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运用“又团结又斗争”的规律

2024-01-18 12:05张献生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斗争规律政治

张献生

(中央统战部,北京 1000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1](P30)他要求“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2]。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要实现大团结大联合,必须了解和把握其自身特点和规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只有我们研究了与认识了它的规律性,我们才能有效地推动统一战线使之进入巩固发展之途,而为战争的胜利起其支柱的作用”[3](P136-13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的“十二个必须”之一,就是“必须把握做好统战工作的规律”[2]。把握统一战线工作规律,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把握“又团结又斗争”的规律。

一、“又团结又斗争”规律是统一战线百年历史实践的结晶

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团结各方面社会成员为实现党的目标任务共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面临的重大课题,贯穿党领导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全过程。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实践,屡创辉煌中,也曾遭受挫折失败,通过长期探索和总结,党对“又团结又斗争”这个基本规律有了深刻认识和把握。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统一战线和革命事业发展经历了“两起两落”。党的二大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实行国共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取得北伐战争等重大胜利。由于国民党蒋介石背叛革命,大革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并以瑞金为中心,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横跨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60多个行政县,人口450多万,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势力得到空前发展。但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丧失,红军被迫进行长征,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统一战线角度讲,就是未能把握其特点和规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八年来两次成功、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深刻揭示了统一战线“又联合又斗争”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指出,在第一次大革命后期,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而在土地革命后期,则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这两个极端的政策,都使党和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4](P721)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根本指导原则,是又联合又斗争。所谓联合,就是联合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所谓斗争,就是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在思想、政治、组织上的“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政治路线”[4](P571-572)。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又团结又斗争”规律得到充分运用,并取得了伟大成功。毛泽东指出,“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4](P721-722),并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特别是针对国民党顽固派提出的“限共、反共、溶共”政策,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实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既维护了共同抗日的政治局面,又打击了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嚣张气焰。经过八年团结合作、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实现民族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坚持“又团结又斗争”的原则,既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共同开展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斗争,又对一些民主党派成员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错误主张,进行批评、教育和斗争,从而在1948年中共中央提出“五一口号”后,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响应,并公开发表声明,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共同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协商建立了新中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指出,“在强调加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任务的时候,不要忘记又团结又斗争的原则”“认为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可以只要团结、不要斗争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5](P2-3),明确“对民族资产阶级要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团结他们一起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他们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言行;对他们反工人阶级的、反共的反动言行,进行适当的斗争”[6](P310)。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对于原工商业者,鼓励支持他们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而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一面进行批评和斗争,既充分利用他们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专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又通过改造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从而成功实现了“和平赎买”,成为社会主义历史上一个创举。

改革开放后,“又团结又斗争”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运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指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要“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继续进行思想改造工作,帮助各方面的人士和群众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共同基础上不断增强团结,取得新的进步”[7](P187)。江泽民强调,对人民内部的政治是非和思想认识问题要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这是坚持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求统一战线“要把握好团结和斗争的关系,又要善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2]为“又团结又斗争”规律赋予时代内涵。

二、“又团结又斗争”规律的基本内涵

团结和斗争是“又团结又斗争”规律的两个基本范畴。团结和斗争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成了“又团结又斗争”规律的基本内涵。

(一)团结和斗争是构成“又团结又斗争”规律的基本条件

所谓团结,就是广泛联合社会各方面人士,为实现党的目标任务共同奋斗,是人心和力量的来源;所谓斗争,就是在联合各方的同时对出现的违背政治基础的因素从思想、政治、组织上进行批评、反对和纠正,反映了统一战线内部进步与非进步力量的矛盾。统一战线中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政治集团和个人,既在共同目标下实行联合,又由于各自不同的利益和政见存在着矛盾和斗争,构成了“又团结又斗争”的客观基础。对统一战线中各种不同的同盟者,有联合、有批评,有各种不同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成为“又团结又斗争”的内在要求。统一战线中既要保持多样性,又要具有一致性,使团结与斗争相辅相成,成为“又团结又斗争”规律的两块基石。有团结而无斗争,或有斗争而无团结,都不能构成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规律。正如毛泽东指出,“在一个统一战线里面,只有团结而无斗争,或者只有斗争而无团结,实行如过去某些同志所实行过的右倾投降主义、尾巴主义,或者‘左’倾的排外主义、宗派主义,都是错误的政策”[8](P867),并强调“只有斗争,不要团结是左倾错误;只有团结,不要斗争,是右倾错误。这两种错误我们党都犯过,经验很痛苦”[9](P135-136)。正因为如此,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

(二)团结和斗争具有各自的规定性和界限

团结是最广泛的团结,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团结有四个范畴:无产阶级与地主、资产阶级的团结;无产阶级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求团结;无产阶级本身的团结;无产阶级先锋队内部的团结。[10](P47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只要有利于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只要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只要有利于挫败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与和平演变,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11](P11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2]。为了实现团结,可以把敌我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对待,如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但在广泛团结中要坚持原则、站稳立场、守住底线,不能违背共同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不能让错误的东西大行其道,不能危害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斗争是以实现团结为目的的斗争,要不要斗争、如何斗争,都要以有利于团结为宗旨,以维护共同的政治基础为要义。斗争一般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思想斗争,以批评教育和政治引导为基本方式,在特定情况下也采用军事斗争的激烈形式。斗争是有限度的斗争,不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更不是尖锐对立和激烈对抗,而是斗而不破,以不导致统一战线破裂为界限。在特定条件下,需要通过军事手段进行斗争,也要保持适应限度,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就是有理有利有节。“或者认为斗争可以无限制地使用,或者对于中间势力采取不正确的策略,或者对顽固势力有错误的认识,这些都是必须纠正的。”[4](P745)1940年中共中央关于时局与政策对团结和斗争的底线和界限作了明确,即开展斗争是硬,但硬不硬到破裂统一战线;实行团结是软,但软不软到丧失自己的立场。[12](P22)

(三)团结和斗争具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团结和斗争都是统一战线的基本范畴,在凝聚人心和力量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又团结又斗争”中,两者既不是没有主次之分,也不是斗争重于团结。从性质上讲,团结是统一战线的主题,是斗争的目的,是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斗争是团结的手段,是为实现团结服务的,即使特殊条件下斗争成为主要手段,仍是服务团结的目标任务。统一战线中不论那一方面都以团结为主,但不论那一方面都同时斗争。从功能上讲,团结主要是求同,通过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充分包容等,广泛凝聚政治共识,实现最广泛的联合;斗争是为了缩异和消异,是通过批评教育、政治引导、思想交锋、协商谈判甚至流血冲突等多种手段,消除影响、阻碍团结的因素,巩固共同奋斗的政治基础,延长团结合作时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决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就是以斗争求团结的重要体现。从主次上看,团结是主要方面,是第一位的;斗争是次要方面,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联合、统一、团结,还有一个原则就是斗争,这是不可缺少的。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毛泽东强调“统一不忘斗争,斗争不忘统一,二者不可偏废,但以统一为主”[10](P127)。

(四)团结和斗争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关系和变化

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团结和斗争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而是立体的、多样的。毛泽东指出,“对统一战线中各种不同的同盟者,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有联合,有批评,有各种不同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8](P84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一切抗战派历来是强调团结的;对一切投降派,历来是强调斗争的;对一切又抗日又反共的顽固派,则强调团结又强调斗争。不论那方面(政治、军事、文化)都以团结为主,但不论那一方面都同时斗争。在处理与顽固派的关系中,虽然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但也不是一斗到底,而是有时强调团结,有时强调斗争,主要依他们的态度是抗日为主还是反共为主而定。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对爱国的民族人士进行团结,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对宗教界开展“三自”爱国运动鼓励支持,对封建剥削压迫和特权制度及陋习进行改革。总之,统一战线中各个问题是彼此分开而又联系的,总的政策是团结中要斗争,在斗争中又要团结。但在具体工作中,可能在一个问题上有团结,在另一个问题上就有斗争,可能在一个时期是斗争,斗争之后又要进行团结。没有单一的片面的绝对的团结和斗争,一切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三、“又团结又斗争”规律的时代价值

“又团结又斗争”的规律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结出来的,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检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还需要不需要坚持和运用这一基本规律? 它对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作用发挥是否仍然至关重要? 理清这些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运用“又团结又斗争”规律的重要前提。

(一)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的时与势的变化,需要坚持和运用“又团结又斗争”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要求,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时代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我国所处的位置发生了新变化,统一战线所处的历史方位、肩负的责任使命也发生了新的重要变化。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用“三个更加重要”阐明新时代统一战线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时与势、肩负的责任使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2]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重要性异常突出,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智慧、凝聚共识任务更加繁重。而无论是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还是凝聚智慧、凝聚共识,都需要坚持和运用“又团结又斗争”规律。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持续升温,不稳定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美国等西方国家绝不甘心和坐视主导地位的丧失,处心积虑、不择手段打压中国,使新时代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统一战线工作中,宗教、民族、涉疆、涉藏、涉台等领域,都与国家主权、安全、发展紧密相关,并逐渐成为美国打压遏制的重要领域。统一战线如果不能在广泛团结的基础上,对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对他们歪曲、诋毁党的统一战线的行径,对他们利用民族、宗教、涉疆、涉藏进行渗透、分裂、颠覆的活动等进行坚决斗争,就难以承担起防范化解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责任,凝心聚力的法宝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

(二)新时代统一战线目标和任务的变化,需要坚持和运用“又团结又斗争”规律

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16)要求“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2]。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既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关系和工作领域,也是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贯穿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全过程。正确处理这五大关系,都要坚持和运用“又团结又斗争”规律。多党合作中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同时,对个别民主党派成员显露的不符合多党合作政治基础的错误言行,也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和斗争;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大汉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民族分裂主义,必须坚决进行斗争;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坚持中国化方向,信仰上互相尊重,政治上团结合作,对宗教中的消极因素,特别是宗教极端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等,必须予以消除、反对、抵御和斗争;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既要当作“自己人”信任团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但也要加强教育引导和管理监督,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对港澳台侨同胞,既要广泛团结,壮大爱国力量,也要坚决反对“港独”“台独”,维护祖国统一。如果不能坚持和运用“又团结又斗争”规律,或只讲团结不讲斗争,或只讲斗争不讲团结,或在团结和斗争的运用上对象不对、时机不好、程度不当,就不可能实现和保持这五个方面的关系和谐,就不可能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局面。

(三)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变化,需要坚持和运用“又团结又斗争”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成员基本上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构成更加复杂多样,并具有新的特点和变化:民主党派早已不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联盟,而成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无党派人士不再是参加过爱国民主运动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而是分布在各领域的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已不是民族上层人士,而是各民族的代表性人士;宗教界人士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有代表性的爱国宗教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既不同于过去的民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的原工商业者,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资本家,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以体制外新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涵盖了各种具有不同职业特点的新的社会群体,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目前仍在不断分化发展之中;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是适应改革开放形成新的留学潮而出现的新的知识分子群体;港澳同胞生活在“一国两制”的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香港回归祖国后,仍然面临国际敌对势力和“港独”分子利用各种方式的破坏捣乱;台湾同胞处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本土化”、民进党变相“台独”、国际敌对势力支持“台独”的多重影响之中;海外侨胞的来源、构成、特点和作用也出现了新变化,新华侨和华裔新生代逐渐成为侨社主体。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变化,没有改变统一战线“和而不同”的根本属性,仍然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没有改变统一战线中人民内部矛盾的主题和敌我矛盾一定范围和程度存在,仍然要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没有改变党外人士思想多元、利益多元、诉求多元的状况,仍然需要凝聚政治共识、不断巩固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同时,这些新变化,也为坚持和运用“又团结又斗争”提出新要求。因此,只有坚持和运用规律,并在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才能适应新时代统一战线守正创新的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

四、坚持运用“又团结又斗争”规律的实践要求

“又团结又斗争”规律是实践的产物,此规律把握和运用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目标任务、社会的主要矛盾、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党外人士的基本构成、成长环境、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的重要变化,把握运用“又团结又斗争”规律既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又要体现这些新要求。

要增强团结的艺术。团结是“又团结又斗争”规律的核心,是统一战线工作的主题和出发点、落脚点。离开了团结,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就无从谈起。新时代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儿女大团结,为统一战线团结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统一战线不再是阶级联盟,而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党同党外人士的关系不再具有阶级关系的性质,而是不同的社会成员共同致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党外人士的团结教育,不再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造”的含义,而是更多赋予“引导”的意义。新时代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只有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将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新时代的党外人士与老一辈具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必须具有新的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这就要求必须把握团结的艺术,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为要,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的要求,做好聚人心、暖人心、得人心的工作。要待之以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助之以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做好“佛跳墙”的功夫菜,真正得到党外人士的信任和认同。在团结的过程中,既要最大限度、充分包容,又要头脑清醒、守住底线,既要广交朋友、深交挚友,又要立场坚定、正确导向,使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既充分广泛,又坚如磐石。

要提高斗争的本领。斗争是实现团结的手段,是维护大局的方式,也是不同思想观念、政治力量互相碰撞、交锋、相融、共处的过程。离开了必要的斗争,就难以形成政治共识,巩固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任务。新时代统一战线具有新的历史方位,国际斗争更加尖锐,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断加剧,企图在我国实施颜色革命,特别是国际反华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相互勾结、遥相呼应,斗争更加复杂激烈;国内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思想观念、利益格局更加多元,统一战线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和一定范围的敌我矛盾互相交织,不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善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2]。要准确把握斗争的性质,区分爱国统一战线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政治斗争、思想斗争等方式方法。要区别斗争对象,重点放在国际反华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以及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势力,抓住主要矛盾,突出斗争重点,不能四面出击,不搞扩大化。要把握斗争的策略,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张弛有度,斗而不破,争而不裂,维护大团结的格局,不损害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对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等统一战线成员,在团结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斗争,但不属于斗争对象,对他们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既敢于批评,进行思想交锋,又要晓之以理,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春风化雨,以理服人。要掌握斗争主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既能见微知著,又能未雨绸缪,有效预防不测之忧,及时化解坦途之险,使团结联合行稳致远。

要把握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又团结又斗争的精髓就在于团结和斗争的对立统一,两者既相对独立、又不可分割,既互相依存、又相互作用,既互为条件、又相辅相成。因此,坚持运用“又团结又斗争”规律,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在团结与斗争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强大功能。要深刻把握联系性。团结和斗争不是孤立的,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团结,斗争就失去了意义;离开了斗争,团结就难以巩固和实现。团结中蕴含着斗争的因素,难以包容的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现实矛盾只能通过斗争来化解;斗争蕴含着团结的基因,斗争的时机、程度、方式都要由团结制约。新时代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必须着眼团结和斗争两个方面,既要坚持团结,也要进行斗争,以团结充分包容,以斗争消除隔阂,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要深刻把握一致性。团结和斗争都具有各自的规定性,团结的基础是共识,理念是包容,形式是联合,原则是求同存异;斗争的基础是分歧,理念是同一,形式是批评,原则是求同消异,但目的是相同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功能作用。新时代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团结与斗争的统一,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讲团结就不能斗争,讲斗争就不要团结;要在团结过程中进行必要斗争,在斗争中消除影响团结的因素,在团结和斗争相辅相成中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要深刻把握转变性。团结和斗争不仅互相联系,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新时代巩固发展统一战线过程中,当同盟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时,要大力团结、鼓励和支持,并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作用;如果出现背离政治基础、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情况,要旗帜鲜明进行斗争,搞好政治引导;当他们放弃错误立场和观点的时候,又要实行团结的方针,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团结。通过团结——斗争(批评)——团结的运行和转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各方面社会成员与我们一道前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持。

猜你喜欢
斗争规律政治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