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2024-01-18 10:14马玉欢范金金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马玉欢 范金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马玉欢 范金金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遵循“两个相结合”的理论逻辑,镜鉴一己之“小家”延伸到民族之“大家”的历史逻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家庭的生活依托、家教的社会功能、家风的文明作用不可代替,构建了以家庭为基、家教为用、家风为体的建设格局。为新时代构建什么样的家庭、传承什么样的家教、弘扬什么样的家风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家庭家教家风;家文化

学术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富有洞见的成果,研究视角主要从价值意蕴、实现路径等深入展开,如郑长忠从家庭作用出发锚定新时代家庭建设的坐标与定位[1],徐国亮倡导通过文化熏陶、价值引领、因材施教等方法合力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2]。笔者在辩证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围绕家庭、家教、家风等核心关键词,阐释系列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核心内涵和价值意蕴,以期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践行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

《孟子·离娄上》有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3]37。这一论述揭示了中华传统美德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中华“家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提供了思路镜鉴。

(一)鉴古知今:一己之“小家”延伸到民族之“大家”的历史逻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不仅塑造着“小家”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蕴含着“大家”的民族记忆与政治基因,其形式和内涵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迁而发生持续性的变化、延伸,有着可追溯的历史渊源和可汲取的历史智慧以及可总结的历史经验。

1. 从“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中追溯历史渊源

“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齐家的必然结果。修身齐家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在古代社会,修身齐家不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内部的伦理问题,更是一个家庭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政治问题。“治国平天下”是对天下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是对全人类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愿景诉求,体现了“天下一家”的人类整体发展观,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滋养。

2. 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的发展规律中汲取历史智慧

从中华文化史料中可见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家庭的重视,探寻中华文化发展规律,可以汲取深厚的历史智慧。先秦儒家经典《大学》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表明家在社会结构中已凸显出主体地位。唐代张九龄《千秋金鉴录》畅谈“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进一步证明一己之小家与民族之大家的内在联系。近代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人的家是中国文化的要领所在”,反映了不论哪个朝代,家在社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小家与大国的历史使命没有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家庭文明史中汲取治家智慧是必然之举。

3. 从家庭发展史从属于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总结历史经验

社会发展史是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过程,人在此过程中承担着主体的角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人在家庭发展史中也承担着主体的角色。但在社会和家庭中,人所承担的主体角色其内在机理各有差异。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4],表明现实生活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从根本上说,先进的生产力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而也决定家庭的发展方向。因此,家庭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立足于社会发展全过程方能窥见家庭发展的全样态。

(二)推本溯源:“两个相结合”的理论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3]74,“两个相结合”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自觉,为习近平总书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创造了良好的形成条件。

1. 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的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家庭现实进行根本性的阐发与揭露,对人类家庭演化史进行整体性追溯,对家庭概念进行本质性探讨,对家庭未来进行科学性展望,揭示了唯物史观视野下家庭的发展规律。列宁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将家庭置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家庭的结构、功能及模式发生了变化,但家庭在社会中的根本作用不会变。

2. 中华“家文化”的历史基因传承

中华“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起源于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度,根植于农耕文明,随着家族生产力的进步而发展,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显著特征。家与国之间具有价值上的同构性,家庭的发展与国家的兴亡休戚相关,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使得以忠孝节义为基础的家文化在中国社会流传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5]11通过对家文化的基因传承,对家国关系的深刻阐释,中华“家文化”不仅维护了历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稳定,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更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家文化提供了智慧借鉴。

3. 中国共产党家庭家教家风理论的一脉相承

在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百年峥嵘岁月中,无数革命先辈将自己家庭的全部力量贡献给国家的发展建设,在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并将其同中国传统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家庭家教家风理论。刘志丹出征前留下“为了救国救民,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家书;毛泽东公私分明坚持“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原则;习仲勋严格要求子女遵守“勤俭持家,低调做人”的中华美德。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三)现实关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反映了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逻辑起点、发展需求和实践要求。

1. 直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家庭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也面临着许多新变化,如何分析这些新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矛盾与新问题,需要党和国家站在家庭对社会的重要作用的战略高度上,把家庭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落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

2. 实现家国同构的现实发展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绘了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的家国共治共荣景象,不仅是对中国具体现实问题的深刻把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期盼。治家是治国的缩影,一个家庭的德性修养高不高,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则体现在是否为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人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家庭幸福美满,国家繁荣发展。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从家庭家教家风入手,引导每一个小家为社会、为国家的大家担起共建之责任,将相亲相爱的家庭和睦上升到共建共享的家国情怀,是构建新时代家庭观的应有之义。

3. 践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64,这深刻表明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凝心聚力、团结奋进,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中华民族战斗力。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第一个环境,承担着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使命任务。家教作为培养人才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行为方式,是践行新时代共产党使命任务的重要条件,家风作为家庭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一个人内外兼修的集中体现。生长在一个家教家风优良的家庭中,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会更加强烈,因此,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要环节。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教是人成长的第一堂课,家风是人成长的第一把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构建了家庭家教家风“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在该体系中,家庭是基石,是不可替代的生活依托;家教是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家风是精神内核,具有不可替代的文明作用。

(一)以家庭为基:生活依托不可替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5]3没有家庭作为载体和发展基点,家教的社会功能便无法彰显,家风的文明作用更无法浸入千千万万个国人的心中。因此,无论时代更迭变化如何巨大,家庭都是个人成长成才、社会和谐进步、国家繁荣昌盛的发展基点。

1. 家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基点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5]3,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塑造个体人格和寄托心灵情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发展基点,虽然新兴科技产品为家庭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更新了生产工具的性能,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发展基点的性质不会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交往本质不会动摇。

2. 家庭是塑造个体人格的原始场域

家庭之所以是塑造个体人格的原始场域,是因为个体的原初生命生长过程是以家庭为起始的。个体在社会中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跟家庭的环境塑造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5]18子女的人格是否完整、健全、积极,既是对父母塑造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家庭个体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价值载体的衡量。

3. 家庭是寄托心灵情感的根本归宿

进入新时代,个体经历了从家庭的整体性走向社会的整体性的情感转变过程,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个体寄托情感的最终归宿。家庭作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5]24,家庭作为不可替代的生活依托,不仅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根本保障,还使得人们的情感压力得以自由释放。

(二)以家教为用:社会功能不可替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7]99家教不仅是家庭建设的先手棋,更是弘扬优良家风的催化剂。一个家庭如何发展,要通过家庭教育从各方面规约家庭成员,加强立德树人的内在基础力量,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建设文明家庭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为社会德治的建设打好稳定的地基。

1. 家教是立德树人的先在基础力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挥立德树人的独特思想魅力,把握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家庭是不可忽视的培育阵地,家教是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成长环境,父母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父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教导,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切实履行父母的职责,与学校同频共振,积极配合,家庭教育才能取得扎实成效。

2. 家教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良好的家教对于健全的人格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通过家庭教育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家庭“个体”进入到社会“整体”,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得以提升,人格光芒得到发散,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5]18好的家教可以通过多种生活化、通俗化的表现方式对子女进行价值观引导,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得到具体的落实和发展。

3. 家教是建设文明家庭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家教中涵盖了忠孝廉悌、爱国敬业、崇德向善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当家庭个体对这些美德耳濡目染,融进血液之中,才能成为建设文明家庭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新时代领导干部更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通过家庭教化的方式从源头上规约个体的德行和言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的应有之义。

(三)以家风为体:文明作用不可替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7]99发挥家庭的文明作用,弘扬优良家风是其中要义,家风不仅是家庭的精神内核,还是整个社会风气的风向标,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5]24

1. 优良家风是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着力点

优良家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作为社会主体的家庭个体之间在面临众多社会思潮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念的坚守与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同价值的认同和追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培育人民群众增强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实践的一项系统工程,家风是家庭通过教育等方法培育而成的精神力量,它始于家庭教育之初,蕴含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是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是凝聚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追求的必经之路。

2. 优良家风是小家大国共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小家之间的团结互助、乐善好施,就难以呈现大国的和谐繁荣;没有小家成员的仁爱之心、孝悌之心、奉献之心,就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点;没有从小家到大国的家风文化的历史赓续,就难以传承老一辈革命家在改革建设实践中培育出的优良红色家风。

3. 优良家风是营造党风政风民风社风的支撑点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缩影。家风沐党风、清政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要将领导干部的家风好坏作为衡量领导干部个人作风的重要标准,让家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家风养民风、淳社风。家风是民风社风的微观呈现,是塑造淳朴民风社风的支撑点。通过家庭文明建设,唤起人民群众相亲相爱、友善互助的道德觉知,是涵养民风社风的重要举措。优良的家风为党风政风民风社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顺应家庭发展的历史规律,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理念,系统性地呈现了家庭家教家风“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历史价值

以古鉴今,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不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提供了时代土壤,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还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社会政治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提供了时代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包括家教文化、家礼文化、家德文化等重要内容,在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中内蕴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治家、教子、育人等智慧,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提供了时代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引用“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来告诫重视家文化建设,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让当代家庭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2.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史和家庭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发展过程中,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家庭建设的发展道路,对推动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实质性作用,再现了中国经验的实践总结。

3. 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5]3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是人赖以生存的原始场域,家教的教化、家风的熏陶,直接影响到人的个性展示、创造力的发挥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理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家庭理论,系统性地呈现了家庭家教家风“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生动性地诠释了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理论的发展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 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家庭家教家风重要问题时,将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中的家庭本质与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中的“亲亲”关系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家庭生活的幸福期望,回答了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家庭、怎样建设新时代家庭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体系,将家庭问题的新理念、新认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

2. 系统性地呈现了家庭家教家风“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是以家庭为基、家教为用、家风为体,形成了“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具有其内在逻辑。家庭是家教家风的建设基石,是个体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教起着道德教育、思想教化等作用,是教育孩子的第一种实践方式;家风反映着家教的重要作用,凸显着家庭的基础性地位,标志着一个家庭的精神涵养和价值取向。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是不可分离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

3. 生动性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理论的发展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强调广大家庭要把爱家和爱国相统一,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智慧的肯定。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通过对优秀文明家庭的表彰,提升全社会家庭成员的品德素养和精神风貌,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生动诠释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发展诉求,深化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家庭观的丰富内涵。

(三)实践价值

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在代际关系的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 有利于促进相亲相爱的代际关系,升华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怀

相亲相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中最真切的情感诉求。在家庭中,通过家庭氛围的营造、家庭教育的开展、家风文化的浸润,家庭成员之间交往密切、互动频繁,思想、观念、行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加强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连接,促进了相亲相爱的代际关系。良好的代际关系表明家庭坚如磐石,家庭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家风文化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加强家庭建设、提出新论述与新措施时,也说明好的家庭家教家风不仅有利于促进相亲相爱的代际关系,还有利于升华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怀。

2. 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通过家庭教育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家庭“个体”融入社会“整体”,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得以提升,使人的文明素养得到根本性改变。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缩影,体现了家庭成员的文明风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从小做起,一点一滴积累,从小德养成大德,全社会提倡尊老爱幼、母慈子孝等中华传统美德,并将其覆盖到全社会,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及家庭成员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会不断提升。

3.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家教为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动力。家庭教育是承担新时代的教育责任和使命重要力量,其立足于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出发,从孩子本身着手,做好孩子第一教育者,在坚定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其综合素质,助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进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 有利于传承“家文化”,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

“家文化”孕育着家国同构的情怀理念,蕴藏着有利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大局意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智慧,融合人类共同价值观,意在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到整个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上,树立共同体意识与大局观。中国家文化亲亲、仁爱、推己及人、平等待人等特质,化解了社会矛盾,使大同社会的构建成为可能。新时代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从个体家园到人类家园的共建共享,超越了全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止境追求,提升了全人类对世界心灵家园的向往。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家庭、传承什么样的家教、树立什么样的家风”展开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家庭家教家风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时代价值,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世界意义。

[1] 郑长忠.新时代家庭工作的逻辑定位与妇联作用[J].妇女研究论丛,2019(6):10-12.

[2] 徐国亮.深入学习习近平家风家教重要论述[J].红旗文稿,2019(9):29-31.

[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恩格斯论历史唯物主义书信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

[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6]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05.

[7] 领导干部要讲德政编写组.领导干部要讲德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The Inner Logic, Core Tenets, and Value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Family, Education and Ethical Conduct

MA Yuhuan FAN Jinjin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deliver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family, and its education and ethical conduct. These discourses follow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Two Combinations ” and reflect the historical logic that extends from individual households to the collective nation, ultimately contributing to the practical logic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emphasizes the irreplaceable role of family as a foundation for lif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civilizing influence of ethical conduct, thus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by placing families as the core, family education as the means, and family ethical conduct as the embodiment. These discourses provide fundamental guidance on constructing what kind of families, inheriting what kind of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what kind of ethical conduct in the new era, which hold significant historic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family, its education and ethical conduct; family culture

D649

A

1009-8135(2023)05-0001-10

马玉欢(1984—),女,甘肃天水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范金金(1999—),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思想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18XKS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创新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实践育人研究——基于新疆巴州地区的实践”(XJ2023G056)。

(责任编辑:郑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