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媛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 汾阳 0322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智能移动设备不断被普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10.44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380万人,占网民整体的96.8%,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454万人,占网民整体的95.2%;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65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474万人,占网民整体的71.0%[1]。从该报告可以看出,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的需求已经不再限于温饱,而是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多种社会因素叠加的大环境下“网红”经济规模逐渐扩大,对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日益显现并不断加深。作为“数媒土著”的当代大学生,网络是他们接收、传播信息的主渠道,面对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信息以及素养参差不齐的“网红”主播,思想还不够成熟、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科学理性地认识“网红”现象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各类意识形态问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事物的兴起往往需要物质、技术、人员、媒介的共同推动,“网红”就是在移动互联技术、社交虚拟平台、网民支持以及背后的经济利益的共同驱动下产生的,成为了移动互联时代的标志性事物之一。2016年,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网红生态研究报告将“网红”定义为“借助各种互联网媒介(社交平台、视频平台等),在与网民的互动过程中通过极强的互动能力吸引大批粉丝关注,从而走红的具有个性化魅力的人”[2]。
在这个“人人手握麦克风”的时代,个人的社会角色与真实身份在虚拟环境中被分离,“网红”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完成了个人资本变现。新媒体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信息发生了数量级以上的变化,这就为“网红”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与环境。与此同时,“网红”现象背后隐藏的经济价值十分可观,能够带动网络公司、策划媒体、物流运输等相关行业发展,吸引各类型人员参与其中就业、创业。
1.社会价值观念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3]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相应地产生着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与发展体现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而社会生活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4]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也逐步走向一元主导、多样共存。“网红”的发展既见证了个人和群体心态、价值观的嬗变,又折射出社会环境的变迁。
2.经济价值方面
“网红”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很多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加工制作——网络直播带货宣传——后期销售运输”完整产业链的形成。一方面,促进了山区农产品销售,推动了国家扶贫助农工作的开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另一方面,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成为网络主播的一员或推动网络直播发展的技术支持者、媒体运营者、物流运输人员,让“网红”现象带来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更加显著。
3.多元社会心态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受众与网络主播可以通过弹幕、连线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主播也能够及时了解受众需求并调整自己的直播内容。此外,网络虚拟环境为部分青年暂时宣泄心中的情绪提供了相对隐蔽的场所,使他们拥有了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的渠道。也正是在移动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持、年轻人积极参与、经济资本背后助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网红”现象中代表青年群体亚文化的“宅文化”“佛系文化”“弹幕文化”开始出现,从侧面反映出青年心态的嬗变。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因此,在网络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看待“网红”现象,从网络世界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了解“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开展调研,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30份,有效收回率90%。从性别结构方面来看,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有192人、女生有438人;从学历层次方面来看,研究生有13人、本科生有617人。问卷围绕“个人基本情况、对‘网红’的认识与态度、‘网红’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调查。分析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到,“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网络中涌现出来的“红人”通过知识分享、商品推介等方式开展活动,让青年逐渐处于“网红”现象的辐射圈内,影响其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在这些网络红人中不乏有正能量“网红”,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激励大学生开拓创新,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教育领域巧虎、斑马AI课等平台运用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加贴合年轻家长及学龄前儿童的喜好。“北斗团队”“神舟团队”等国家级“网红”团队让学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也激励了他们在青年时期努力钻研知识、践行理论。
2.引导大学生健康合理消费,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当前,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日益巩固,面对网络直播中种类繁多的商品、“网红”主播口若悬河的介绍,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十分必要的。正能量“网红”往往能够在直播带货过程中通过言语、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比如,“新东方”转型直播带货成立“东方甄选”后,拥有丰富英语教学经验的老师变身主播,他们坚持“不亲测不上架”的选品原则,让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同时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对产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友圈,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观。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环境中,人们总是以兴趣、职业、地域、情感等为纽带形成不同的圈层。互联网社交软件的互动性与即时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满足心理认同的平台,在这里他们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正能量“网红”往往能为大学生交友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
青年群体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经历了“阵痛后的反思与主体的觉醒、多元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理性务实与功利主义并存、冲突分化中逐步走向整合等四个阶段”[6]的嬗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精神。
1.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渠道,很多学生会从互联网中汲取知识,这一现象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网红”在进行知识讲解时会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更贴合年轻人的思维,所使用的直播连线、弹幕评论等方式也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2.滋长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受多元文化影响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在做出选择时往往更偏向个人利益、经济利益的考量。偶然爆火的“网红”现象打破了人们传统观念中努力才能成功的观念,给部分沉迷于幻想、不愿努力的大学生提供了负面示范。
3.派生了庸俗的审美观。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审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审美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也给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一些主播利用美图、美颜软件或“高超”的化妆技术欺骗受众对自己打赏,不仅降低了大学生的审美层次、伤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使他们遭受了财产损失。
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家庭环境、朋辈群体这些微观环境相较于宏观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更为直接。1.从家庭环境来看,目前的大学生普遍是95后、00后。其父母多数为70后、80后,电脑、手机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让子女接触网络、通过网络学习知识也成为这些家长的自然选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如果家长对孩子观看的内容不进行甄别筛选,就会让一些负面内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2.从朋辈群体来看,大学生往往因为兴趣、爱好、地域等因素聚集在一起,互相认同。如果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受到负能量“网红”的影响,他们就会将自己所认同的网络内容、人物进行宣传推广,进而影响其他朋辈群体。3.从社会环境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即时通信工具的普及,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潘多拉魔盒”,致使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而部分“网红”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往往会发布一些较为偏激的内容,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价值观也在形塑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观点或信息的影响而采取极端行为。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较强,但也存在信仰不够坚定、心理较为脆弱、抗打击能力较差、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问题。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只有教师、课堂、活动等要素共同作用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网红”。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红”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同样需要我们客观看待。首先,辅导员要利用网络思政平台传播更加贴合大学生兴趣的正能量内容,引导大学生在欣赏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向善向上”的精神品质;其次,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脱口秀等活动,让大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了解“网红”群体;最后,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团员干部的作用,运用朋辈力量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能力,进而理性看待网络问题。
2.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7]因此,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此外,还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利用好网络资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授思政课程,有效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观教育作用。第二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能够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因此,高校要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好第二课堂的自主性、灵活性与渗透性特点,因“势”、因“群”、因“业”开展活动,引导大学生自主感悟和体味,将被动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化为主动的价值观内化和运用。比如,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社学习、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探讨大学生所关心、关注的网络事件、网络舆情问题,引导大学生认清网络事件背后的真相,避免被负能量“网红”误导。此外,还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切实的参与体验感受时代发展、祖国富强带来的美好生活,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1.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从广义上来说,作为公众人物的“网红”在网络中的言行举止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受众,因此我们要从源头找问题,加强监管、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近年来,国家网信部门通过开展“清朗”专项行动维护网络环境,在引导“网红”遵循网络公约和道德、提升自身素质,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高校宣传部门要及时关注网络人物、网络事件,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监管,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此外,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网络传媒公司等市场主体的监管,守好培育正能量“网红”的渠道,提高“网红”素质。
2.引领青年意见领袖发声。高校要引导青年党员、青年团学干部发挥带动作用,及时对大学生关注的网络事件进行专业评论,引导大学生认识事件的本质。青年党员、青年团学干部作为意见领袖,要充分发挥自己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借助网络平台及时搜集大学生关注的舆论信息,在舆情发生时及时表态,配合主流媒体引导舆论朝积极方向发展。
1.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一方面,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视网络,培养他们正面积极的网络观;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软件,提高个人对网络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避免自己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无效信息误导,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做到慎微慎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注重网络道德的内化。一方面,大学生要培养自爱、自制、自省、自律的意识,自觉遵守网络公约,提高自我管控能力,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程度与生理心理特点开展相关网络健康教育,从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出发,渐进式引导大学生不断内化网络道德意识、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随着我国互联网服务体验的不断提升、网民获得感不断增强,以及互联网的影响不断加深,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形态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在当前“无网不在”的社会环境中,“网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回避,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其发挥更多的正向作用。这就要求社会、高校、网络平台共同发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