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言语形式,深悟文本内涵

2024-01-17 13:36张田田
新校园 2023年8期
关键词:会稽山永和兰亭集序

张田田

笔者考察了许多《兰亭集序》常态课堂教学,发现教师一般都从“乐—痛—悲”的情感线索入手讲解,学习结束后,学生也只得到这样一个干巴巴的结论:人生无常、生命苦短。至于文本是如何表达人生无常和苦短的,仍然是一头雾水。如何避免这种空泛的教学,找寻到恰切的学习“支点”,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干货”?笔者通过多次的文本细读,发现《兰亭集序》一文中王羲之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很多别有意味的语言形式。这种有意义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文本语句的语义重复处、句式反常处、情理错位处等,它们看似只是细枝末节,其实内涵极为丰富,若将其作为教学的抓手,对文本的教学解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语义重复处

言语是作者情感的外在显现,因此在文本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作者写了什么,也要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正常情况下,语言的表达以简洁为原则,但是在实际行文中,作者通常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而采用重复性的话语。在《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和“岁在癸丑”就属于这种重复性的话语表达。不管是“永和九年”,还是“岁在癸丑”,从指代时间的角度来看,效果都是一样的。那么,作者为何在指出兰亭盛宴的时间是“永和九年”之后还要再次点出“岁在癸丑”呢?我们知道,“癸丑”是古人利用天干地支进行纪年的方法。天干地支纪年法蕴含着古人丰厚的文化内涵及对世界的认知。癸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0位,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论阴阳五行,天干之癸属阴之水,地支之丑属阴之土,是土和水相克。也就是說,癸丑年属水年,再联系这次兰亭盛会的举办日期“三月初三”以及兰亭盛会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修禊(到水边嬉戏,以祛除不祥)可知,作者之所以要以重复的语义来点出集会的时间,其用意就是要点出“永和九年”即“癸丑年”的特殊含义——属水之年以求风调雨顺。

语义重复或话语重复的句式是文本作者表达深层语意的常用手段。这种特殊的言语形式不仅在古诗文中常见,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时常出现。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文中写到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后人们对她的称呼时,有三次是这样写的:“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三处表达不管在语义上还是形式上都属于重复,作者之所以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分三次表达出来,就是为了强调和揭示封建礼教(一女不嫁二夫)对鲁镇人们的毒害及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句式反常处

句子的结构有一定的形式,从上下文语句的句式结构来看,句式反常处往往是作者情感聚焦处。以《阿房宫赋》为例,文中第二段写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时,作者主要运用的是四字句式:“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从此段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杳不知其所之也”以外,全都是四字句,它们集中表现了秦皇宫殿中宫女的数量之多。然而,仔细推敲可以发现,唯有“杳不知其所之也”句表现了“宫女之惨”。也可以说,唯有此句的批判性最强,这句不同于周边句式的“反常句”也恰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兰亭集序》中也有这样的反常语句。比如文章开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很明显,在这个句群中,“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属于反常句式的语句。其实对这句话作者完全可以将其改为与周边句式一样的四字句式。笔者在教学中就曾引导学生对此做过修改练习。经过学生修改后的句群是这样两种姿态:其一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修禊兰亭”;期二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兰亭,修禊事也”。很明显,以上两种修改,都有信息的遗漏。第一种修改遗漏了“山阴”,第二种修改遗漏了“会稽山”。其实,不管是“山阴”还是“会稽山”都是不可遗漏的重要信息,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意象。先来看“山阴”一词的重要性,从生活逻辑的角度来看,农历的三月初三这个季节,乍暖还寒,登山游玩,一般是要选择相对暖和的“山阳”一侧,那么,问题来了,王羲之他们为何反生活逻辑而为之呢?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们不是为游玩而来,而是另有目的——寻清静之地来追求情感价值的最大化。这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文非游记散文的本质。再来看“会稽山”的不可或缺,会稽山是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大禹娶妻、封禅的地方,这也是王羲之们为何要来会稽山而不是其他山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原因。癸丑之年,属水之年,来到治水英雄的封禅之地以求今年的风调雨顺,适得其所。

三、情理错位处

孙绍振先生认为:“诗歌的奇妙之处表现在,情与理的矛盾之间有一种变异的逻辑,这种变异的逻辑也可以称之为情理的错位。”这种情理的错位就是中国古典诗论总结出的“无理之妙”现象,然而,这并不是说诗歌可以任意胡来,诗歌可以反生活逻辑但同样需要遵循情感逻辑。因此,在解读古诗文时,我们可以聚焦这种“情理错位”的语句,以此来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

在《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其整齐的对仗和超然的气势被传为佳句。其实,词句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取决于其优美的言语形式,更在其语言内部的巨大张力——情感错位。从生活的逻辑来看,“观”和“察”都隶属视觉的范畴,而视觉总是有局限的,因为人的目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观察到世上的所有事物,哪怕是有形的事物也做不到。然而,在此句中,作者却写到自己可以“观宇宙之大”和“察品类之盛”,也就是说,作者通过观察将万事万物尽收眼底。很明显,这是典型的文学笔法,是作者联想和想象的结果。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作者的表达越不符合生活逻辑的真实,就越能表达出其情感逻辑的优美。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语句,虚构的艺术成分越多,情与理的矛盾就越明显,而这种情与理的矛盾恰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笔下的景物越是寥廓越是壮丽,其内心的情感就越是开阔越是壮美,其与下文痛悲情感的反差也就越大,文本的张力也就越强烈,艺术性也就越高。

下文的“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以及“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也是此种表达的典例。从修辞格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夸张,然而难免肤浅、不深入。如果从情理错位的角度来看则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具体到“俯仰之间”句的理解,是反生活逻辑的。但是越是反生活逻辑,认为抬头低头之间就过完了一生,则越能反映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和人生美好的留恋,也就越能体现文本的主旨——死生亦大矣。

综上所述,研读和教授经典文本时,应立足文章中有意味的言语形式,将 “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指导学生探究言语形式所蕴藏的丰富含义,真正实现让学生在文本中来回穿梭、与作者真诚对话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北海中学)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会稽山永和兰亭集序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Heredity of clusters in the rapidly cooling processes of Al-doped Zr50Cu50 melt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glass-forming ability*
会稽山见证了中国会计的起源
贫困的永和变了乾坤
会稽山齐贤洞:瑶族文化的发祥地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溧阳市永和小学简介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绍兴会稽山文化旅游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