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探索
——以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为例

2024-01-16 11:08张佳宋宁龙文磊叶深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1期
关键词:中华中医药学院

张佳,宋宁,龙文磊,叶深溪

(南方医科大学 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2]2021 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3]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背景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国家稳步发展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只有让这一群体深刻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价值所在,方能使其真正主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坚实助力。高校向来是宣传、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阵地,从传统文化中凝练智慧、总结经验、获得灵感营养,提取丰富的育人案例和素材,能够给高校的思政工作开启很多有内涵有传承价值的路径和方法。

1.2 近年来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文件

2008 年,我国在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4]。2014 年,教育部制定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针对从大中小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层面全方位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分层分阶段部署[5]。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基于增添国民文化自信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追求,对宣传弘扬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内容、目标和重点等进行了精准的阐释,对其组织实施方式和保障措施做出了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6]。

2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

2.1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

近年来,教育部和一些高校已经成功举办一系列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系列活动。

教育部。2014 年起,教育部与光明日报联合启动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六届,每届都有40—60 个大学获得示范项目和特色展示项目。

清华大学。学校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实施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升计划”,通过 “戏曲进校园” 和清华园中许多秉承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师生社团组织,努力建好用好图书馆、校史馆、新清华学堂、艺术博物馆等校园文化场所。学校基本实现了每年举办100 场高水平演出、100 场高水平文化艺术活动、10 个国际较高水平专题展览的目标,受益面达20 万人次,保证平均每位师生每年能观看两场高水平演出、参观两次高水平艺术展。

复旦大学。开展 “国风雅韵” 书院传统文化月,通过民乐鉴赏、非遗文化体验、传统文化技艺教学等6大板块活动,以古朴典雅的文化盛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

暨南大学。举办中华文化大讲堂,成立打造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名辅导员工作室,和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各类传统文化工作室等单位合作共建,基于华文学院中华文化活动照片长廊、中华汉服馆和雅文化室等活动阵地,通过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探索营等活动,切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2 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从2018 年开始,教育部依据《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在全国各大本专科院校选拔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依托课程、社团、工作坊建设等对传统文化项目进行科学研究,更好发挥辐射带动和展示交流的作用[7]。目前共有106所高校被认定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8年开始评选,目前共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45 所高校入选,传承项目包含:岭南中医药、中医药传统功法——八段锦、南狮、阳江风筝、龙舟、广东茶文化等。2018 年,华南理工大学和星海音乐学院,凭借传承项目粤剧,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 年,华南师范大学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凭借传承项目岭南传统舞蹈和诗经文化,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3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工作

3.1 工作理念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以下简称 “学院”)注重结合中医药专业优势,通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等各类课堂,融入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融入网络媒体和手机平台等智媒融合空间,融入党团建设和师生评价等考核体系,在日常思政工作中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进入” 的工作思路和理念,并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图1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工作的工作理念框架

3.2 具体做法和成效

3.2.1 以机制建设为根基,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学院领导、机关视角

一是学院制定课程思政方案。学院领导牵头制定《中医药学院关于贯彻落实〈南方医科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成立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课程思政工作组的通知》等,确保学院开设的所有课程做到100%课程思政全覆盖。二是学院实施中医药推广方案。出台《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成立中医药文化讲师团、中医药博士科普团,开展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暑期研学活动,根据《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内容,录制72 个中医药文化在线开放课程。三是学院布局中医药文创产业。师生共同设计极具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院训、院徽,教研室带领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同研制中药精油贴、中药香囊、香薰扣等产品,并计划成立中医药文创公司。四是学院开展文化推广组织共建。和京溪街道党工委、白云区教育局等单位举办合作共建工作会议,建设中医药特色街道和学校。

3.2.2 以品牌活动为亮点,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精品化——学工团队视角

(1)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阵地

学院建立广州市科普基地中药标本馆和校本部中药种植苗圃、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文化基地杏园、尚进书院杏林苑工作室、尚进书院茶艺室(品茗轩)。

(2)夯实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建设

学院指导了多个学生社团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中医药学院团学组织,两次被评为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多次获评学校五四红旗团委、学校优秀学生会、文化建设单项奖;中医药学院研究生会,两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研究生会;中医药文化社团,两次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团,多次被评为学校五星级社团,以中医药文化社团工作机制和内涵建设为主题的工作案例《“双师制” 指导下的专业型社团建设——以中医药文化社团为例》,被评为2018 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优秀案例二等奖;茶艺社,外聘专业教师指导,每月坚持举办茶会,多次在校院组织 “虹桥茶烟起·引素来围炉” 等大型茶文化活动表演,每年组织成员考取茶艺师资格证;太极队,外聘专业教师指导,多次获得全国、广东省武术类奖项,多次在学校院和院系大型活动中进行表演。

(3)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活动

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面向全校开展多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品牌活动。其中,中医药文化节:连续举办十四届,包含杏林锦市、“陌上花开” 文化长廊展、中医药文化沙龙、“中医药知多少” 微视频大赛、医学图文书绘大赛、中医经典学习系列活动,被评为2015 年广东省科技厅科普创新项目;中华经典朗诵比赛:连续举办六届,被评为2019 年广东省高校思政工作案例二等奖;名老中医传承班拜师仪式、出师仪式:连续举办八届,被南方日报、信息时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杏林云党课:邀请疫情初期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院友为学子们举办线上党课,《杏林“云党课”:重温战 “疫” 一线,共话党员担当》登上学习强国;中华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冬至、春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欢庆活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博士科普团 “中医药+四进” 系列活动:连续7 年开展中医药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网络系列活动,被评为2021 年广东省 “益苗计划” 大学生社区志愿类专项赛示范项目;礼仪云课堂:定期以精美海报的形式,传播中华传统礼仪之美;年度总结表彰大会:连续举办七届,设置中医药文化优秀传播团队/者专项奖励;八段锦培训班:学院工会每周在校内开展,面向全院师生开展八段锦教学;医览芳华中医经典学习团队:组织开展中医药经典的学习、探讨和传播,创作中医药文创产品,建立团队经典图书馆和中药展示馆。另外,还开展了杏林雅集·中华传统文化工坊、最美家乡·药与你同行活动、探寻羊城红色基因之旅、“经典永流传” 红色观影、党史学习教育中专项学习党领导下的中医药发展史(包含理论、实践活动)等精品活动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4)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绩

学院中医药文化展示节目三次登上央视五四晚会,学生创意节目《药香》获得学校迎新同乐会一等奖,并登上七十周年校庆晚会;师生合唱节目获得学校建党百年歌咏比赛一等奖;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团中央优秀团队一次和省级优秀团队两次,党员实践培育工程获省 “学生事务精品项目”;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全国样板建设党支部,省 “三型” 党支部、省标杆建设党支部、省模范基层党支部;学生获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1 项,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2项,省优秀学生2 项,省共青团员2 项;获 “挑战杯”国赛奖项9 项,“互联网+” 国赛奖项4 项,获奖学生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学生创业项目在央视播出;系列活动和成果使学生在传承中感受中医药魅力,传承中医薪火,坚定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学院学工队伍立项与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相关课题8 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3 项,发表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相关论文7 篇。

3.2.3 以课程思政为重点,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立体化——专业课教师视角

课程思政,深刻渗透。从全政府、全社会、全行业防疫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新冠防治看中医宝库[8]。立足德术兼授,以文化人,深入挖掘,创新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按照 “立足传统文化、链接思政元素、突出中医药特色” 的思路,学科设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组建课程思政联合教学组、建设中医药课程思政网络素材库;把 “大医精诚”“悬壶济世”“德术兼授” 等思政要素巧妙融入教育教学,实现中医基础课程、中医经典课程、中医临床课程、中药类课程等所有课程思政全覆盖,走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新路[9]。

学院获评全校唯一的课程思政示范学院,6 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药事管理与法规》《颈椎病针灸治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针灸百日通》 等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小穴位、大健康》《舌尖上的中药》《中药药理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中医内科学》等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学院教师每年指导学生申报多项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类创新创业课题。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 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未能统筹资源

目前在各大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设置中,传统文化的教育一般通过选修课或者社团、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内容形式来体现,而且非综合性大学普遍缺乏针对性强的优秀师资和教材,导致大学生在校内接触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平台并不多。很多高校并未由通识教育部或者宣传部等某一部门牵头制定详细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计划方案,学校的整体重视度和统筹规划不足;且开展教育的方法路径未能紧跟学生的需求和时代发展,无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4.2 存 “形” 忘 “神”,形式大于内容,未能入脑入心

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范式化和刻板化问题,呈现出以 “灌输” 式知识授受传承,“博物馆” 式静态展示传承,脱离现实的 “非生活化” 传承,使得文化传承走过场,流于形式,缺乏内涵诠释,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缺乏深刻的了解和挖掘,因此未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应该做到聚焦思想引领、紧跟大学生的特性偏好、融合各类实践活动、注重创新形式方法,要由 “形” 入 “神”,“形”“神” 兼备,把握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感染力[10]。

4.3 自娱自乐,认同引领不足,未能有效辐射

4.3.1 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不高

部分学生追逐欧美、日韩物质产品和文化思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敬畏感不足,容易以娱乐消遣、浅尝辄止的心态接触传统文化的知识学习和相关活动,远未达到文化认同和热爱的程度[11]。

4.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不够

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在网络上进行 “点餐式”“漫游型” 的浏览和泛读,已成为大学生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这导致大学生们不易集中精力深入学习领会,从而难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且互联网虚拟空间相比真实世界而言,充斥着更多负面消极的信息。长此以往,大学生极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从而严重影响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关注和坚持。

4.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不强

要创新活动形式,不断更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机制,丰富高校活动仪式教育与志愿服务元素,通过充分挖掘实践教育中的志愿服务、实地考察等方式,加强组织机构共建,引导学生在学校内感受传承的同时,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更多民众,发挥更大作用,产生更好的社会效应[12]。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探索

5.1 统筹校内资源,做好顶层设计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工作不是单一学院、部门能独立完成好的,学校需召开传统文化工作会议,统筹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国际交流合作处、各学院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一支优秀师资团队,形成全校合力。针对不同专业、学历、学习阶段,拟定第一、第二课堂线上线下的详细推进方案,制订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书单和行动计划[13]。

5.2 遵循教育规律,挖掘五育素材

5.2.1 德育方面:讲好中国故事,尚德培根铸魂

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创新表达形式,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组织中华传统美德读书会,丰富活动仪式教育;红色基因、校史教育融入,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情感共鸣。

5.2.2 智育方面:传承国学典藏,智育华夏儿女

持续有力推进课程思政,牢牢把握第一课堂中的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坚持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网络活动、橘井诗缘大会、中华经典朗诵比赛诗词,提升专业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5.2.3 体育方面:拓展体育教育,做强文化社团

推进武术、太极、八段锦、五禽戏、各类中医养生保健操等进入第一、第二课堂,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学校的各类体育、文化社团,尽量配备校内外优秀师资,并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为学生创建平台和机会考取相应资格证书或参加行业比赛,提高社团影响力,从而促进文化传播。

5.2.4 美育方面:崇德尚美,以美化人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美培元,开展茶艺、花艺、香道、汉服礼仪、红歌民谣等艺术教育欣赏,开展文创实践,向美而行,守正创新,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帮助学生回应时代。

5.2.5 劳育方面:润心滋养,悦享成长

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结合各个传统节日、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心理健康节、五一劳动节、中国医师节、农民丰收节等节日的民俗特色,丰富传统文化体验内容,包含中药材种植、中药香包制作、中药方剂制作、中药标本制作、中药精油贴制作、中草药香膏制作、龟苓膏、凉茶制作体验、岭南中药压花制作、团扇、折扇制作、油纸伞制作、灯笼制作、月饼、艾团、粽子、饺子等传统节庆食品的制作,以及剪纸等,开展收废品志愿活动,以劳育美育德,文明修身。

5.3 加强组织共建,提升辐射带动

5.3.1 拓宽合作渠道,搭建实践平台

增强对外交流,联系街道、社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普基地、文化传承基地,开展合作共建,针对不同的共建平台,结合其特色优势和需求,与学生专业深度融合、有效对接,并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传承文化构筑高质量平台。

5.3.2 加强社会教育,践行志愿服务

借力社会资源开展教育,组织学生到社区、学校、孤儿院、福利院等场所,举办传统文化宣读故事会,开展关爱各类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喜爱和自豪感,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

5.4 以评促建促优,扎实推进工作

5.4.1 结合专业特色,申报省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结合师生实际和工作需求,出台师生个人及党团班级组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开展和成效的评议方案,强化激励导向。综合工作基础,以广东地区特色传统文化技艺岭南压花非遗技艺、潮州香包等为主题整合资源,启动申报省级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5.4.2 长效统筹开展,申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

学校整体统筹,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与学校的发展布局、优势专业、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社团和课程特色紧密结合,多措并举,创新聚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基地,并进行省、市级和国家级项目的申报,以项目带建设,以培育带发展[14]。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可通过打造师资队伍、优化团队协作,完善课程体系、发展第一、第二课堂,制定评议方案,明确激励导向等多维度举措,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从而推动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猜你喜欢
中华中医药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