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阅读欣赏,感受各拉丹冬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厘清课文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感受与深刻思考。
3.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关键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4.结合课文内容创作、点评导游词,践行“思维发展型读写”理念。
【课堂实录】
一、设情境,明任务
师:课前,老师了解到不少同学旅游时享受过导游服务。你们觉得一位优秀的导游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生:良好的沟通能力。
生:对景点的人文历史、当地的民俗风情等能了如指掌。
生:安排的旅行路线轻松有趣。
……
师:如果一名导游具备上述所有能力,那应该是“五星导游”了。近年来,盐城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作为中学生,你们也有责任和义务担当民间的“五星导游”,时刻为宣传家乡做准备。所以,今天我们将举办一次“五星导游”岗前培训会,在作家马丽华的美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学中游”“创中游”。本次培训共分三个环节。
屏显:
活动一:绘路线,赏胜景。
活动二:临异境,述奇观。
活动三:探矛盾,悟情理。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为成为“五星导游”努力吧!
二、绘路线,赏胜景
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精心挑选景点,绘制旅游路线。小组讨论时,根据标注的景点,“欣赏”特色景观,理解景物的特征,最后在全班交流最佳路线。
(生讨论。)
师:哪一组先来讲讲?
生:我们组认为最佳路线是“砾石堆→冰塔林→冰山脚下的冰窟”。
师:呀,经典景点一网打尽!这些地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在砾石堆可以看见连绵起伏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冰塔林就更不用说了,值得“二刷”(再次浏览),不重样的冰山、奇形怪状的冰体,特别适合拍照留念;在冰窟,能看见各式的冰的产物,比如冰塔、冰柱、冰廊,还有冰壁上的流苏,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师:听你的描述就感觉值得一游。其他小组还有要补充的景点吗?
生:我们组认为草坝子可以作为“打卡”的地点,因为在那里可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师: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最美的画面。老师相信,两位同学共同规划、相互补充的旅游路线,一定能让大家不虚此行。
三、临异境,述奇观
师:接下来,请各位同学为旅游路线上自认为最美的景点写一份导游词,稍后每个小组推荐一篇导游词进行评比。
(生写,教师在实物电子展台上展示各小组推荐的作品。)
师:请各位评委按照导游词撰写标准评价量表为各小组的导游词进行精准打分。
(屏显导游词撰写标准评价量表,学生打分。)
师:请各位评委亮分,记分员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记分员统计分数。)
师:现在请获得最高分的小组代表分享创作导游词的秘诀。
生:我们小组紧扣评价量表中的标准进行撰写,另外运用比较幽默风趣的语言,更容易让游客理解。
师:你们觉得这篇导游词还有提升的空间吗?
生:这篇导游词侧重对美景的描绘,但缺少一些自己的感受或思考。
师:是的,我们欣赏、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景物、语言时,要体会其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内涵,这一点很重要。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感悟与思考,将它添加到导游词恰当的位置上。
师: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生: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师:你要如何朗读这句话?
生:重读“短短”“十多位”“壮烈献身”,表达对人类勇于探索未知的勇气的赞美与敬佩。
师:这些逝去的生命昭示着人类不断探索的决心,他们不断扩大人类认知的极限。他们应该得到我们所有人的致敬!
生: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卖弄”其实是贬义词褒用。应重读“尽情”“无所不能”,体现对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的赞美之情。
师:通过关键词理解语句的含义,方法巧妙。这片白茫茫的极寒天地之间,本该是一片苍凉冷寂,作者却感悟到造物主的巨大能力,文中对于冰塔林的详细描写足以证明。
师:现在请大家把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添加到导游词恰当的位置。
(学生修改,教师在展台上投影六份修改后的导游词。)
师: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往往在导游词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家修改后的导游词明显有了更深的内涵。
四、探矛盾,悟情理
师:大多数游记类文章围绕所见、所闻、所感去展开,但这篇文章还多次描写作者的身体状态,似乎与行文思路、情感基调相矛盾,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屏显作者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描述以及内心感受。)
生:作者忍受高原反应和尾椎骨断裂引发的疼痛,如果是一般人,肯定会埋怨恶劣的天气或者惧怕大自然的威力,但是全文不见一句抱怨,也未见一丝悲观,反而对自然愈发地热爱与敬畏,体现出作者乐观积极的精神。
师:除了乐观积极,还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生: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造物主能力的感叹,对人类勇于探索的敬佩。
师:各拉丹冬确实有这样的魅力,她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我们崇拜她,热爱她,更要敬畏她,珍视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作者笔下各拉丹冬的美丽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创造力,学习了导游词的创作方法。课后,请大家筛选出一至两个最具有盐城本土特色的景点,设计合理的旅游攻略,并拟写导游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笔者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搭建文本、情境、学习经验三者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笔者基于学生对导游工作的了解创设真实的情境化任务,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五星导游”的标准,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为撰写、点评导游词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绘制旅游路线,厘清课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探究各拉丹冬景点的特征,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关键词句的含义与作用;通过让学生撰写、点评导游词,引导其深入理解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感受与深刻思考。所以,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驱动学生深入探索文本,提升语文思维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新洋第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