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论坛观点综述

2024-01-18 12:05:17王相红朱国华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党派基层组织民主党派

王相红 朱国华

(1.2.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023 年6 月19 日,第十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论坛暨湖北省参政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在湖北武汉举办。会议由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民建湖北省委会、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共同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郝明金,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宁咏,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民盟湖北省委会主委杨云彦,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湖北省委会主委张文彤出席论坛并致辞,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邵志祥主持开幕式。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深化政治交接”。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年,也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和省级组织换届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主党派要平稳有序推进换届工作,紧紧围绕深化政治交接这一主线,确保政治方向不变、优良传统不变、优势特点不变。深化民主党派政治交接,不仅是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主党派“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强化自身建设的实践要求,对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民建中央副秘书长蔡玲、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彩玲教授、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黄天柱教授作主旨报告,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开展深入的交流研讨。湖北省委统战部、各民主党派省委会有关领导,部分省级社院、湖北省市(州)社院负责人、教师,湖北省统战理论研究会专家学者和民建湖北省委会骨干会员培训班学员约120人参加会议。

一、深化党派政治交接的重要性

郝明金在讲话中指出,政治交接是民主党派特有的政治任务,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目的在于赓续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团结合作所形成的优良传统。政治交接提出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代民主党派成员的不懈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不断焕发出新活力。今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型政党制度重大论断5周年、多党合作制度载入宪法30周年。本次论坛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深化政治交接”为主题,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郝明金强调,各民主党派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第一位的政治责任,是传承政治薪火、深化政治共识。各民主党派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主党派搞好政治交接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其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指导自身建设和履职实践。要牢牢把握政治性, 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着力突出传承性,传承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多党合作优良传统,传承老一辈的政治信念、高尚风范和同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要充分体现实践性,把政治交接贯穿于参政党履职尽责和自身建设实践中,努力建设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二、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基础理论探讨

关于政治交接的主要内容。政治交接是民主党派在新老交替中初心使命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传统及精神风范的传承与延续。王彩玲指出,要引导民主党派成员传承优良传统,深刻认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政治交接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关系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职责使命的继承、民主党派领导人的交接及其党派成员素质的提升、政治交接机制和政治交接方式的传承等。

关于政治交接的基本特征。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在几十年来的新老交替中不断传承与创新。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得到创新性发展,呈现出一些基本特点。一是系统性。民主党派政治交接主要通过与中共密切合作、履行民主党派自身职能,以及通过民主党派各级领导和成员作风等体现出来,必须贯穿于履职各方面和参政党建设各领域,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极强的工程。二是长期性。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主要是传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致实现民族复兴的初心,将是一项长期任务。三是时代性。在不同时期,民主党派要根据不同时代的国际形势与国家中心任务,适时调整、确定新的奋斗目标,不断为政治交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关于政治交接的作用机制。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对坚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强化参政党能力建设和党派组织建设有着重要作用。邓亦武认为,政治交接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新型政党制度运行的理论指导;培育了参政党新一代优秀领导班子与成员,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优秀的制度主体,参政党与中共合作协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运行的保障。同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政治交接起着指导引领作用。肖建东认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必须遵循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总体要求与全部内涵,以此全面引领和指导政治交接的方向、内容和制度建设。张才学认为,政治交接与民主党派能力建设密切联系、辩证统一。顺利完成政治交接有利于提高民主党派履职能力,民主党派履职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政治交接。索李纳、耿志宏等认为,以政治交接为主线提高履职能力,在提高履职能力过程中实现政治交接,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民主党派在政治交接过程中,通过党派老一辈领导人的言传身教和“结对”帮扶活动,使党派新一代领导人尽快地了解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工作要求,熟悉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内容和程序,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培养提供政治保证。蔡国斌认为,政治交接与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其中领导班子建设是重中之重,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基层组织建设是宽广基础,组织发展是第一关口。

关于政治交接的效果评价。推进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必须建立一套包括干部队伍培养与遴选、党派成员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活力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并对基层组织政治交接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刘文平利用两阶段DEA 模型,通过构建适当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基层组织的政治交接效果进行量化评价,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效果评价作了初步探索。

三、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存在问题研究

(一)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程序制度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的实施和各民主党派章程的不断修改完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建章立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与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相关联条款的落实落地还需出台配套规范。刘文平认为,一些基层组织在换届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人事上的更替,对“交什么、接什么”“怎么交、怎么接”“交的形式、接的形式”“交的程度、接的程度”等重视不够,没有对本组织过去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进行系统梳理与传承创新,导致基层组织的下一届领导班子在开展工作时感到无所适从,影响基层组织履职尽责的效果。

(二)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认知问题

政治交接受主客观双重因素的制约。黄天柱认为,要提升新型政党制度自信,从内生演化与历史自信、心理基础与文化自信、治理优势与实践自信、话语体系与理论自信、制度自省与发展自信等方面解决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认知问题。陈红在考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政治交接时发现,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对“政治交接”的主观认知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认知偏差,导致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政治交接呈现一些短板。一是缺乏历史思维。部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时间维度上对政治交接内涵的认知发生了历史断裂,不能从完整的历史视角全时段地深度把握“政治交接”的意蕴,这限制了基层组织政治交接内在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基层组织政治交接较被动。二是缺乏系统思维。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往往明显存在着重组织上的交接而轻思想上、制度上、行动上的交接的认知偏差。基层组织更多考虑外部环境和领导班子成员的个人能力素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层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未能发挥出来。三是缺乏辩证思维。政治交接既具有物质性、阶段性、全盘性、传承性的一面,还具有精神性、长期性、个体性、创新性的一面。事实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对政治交接的精神性、长期性、个体性、创造性的一面往往认识不足,未能辩证把握“政治交接”概念的内涵,削弱了基层组织在政治交接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基层组织政治交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三)后备干部的思想政治引领问题

当前,民主党派吸收了大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由职业者、留学归国人员等,成员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新成员的思想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自主性的特点,需要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引领机制。刘司可认为,相较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在各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存在培训时间不足、培训内容泛化、培训深度不够等情况,新生代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素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发展要求不相一致。

(四)民主党派组织建设问题

与会代表认为,当前民主党派面临组织内部人员结构断层、后备干部梯队培养不足的问题,这对政治交接来说是明显的主体缺失。另一方面,相较于中国共产党严密的组织管理,民主党派组织管理较为松散,成员的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弱,组织成员间关系维系方法较少,成员与党派间的关联不足,缺乏集体感和归属感,这对政治交接来说是明显的参与失效。民主党派组织特别是很多基层组织建设不足,往往导致基层组织换届难以正常进行,影响政治交接的效果。

四、民主党派政治交接长效机制研究

(一)构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是政治性。蔡玲等认为,深化政治交接,必须突出政治特性,强化政治意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夯实新时代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二是民主性。庄汉认为,在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工作中应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透明度。民主党派候选人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获得会议代表的公认和举荐。要健全内部民主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代表人士推荐、选举程序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三是坚持制度化。刘司可认为,要严格考察程序,确保换届选举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四是坚持体系化。蔡国斌认为,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统一,从思想、组织、人才、程序、经费保障、责任、监督等多个要素维度整体和体系化推进政治交接。五是主体化。黄兴奎认为,每个时代的民主党派成员具有其特性,决定了一段时间内基层组织开展自身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要研究民主党派成员的独有特性,准确把握新时代民主党派成员的具体特性,科学精准地确定新成员思想政治引领的内容,富有成效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平稳推进基层组织政治交接。

(二)构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长效机制的路径

坚持发展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加强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要求构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学习培训机制。政治交接具有方向性、长期性、阶段性和系统性等基本特征,需建立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学习机制。孙先明认为,民主党派要学习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经验,不断加强政治教育,拓展政治交接的有效方式。胡建兰认为,要将政治交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引导党派成员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党派历史、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等知识,坚定政治信念,将服务党的统一战线事业的精神内核传承下去。民建湖北省委会课题组认为,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民主党派学习培训机制的建立应强化网络思维,借力网络开展学习培训,建好网络学习平台,有效利用“两微一端”等舆论宣传阵地,通过沉浸式学习,进行思想引领和政治淬炼,为政治交接奠定思想基础。

二是建立人才梯队建设机制。为克服政治交接中存在的拔尖人才短缺、代表人士后继乏人的现象,必须建强人才梯队。首先,建立科学民主的选拔培养机制。做好民主党派接班人苗子的选拔和培育,搭建人才梯队,推动民主党派专业人士到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挂职和担任实职干部,经受多岗位历练。其次,优化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结构。针对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各民主党派在发展新成员的过程中要注重年轻化,把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等纳入考量,将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有机结合,把好入口关,做好梯队建设工作,实现党派内部新老代表人士的传帮带。再次,建立和完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考评工作体系,提升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综合素质。建立定期考核评价机制,合理安排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过程性考核和数字化管理,建立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筛选淘汰机制。对于参政议政热情不高、长期不参与党派活动的党派成员,要适时提出警告,建立有序的退出机制。

三是建立能力建设机制。民主党派应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李家莲认为,民主党派要遵循认知规律,强化党派成员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农工党湖北省委会课题组认为,各级统战部门和党派机关要建立平台,把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智力优势、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参政议政优势,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内部动力机制,包括评价激励机制、组织联动机制、定期培训机制和交流轮岗机制等。

四是建立程序机制。《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和各民主党派党章为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确立了纲领和方向,但在要素、动力、程序和责任等方面,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党派中央和省级民主党派组织应建立政治交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经由会议制定政治交接方案;要在党委、人大、政协、组织部、统战部、监察委和党派机关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制度合力;要在党派机关与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所在单位之间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为党派领导双岗建功创造良好的组织条件。

五是建立保障机制。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关于“各级中共党委应当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履职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支持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的相关规定,出台相关保障措施,帮助民主党派解决机构、编制、经费、办公场所、干部交流和挂职锻炼等问题,为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责提供必要保障。同时,将政治交接日常工作纳入政府经费预算,保障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是建立评价监督机制。民主党派换届的完成是多党合作事业新征程的新起点,政治交接的阶段性工作结束后,必须及时对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追踪评价、监督。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听取普通党派成员意见、公开党务、开展党派信访和渎职失职责任追究等。用好民主评议机制,周期性开展对领导班子的评议,对每个班子成员提出综合性的评议意见,及时发现其工作中的失误或懒政怠政行为,督促其做好整改工作。二是强化外部监督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加强对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的纪律监督,对违反政治纪律和职务廉洁性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五、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重要保障。与会代表围绕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实践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民革湖北省委会课题组、农工党湖北省委会课题组认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思想建设为主导,以提升参政议政能力为着力点,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依托,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同时,要注重建设好成员之家,加强沟通交流,推进走访工作和宣传工作,完善激励机制。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课题组认为,强化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要以质量建设为核心,把好组织发展关、骨干选拔关、人才使用关,以目标为指引强化担当意识、团队意识、参政意识、绩效意识,做到勤汇报、勤指导、勤沟通、勤交流、勤走访。

在中共的领导和支持下,近年来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新时代新征程新形势新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民主党派双岗建功的兼职特性不利于党派工作及活动的开展。当前民主党派基层支部班子成员都是兼职,工作任务重、社会活动多,几乎无暇顾及党派活动。二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不够,党派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保障。民主党派基层支部往往重视自身职责和会议制度的制定,而忽视学习培训、活动考勤、档案管理、经费管理等制度的设计,对已有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奖惩机制。三是部分民主党派成员所在单位对党派工作不够重视,影响党派成员的履职积极性。有些成员所在单位的领导对我国政党制度不够了解,对民主党派存在模糊认识,对党派成员参加组织活动支持不够,党派成员参政议政成果等无法纳入本单位评优评先等考核体系。四是民主党派基层班子建设薄弱。部分基层组织班子结构配备较弱,对支部工作内容不熟、流程不熟、投入力度不够、缺位补台意识不足,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干部没有形成合理比例。五是新生力量注入不足,部分民主党派成员政治意识淡薄、理论学习不到位。

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要进一步提高班子履职能力,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增强成员的综合素养;进一步加强政治安排,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核机制;进一步吸引青年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民进湖北省委会课题组就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会员积分制管理进行了探索,提出建立积分制管理相关配套机制,加强对积分制管理体系的培训,持续优化积分制管理体系。民建湖北省委会课题组认为,要加强统战相关学科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坚持育导结合、情理相济,在履职尽责过程中强化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

猜你喜欢
党派基层组织民主党派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党派我来的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8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始终
三大特别政党
海外英语(2013年5期)2013-08-27 09: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