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姝姮
摘 要:按照司马迁在《夏本纪》中的记载,从虞舜开始到禹夏的时候,全国各诸侯所上献赋税的制度就已经基本具备了。禹于是会集诸侯于江南(山阴),计算、核实、汇总上交贡赋的经济业绩,考核各诸侯的功业,最终使全国的赋税得以基本上完备或者说初步定型。所以,“会稽”也就是“会计”的这一命名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会稽山;中国会计;计算汇总;会计起源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会计是“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账凭证,处理账务,编制各种报表等”。
有学者认为,会计起源于周朝,因为在《周礼》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与会计相关的职务。《周礼·天官·序官》有郑玄对“司会”之注:“会,大计也。司会主天下之大计,计官之长,若今尚书。”即是说,周朝已经设有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这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会计官职。《周礼》同时对“会计”两字的含义做了解释:每月的零星盘算为“计”,一年的总盘算为“会”。“会”“计”两字合起来为“会计”,表示“月计岁会”。
《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该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堪称为上古文化史的宝库。据考该书的基本资料是从周代至汉代陆续积累起来的,在此基础上由西汉末年的大儒刘向和其子刘歆在“王莽改制”时期最后成书。所以,根据《周礼》所记而认定“会计起源于周朝”,并不恰当。
其实,早于刘向、刘歆百来年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中国会计的产生就有非常清晰的记载。
从一般意义讲,当人类进入农耕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增强,社会经济活动亦日益频繁。从不断提高的经济管理要求而言,就必须对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有清晰的记录和核算,这是时代的需要。由此,会计就会自然产生。
浙江绍兴有会稽山。据史书记载,上古时期的治水英雄大禹,曾在此封禅、娶亲、计功、归葬,并留下了世代祭禹的圣地——大禹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上会稽,祭大禹”, 对这座有“天子之气”和“王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数千年来,大禹不仅以中华民族立国之祖的身份受到历代统治者的供奉祭祀,而且以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形象受到广大民众的敬仰和爱戴。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有一段对大禹的评价:“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司马迁在这里记载了非常重要的两点:虞夏时贡赋已备;会稽即会计。
会稽山的“会稽”即“会计”之意。在汉代,“稽”与”计”是相通的,当时的经学大师郑玄对《周礼》中的“简稽乡民”就注之为:“稽,犹计也。”
这样看来,会计应该起源于夏代。
司马迁之后的众多史家,对司马迁的说法均表示赞同。例如:《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说:“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人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引吴君高之语:“会稽本山名。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因以名郡,故曰会稽。”裴骃在对《史记》所作的《集解》中引《越传》说:“禹到大越,上苗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会稽。”历代正史的《地理志》对会稽山的来历,都作了基本相同的说明。《辞海》對“会稽山”的得名这样总结道:“会稽山,在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相传夏禹至苗山,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
司马迁说“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是有依据的。
众所周知,大禹是在经过了一番忍辱负重的磨炼之后才获得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的。禹父鲧因治水失败给舜以口实而被诛,禹袭其部落首领位继续受命治水,实含有戴罪立功的意味。所以,禹在治水过程中兢兢业业,不敢懈怠。司马迁说他“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以至“过家门不敢入”,实在是当时情形的绝妙写照。
不过,禹的活动恰逢其时,因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两个契机都让他碰上并抓住了。
第一个契机便是治水的成功。它对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至少有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在集中筹划、统一安排的治水过程中,部落联盟机构为适应这需要,迅速形成和强化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而这一点,恰恰是国家产生的重要原因和重要职能之一。正是在这种维护共同利益,执行社会职能的基础上,部落联盟机构开始演变为国家权力。二是治水的成功,使得“锺水丰物”和“尽力乎沟洫”成为现实,这就为行将出现的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由于治水成功的丰功伟业,禹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信,由此而因祸得福,堂而皇之地获得了联盟首领地位。
第二个契机就是对三苗战争的胜利。对三苗的战争,在尧舜时便已多有发生,舜甚至“南征三苗,道死苍梧”,可见三苗危害之甚。禹征三苗,“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大获全胜而归。其显赫的战功以及对军队的掌控,更是把他推到权力和威望无以复加的高峰。此时的禹已今非昔比,判若两人。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禹利用手中的权势,建立起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家天下”,当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舜帝移交部落联盟领导权以后的第二年,大禹正式受命摄行虞国之政。《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尚书·大禹谟》载:“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舜帝逝世后,大禹按照当时的规矩,为舜帝守孝三年。同时,大禹仿效舜帝“避丹朱于南河”的做法,避舜子商均于阳城。但是,这时候的大禹,其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当年舜避居南,朝廷大臣和天下诸侯都去朝舜而不朝丹朱,打官司的人都找舜而不去找丹朱。这时大禹的情况与舜当年的情况完全一样。《史记·夏本纪》载:“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也就是四方诸侯和氏族部落酋长们都表示愿意拥戴大禹。在这种情况下,大禹顺利地实现了帝位的继承。三年守孝期满以后,“禹于是遂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中国第一个体现阶级差别的国家政权正式产生了。
大禹登上天子之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逐步实现了由“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过渡,实现了传位于子的目的。
首先是杀一儆百,令天下诸侯听命于己。
大禹通过治水,取得了朝廷大臣、各路诸侯、各氏族部落酋长的信任与支持。大禹被舜帝选定为帝位继承人,也是他们共同支持的结果。同时,通过皋陶运用刑罚手段,镇压反对大禹的人。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大禹的地位与权力,使大禹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王”。但是,即使如此,大禹还是感到不够,认为还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权力。于是,在会稽召开的诸侯大会上,上演了一幕杀防风氏的重头戏。
许多古籍对大禹杀防风氏这件事均有记载。例如,《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说:“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国语·鲁语下》说:“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就是说,大禹在登天子之位以后的第八年,在今浙江会稽召开诸侯大会。全国各地诸侯纷纷前来参加大会,而且是按规定时间来到会稽的。只有一个诸侯防风氏在计功封赏和庆功会结束时,才姗姗来迟。防风氏的族居地就在距会稽不远的地方,即今浙江德清一带。防风氏生得高大健壮,经常恃其有勇而欺凌其他部落,在越人中是一个势力比较强大的部落。防风氏部落原来已经表示臣服于夏,但在心里又有所不服。大禹在会稽召开诸侯大会,防风氏本可以先于其他诸侯去朝见大禹,但却故意迟到。大禹便借机将防风氏杀掉了。
大禹杀防风氏这件事表明,此时的禹已经掌握着可以置单个氏族部落于死地的军队。所以这一次杀防风氏,而且当着所有氏族部落首领的面杀防风氏,就是要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希望一改过去一盘散沙、每个氏族部落首领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的局面。由此,各个部落的首领自然见禹而胆寒,不敢自行其是。诚如《路史》卷二十二所说:“防风氏后至,戮之以徇于诸侯,伐屈骜,攻曺魏,而万国定。”就是说禹杀防风,乃是立国之纲纪,以警戒诸侯。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禹真正实现了号令天下,成了真正的“九州王”,也就是国家君主。实际上,此时的大禹已经蜕变成为一个专制君主式的人物了。
其次是强化中央财权,集中天下赋税。
《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是召集四方诸侯开表忠心的大会,也是禹即位后主持的第一次全国高级干部会议。这次大会是夏朝得以正式立国的标志性会议。夏八年春,禹又在会稽山召开会议,除了将迟到的防风氏杀戮,以确立专制权威外,就是强化了国家财权,将天下赋税得以集中到中央。
禹的国家建立后,为了维护越来越庞大的公共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越来越多的财力作保障。从今尚存的《禹贡》可看到,古代赋税制度已在禹夏时期得以基本建立。随着赋税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督促各路诸侯如期如数上交赋税,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大禹在会稽召开诸侯大会,就是与各路诸侯核对上交夏国中央的税金。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这次诸侯大会就是为了检查诸侯国的会计账目,使中央心中有数。参加这次大会的诸侯人数很多,号称“万国”。可见当时向大禹纳贡和交税的数目极大。这是前所未有的,没有专职其事的会计去进行管理、运算是肯定不行的。
有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数额巨大的贡赋,才真正有了中央之国的底气和权威,也才有了建立家天下国家制度的需要和动力。大禹正是通过完善贡赋制度,强化贡赋管理,积聚起巨大的物质财富,从而为实现“公天下”向“家天下”过渡,建立“家天下”的国家机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所以,对司马迁所说的“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应该这样理解:从虞舜开始到禹夏之时,全国各诸侯所上献赋税的制度,已经基本具备了。禹于是会集诸侯于江南(山阴),计算、核实、汇总上交贡赋的经济业绩,考核各诸侯的功业。他病死后就被葬在这里,时尊其所命,將归葬之地叫会稽。会稽的意思,就是会计。
正因为大禹是在这里会集诸侯,计算汇总了各诸侯的包括上交税赋在内的各项业绩,所以才能爵有德,封有功,最后使全国的赋税得以基本上完备或者说初步定型。所以,“会稽”也就是“会计”的命名是准确的,极具内涵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