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 冯伟
摘 要:随着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也得到广泛运用与普及。高职院校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灵活应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基础化学”是食品、药学、中药学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分散、理论性强、化学结构非常抽象,学习难度大,导致学生存在畏难情绪,故学习效果不佳。本研究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立,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过程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获得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教师可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基础化学;教学改革;在线课程资源
近年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有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部对信息技术在教改中的作用非常重视,并制订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并明确指出了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方法,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1]。随后,为了深入落实该规划,教育部又制定了相关规定,如《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2]。
依托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大量的教育新资源、新形态和新模式,比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相关的教学改革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已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对此,在高校基础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于信息化视角,强化教学改革,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应用到基础化学的教学中,以此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有兴趣地探索化学知识[3]。
“基础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其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分散、理论性强、结构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导致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学习效果不佳。
1 “互联网+”背景下基础化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1.1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缺少互动,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高校的专业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少、内容又多的情况,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普遍采用“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教育,教师主要以“教”为中心,教师的出发点是在规定的课时内尽可能多地将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会采取多媒体教学替代板书,又会有适当互动,但由于课堂时间紧张,无法与学生深入交流互动,并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4]。
1.2 学生个体差异大
一方面,“基础化学”是专业基础课,比如食品类、药学类、医学、材料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科背景不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就不同;另一方面,高职高专的学生生源不同,有高中生源,也有中职生源,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虽然也有化学基础,但是由于文科生、理科生都有,因此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很大差异。另外,每个学生在学习认知上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于化学有较高的热情,学习非常用心,而有的学生认为化学与职业技能无关,不重视基础化学的学习,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针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开展个性化教学迫在眉睫[5]。
1.3 网络学习资源繁杂,教学资料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大爆炸时期的到来,网络学习资源呈井喷式涌现,比如教材、PPT课件、慕课、微课等资源非常丰富,为专业知识的教学带来了便利,然而,这些教学资源来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且存在大量雷同现象,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分类、整理和甄别,才能合理利用。
1.4 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主要考查學生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缺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互联网+”背景下基础化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 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学习平台
我校的基础化学是针对药学院药学、中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按照上、下两个学期进行教学。本课程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学习平台建立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在线课程,同时在课堂派平台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在线精品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平台,内容包括大量的学习资料,如各章节的课件PPT、教学视频、动画、重难点知识的梳理等,课堂派学习平台可进行在线作业和测试,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学习,可从手机端登录,实现课堂内签到、提问、抢答等互动活动,也有作业和测试的功能,附带自动批改功能。
2.2 建设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资源
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首要步骤就是创建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当代教育要与时俱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也要与时代接轨,即要继承、延续传统的教学资源,也要融入最新的资源和想法,建设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形成纸质资源与数字化资源融合互补的课程资源。
具体说来,本课程资源建设包括:
(1)传统的纸质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我校积极与出版社合作,加强优质教材的建设。纸质教材中也要融入信息技术,比如二维码技术,有些在传统纸质教材中很难展现的内容,比如抽象的反应原理、有机化合物立体构型、经典反应、科学家简介、知识点小结等内容,学生通过扫描课本上的二维码就可看到相关动画或者视频。针对基础化学的教学,本团队已编写《无机化学》教材2本[67],《有机化学》教材1本[8]。
(2)建设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化教学资源繁杂,品质良莠不齐,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取舍、完善,并形成能够适应当代教学的多媒体资源,包括各章节课程内容的课件PPT、教学视频、动画、知识框架(思维导图)、在线互动练习、试题库等的建设。对于重难点知识建立专题资源库,包括知识梳理、5~8min的微课视频、知识点对应的练习题,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利用作业库、试卷库进行随机组卷,发布课堂内的互动答题或者阶段性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建设拓展性教学资源,对于学有余力且对化学充满兴趣的同学,为其提供一些课外阅读资料,如最新科技进展、课程拓展资料、参考资料等(如化学画图软件ChemDraw、国内外电子文献资料、电子参考教材),为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
2.3 建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基础化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18~20岁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确立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化学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和热情,树立学生运用知识服务社会的理想,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9]。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深入发掘“基础化学”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例如,在第一堂讲授化学发展史课时介绍我国近代化学科学家,通过化学家前辈们的真实事迹,让学生感受前辈们为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科技报国的责任担当,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讲授原电池时,通过介绍汞电池、锌锰电池和镍镉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食品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4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个性化教学
依托课堂派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在实现与学生深度互动的同时,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高效完成教与学的过程。
在课前,教师发布预习作业,将课件PPT、教学相关视频、动画、预习习题等多样化学习资源上传到课堂派平台,要求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或疑问时,可留言给教师;教师可通过课堂派教师端的数据统计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在教室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课堂练习可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可利用课堂派的“提问”“抢答”“互动”等模块完成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对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给予星星奖励,并按一定比例计算在总评成绩中。通过课堂上的互动答题情况可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扫除知识盲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脉络,最后要求学生归纳重点知识,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
在课后,在课堂派平台发布章节作业,设置截止时间,督促学生及时完成练习,教师可在课堂派的后台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薄弱环节,进而对学生实施个性化评价和反馈。
2.5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同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给予客观评价。
本课程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组成,其中60%是过程性评价,包括考勤、课堂互动、章节练习、期中测验、实训表现、实验报告、思政专题成果等,这些成果均可以通过课堂派平台即时记录并导出。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而不是只看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能更加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通过课堂派的教师端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且针对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教育教书育人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机化学”课程入选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传统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模式,本研究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立,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校基础化学的教学活动中,灵活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學生加强了交流和互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即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大的问题,对于化学一般的学生,有重点知识专题资源库,课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盲点去进一步学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其提供一些课外拓展资料,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人才培养要求,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全面、丰富、多样化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文,2012年3月,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文,2015年4月,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3]王洪伟,佘希林,孙瑾.信息技术下有机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初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9):3234.
[4]王莉,张丽荣,徐家宁,等.“互联网+”背景下“无机化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2):1217.
[5]赵新筠,陈喜,周忠强,等.构建网络学习资源提高民族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J].大学化学,2021,36(01):199203.
[6]陈任宏,董会钰,冯伟.药用基础化学(上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7]罗孟君,左丽,李海霞,等.无机化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
[8]冯伟,曾赟昀,何萍.有机化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
[9]郭玉鹏,王瑞,李艳梅.“拔尖计划”2.0背景下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化学专业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9(09):6568.
基金项目:1.全国食品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SHK2022013);2.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KCSZ202204)
作者简介:何萍(1988— ),女,汉族,江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基础化学、药物化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