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历史空间具有社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综合运用空间观念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认清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坚持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空间观念立场,就需要考量时空的历史逻辑关系、宏观的历史空间理解、空间观念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设计 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时空观念的含义界定为:“在特定的时空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必然会促进学生历史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时空观念作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不仅有利于初中生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重要史实,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和人类文明成果。核心素养中的“空间”,“把精神与文化、社会与历史连接成一体,实现了空间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空间化问题从一个基本哲学范畴与社会理论问题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特征与核心课题”。[1]
然而,很多历史教师认为历史空间就是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区域地点、地理位置、线路方位,乃至是一个纯粹的物质空间。由于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复杂性,历史空间更具有社会性的内涵,更多地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这种空间是一定历史时间中的场所,它不是简单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堆积,必然包含着一定时间中该场所内的民众活动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宗教思想、文化习惯、经济因素等,是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活动、不断建构的结果,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该历史场所引发历史事件、出现历史现象的社会空间。”[2]因此,历史空间具有社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综合运用空间观念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认清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
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所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要科学、有效地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问题和需求,教学设计必须在合理、合适的教学立意统整之下进行。因为教学立意是历史教学设计的主旨立场和意图,凝聚的是历史教学的理念和内涵,彰显的是历史课堂的价值和视野,能够从一定的高度驾驭教学行为和设计思想。
以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课教学为例,由于“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是一个伟大而曲折的社会历史空间重构创新过程,其中包括革命年代的城市——农村——城市历史空间的突围与重构”[3],笔者认为本课应该在“开辟道路”的立意框架下进行构思和设计,以历史空间为牵引,把南昌、井冈山、瑞金等历史空间的革命活动作为重点,把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作为突破的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老路到走自己的新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做出了伟大贡献,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从重难点的确立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处理“道路”的问题,这无疑是历史空间最基本的问题,需要处理“选择道路”“开辟道路”“检验道路”等历史细节,更需要学生在历史空间观念上有深度学习的思维。这些“路”,既是物质的历史空间,也是精神的历史空间和文化的历史空间。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把本课的教学设计设定为“敢问前路”“敢寻真路”“敢走通路”三个递进模块。在“敢问前路”模块中,利用时空的相互转换抛出问题“敢问路在何方”,作为本课教学的引子,导入新课。在“敢寻真路”模块中,明确了八七会议思索出路,南昌起义探索出路,秋收起义追索出路这样一条设计思路,历史空间的转换具有逻辑关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敢走通路”模块中,科学的革命道路怎样走,如何走通,是需要一系列历史的空间来支撑的,否则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可能丰满。“井冈山会师”指向革命同路,“工农武装割据”意在开创新路,“井冈山精神”无疑是精神引路,“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提炼为科学指路,“井冈山圣火燎原”概括为井冈山领路,“井冈山道路”是胜利之路,红色通路。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使“路”这一物质和精神的历史空间贯穿整堂历史教学,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新的学习系统安排之下提升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升华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坚持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空间观念立场,就需要考量时空的历史逻辑关系、宏观的历史空间理解、空间观念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时空的历史逻辑关系
1.基于史实的时空内在联系
历史既有时间要素,也有空间要素,理解和研判历史现象时,应把其置于具体时代的空间下衡量。对于同一个史实,时间和空间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依存关系。不同的史实,其各自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发生内在的联系。
【设计1:导入】2023年是井冈山会师95周年。95年的风雷激荡,让旧貌换了新颜。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寻找革命先辈们肩负历史使命的答案。
95年前后的两个历史空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有一种“重返历史现场”的感受,这正是引入新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
【设计2:探究】然而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两年前壮志满怀的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时他心潮汹涌,对天发问,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
“出路”既是指革命队伍活动的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指革命者探索革命前途方向的历史思维空间和精神空间。
材料一:当时放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路只有两条:或者拿起武器,进行武装反抗;或者是迟疑犹豫,坐以待毙。我们选择前者或许还有生路,选择后者只能是死路一条。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只有走(俄国) 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
——摘自《中共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记》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国内的革命空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人努力从外部空间探索革命的转机,那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如何走这条路,必须立即开会研究部署,刻不容缓,这就是八七会议召开的“重要背景”。
2.时空相互转换的哲学逻辑
在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序列上,八七会议是在南昌起义之后开的。那为什么南昌起义在前,决定武装起义的八七会议在后呢?党史专家邵维正教授认为,党中央在1927年7月中旬就讨论过并决定了三件事,也就是南昌起义前党的计划是召开紧急会议,准备武装暴动,组织秋收暴动。原定7月28日召开紧急会议,但是当时的武汉白色恐怖相当严重,没有合适的地点,各地的代表也赶不过来,到了8月7日实在不能再推了,在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均不过半数的情况下不得不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由于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时序也相应发生变化。“社会历史空间的变化,或在某一社会历史空间内发生了引起历史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因在某个国家形成了全新的社会历史空间,都可能成为划分历史阶段的客观依据。”[4]南昌起义在时序上早于决策其发生的八七会议,其历史意义也是划时代的。八七会议虽然在南昌起义之后召开,但这是一次思索革命前途出路的会议,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前置于南昌起义,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上是讲得通的。所以在时间的发展序列上,由南昌起义再到八七会议,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历史空间的转化上由汉口到南昌,这是由思考到实践的一个逻辑回转。时间和空间都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子,但是分析问题需要研究历史逻辑在哲学上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设计3:探究】革命成功的出路在哪里?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理性分析得出重要的结论:南昌起义杀出一条血路,留下和南下都是险路。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往前必定是绝路,退后可能有生路。两者都走了十月革命的道路,城市暴动的确是条成功之路,但是条俄国革命的老路。所以从南昌到长沙,从俄国到中国,对于历史发生的空间抉择,是需要思考其内在的哲学逻辑的。这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在道路自信方面的历史抉择。
二、宏观的历史空间理解
1.宏观空间的时序差异及其特殊性
历史宏观空间上的联系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更加注重的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特别是同时段不同历史空间的相关历史事件或相似历史发展趋势。
【设计4:任务群】俄国的革命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毛泽东的对策是什么?议一议:毛泽东的分析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一:俄国是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力量较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不发达,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国民党反动势力则集中在大城市。
材料二: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材料三:长沙打不下来,……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力量。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要充分考虑本国的国情,不能把别人的经验搞拿来主义。走自己的路,一切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由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和努力,十月革命对于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空间传动机能是十分饱蓄的。“空间传动机能的增强和横向展开所释放的巨大势能, 不仅把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与外界的沟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根本标志。”[5]由于国情的不同,历史空间传动机能虽有内在的规律可循,但在表象上也会有巨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在时序的先后上有其必然性,但在空间的选择上有其独特性。中俄革命有其“历时”的必然性,但未必都具备“共时性”,究其深刻原因,历史空间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特质起了决定性作用。空间联系的增强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时间距离的相对缩短,因此,“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有历史空间和时间转换的应有之意。从解放全世界无产者的使命看,世界历史的立体空间里,中俄革命构建的是无须约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基于历史空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种共同体必须各自构建。正如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说:“一群演员,可以在任何戏台上演出同样的戏来。而历史演员,则正在此特定的地理上演出。地理变,历史也变。在这一舞台上演的戏,不一定能在另一舞台上演……各地的气候、物产、交通状况等各不同,于是人亦因地而异。”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时空,构建清晰的历史空间轮廓,领悟历史发展的复杂性,驾驭真实的空间思维意识。这种综合分析历史的思维方法,需要教师采用史料教学与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把握历史细节,在对史料的探究中将历史问题置于具体的空间框架下,对其进行剖析和探究,从而理解空间构成各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2.宏观空间的区域差异及其唯一性
【设计5:探究】既然选择向农村进军,毛泽东为什么选择进军井冈山?
井冈山离广东、福建不远。俗话说:“一声鸣叫传四省。”这里反动力量薄弱,井冈山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周围五百余里,幅员广大。另外此处地势险要,森林茂密,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0℅,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周围各县农业经济可供部队筹措给养。大革命时建立过党的组织、工会、农会和农民武装,党和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
不是所有的地理场所都叫历史空间。历史空间一定是区域定位、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因素的综合场景。井冈山具有“敌人弱——远离中心城市、地势险——易守难攻、山林好——物产丰富、历史红——群众基础强”[6]等特点,这样的历史空间一定会发生相应的历史故事。
当我们从历史空间进行思考的时候,会发现井冈山本身的地理空间,即地形、地貌、位置等,只是支持革命军队立足的一个条件。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在其他地区也能找到。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运动、军事行动、工农活动等历史文化因素综合其中之后,井冈山地区适合革命军队立身立命、立言立行的优势就是独一无二的了。因此,历史空间具有社会性,是一定区域空间和特定历史时期内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
三、空间观念的综合运用
1.有实践的历史空间——革命同路:井冈山会师
单纯的物质空间只有自然属性,只有承载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会丰富其社会属性。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开创历史局面的空间主体;井冈山是革命队伍实践活动的空间客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中国革命道路的空间抉择由此开始。
2.有创新的历史空间——开创新路:工农武装割据
历史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空间的解构和内容的创新而走向深刻。空间的历史是永恒的,历史的空间是流动的。
【设计6:探究】阅读教材,探讨毛泽东为巩固和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到,在井冈山积极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7],这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革命道路的重构是以历史空间的解构和革新为前提的。
3.有内核的历史空间——精神引路:井冈山精神;科学指路: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上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确立的原则是经得起考验和检验的。井冈山、三湾、古田实际上成为内容思想精神的框架性容器。因此,地点或场所承载着的各类民俗观念、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等,与地点一起构成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的空间。
4.有动态的历史空间——井冈山领路:井冈山圣火燎原;红色通路: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空间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并随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组织和转化,它和时间一样,是动态的、延续的、发展的。”[8]到1930年夏,中国境内建立了十多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历史空间发生重大的量变并为质变集聚能量。
历史现象在区域之间复制、延伸、发展,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律。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融合,各根据地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而且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会逐渐走向整体。星火燎原,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历史空间发展的哲学领悟。一方面把空间动态化地理解为历史发生的前提与结果,另一方面把历史具体化地理解为具有持存性、共存性形态的社会空间关系存在。从南昌到井冈山,从瑞金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革命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功,是对当年毛泽东在黄鹤楼对天发问的一个最好的注解和最有力的作答。井冈山道路就是胜利之路、成功之路、辉煌之路。从井冈山的山间小路,走出通往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八角楼的星星之火,燃照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征程。历史空间的量变引发了质变。
【设计7:学科实践】用一个或几个关于“路”的词(如:问路、血路、思路、绝路、生路、退路、出路、同路、领路、引路、指路、通路等)描述本课重要历史事件,把它们串联起来并尝试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路”,无论是自然空间还是社会空间,无论是物质空间还是精神空间,无论是历史空间还是现实空间,都值得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本质的属性。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要重视对空间要素的研究和运用,不仅要考虑和时间的内在联系,也要考量宏观的历史空间概念,更加要注重多位的历史空间观念的综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怀玉.《空间的生产》的空间历史唯物主义观[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15,68(1):61-69.
[2][8]陈志刚,覃玉兰.历史空间的内涵与空间观念素养的培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2):18-23.
[3]刘怀玉.中国道路自信中的历史空间辩证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71(6):60-70.
[4]王贵喜.社会历史空间: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4):95-99.
[5]马敏.要重视对历史空间的研究[J].江汉论坛,1998(8):25-27.
[6]赵东琳.认识革命新路 涵养家国情怀——“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教学分析与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1):47-52.
[7]张志华,刘晋利.神入历史 感悟智慧——以“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8):64-66.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