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必须坚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和根本遵循

2024-01-18 10:14徐承英程小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徐承英 程小娟

“六个必须坚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和根本遵循

徐承英1,2程小娟2

(1.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重庆 404020;2.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4020)

“六个必须坚持”固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高扬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动性精神、笃行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品格、精进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向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伟力、熔铸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性情怀,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内在逻辑,是不断开拓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根本遵循。

“六个必须坚持”;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何能行?“六个必须坚持”对此做出了科学回答。“六个必须坚持”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内在逻辑,是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核心密码,也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根本遵循。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8-19,即“六个必须坚持”,并对其做了深刻阐释并提出具体要求。目前,学界对于“六个必须坚持”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于其重要意义、学理内涵及实践路径等层面。

第一,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意义研究。有学者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论的根基、纲领和底色,“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2];有学者强调,“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关键[3];也有学者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刻阐释了“六个必须坚持”的哲学意义[4]。

第二,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学理内涵研究。一方面,探讨了“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基础:有学者分析了“六个必须坚持”生成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思想依据,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由党和人民一起拼搏、实干、奋斗而得出的重要经验和规律性认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所具有的独特政治品格和个人魅力的集中反映[5]。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分析了“六个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强调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6]。也有学者从“两个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中习近平总书记义利观的哲学意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义利观是价值立场论、能动反映论、方法原则论、实践归宿论、科学思维论和新时代天下观的集中反映[7]。有学者侧重于从内在逻辑,即根本立场、精神支撑、基本方法、创新动力、工作方法、宏伟格局等角度具体阐释了“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内涵[8]。也有学者从“六个必须坚持”的政治立场、精神品格、实践自觉、务实精神、战略眼光、道义担当的角度阐释了“六个必须坚持”的学理内涵[9]。

第三,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实践路径研究。其中,有学者从内涵阐释的基础出发,认为实现“六个必须坚持”要以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自信自立为精神支撑、坚持守正创新为基本方法、坚持问题导向为创新动力、坚持系统观念为工作方法、坚持心怀天下为宏伟格局[9];也有学者简要阐述了要认真学习和运用“六个必须坚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10-11]。

当然,除了对于“六个必须坚持”的研究,学界目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尽管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要求的角度,提出“六个必须坚持”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12],但目前整体关于阐释二者内涵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从“六个必须坚持”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历史主动精神、真理性品格、实践性向路、科学性伟力和世界性情怀出发,强调“六个必须坚持”是破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核心密码,也是不断开拓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根本遵循。

二、“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和根本遵循

(一)坚持“人民至上”,固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

马克思主义坚持历史主体论,主张历史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的活动过程和结果,人通过实践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演进的“剧中人”,又是历史发展的“剧作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总是将时代提供的最新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不断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相互依存、互为支撑,鲜明地指出了自己的哲学要为无产阶级提供精神武器,其一切革命和运动就是要让无产阶级摆脱奴役和压迫。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价值主体论,主张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目标,把实现人的解放、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了人类摆脱物的依赖、人的依赖,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道路,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进而解放自己指明了前进方向。人民历史主体论和人民价值主体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人民性。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的根本体现,是其政治立场的本质表达。中国共产党继承人民历史主体论和人民价值主体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指向,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二是坚持了发展依靠人民的实践路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把人民视为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三是坚持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切实可行的惠及民生、温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人民作为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把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高质量生活、高品质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回望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鲜活地诠释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二)坚持自信自立,高扬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动性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统一。历史的本质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蕴含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在主体选择与创造的实践中实现的,主体选择性是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实现方式。因此,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把握了历史发展规律虽不能“跳过”或“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却可以缩短和减轻共产主义“分娩”的阵痛[13],加快人类通往自由王国的进程。坚持自信自立,是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生动展现,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明晰表征。能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实现富强振兴的关键所在。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弘扬独立自主的传统,以强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系统分析社会性质、准确把握历史方位,科学确立奋斗目标,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主动权始终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中国式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风险挑战,一要坚持道路自信,摒弃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要坚持理论自信,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兴国之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成果的自信,把握和运用好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三要坚持制度自信,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四要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捍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融通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坚持守正创新,笃行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品格

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特质,科学对待这一理论,就要统合坚持与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离开坚持谈发展,必然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黯然失色,离开发展谈坚持,必然使马克思主义旺盛生命枯萎凋零,其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只有做到依时间、地点、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穿越时空的时代精华。

坚持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高度凝练,是遵从认识规律的本质再现。所谓“守正”,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根与脉。创新就是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中说出老祖宗没有说出的“新话”,以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本质要求。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守“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之正,开创了“新时代党的建设自我革命”之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党的自我革命制度体系,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回答了如何建设和巩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之正,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之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托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回答了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坚持问题导向,精进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路向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最显著的标志。马克思反复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存在于历史的故纸堆中的脱离实践的教条,而是根植于实践并不断发展的鲜活思想。理论与实践具有内在统一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理论得以生成的根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不是提供现成答案的百科全书,它只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的基本价值、严密逻辑与时代问题相结合,用理论去回答时代之问,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才能在实践中展现思想伟力,找到破解问题的法宝。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解决为目的、方向和指引,实现以“矢”射“的”的通俗而直接的表达。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源泉。只有聚焦问题才能找到实践前行的突破口和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汇聚全部力量、集中有效资源攻坚克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全力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理论根植实践、指导实践、服务实践并在实践中升华的特质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充分精进。坚持问题导向,指引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把对接问题的精准性、回应问题的及时性、解决问题的科学性等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用求真务实的品质推进理论实践创新,结出的累累硕果证实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五)坚持系统观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伟力

系统观念是指导我们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思想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万物相连,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是系统。人与自然、人与人、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仅是运动发展的过程集合体,而且还是存在着“系统的形式”逻辑联系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告诉我们,要从整体视域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分析事物内在机理,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内部与外部的矛盾关系。要从系统内部要素不平衡性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密码;要不断优化系统的关系、顺序、比例以实现其功能最大化;要聚焦全面、拉开视距、放开眼界,跳出部分看整体、跳出眼前看长远、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自我看他者,把事物放在更为宽广的大环境中去把握。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并存、多样集成、多变耦合的复杂系统,处理纷繁多变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单打独斗、畸轻畸重、封闭排他、缺乏系统思维,势必难以为继,甚至造成危害。新征程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从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当前与长远的辩证统一中高度凝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质,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它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前瞻性思考,要立足“两个大局”,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冷静分析时代走向,科学预见“黑天鹅”“灰犀牛”风险,厉兵秣马应对挑战破解困局,牢牢把握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它指引现代化要加强全局性谋划,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整体观念,统筹“五位一体”建设,促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目标早日实现。它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战略性布局,要聚焦重点、把握关键、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它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整体性推进,要补短板、强弱项,绘就城乡一体化蓝图、谱写区域发展协奏曲,在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协调推进中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比翼双飞。

(六)坚持胸怀天下熔铸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性情怀

用放眼世界的宏阔视野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奔流不息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从地域史民族史转向“世界史”、进而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也是世界各民族互相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生产力发展、交往普遍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人类不断打破地域限制、克服各种局限而获得完全解放。同时,他们强调,资本主义的推动使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也使民族史走向世界史,但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必然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共同体才是真实的共同体,而能够担当“解放全人类”、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历史使命的只能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而无产阶级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确立为人类求解放的世界情怀,为无产阶级政党认识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找准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了重要遵循。顺应世界历史“从相对孤立到普遍联系”“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趋势,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中国的视角看世界,又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用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世界。同时,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也要求我们秉持共同体理念,共谋人类的美好未来。

坚持胸怀天下,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情怀的当代表达。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华民族“天下大同”“己立达人”“兼济天下”等优秀文化基因相结合,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立足当下、又关注未来,铸就了在把握世界潮流中谋划中国发展、以中国发展推动人类进步的天下胸怀。从领导中国人民顽强奋斗推翻“三座大山”、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到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再到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从历史长周期思考、总结和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4],敏锐把握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是我们科学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要指引。它坚定“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指引我们党把人民的幸福与人类的进步同思考、民族的复兴与世界的大同共谋划,展现胸怀天下的世界担当。它承继世界历史思想,秉持“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人间大道,指引我们党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在人类文明大潮中、在加速演进的世界变局下、在民族复兴征程上正确审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创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模式,把中国的快速发展转化为惠及世界的重要机遇。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我们党用宏阔的世界视野思考世界文明发展与人类前途命运关系,高屋建瓴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贡献了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方案。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指引我们党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积极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制定,为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中国智慧。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情怀已深深熔铸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成为其鲜亮的精神底色。坚持胸怀天下指引中国共产党秉持人类理想、高扬世界情怀,传承和平基因,其引领世界的勇气、共谋大同的雄心、推进文明的执着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用兼济天下的博大、怀柔天下的至善、平治天下的担当谱写的和平乐章,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三、结语

“六个必须坚持”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品质。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了人民立场;坚持自信自立,掌握了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笃行了真理品格;坚持问题导向,精进了实践路向;坚持系统观念,彰显了科学伟力;坚持胸怀天下,熔铸了世界情怀。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其体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共同破译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牢记“六个必须坚持”,引领时代潮流、廓清思想迷雾,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中推进理论创新,才能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之活力、永放真理之光芒。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王新生.深刻理解“六个坚持”的重要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4):10-12.

[3] 张雷声,李梦云.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2):20-26+203.

[4] 赵义良.从三重维度把握“六个坚持”的哲学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3(3):6-7.

[5] 林小波,宋淑玉.深入学习领会“六个坚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3(2):1-6.

[6] 刘娜娜,夏雨梦.“六个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7-13.

[7] 廖冲绪,李仁君,刘明华.“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中习近平义利观的哲学意蕴[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3(2):1-9.

[8] 李润迪.论“六个坚持”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23(1):19-24.

[9] 焦佩锋,蔡明璐.“六个必须坚持”的学理内涵[J].新湘评论,2023(4):23-25.

[10] 刘辉,吴永华.在“六个必须坚持”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J].新长征, 2023(2):32-34.

[11] 邱炜煌.深刻领会“六个坚持”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北京支部生活,2022(12):6-8.

[12] 陈锡喜,王继承.“六个坚持”的理论基础、思想内涵及其对理论研究的新要求[J].思想理论 教育,2023(3):12-18.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0.

[14] 王让新,胡小恒.从历史长周期中把握前进逻辑的唯物史观意蕴和新时代体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7.

The Inner Logic and Fundamental Compliance of the “Six Must Adheres”: Marxism with a Chinese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

XU Chengying1,2CHENG Xiaojuan2

The “Six Must Adheres” steadfastly uphold the humanistic stance of Marxism, elevate the Marxism spirit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embody the truth-seeking character of Marxism, advance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Marxism, demonstrate the scientific power of Marxism, and forge the global aspirations of Marxism, thus epitomizing the inherent logic of Marxism with a Chinese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 These principles represent the fundamental compliance and guide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Marxism with a Chinese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

“Six Must Adheres”; Marxism with a Chinese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 Marxism.

A81

A

1009-8135(2023)05-0011-08

徐承英(1967—),女,重庆梁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程小娟(1991—),女,重庆云阳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