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泉 曹冬英
非均衡闭锁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风险、优势和推进路径
王少泉 曹冬英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在分析亚非拉诸多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低水平闭锁”状态基础上,结合非均衡治理的相关内容可以生成非均衡闭锁观,在此视域下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仍面临一些如美西方打压、“胡焕庸线”难题、台湾问题、难以确定政策阈值、难以实现因需制宜等具有非均衡色彩的闭锁风险。中国式现代化拥有自己的优势和光明的前景,但为了突破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闭锁风险,仍须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力量,借助优势消除外部势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干扰;借助非均衡政策降低不同地方、群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助力准确确定阈值;借助非均衡政策降低理念、需求和能力基础差异程度,助力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因需制宜。
中国式现代化;非均衡闭锁观;闭锁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学界的相关研究也迅速展开。代表性观点有: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十分独特、优越,具有协调性、体系性、接续性[1];有学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适度化治理理念[2]。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以“发展共享”为主导逻辑[3];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视现代化逻辑与人、社会全面发展理想的协同[4]。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途径。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高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有学者从治国理政能力、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自信自强、城乡共同富裕、生态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维度论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6]。
从“非均衡”领域的研究来看,一些研究者以非均衡治理理论为主题展开了研究:第一,非均衡治理理论内涵。有学者构建了非均衡治理理论,重点指出“非均衡”“闭锁”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7]。第二,有学者基于非均衡治理理论构建了“间断—非均衡治理理论”[8]。第三,有学者运用非均衡治理理论分析了诸多治理实践;有学者运用非均衡治理理论分析数字时代重大危机事件的属性与应对[9],以及数字时代政府边界的倒U型演变[10]。非均衡治理理论中“闭锁”是指闭合与锁定。闭合主要指系统呈现出闭合状态、产出错误的非均衡政策;锁定是指一些已经沦为旧事物的理念、法律、制度、机制和政策等将一国、一地和某领域等的治理或现代化锁定于低水平状态,甚至出现水平下滑状态。将这些观点用于分析亚非拉国家的现代化时,能够发现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被闭锁于低水平状态。与这些国家明显不同的是,中国的现代化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和经验,已经进入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源于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路径、经验的总结,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展望。必须注意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一些闭锁风险,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面临中美两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11];有学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面临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压力大及外交压力强等挑战[12]。
综上,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从公共行政理论出发探讨的成果较少。为此本研究尝试基于公共行政学中的非均衡治理理论构建非均衡闭锁观,以阐释亚非拉诸多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为何出现“低水平闭锁”状态,在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时面临的闭锁风险、破解途径等,这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亚非拉诸多国家的现代化被闭锁于低水平状态,在分析这种情况、借鉴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可以建立能够阐释这种闭锁状态的非均衡闭锁观。
亚非拉大量国家在二战后努力推进现代化进程,但能够成功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国家很少,绝大部分国家的现代化被闭锁于低水平状态,主要归因于:第一,明显受到外部势力的阻滞。亚非拉诸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受到欧美国家的阻滞,欧美国家并不希望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从而瓜分其利益,因此欧美一些国家会对有望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国家进行干扰和打压。第二,亚非拉很多国家执政党和领导者出现了明显的短视行为。在竞争型政党制度下,执政党和领导者必须在任期内尽快出政绩,十分重视短期效益,但是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与长期的矛盾提升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被闭锁于低水平状态的可能性。第三,亚非拉很多国家的治理结构明显失衡,极易产出错误的非均衡政策,此类政策仅惠及少数地区、领域或群体,催生甚至加剧地区之间、领域之间、群体之间等的非均衡问题,导致出现“低水平闭锁”问题。
在有效吸纳非均衡相关观点并对亚非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治理的实践展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非均衡闭锁观。
非均衡闭锁观的多学科的来源。第一,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过程中有一些国家、地区和主体的现代化速度相对较快,其在获得快速发展之前不同程度地存在“低水平闭锁”状态,都采用了非均衡手段防范或打破这种闭锁状态[13]。第二,生物学的间断平衡论中的非均衡内容,即新物种出现前后的“保守或进化停滞时期”,呈现的是“低水平闭锁”状态,出现新物种可以视为出现一种防范或打破这种闭锁状态的非均衡手段[14]。第三,不平衡增长理论中的“不平衡增长”[15]等内容。
非均衡的定性与非均衡闭锁观的定位。第一,以具有明显倾向性的非均衡政策呈现出的非均衡手段是一种中性手段,即非均衡政策、非均衡手段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非均衡政策是指,多元治理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实施的、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政策的聚合体。非均衡政策是非均衡手段的最重要呈现。当非均衡政策与非均衡手段有助于提升治理水平、惠及大部分群体时,其是好的;当非均衡政策与非均衡手段将现代化或治理闭锁于低水平状态甚至导致水平下降时,其是坏的。第二,亚非拉诸多国家和地区在治理实践中,因需制宜,基于正确的非均衡政策与非均衡手段提升现代化水平和治理水平,惠及大部分群体,以此构成了非均衡治理观的实践基础。诸多国家和地区在治理实践中,基于错误的非均衡政策与非均衡手段将现代化闭锁于低水平状态,甚至导致现代化水平下降状态,现代化与治理成果仅惠及少数群体,这是非均衡闭锁观的实践来源。第三,非均衡闭锁观和非均衡治理观共同构成非均衡治理理论。非均衡治理理论是公共行政领域的总理论,非均衡闭锁观是非均衡治理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非均衡闭锁观的核心内容是:在内外部环境共同影响下,短视的执政党或领导者等忽视因需制宜、系统权变、适度等原则,依托明显非均衡的金字塔型治理结构实施错误的非均衡政策,此类政策仅惠及少数地区、领域或群体,催生甚至加剧地区之间、领域之间、群体之间等的非均衡问题,导致国家、地区及领域等出现“低水平闭锁”问题甚至更为糟糕的现代化水平与治理水平下降状态。
多视角下非均衡闭锁观的具体内容为:第一,从总因素来看,现代化与治理过程中的闭锁状态,由内外部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共同催生。第二,从主导主体来看,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一般由执政党或其领导人主导,这些主体的短视行为是现代化过程中出现闭锁状态的重要成因。第三,从治理结构来看,不良的“执政党/领导者—政府—市场—社会”金字塔型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现代化与治理过程中的闭锁状态。第四,从原则来看,现代化与治理过程中,忽视因需制宜、系统权变、适度等原则会导致闭锁状态。第五,从政策来看,现代化与治理过程中实施了错误的非均衡政策,此类政策仅惠及少数地区、领域或群体,催生了闭锁状态。第六,从结果来看,现代化与治理过程中,错误的非均衡政策可催生甚至加剧地区之间、领域之间、群体之间等的非均衡问题,导致国家、地区及领域等出现“低水平闭锁”问题甚至现代化水平与治理水平下降状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依然面临一些重大的闭锁风险。
非均衡闭锁观认为,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亚非拉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被闭锁于低水平状态。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外部势力在力量非均衡的状态下对亚非拉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干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与主导地位。为了维护其利益和霸主地位,美国借助一系列政策对其他国家进行打压,如20世纪70年代智利阿连德政府被美国支持的军事政变推翻[16]。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等,炒作“人权”“涉台”“涉港”等问题,频繁干涉中国内政,其根本目的是干扰甚至阻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防止中国打破美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国际非均衡状态。这种干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和目标形成阻滞,试图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控制在“低水平闭锁”状态。
非均衡闭锁观认为,区域不平衡是重要的内部因素,会对一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如尼日利亚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在民族和资源等方面差异极为明显,在权力和资源分配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引发1967年7月至1970年1月的内战,对尼日利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中国也存在区域不平衡这个对现代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瑷珲—腾冲线”概念,此线后来被称为“黑河—腾冲线”或“胡焕庸线”。“胡焕庸线”的首要表现是此线东南部和西北部的人口分布不平衡,次要表现是此线东南部和西北部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这两类不平衡组合呈现出:“胡焕庸线”东南部是中国人口聚集区,社会和某些经济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胡焕庸线”西北部人口密度较低,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社会和一些经济资源相对匮乏。
“胡焕庸线”难题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可能的闭锁风险是:“胡焕庸线”将中国式现代化闭锁于“东南部现代化水平明显高于西北部”“沿海沿江区域现代化水平明显高于内陆区域”的差异状态,阻滞提升全国现代化水平尤其是阻滞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这种闭锁风险归因于自然环境差异、历史惯性影响及当代世界环境与发展政策的影响。
非均衡闭锁观所述的阻滞亚非拉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中,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分离,会明显阻滞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如在土耳其支持下,居住于塞浦路斯共和国北部的土族于1983年成立“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由此形成的南北地区的分离、敌视对塞浦路斯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明显阻滞[17]。就中国而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借台湾问题阻滞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体而言,就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蓄意挑动台海局势将中国式现代化闭锁于两岸分离状态,阻滞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中国所有地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18]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台湾前途和人民福祉等重大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既能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又能为台湾地区提升现代化水平提供广阔空间。如果未能成功解决台湾问题,将难以在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将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面临重大阻滞。
阈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非均衡状态的阈值是指实施某项政策会降低政策效能而非使之得到提升,尤其是导致不平衡程度脱离适度区域,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或过度平衡现象。现代化过程中确定政策阈值,有助于防范某些政策或治理举措等催生的极端状态对现代化进程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亚非拉国家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较多,尤其是受到的外部干扰较多。因此,在照搬欧美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之间也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状态,对亚非拉国家的现代化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导致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非均衡闭锁观所述的“低水平闭锁”状态。与上述情况明显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意味着,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都必须相对均衡。这就要求必须先确定非均衡状态的阈值,才能通过实施系列政策让这些关系保持在适度范围内,实现协调与和谐共生状态。但确定非均衡状态的阈值并非易事,尤其是政策制定者能够全面了解现代化的真实情况并确定是否已经接近阈值。
一方面,现代化过程中,党和国家能够在宏观上准确确定政策和治理阈值,但是各地的情况存在差异,需要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确定阈值,但并非所有政策制定者都能够全面了解现代化的真实情况并确定是否已经接近阈值,这种情况下,政策制定者选择参照中央或者其他地方做法,这可能难以保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从而对当地的现代化进程形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化过程中,一些政策稳定实施一段时间之后会形成一种“现代化惯性”,这种惯性会导致某些利益主体可能在现代化过程中掩盖问题,使政策制定者难以发现现实情况已经接近阈值,进而导致未能及时变更政策,进而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这两种情况都会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催生闭锁风险。
非均衡闭锁观认为,一些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时,短视的执政党或领导人由于忽视因需制宜、系统权变、适度等原则,很大程度上导致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出现“低水平闭锁”状态。如非洲大量国家获得独立之后,开启现代化进程时受到西方国家“示范效应”的影响而照搬欧美式现代化道路,并未遵循因需制宜原则,在现代化过程中催生“低水平闭锁”状态。与这些国家明显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视因需制宜,但现代化过程中要做到因需制宜并非易事,重要表现是政策制定者:第一,精准掌握客体需求是难点。政策制定者如果不能掌握所有客体的全部、真实需求,也就难以做到因需制宜。第二,较难确定因需制宜标准。确定这一标准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即多大程度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的需求。未确立标准也就难以做到因需制宜。第三,少数群体的现代化需求与其他群体的现代化需求相悖,一项政策难以同时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也就难以做到因需制宜。这些情况都会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催生闭锁风险。
以上困难归因于:第一,一些建设主体尚未切实树立因需制宜理念。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一些建设主体尚未充分认识了解各地、各领域、各群体等的具体情况,并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现代化举措。第二,不同建设客体的需求存在差异甚至完全相反,实施一种政策不可能同时满足不同客体的差异化需求,也就难以做到因需制宜。第三,不同建设主体的能力基础非均衡,某些治理主体缺乏有效满足现代化需求的能力,也就无法做到因需制宜。
目前来看,亚非拉大量国家的现代化前景并不乐观,大量国家的现代化被闭锁于低水平状态且难以消除这一状态,正是在分析这些情况、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出了非均衡闭锁观。与这些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虽然具有非均衡色彩的闭锁风险,但拥有光明的前景,这种光明前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直接相关。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措施可以防范和化解低水平闭锁。
与现代化过程中出现非均衡闭锁观所述的“低水平闭锁”状态的亚非拉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现代化拥有光明前景,这一差异主要归因于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明显优势。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价值与实践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9]22,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9]22-23。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党的领导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会出现非均衡闭锁观所述的“低水平闭锁”状态。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时能够惠及大规模群体、覆盖全国,重视相对均衡、适度化,重视借助非均衡手段防范闭锁风险,保障现代化任务得到实现。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不同于其他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差异性,显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多维目标。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合理的治理结构展开治理,借助多元主客体的合力推进治理进程,提升治理水平惠及最广大群体,关注相对均衡,防范治理领域的闭锁风险,有效提升治理水平。
第三,中国依照“两步走”战略安排稳步推进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19]24。从“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可以看出,2020年和2035年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这两个时间节点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间断点,这两个间断点依托间断点之外治理阶段的量变生成,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质变点。从属性来看是正面间断点,间断点之前和之后的治理方式相同,但间断点之后的治理水平明显高于之前。依照作为战略步骤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能有效规避现代化过程中的闭锁风险。
第四,中国遵循诸多原则推进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19]26-27。遵循这些原则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现代化过程中坚持正确路线并根据变化的现实需求加以持续优化;现代化成果惠及最广大群体;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由之路;广大建设主体要有担当作为,能够与各类风险挑战作坚决斗争。这些情况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良好条件,降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闭锁风险。
中国的现代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需要把这些优势转化为一系列策略,形成多元化措施防范化解非均衡闭锁观所述的闭锁风险。
第一,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力量,消除外部势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干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内,顽强斗争、迎难而上,继续因需制宜地实施非均衡政策,有效将各地区、领域和群体之间的非均衡程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防范现代化过程中的闭锁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和安全的有效统筹,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对外部干扰势力形成压倒性优势,有效减少外部势力的干扰。在国际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进一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正义力量,反对霸权主义行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二,借助非均衡政策,降低不同地方、群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助力准确确定政策阈值。借助非均衡政策降低不同地方、群体之间的差异程度,是中国近几十年以来的现代化重要举措,如基于实施数十年的扶贫政策,有效降低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程度;有效实施义务教育政策,降低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程度。今后须继续实施此类政策,助力准确确定阈值。准确确定阈值可以具体着力于:一方面,现代化过程中,各地必须遵照中央在宏观上准确确定政策阈值的方法和原则等,全面了解现代化建设的真实情况,并在这一基础上确定是否已经接近阈值。另一方面,在现代化过程中削弱直至最终消除存在于一些利益群体中的“现代化惯性”,使政策制定者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现实情况,进而及时优化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政策措施。
第三,借助非均衡政策,降低理念、需求和能力基础差异程度,助力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因需制宜。一是全面保障各建设主体树立因需制宜理念。各类建设主体应充分认识到现代化过程中树立因需制宜理念的重要性,并在现代化过程中主动展开观察和思考,降低不同群体之间因理念差异出现矛盾的可能性。二是进一步强化多元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能力,“构筑起秩序分明、分工合理、权责统一的行动网络”[20],以更为有效地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满足不同客体的差异化需求、降低不同客体差异化需求导致难以实现因需制宜的可能性。三是继续借助具体呈现为非均衡政策的非均衡手段,调整不同主体的能力平衡程度,强化某些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有效满足客体需求的能力,助力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因需制宜。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防范闭锁风险是一项长期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有效汇聚多元主客体的合力、运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因需制宜地实施适当的非均衡政策,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防范现代化过程中的闭锁风险,基于“非均衡—均衡”动态有效提升现代化水平,使现代化成果有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1]周文,肖玉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鲜明特征与世界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5):36-45.
[2]曹冬英,王少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适度化治理的应然逻辑[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2(6):45-50.
[3]唐亚林,周昊.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路径选择与价值追求[J].理论探讨,2022(5):29-38.
[4]李莹洁.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J].学术探索,2022 (9):33-39.
[5]张占仓.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推进途径[J].改革与战略,2023(1):13-23.
[6]徐鲲,刘小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路[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2(6):1-14.
[7] 王少泉,董礼胜.非均衡治理:跨谱系的公共行政理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2):256-262.
[8]曹冬英,王少泉.四川省数字政府治理的问题与优化途径——基于间断—非均衡治理视角[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3(1):50-59.
[9]王少泉.数字时代重大危机事件的属性与应对——基于非均衡治理视角[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1(5):52-63.
[10]曹冬英.僵化官僚制阻滞数字政府治理的成因及活化途径——基于非均衡治理视角[J].中国治理评论,2023 (1):94-108.
[11]郭子淇.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挑战与化解路径——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辨析及其防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32-140.
[12]王敏.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优势、挑战与进路[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3(2):15-21.
[1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8.
[14]刘开君.公共政策变迁间断—平衡模型的修正及应用——兼论新中国科研政策变迁的渐进与突变规律[J].北京社会科学,2016(11):112-120.
[15]何金玲.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J].经济纵横,2007(2):85-87.
[16]舒建中.美国宣传战与智利“9·11政变”[J].史学月刊,2017(8):83-90.
[17]吴茗.土族宣布独立 塞岛风云骤起[J].世界知识,1983(24):9-10.
[1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15.
[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0]金太军,鹿斌.论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5):1-9.
Chinese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Equilibrium Blockade: Risks, Advantages and Paths to Breakthrough
WANG Shaoquan CAO Dongy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ow-level blockade”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many countries in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a non-equilibrium view of blockade can be generated, based on which China’s modernization has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but still faces some risks of non-equilibrium such as the US-Western suppression, the “HU Huanyong Line” problem, the Taiwan question, the difficulty of determining the “threshold”, and the difficulty of adapting to nee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bright prospects, but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aggregate all the forces that can be aggregated to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of external forces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with the help of strengths and advantages; the degre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places and groups with the help of unbalanced policies should be reduced so as to help determine the threshold accurately; the degree of differences in ideas, needs and capacity bases with the help of unbalanced policies should be reduced so as to help realize the need-based approach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is way, the risk of blockade faced by Chinese modernization can be solved.
Chinese modernization; blockade risk; non-equilibrium view of blockade
D616
A
1009-8135(2023)04-0019-10
王少泉(1983—),傣族,云南通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公共治理、比较政治与比较行政。曹冬英(1982—),江苏淮阴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公共治理、比较政治与比较行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数字治理研究”(19FGLB032);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的治理变迁研究”(FJ2022XZB026)。
(责任编辑: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