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2024-01-16 10:23曾丽荣
关键词:空间格局汉中市

DOI:10.16783/j.cnki.nwnuz.2024.01.017

收稿日期:20230705;修改稿收到日期:2023123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23XMZ037)

作者简介:曾丽荣(1990— ),女,甘肃平凉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饰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Email:1005197328@qq.com

摘要: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是秦巴山区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和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针对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法研究其空间格局,探讨其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格局与汉江、秦蜀古道呈强相关性;市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整体形成了以勉县、汉台区、城固县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和以南郑区、洋县、留坝县为核心的次密度圈,呈“内密-外疏”的空间格局;县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但集聚化程度差异较大且空间异质性突出,层级性特征显著.基于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旅游开发现状,对具有文化关联性、空间格局规律性的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提出运用“国家文化公园”模式进行整体性旅游开发,构建多层级系统性的整体旅游开发空间格局策略.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空间格局;旅游开发模式;汉中市;两汉三国

中图分类号:K 9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88Ⅹ(2024)01-0115-10

Spatial patter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f

immovable cultural relics of Han and Three Kingdoms

in Hanzhong City

ZENG Li-rong

(Institute of Western Xia Studies,Institute of Chinese Ethnic Community,College of Nationalities and History,

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Ningxia,China)

Abstract:Abstract:The immovable cultural relics of Han and Three Kingdoms in Hanzhong City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protection in Qinba Mountains,and also an important material carrier for reg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Research with the help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s,nearest neighbor index,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are used,taking immovable cultural relics of Han and Three Kingdoms in Hanzho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discusses their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mmovable cultural relics of Han and Three Kingdoms in Hanzhong City show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Han River and the Qin and Shu ancient roads;The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mmovable cultural relics is agglomerated,forming the main density circle with Mian County,Hantai District and Chenggu County as the core and the sub-density circle with Nanzheng District,Yangxian and Liuba County as the core,it presents a spatial pattern of“inside dense and outside spars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ypes of immovable cultural relics of Han and Three Kingdoms in each county of Hanzhong City are all agglomeration type,but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varies greatly,an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immovable cultural relics is prominent,the hierarch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significant.Based on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immovable cultural relics of Han and Three Kingdoms in Hanzhong City,this paper proposes use the“National Cultural Park”model for overall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the culturally related immovable cultural relics of Han and Three Kingdoms,and builds multi-level systematic tourism development spatial pattern.

Key words:immovable cultural relics;spatial pattern;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Hanzhong City;Han and Three Kingdoms

不可移动文物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囊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1].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2].不可移动文物所表达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故不可移动文物研究对于从宏观上了解区域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发展面貌,促进区域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国外不可移动文物研究多被置于文化遗产的研究框架之内,内容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评估[3-6]、文化遗产旅游与开发[7-8]、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9-10]、文化遗产规划与设计等[11-12].国内不可移动文物研究侧重其价值[13-14]、保护利用[15-16]、旅游发展[17-18]、管理与数字化[19-20]、分布与成因等[21-22].整体上,国内不可移动文物研究多以旅游学、经济学、建筑学等学科为视角展开.基于地理学视野,对不可移动文物空间格局的研究虽不断增多,但其研究对象或为石窟寺[23]、古建筑[24]、古遗址[25]等某一类型,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关于不可移动文物旅游开发的研究,则主要聚焦不可移动文物旅游开发与城市发展[28]、旅游开发与社区居民[29]、旅游开发路径[30]等方面,缺少基于不可移动文物空间格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体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汉中地处川、陕、甘、渝、鄂五省(市)交界处的秦巴山区,是中国地理版图上南北交汇、东西通联的核心地带,拥有2 300多年的建城史,底蕴深厚、文脉绵长,而以“两汉三国”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赋予了两汉大地独特的文化气质.汉中是楚汉战争时期汉王刘邦“始封之地、兴王之所”,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取三秦以定天下,开创了集大成性、包容性、輻射性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汉文化;三国时期,汉中亦是全国政治、军事的焦点与三大主战场之一,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三国文化.汉中遗留的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成为此地的核心文化资源,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更是在秦巴山区具有原发性与奠基性、高密度性、高级别性以及广泛的民间影响性[31].因之,本研究借助GIS技术空间分析功能,对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空间格局进行研究,进而结合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旅游开发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旅游开发模式,为促进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耦合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不可移动文物具体数据来源于各级文物管理部门提供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2011年)数据以及在此之后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报告数据(截至2022年3月),统计出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共191处.不可移动文物各等级数据源自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公布的1~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官网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中市及各县(区)人民政府官网公布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数据.

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具体包括两部分:其一,各级人民政府在核定公布时明确其时代为两汉三国时期,共184处;其二,各级人民政府在核定公布时,明确张良庙、武侯祠、蔡伦墓祠、子房山张良庙、张鲁城与烽火台遗址、五门堰、杨填堰共7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时代属于宋元明清时期,但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所表达的文化内核属于两汉三国文化,所涉及的人物均为两汉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而也纳入了本研究之中.

1.2  研究方法

GIS空间分析法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为对象,运用ArcGIS10.5建立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属性数据库,并利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算法等研究方法,对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地理空间格局进行测度研究.

1.2.1  最邻近指数(NNI)

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可用以反映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32].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分为三种类型:聚集型、均匀型和随机型.计算方法是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的比值,本文以此方法来判定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类型,计算公式为:

rE=12n/A, R=r1rE,(1)

其中,R为最邻近指数;r1为空间实际最邻近距离;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A为研究区面积;n为区域内研究对象数量.当指数R=1时,说明不可移动文物为随机分布;当R>1时,不可移动文物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不可移动文物呈集聚型分布.

1.2.2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学、经济地理、产业集聚研究等方面应用广泛,主要说明研究对象的绝对集中情况.本文以地理集中指数度量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状况,计算公式为

G=100%×∑ni=1XiT2,(2)

其中,G表示不可移动文物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县(区)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T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n为汉中市县(区)的数量.G之取值介于0~100%之间,G值越大,表明不可移动文物在各县(区)的分布越集中;越小则分布越分散.

1.2.3  核密度估计法(KDN)

核密度估计法是指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但是在不同区域发生概率不同.此方法能体现点要素的集聚程度和具体集聚地,本文将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点要素,通过分析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核密度,估计量测其空间集聚特征,其计算公式为

h(s)=∑ni=13πh41-(s-si)2h22,(3)

其中,s为待估计对象的位置;si落在以s为圆心、h为半径的圆形范围内的第i个估计对象的位置.

2  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空间格局分析

2.1  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基本情况

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富,但不可移动文物在总体分布、类型分布、级别分布上差异显著(表1).

就总体数量分布而言,勉县分布的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位居首位,约占全市总数的32.46%,其余依次为城固县(16.23%)、汉台区(15.18%)、留坝县(9.42%)、南郑区和洋县(6.28%)、西乡县(4.19%)、宁强县(3.66%)、略阳县(3.14%)、镇巴县(2.09%)、佛坪县(1.05%).在类型数量分布上,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以古墓葬和古遗址类数量最多,共占總数的93.72%;古建筑和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极少,共占总数的6.28%.从级别数量分布来看,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5处;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5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少,仅占总数的4.19%;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共占总数的15.71%,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占总数的80.10%.

2.2  不同尺度的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空间格局分析

2.2.1  流域尺度

通过对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与汉中境内流域进行空间匹配分析,发现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集聚于汉江流域,且汉江北岸的分布密度远高于汉江南岸.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与主要流域——汉江空间分布耦合良好.运用ArcGIS 10.5软件空间分析功能,计算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距流域的欧氏距离,可知距水源2 km以内,共有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93处,占总数的

48.70%;有49处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在距水源2 km至4 km的范围内,占总数的25.66%;而距水源4 km至6 km、大于6 km的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各有26和23处,分别占总数的21.46%和15.18%.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随着与河流的距离而扩大,但其数量呈递减趋势.

2.2.2  道路尺度

在复原研究区域内秦蜀古道的基础上对秦蜀古道进行矢量化,并运用ArcGIS10.5软件空间分析功能,计算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距秦蜀古道的欧式距离,此处将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与秦蜀古道的距离划分为小于2 km、2至4 km、4至6 km、大于6 km四个等级,各等级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数量依次为69,55,28,39处.在距离6 km的范围内,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数量占总数的79.58%,但其空间分布数量与距秦蜀古道的距离呈反比,距秦蜀古道越远,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越少,反映了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与秦蜀古道的强相关性.

2.2.3  市域尺度

对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市域空间分布进行最邻近指数分析,发现其实际最邻近距离r1=5.89 km,理论最邻近距离rE=5.99 km,最邻近指数R=0.98<1,表明市域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同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对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市域分布的集聚化程度进行计算,地理集中指数G=42.19%,集中化程度较高.为深入地分析并呈现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市域空间集聚的具体格局,运用ArcGIS 10.5核函数进行测度,生成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市域核密度空间分布图(图1),发现其在空间分布形成了三个层级的集聚区,其中勉县-汉台区、城固县为一级核心集聚区,留坝县为二级集聚区,洋县、南郑区为三级分布区,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佛坪县分布略少.

2.2.4  县域尺度

汉中各县(区)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地域空间分布异质性突出.根据表2,发现在汉中2区9县的行政单元空间上,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的最邻近指数R皆小于1,均为集聚型;而各县(区)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聚集程度差异较大.勉县、城固县、汉台区集中化程度相对较高,洋县、南郑区、留坝县集中化程度较低,其余县集中化程度极低.

运用ArcGIS10.5核函数进行测度,生成各县(区)不可移动文物核密度空间分布图(图2).汉台区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形成了两个层级的分布区

(图2(a)),即以东大街街道-七里街道为中心的集聚区和以龙江街道-宗营镇、老君镇为中心的主要分布区.南郑区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呈两个层级的分布区(图2(b)),即以梁山镇-大河坎镇为中心的一级核心分布区和以黄官镇为中心的二级分布区.城固县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形成了两个核心集聚区(图2(c)),分别是博望街道-五郎庙镇-原公镇-桔园镇集聚区和柳林镇-沙河营镇集聚区.洋县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集聚于以洋州街道-龙亭镇-戚氏街道为核心的区域(图2(d)).勉县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呈两个核心集聚区(图2(e)),为武侯镇-定军山镇-勉阳镇-周家山镇-温泉镇集聚区和老道寺镇-褒城镇集聚区.西乡县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分布在堰口镇(图2(f)).略阳县两汉三国不可移动

文物在白水江镇、马蹄湾镇、两河口镇与黑河镇、徐家坪镇、兴州街道略有分布(图2(g)).宁强县两

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主要聚集于大安镇(图2(h)).

镇巴县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仅在泾洋镇、平安镇、长岭镇、小洋镇略有分布(图2(i)).留坝县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呈两个层级的分布区(图2(j)),即以紫柏街道-武关驿镇为中心的一级集聚区和留侯镇、江口镇二级分布区.佛坪县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仅分布于岳坝镇与长角坝镇、大河坝镇(图2(k)).

3  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旅游开发模式探索

3.1  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旅游开发现状

汉中依托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名市”“文化强市”战略,不断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在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导下,汉中将张骞墓、武侯祠、武侯墓、张良庙的旅游开发与其他产业紧密融合,推出两汉三国文化旅游园区、文化主题园区、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开发效果较为显著.如诸葛古镇景区依托武侯祠形成的集历史文化民俗民艺、实景演出、休闲娱乐、人文建筑等多元一体的旅游景区;张骞文化园通过实施世界文化遗产观光区、文化融合体验区、文化创意产业区、农业文明交流区,以及张骞文化景观轴等重点项目,欲建成集旅游、文化、生态、城市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新市镇.但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仅有少数地域上接近的不可移动文物规划为一体,如勉县依托定军山、武侯祠、武侯墓、马超墓祠打造三国文化旅游度假区;汉台区依托古汉台、拜将台、饮马池建立彰显汉文化的群落式博物馆及历史文化街区.但整体而言,区域内遗产资源缺乏合作意识,难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未能以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线,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跨县(区)的两汉三国文化旅游体系,呈现出局部的、分散的旅游开发局面,应有的整体文化吸引力得不到有效发挥.

3.2  国家文化公园模式下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上的可行性分析

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源于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国家文化公园的承载主体具有明显的线性空间特征,且强调寻求公园内部的文化关联性.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念自2017年提出至今,作为一个创新命题,其建设实践正在全面展开,理论体系也正在建构过程中[33].通过国家文化公园模式的构建,

不仅可以有效地对功能关联的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进行保护,也可以解决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关联的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间的整合.

3.2.1  独特的遗产资源分布特征

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呈沿汉江密集分布的特征,且表现出与秦蜀古道的强相关性,此为基于“两条线路”,使从宏观上构建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可能.同时,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市域尺度的空间分布可为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宏观空间格局策略的构建明确核心与重点.在县域空间分布上,汉台区、南郑区、洋县、西乡县、留坝县形成了两个层级的分布区,其中第一层级为核心分布区;城固县、勉县形成了两个核心集聚区;宁强县、略阳县、佛坪县、镇巴县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少,分布较为分散.此种空间格局为基于各县(区)“文物集群”的不同状况,从中观层面上构建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空间格局策略提供了依据.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独特的空间格局,使时间上以兩汉三国文化为纽带,空间上以汉江和古蜀道为轴线,遵循线性保护、集群保护、单体保护相结合的理念,运用国家文化公园的模式进行整体性旅游开发切实可行.

3.2.2  已具备理念及规划条件

通过国家文化公园模式对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旅游开发,符合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发展方向上有效地与国际接轨.现如今,在国民的物质需求已获得极大满足的时期,精神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而当下国家文化公园已成为引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打造文化强国的重要国策.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模式的构建,也是对国家重要国策的响应.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陆续出台一系列法令条规,为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和规划奠定了法律基础,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汉中对于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具有较强的旅游开发意识,目前已成立了三个景区管理委员会,为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模式的构建做好了管理体制上的准备.与此同时,汉中已做了大量的规划工作,现已有与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相关的文化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主题园区、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且原有遗产规划的实施也带动了周边、外围协调区域民生的改善,这些均为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模式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模式整体空间格局策略

3.3.1  基于“两条线路”的宏观策略

根据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流域尺度和道路尺度的空间格局,依托汉江和秦蜀古道这“两条线路”,提出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一带、一路”的宏观空间格局(图3a):“一带”,即以汉江为轴带的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带,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沿汉江密集分布,且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与108国道、316国道、西汉高速公路、途经西乡县和镇巴县的包茂高速公路、途经汉台区和南郑区的211省道、途经勉县的309省道等现代道路的分布契合度高,可依托汉江将宁强、勉县、汉台区、南郑区、洋县、西乡县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的区域进行整合,以汉江为轴带,以现代道路为依托,形成以一江两岸两汉三国文化遗产景观带为特色的旅游带;“一路”,即秦蜀古道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旅游路,依托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整合秦蜀古道所经地区如城固县、勉县、南郑区等县(区)的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完善秦蜀古道文化旅游廊道,形成重要的旅游线路.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的,可以简化为“核心-边缘”结构.只是有些区域的“核心-边缘”结构呈现出复杂的形态特征,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34].通过上文对汉中两

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宏观格局的建构,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结合汉中行政区划以及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市域尺度的空间格局,可将汉中勉县、汉台区、城固县作为宏观空间格局构建的三个极核,构建一级核心区;将留坝县、洋县、南郑区培育为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的二级核心区域;将略阳县、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佛坪县作为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构建的边缘区,形成“三核-多层级极核”的布局(图3b),以明确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宏观空间格局构建的核心与重点.

3.3.2  基于“文物集群”的中观策略

中观策略着力解决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模式构建中各行政区域内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旅游开发问题.基于汉中各县(区)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状况,结合各县(区)不可移动文物的集群情况,构建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的县(区)域空间格局.为确保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区划的科学性以及区划方案的可操作性,以汉中市乡镇中最小面积约16 km2作为文物集群的面积.采用ArcGIS 10.5软件将汉中市27 093 km2的国土面积分割成1 641个4 km×4 km的格网,进而提取格网内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再运用自然断点法将格网分成四个等级的文物集群.

根据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集群等级表(表3)和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集群分布图(图4),可知文物集群存在两种特征:一是县(区)内存在两个及以上级别的文物集群且文物集群分布集中,如城固县、留坝县的各级文物集群分布集中,囊括了两个及以上级别的文物集群;或相邻县(区)各级文物集群分布密集且呈连片状集聚,勉县、汉台区的文物集群不仅级别多且呈连片状分布.此种分布特征,可运用“核心-边缘”旅游开发模式,

以一级、二级或三级文物集群为中心,在区域上依次辐射其他级别的文物集群,形成“单一极(核)”或“多层级(核)”的文物保护利用圈层.二是县(区)内各级文物集群级别单一且分布分散,如略阳县、宁强县、南郑区、洋县、西乡县、镇巴县、佛坪县均为四级文物集群,呈点状分散分布.此种特征可运用点、线、面相串联的理念,以现有道路为“轴线”,将单个或多个文物保护集群点连接起来.整体而言,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各县(区)域空间格局的构建,可根据文物集群的两种特征,在各县(区)内形成“核心-边缘”、“点-线-面”、“核心-边缘”和“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空间格局.以留坝县为例,此地区共有7个文物集群,其中三級文物集群分布于紫柏街道、留侯镇、武关驿镇;四级文物集群分布于江口镇、马道镇、青桥驿镇.其在构建县域空间格局时,可形成以三级文物集群为核心区、四级文物集群为边缘区的“单一极核”空间布局,同时,结合点、线、面相串联的理念,以316国道、244国道、210省道等主要道路为“轴线”,将区域内单个或多个文物集群点串联起来,使核心区与边缘区形成统一的旅游开发的整体.

3.3.3  基于“遗址单体”的微观策略

微观策略着力解决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模式构建中不可移动文物单体及其组成要素的旅游开发问题,是两汉三国国家文化公园模式构建的基础,可依据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存续状况进行相应的旅游开发.其一,对于环境空间较为开阔的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可通过建立陈列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方式展示遗产的历史史实;遗产价值较高的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可通过建立文化公园的方式,将其打造成文化景点,满足人们日常游憩休闲的需要;而地处偏远乡村、可观性差的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要依据其存续状态进行适度开发,同时要深度依托科技手段,通过对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挖掘,使其具有旅游价值.其二,根据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价值、特征、保存状况、环境条件,对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原有功能的延续进行综合考量,如在保证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在一些祠庙类古建筑内开展适度的宗教活动.其三,在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的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单体分布区,需要结合规划范围内的经济情况、交通发展、人口数量等,统筹安排社会需求与不可移动文物单体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进行旅游开发.

4  结论

1)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格局表现出与汉江、秦蜀古道的强相关性.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集聚于汉江流域,且其空间分布数量随着与流域距离的扩大呈递减趋势;在距离秦蜀古道6 km的范围内,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数量与距秦蜀古道的距离呈反比.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市域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且呈现出以勉县、汉台区、城固县为核心的主要集聚区和以南郑区、洋县、留坝县为核心的次级集聚区.各县(区)域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类型亦为集聚型,但集中化程度差异较大,汉台区、南郑区、洋县、西乡县、留坝县均形成了两个层级的分布区,城固县、勉县呈现出两个核心集聚区,其他各县则呈分散状.

2)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是国家中部秦巴山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明晰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空间格局的基础上,结合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旅游开发现状,提出运用国家文化公园的模式对其进行整体性旅游开发,并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多层级系统性的整体旅游开发空间格局策略.就宏观格局策略而言,根据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流域尺度、道路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依托汉江和秦蜀古道“两条线路”,提出“一带、一路”的宏观空间格局;并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结合汉中行政区划与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市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勉县、汉台区、城固县作为宏观空间格局构建的三个极核,构建一级核心区;将留坝县、洋县、南郑区培育为二级核心区域;将略阳县、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佛坪县作为边缘区,形成“三核-多层级极核”的布局策略,以明确宏观空间格局构建的核心与重点.就中观格局策略而言,基于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县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状况,综合“文物集群”两种特征,在各县(区)内形成“核心-边缘”、“点-线-面”相结合的中观空间格局.就微观格局策略而言,主要是结合“遗址单体”的旅游开发现状,实施具体的旅游开发策略.

厘清漢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空间格局,探寻符合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实际的旅游开发模式及整体空间格局策略,可为汉中乃至秦巴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EB/OL].(2005-12-22).[2022-04-2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185117.htm.

[2]  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57.

[3]  GHANIMEH A,GHUL A E,SAQQA R A,et al.Analysis of the socio-cultural heritage of Madaba—an approach to conservation of heritage buildings:the case study of Dar Al Saraya in Madaba[J].The Anthropologist,2010,10(1):27.

[4]   DRZEWIECK M,ARINAT M.The impact of online archaeological databases on research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in Jordan[J].The Journal of the Council for British Research in the Levant,2017,49(7):64.

[5]   MALKA R B,PORIA Y L.Compensation for elimination:an innovative technique for evaluating the monetary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J].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2020,15(2):228.

[6]  OIKONOMOPOULOUI E,DELEGOU E T,SAYAS J,et al.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the case of cultural routes in Chios Island,Greece[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Reports,2016,14(9):742.

[7]  THEODOROPOULOS C,KONSTANTINOPOUSOS P,KONSTANTINOPOULOS P,et al.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enhanc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ity of Nafpaktos—Western Gree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2017,24(3):224.

[8]  RUHANEN L,WHITFORD M.Cultural heritage and indigenous tourism[J].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2019,14(3):179.

[9]  PEPE M,COSTANTINO D,ALFIO V S,et al.A city GML multiscale approach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the case study of the old town of Taranto(Italy)[J].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2020,9(7):2.

[10]  HADJIMITSIS D,AGAPIOU A,ALEXAKIS D,et al.Exploring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risk for cultural heritage in Cyprus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2013,6(2):115.

[11]  PALUMBO G,AL-TIKRITI W Y,MAHDY H,et al.Protecting the invisible:site-management planning at small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al-Ain,Abu Dhabi[J].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2014,16(2):145.

[12]  DELRO R M.Connecting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Italica(spain)to its landscape:a three-step method to unveil and enhance landscape values through the design of cultural routes[J].Landscapes,2021,22(2):123.

[13]  王新文,高建洁,付晓萌.城市型大遗址社会价值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9):30.

[14]  邰惠鑫,杨玉兰,沈黎.历史建筑价值评估中的指标权重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21,49(3):300.

[15]  吴清.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2):1.

[16]  王金华,霍晓彤.石窟寺保护关键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探讨[J].东南文化,2021(1) :6.

[17]  白洋,路雯,艾克拜尔·尼牙孜,等.新疆长城遗产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发展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学报),2023,46(2):24.

[18]  李志勇,阎珺琪.大遗址保护与旅游利用模式的解析框架建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3):181.

[19]  朱明月.藏品视野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J].中国博物馆,2023(3):12.

[20]  梁慧琳.园林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测绘与信息管理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5):9.

[21]  许春晓,何玲玲.我国文化遗产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04.

[22]  徐晛,张建国.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6(7):50.

[23]  弓雨晨,王乐乐,王金华.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的中国石窟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南方文物,2021(4):256.

[24]  陈君子,周勇,刘大均.中国古建筑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2):194.

[25]  李开封,朱诚,王鑫浩,等.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贵州遗址空间分布及其自然环境背景[J].地理学报,2013,68(1):58.

[26]  徐卫民,曾丽荣.陕西省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研究——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1(3):438.

[27]  周成,柳炳华,张旭红,等.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沙漠,2021,41(6):10.

[28]  李瑞.刍议世界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策略中的机遇——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例[J].城市地理,2016(22):259.

[29]  郭安禧,王松茂,李海军.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支持旅游开发影响机制研究——社区满意和社区认同的中介作用[J].旅游學刊,2020,35(6):96.

[30]  颜谙,刘潆檑,张静波.场景理论视域下沉浸式遗址旅游开发路径[J].当代旅游,2022,20(2):101.

[31]  马强.秦巴山地三国文化资源的特点、价值与保护[J].长江文明,2015(2):113.

[32]  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3]  赵云,赵荣.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价值研究——实现过程与评估框架[J].东南文化,2020(4):6.

[34]  包卿,陈雄.核心边缘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新范式[J].经济论坛,2006(8):8.

(责任编辑  武维宁)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汉中市
汉中市人民医院
中国梦
国 宝
看图识字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云南省烤烟产量空间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长江经济带城市物流发展的空间模式研究
汉中市采取多项措施促进中小学艺术教育
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