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开创新局面的多维度探析

2024-01-18 12:05许奕锋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时代

许奕锋 曹 璐

(1.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2.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战略方针和强大法宝,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时空方位发生了变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需要清醒认识和理性分析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难点问题,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发挥好统一战线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和凝聚力量的优势和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新思路、作出新贡献。

一、新方位下统一战线和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历史方位是客观事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前进方向和所处位置。科学认识统一战线的新方位,有利于把握新起点、研究新情况、开启新征程、作出新规划。既可以从我国在世界舞台中所处的时空方位来谋定统一战线的战略思维和全局思维,也需要立足我国历史发展的时空方位,科学分析新形势下统一战线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战略定力,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高质量发展。

从国际时空方位来看,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正处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空方位,与此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与过去相比更为严峻的挑战。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而且绝不会放弃其自以为具有普世价值并处于垄断地位的西式民主话语,不遗余力地对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发起各种攻击。可以预见的是,这样一种对我国在民主政治的话语空间挤压,只会随着西方一些国家的相对衰落而变得越来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会借助“反腐牌”“人权牌”等组合牌,试图强行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进程;还有的西方国家甚至会借助“台湾牌”“香港牌”“南海牌”等不断挑战我国的政治底线和安全底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深刻的历史思维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在发展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大战略构想,一定意义上破解了世界性的民主发展难题。中国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彻底改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尴尬局面,还面临不少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在统一战线概念、理论和话语等方面,如何理性面对一些西方国家、一些地区的污名化;如何把统一战线与国家统一结合起来,书写好海内外中华儿女爱国聚心聚力篇章,演绎好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民族复兴故事等方面,需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和创新作为。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我国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也要善于在世界舞台上广交朋友、深交朋友、交好朋友,使得新时代统一战线在范围上有效实现从国内延展到国外,在内涵上积极实现从全中国扩大到全世界,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战略道路上彰显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

从国内时空方位来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2](P80)显然,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就越需要我们客观、理性和冷静地看待我国存在的短板和面临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善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面对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无论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还是强化思想舆论阵地的管理,难度都在加大;无论是协调利益、配置资源效益、解决矛盾冲突,还是维护国家整体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难度也在加大;无论是统一战线干部队伍的管理还是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思想引领,难度同样在加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国必然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和亟需在发展中理性面对的各种挑战。

二、新形势下积极打造“三个统战”的新要求

一是更加需要凝聚共识,打造“共识统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这一过程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变迁,统一战线成员的来源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有效组织起来的难度明显加大。此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或范围甚至可能激化,这就加大了整个社会凝聚共识的难度。党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求统一战线在调整新时代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中要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统一战线要善于化解各个方面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要善于固守圆心、扩大共识,在求同存异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以及不同信仰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各方、形成合力的重要作用。

二是更加需要开放创新,打造“智慧统战”。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统一战线提出了更高层面的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一战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要善于把方针政策的原则性和对策举措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既需要走内涵式创新之路,切实在统战理论、统战实践和统战制度等方面进行务实高效的创新;也需要走外延式创新之路,以“大数据”思维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善于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新传播平台,准确把握社会环境、工作对象、方法手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让统一战线获得“人脑”的智慧功能,打造成为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群众需求的“智慧统战”。

三是更加需要汇集力量,打造“聚力统战”。“众人拾柴火焰高”,最为基础的是需要众人齐心协力的“拾”。在当前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同步变迁的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中的组织难度和组织风险都在同步加大。虽然按照既有的习惯、规则或制度,统一战线传统的经验做法获得了合理性认可,但是如何使统一战线真正服务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和发展大局,有效把分散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等方面的各类群体或个体聚合成国家治理和国家建设的积极力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挑战。特别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等领域面临重大风险、重大危机的关键时刻,既要善于团结,也要善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以斗争求团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3]。打造“聚力统战”,就是要聚集一个个、一批批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帮得上忙的好朋友、真朋友,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形成“握指成拳”的统战力量。

三、新变化下统一战线工作需要把握的新难点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外生性变化,这一变化是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而形成的。统一战线需要防范和化解的外生性风险是系统性的,都是直接或间接关乎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大问题。需要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结合国家安全战略,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应对国家建设和国家发展中面临的安全威胁,有效利用统一战线的平台、载体、方式、方法、渠道等,最大限度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右翼势力抬头,民粹主义和排华力量激增,海外中国公民面临的财产、人身安全风险加大。与此同时,一些西方政客热衷炮制和炒作各种反华议题,对统一战线和统一战线工作进行污名诋毁。此外,西方有关国家插手干涉西藏、新疆和香港事务,美国大打“台湾牌”“南海牌”等,企图遏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统一战线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亟需在新的形势下,在守正基础上改变旧有的思维和制度惯性,推动统一战线方式方法、载体路径等方面的开拓创新。

从国内看内生性变化,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表现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4]。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意味着我国面临的矛盾问题可能更多、更复杂,解决起来也更加艰巨。人民在满足物质生活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环保、文化、娱乐等方面有了更多需求,对政治参与、利益主张、权利保障等方面有了更为强烈的要求,人心更加复杂,利益更加多样,诉求更加多元,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对统一战线工作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统一战线工作就其所覆盖的范围和对象而言,直接关系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面临不少新难点,比如如何准确掌握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状况并有效将他们组织起来,如何有效引导网络意见人士发挥正能量作用,如何做好新乡贤统战工作以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虽然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制度性、操作性的难点问题。

从统一战线自身看其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需要围绕“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5],做好大统战这篇文章。整体而言,这方面工作在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和具体领导下,有所推进且富有成效。但是从某一方面具体工作开展来看,还存在不少现实操作层面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相关单位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存在难以协同联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问题。

四、新的使命任务下开创统一战线新局面的路径思考

一是拓展一个概念内涵:从爱国统一战线到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统一战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法宝。从历史维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从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从革命的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的转变,始终围绕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不同时代主题,肩负起了相应的职责和使命,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扛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在新时代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概念上需要从爱国统一战线到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顺接转化。事实上,也有学者认为由爱国统一战线向强国统一战线转化,认为爱国是新时期纳入统一战线范围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而新时代统一战线实现了从爱国到强国的转型,意味着新时代统一战线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就不但要以爱国作为衡量指标,还要以强国作为衡量指标。[6]理论上讲,就概念的内涵和话语的接受度而言,提出复兴统一战线更具有普遍价值,更容易在情感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和接受。从理论逻辑上来看,建构复兴统一战线的话语体系,意义重大而且深远。复兴统一战线作为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新概念一旦被接受和传播,必然会成为政治学、语言学乃至哲学领域的创新话语体系,并将成为一种新的统一战线理论思维和实践作为。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或构筑统一战线各个领域的秩序和规则,建构一种新的统一战线理论话语和理论体系,必然会影响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认知乃至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发展。总之,实现从概念到理论再到制度的逻辑演进,复兴统一战线需要从概念的优化到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再到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进而推动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不断提升统一战线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法宝的优势效能。

二是弘扬一种情怀:平等尊重、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放眼全世界,整个人类社会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整个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变化。全球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挑战性问题更加严峻,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依旧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各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携手应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7](P2)中华文明根植于中国土壤,在和而不同的精神滋养下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巨大包容力。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统一战线,应体现平等尊重、开放包容的文化情怀,将仁爱包容、贵和尚中、协和共生等文化思想浸润在建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大格局当中。

三是建设一门学科:扎实推进新时代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等文件的颁布,统一战线学成为社会主义学院、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关注的热点和学科建设的新方向、新动力。然而,统一战线学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科理论体系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其在学科的隶属关系上还存在诸多学术争议,在学科地位和性质、政治性与学理性、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等方面需要学界予以全面推进和系统把握。作为社会急需的一个学科建设方向,统一战线学科建设需要按照学科发展规律确立学科意识和学科规范。这既需要强化统一战线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充分汲取军事学、党建学、国家安全学等学科建设的经验,促进统一战线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也需要推动统一战线学研究共同体和研究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建立统战部门指导、社会主义学院牵头、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协同联动的多类型、多层级的学术研究共同体、科研平台和高端智库,通过召开研讨会、交流会或成果推介会,加强学科联合和技术整合,形成统一战线学建设的聚集效应。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学院和各有关高校合作培养统一战线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加大对统一战线学的教材体系建设、学术期刊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科研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支持帮扶力度。

新的伟大征程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等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环境、任务、要求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需要以一种更加宏大的叙事思路和更加宽阔的思辨视角发展好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和开展好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时代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