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燕(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500)
老年患者是跌倒的高发群体,诱发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在危险因素,包含复杂的病情、退化的生理机能等,另一种是外在环境因素,如地面湿滑、晚间病房灯光过暗等[1]。跌倒发生后,不仅会极大程度地损伤患者身体健康,增加骨折等损伤发生率,使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多,还可能造成医疗纠纷,导致医院声誉受到影响。因此,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如何有效预防跌倒,尤其是预防跌倒高风险者跌倒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格林模式的循证护理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予患者个体化干预,相关研究[2]显示,该护理模式应用到高风险跌倒老年患者中,跌倒预防效果可显著提高,应用价值较高。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护理有高风险跌倒的老年患者时,采用基于格林模式的循证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高风险跌倒的老年住院患者,收治时间为2021年4月-2023年4月,按照护理方式进行分组,行常规护理的40例为对照组,行基于格林模式的循证护理的4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0-82岁,平均为(71.16±5.24)岁;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1-84岁,平均为(71.25±5.29)岁。两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跌倒高风险经Morse跌倒评估量表确定,评分≥45分;③可自如行走或在拐杖等工具辅助下行走;④沟通、理解能力均正常;⑤生命体征稳定;⑥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视觉、听觉严重损伤者;②合并精神障碍者;③有严重躯体疾病导致限制活动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含告知跌倒风险及注意事项、介绍病区环境、使用常规预防设施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实施基于格林模式的循证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行为诊断:包含社会学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环境诊断等多项内容,了解老年患者对跌倒的重视程度、跌倒预防知识掌握程度等,分析影响预防效果的相关因素。(2)提出循证问题:基于上述诊断,结合既往临床护理经验,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循证问题,如住院期间跌倒风险的降低、预防跌倒的有效措施等。(3)查找循证证据:根据提出的循证问题,在中国知网等平台中查找可解决各问题的相关资料,经仔细阅读及分析后,总结出最佳护理方式,制定循证护理方案。(4)实施干预:①住院期间,持续开展跌倒预防健康教育,教育对象除患者外,还包含其家属,利用PPT、视频等方式宣教相应理论知识,包含跌倒原因、跌倒危害、跌倒预防等内容,理论教育在每周一、周三、周五、周日进行,同时,在每周二、周四、周六,指导患者进行实际演练,每次30min,前10min中模拟跌倒情境,如穿拖鞋滑倒、登高取物摔倒等,后20min练习跌倒的防范方法,包含地上水渍正确处理方法、如厕时扶手正确使用方法等;②责任护士加强病房巡视,每小时巡视1次,巡视时观察患者有无跌倒预防不依从行为,如有则准确记录,之后给予个体化指导,如如厕未开灯行为,告知其如厕时要打开灯,防止在过于昏暗的环境中不小心跌倒,在跌倒高发时段,巡视次数要适当增加;③综合评估患者存在的与跌倒相关的医学因素,如步态失衡、使用特殊药物等,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如特殊用药指导、开展平衡训练等;④加强对住院环境的干预,患者入院后,将医院及病房环境的具体细节详细地介绍给患者和家属,如床头灯使用方法、呼叫器位置等,防跌倒警示标识放置在床头醒目处,用于提醒患者及家属,病床高度适当降低,床围栏及轮刹予以固定,在方便拿取的位置放置常用物品,使安全隐患尽可能地消除,过道障碍物及时清除,保持地面干燥、清洁,防滑垫铺在卫生间,并加装扶手,夜间时要开启夜间照明灯;⑤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对患者心理需求做出及时了解与掌握,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合理要求;⑥严格开展交接工作,两班护士交接时,要详细介绍患者病情、跌倒风险性、已实施的预防措施、仍存在的跌倒预防不依从行为等,便于接班护士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预防护理;⑦用药后,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明确告知患者,针对患者反应应格外注意,患者使用的药物为镇静类、镇痛类、降压类时,要协助其上下床,嘱咐患者在病床上缓慢地变换体位,预防跌倒。
1.3 观察指标 观察跌倒发生情况;观察护理前后Morse跌倒评估量表评分变化情况;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跌倒预防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该问卷共包含三项内容,即跌倒危险因素、跌倒后果、预防跌倒方法,每项内容总分10分,分数与知晓度呈正相关;利用自制问卷评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总分100分,≥85分判定为非常满意,60-84分判定为基本满意,<60分判定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用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跌倒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有1例发生跌倒,发生率为2.50%(1/40);对照组有8例发生跌倒,发生率为20.00%(8/4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前后Morse跌倒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评分基本相同(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Morse跌倒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Morse跌倒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3 跌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评分比较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有更高的跌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评分,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跌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跌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4 护理总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2.50%,对照组为75.00%,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总满意率比较[n(%)]
跌倒指非故意的、不自主的、突发的体位改变,表现为同一平面跌倒或由一个平面跌落到另一个平面[3]。受到生理、病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为跌倒的高风险群体,据WHO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有较高的跌倒发生率,其中65-70岁之间的发生率为28%-35%,而超过70岁的则可达到32%-42%[4]。跌倒发生后,会明显损伤老年人的身体,使软组织损伤、骨折等情况出现,严重时甚至可造成其死亡,同时,也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恐惧、害怕等情绪出现,显著减少活动时间,降低生活质量[5]。因此,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还需加强对跌倒的预防,尤其是跌倒高风险患者。
以往,对于高风险跌倒老年患者,多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措施包含介绍病房环境、告知注意事项、宣教预防跌倒知识等,虽有一定预防效果,但由于并未充分考虑患者个体间的差异,加之护理存在较强的盲目性,导致护理效果并不理想[6]。基于格林模式的循证护理是近年提出的新型护理方法,其综合了格林模式与循证护理的优点,可有效强化护理效果。格林模式的创立者为Lawrence W. Green,其是美国著名的流行病学与健康教育学专家,该模式采取演绎法,在结果导向下,对目标人员相应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影响因素做出系统的、全面的评估,再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干预计划,并认真实施,最后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利用经过、影响、结果来系统评价,并积极改善不足之处,从而持续地提高干预效果[7]。循证护理以已被证实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合理的、谨慎的影响,将个性化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8]。在格林模式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一方面可保证循证问题的提出更加科学,另一方面可保证制定出的护理计划与患者个体情况更加适应,进而使整体护理效果提高[9]。
跌倒高风险老年患者护理中应用基于格林模式的循证护理后,护理人员既注重各项预防措施的加强,同时也经多元化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自我预防的意识与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跌倒预防效果的目的[10]。本次研究显示:在跌倒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护理后Morse跌倒评估量表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低;上述两项结果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该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跌倒预防效果;同时,相比对照组,观察组跌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评分及护理满意率更高(P<0.05),说明该护理模式可使患者掌握更多的跌倒预防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跌倒情况,促进护理满意程度显著升高。分析原因在于,应用基于格林模式的循证护理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可使老年患者掌握更多的跌倒预防知识,也能有效锻炼其自我防护能力;同时,在患者住院期间,主动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环境危险因素,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环境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降低患者跌倒风险;此外,用药后加强指导、增加病房巡视次数、严格开展交接工作等措施也能使相关危险因素得到尽可能的规避,并利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尽早干预,预防发生跌倒事件,保障患者安全,进而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对于高风险跌倒的老年患者,其住院期间较易发生跌倒事件,一旦发生则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而应用基于格林模式的循证护理后,护理人员会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实施个体化的干预与预防,促进跌倒发生率有效降低,并能降低跌倒风险等级,保障患者人身安全,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