化,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和感受舜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学生对舜文化的深层体验和认知,将舜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精神有机融合,进而推动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二)强化舜文化师生科研互动聚合体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性人才既要求教师要有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又要求教师带动引领学生参与到科研过程中来。师生对舜文化相关科研课题的互动式研究,可以推动双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方面,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舜文化认知,实现科研、教学互融互促的良性循环,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状态和对舜文化的接受程度,既可以改善、升华师生关系,提升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亲和力和感染力,又能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探索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到舜文化的科研过程,极大地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巩固加深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对舜文化的认知,同时可以在过程中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注入新活力,提升其科研素养和文化素养。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舜文化科研课题。济南高校应通过鼓励教师申请科研项目,以研促训,强化自身对舜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实现课题的选题与方法运用的规范性。可以鼓励专班教师积极申报“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等研究项目,提出问题、设计题目、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展示评价,提高对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认知,为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引导学生以舜文化为切入点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济南高校可以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指引,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舜文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课题式教学”的方式打通课堂教学,运用案例分析、项目讨论等形式,创新舜文化的教学方法,建立舜文化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掘舜文化的精华与潜在价值,创新舜文化的传播形式,强化师生对舜文化知识的学习,推动师生围绕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与成果共享,提高高校师生对舜文化的认同感。

(三)创新舜文化载体,营造沉浸式融合体

创新高校文化载体是高校文化建设和传承的重要内容,通过拓宽传承舜文化载体,拓展“讲-学-研”的实践空间和路径,构建舜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实体空间和绘本载体,搭建参与式的叙事空间,打造舜文化景观和文化传播的场域,创新交流互动型阐释和展示模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度,在沉浸式的互动中产生对舜文化的认同和记忆,建立起情感联系;另一方面在载体的创新中,使舜文化呈现更易理解的特征,进而助力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设计校园舜文化墙绘,增强文化浸润和文化熏陶。文化内容借用墙体进行呈现的形式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文化感染力和文化影响力。济南高校要重视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打造舜文化主题墙,创新舜文化宣传阵地,以漫画等形式将“孝”“诚”“仁”“和”等舜文化核心思想、大舜的传奇一生等生动地描绘、展现出来,注重古今融合,展现舜文化特色,一方面在吸引大学生前来拍照打卡的同时宣传舜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宣传的力量,另一方面参与绘画主题墙的学生在创作中也潜移默化地感知和吸收舜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学生将舜文化精神内化为自己成长发展的动力。

印刷舜文化系列绘本,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文化绘本是一种视觉表达形式,济南高校可以通过组建师生专业团队设计、编写、出版舜文化系列绘本,将“舜城济南”“舜的传奇一生”“舜的历史定位”等舜文化知识运用不同的题材根据受众年龄段的需求进行呈现,充分挖掘舜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课程的契合点,推动大中小学生多感官感知舜文化知识,进一步感受舜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培育舜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联合体

课程思政并非指某具体学科,而是一种学科意识。课程思政的最终结果不是“学分绩点为王”,将学生培养成分裂、片面,缺乏情感、道德、价值观的人,而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将舜文化内涵寓于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之中,比如授课过程融入舜的生平事迹,结合学生特点挖掘舜道德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有意识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心理辅导和情感渗透,于无形中影响学生的知与行。当前,高等教育面临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将舜文化融入济南高校思政教育正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强化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化设置,注重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融入,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

设置舜文化研究公选课。济南高校可以在制定本科生培养方案时,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开设“舜文化”公选课,编写舜文化教材,建设一支专业教授舜文化理论的教师队伍,强化课程教学方式的模式创新,将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相关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的方法,“以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微视频、宣讲、话剧等方式将所学的舜文化知识灵活展现出来,做到学习舜文化,思考舜文化,宣讲舜文化,理解舜文化,提升学生学习舜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打造“思政+专业”模式。济南高校可以将舜文化与学校专业的育人理念和模式相结合。例如,社会工作专业“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与舜文化和睦互利、开放包容理念一脉相承,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可以通过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舜文化内容结合,借用“小组工作”课程开展以舜文化为主题的小组活动,推动舜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文化,而大舜的出现完成了由萨满政治向德治政治的转型,开创了古代社会善治的典型,体现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想的行政管理模式和政治治理主张,这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中相关中国政治理论、政治制度等专业知识、专业价值的观念高度契合。鼓励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舜文化,并站在其专业的角度理解舜文化,结合宣讲、研学等方式,有助于推动舜文化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融合。“中国司法始祖”皋陶掌管刑法辅佐大舜,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法律,架构了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强调“法治”与“德政”的结合,因此,鼓励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将舜文化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学习和分析舜文化知识,运用法律管理事务理论感悟舜文化,可以推动法律事务专业学生从专业角度深化对舜文化的多角度、深层次理解。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