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刚
在中国,渔业始终是农业不可或缺的部分,殷商晚期出土的甲骨文碎片上便记录着“贞其雨,在圃渔”,这被视作渔业最早的记录。在水草丰茂的江南一带,渔业始终占据着重要之地。有一位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尝试“智慧养鱼”方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渔业养殖,重新构建现代化的江南水乡,他就是陆超平。
在位于南京溧水的南京国家农高区方庄水库,西装革履的陆超平正在水库边操作着手机上的“渔管家”系统。而这套系统所连接的,正是300 亩鱼塘中的传感器、测温器等一系列设备。陆超平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操控,就能够对整个鱼塘的温度、含氧量进行调控,保证养殖鱼群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存。
改变鱼的居住环境,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宋代以后,人们在鱼苗饲养和运输、鱼池建造、放养密度、搭配比例、分鱼、转塘、投饵、施肥、鱼病防治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这些经验目前已经无法再次提高渔业的发展水平。陆超平所做的,正是用现代化的方式为传统渔业养殖赋能。
陆超平从小出生在溧阳农村,眼见着从事渔业养殖的亲友面临生计困顿,萌发出一种改变传统渔业现况的志向。大学毕业后,他决心走到田间和鱼塘,用现代化的方式改善产业环境,“我愿成为马前卒。”陆超平带着一股子韧劲,在别人的质疑中创业。
方庄水库的高标准鱼塘,是陆超平最重要的创业项目。经过改造之后的池塘,装有气体室流动水设备,可以使鱼群能够在流水环境中游动,而且整个鱼塘被划分成了高密度养殖、尾水净化和生态涵养三个绿色循环养殖环节。循环,是以往养鱼的农民从未了解的领域。陆超平解释道:“在高密度养殖区,我们养殖了大量鲈鱼、花鲢等经济鱼类,而在净化区间,则需要借助池塘内的各种处理设备,通过微生物分解,把产生的废物变成水肥。而这些肥料,则重新滋养了生态涵养区内的各种水生植物和藻类,最后水草又会成为养殖区鱼类的口粮。”这座已经成为小型生态圈的鱼塘,每亩能够产生3 万多元的经济效益。
智慧养鱼
因为有着地理科学和农业经济的学习背景,陆超平的创业并不是盲干,“通过工作业务的接触,我发现从2010 年起国内渔业总产值连续上涨。”这让科班出身的陆超平意识到智能渔业必然会成为鱼塘的未来。于是,他开始尝试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将养殖的所有环节都集成到一套系统软硬件中。
对于习惯了在池塘养殖淡水鱼、虾的农民而言,穿着胶鞋,戴着草帽,一年四季在塘里结伴“赶发水”,实实在在踩到塘底的泥,摸到手中的鱼,才是真真切切的生计。让他们通过手机来看一组组数字,实在太过缥缈。这让陆超平不得不一次次面临尴尬,他每天风吹日晒跑塘口,就想着有一户农民能够采用。但等了很久,都没有人愿意,甚至偶尔还会听到农民的哂笑,“就是来骗钱的。”农民们的警惕,让陆超平深入思考。“对于他们而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养殖方式,即便免费,他们也会担心有风险。”陆超平说,“或许我只是了解了数据,而没有真正了解农民的心。”
庆幸的是,政府对陆超平的产品有所了解后,给予了他大型渔场智能检测的项目,在水质检测、视频摄像头监控、智能管理系统等应用上线后,陆超平得出了一个结论,不仅要让系统成本再压缩,还要让农民看到收益。于是,他筛选了水质检测中一些重要的指标项目,对系统再次精炼,形成了最简单直接的产品。第一个试用的渔民,发现自己塘里的鱼苗存活率更高、养得更肥、落到口袋的钱更多。经过口口相传,陆超平的系统产品终于受到了渔民的肯定。
如今,陆超平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鱼博士”的名头成了这片土地上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农民们既期待技术的普及,又担心技术潜在的风险:陆超平的设备放到鱼塘里到底有什么用,他们并不了解。
陆超平心系农业,更理解农民心声。“养殖业最担心的就是事故,一场事故可能会损失几年的收益,所以我想做的,就是通过智慧化的方式,减少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率,让技术普及到每一片鱼塘。”但一户一户地去解释,并不是快速普及的好方法,陆超平主动接洽大型养殖业企业,进行养殖改造综合服务。大企业的带动效应是明显的,随后,两百多个养殖户陆续和陆超平合作,他的应用系统开始覆盖每一片鱼塘。通过订单回购模式,陆超平将生产端的利润留给农户,这些农户年平均收益达10 万元。
老李是一名养殖户,家里拥有两口鱼塘。在他的记忆里,养鱼曾是个辛苦营生。那时,尽管鱼塘离家不远,依然要披星戴月地投喂,风雨无阻。每每停电,缺氧的鱼塘需要撒大量的增氧粉,一家人都要拼命去塘里救鱼。但自从和陆超平认识后,经过几番改造,就不用这么折腾了,智慧养鱼让他在家里就能给鱼投食,了解鱼群活动状态。人放天养的时代过去,陆超平搭建的系统,让越来越多的渔民直观感受到产量倍增,“和一般的土塘相比,我们的产量能够提高6~10 倍。”这在传统农业里就是神迹。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开展的2022“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陆超平成为南京唯一荣获创业创新类一等奖的大国农匠。扎根农村,用自己的智慧改变着农村模样的陆超平,已经带动长三角千余个养殖基地,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实现了自己当初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