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继权
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000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用循环使用各种资源的循环式经济代替单程式经济”的观点,循环经济理念由此诞生,并被许多国家接受和实践应用[1]。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并将其运用于农业生产,形成具有特色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贸易、服务业等子系统,各系统间相互交错、相互联系并协同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循环整体[2-3]。循环农业经济具有高效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增长方式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通过扩大发展规模促进经济增长,很多农产品质量不符合当前市场对品质、安全、营养等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在生产成本高、价格不理想的双重挤压下,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农业效益持续下降[4-5]。此外,农业发展还面临污染防治的巨大压力。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库环境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以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的农业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设计,并探讨生猪养殖企业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点及运行管理机制。
调查研究地点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朝阳市位于辽宁西部,北与内蒙古赤峰市接壤,南与葫芦岛市毗连,东与阜新市和锦州市为邻,西与河北省承德市交界,由于受到内蒙古高原干燥冷空气侵入的影响,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主要表现为雨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肥力较差。建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粮标准化生产基地。杂粮、畜牧业、沙棘、中草药等特色农产品多元发展,年产杂粮3亿kg,有“中国杂粮之乡”的美誉。“建平小米”“建平红小豆”“建平荞麦”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地理位置、气候及人为因素等,该地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建平县是辽宁省严重缺水地区的之一,年平均降水量463.5 mm,水资源总量为2.64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372 m3,为辽宁省平均值的1/2、全国平均值的1/5,全球平均值的1/20,城区缺水达1 240万m3。全县农业用水紧张,以地下水灌溉为主,干旱常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62 m3/667 m2,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0.54。从2011年开始,推广实施玉米膜下滴灌技术,4年累计完成节水滴灌工程368 km2,4年节水近7 700万m3,但仍无法缓解全县农业缺水的现状。
建平县属于褐土地带,全县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23%。土壤全氮含量为86 mg/kg,有效磷含量为3.9 mg/kg,速效钾为140 mg/kg,含量均偏低。秸秆腐熟慢,利用率低,且未腐熟的秸秆还会影响作物的出苗率,增加透气性,降低土壤的保肥性。
建平县每年化肥使用量在8万t以上,平均施用量为245 kg/hm2,而利用率却不到30%,其中,氮素为30%~35%,磷素为10%~20%,钾素为40%~50%。化肥施用过量造成农田周边水质富营养化,污染环境,影响居民健康。全县地膜平均用量4.4 kg/667 m2,平均地膜残留量为3.12 kg/667 m2,大量废旧农膜不及时回收将造成土壤严重污染,作物减产,牲畜误食而死亡等危害。全县2022年畜牧出栏约1 600万头,大部分畜牧养殖户为小规模或散养户,畜禽粪便处理设施不完善,严重污染附近的水源、空气和土地。目前,彻底破解养殖污染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机制还不完善,种养业主体联结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重金属、抗生素残留等技术难题还未解决。资源制约与生态安全的压力较大。
建平县尚未形成完善的农业生态链,农业生产结构有待优化,种养一体化需进一步整合。辽宁省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首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省,要求全省到2022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2022年建平县农作物秸秆生产量约134.5万t,其中,30万t粉碎还田,26万t家用燃料焚烧,10万t发电燃烧,35万t青(黄)贮饲料,总利用率仅为75.1%。秸秆还田效率低,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单一是建平县秸秆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建平县近年来引进了全国前十名生猪养殖企业之中的4家落户,有牧原集团、温氏集团、正邦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各大养猪企业均建设投产了存栏万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同时配套了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等。各大养猪企业的发展能促进县域畜牧业、种植业的发展,缓解土壤肥力差、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循环链不完善等现状。因此,探索发展企业内部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十分有必要。
按照“生态优先”和“安全放心”的原则,打造“三改两分”生产模式,养殖标准化升级模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形成有机肥精准还田和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全过程防控一体化指标体系,建成“生猪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肥)—玉米种植—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饲料加工—生猪养殖”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切实推动建平县农业经济及相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本地区农业资源利用水平,实现农业向现代化转型,不仅加强养殖业和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还建立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打造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链条,形成生态性功能布局及社会循环经济运行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见图1,农业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见图2。
图1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图2 农业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示意图
第一,打造“三改两分”生产模式,实现养殖标准化转型升级。做到雨污分流,干清粪,高床漏缝板。
第二,采用机械清污—固液分离—堆肥—干化技术,生产固体有机肥和液态有机肥,综合利用秸秆,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有机肥被作物直接吸收,能起到杀虫、抑菌的作用,不仅可提高作物产量 9%左右,而且种植出的玉米质量优、销量好、价格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良好。
第三,构建有机肥精准还田和风险防控机制,制定养分综合管理计划,提升土壤肥力,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氮磷钾肥总量控制、有机肥替代化肥潜力估算,制定一套生长全周期养分综合管理计划;开展示范区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属等污染物追踪监测,建立有机肥返田技术的生态风险评估机制。
第四,提高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降低种植成本和养殖成本等方式,提高玉米品质和产量,为饲料加工提供更好的原材料,从而确保饲料品质。
第五,形成全过程防控一体化指标体系和生态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质量安全。企业内部开展标准化养殖、种植、加工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饲养技术操作规程、防疫管理制度、种植标准、饲料加工体系等。
第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建饲料加工系统,促进玉米过腹转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饲料业的发展,有利于种植业“三元结构”的建立,促进生猪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利用好自身企业的组织管理平台,依托高素质人才和专业管理,企业内部要成立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各环节的建设和运营。通过合理分担责任和风险,提高管理绩效,保障高效运行,提高企业效益。
寻找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单位,通过“公司+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社+高校/研究机构”等模式,打造技术支撑平台,采取开放、联合的方式,广泛吸收企业内外的科技力量。通过先进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加强研究平台与基础建设,促使生态循环农业各环节标准化、规范化。
依托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引进社会资本,同时争取政策扶持,投向畜牧业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领域,确保企业正常顺利推进生态循环农业。
政府可以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引导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激励更多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开展循环发展模式,如环保税、鼓励性政策、限制性政策、相关补贴的等[6]。根据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求,政府可联合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制定生态循环农业的相关执行规范,以及相关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内容指导,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例如,生猪养殖企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需考虑生猪养殖规模和生态类型、地形地貌、种植类型等外部因素。要做到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经济效益;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又带动当地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推进“互联网+”的有效运用。
结合企业自身与地方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的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不能盲目投资,减少自身风险。同时,加大银行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持。例如,生猪养殖企业可将土地经营权、生猪活体抵押、大型养殖器械、养殖圈舍等作为抵押物质获得贷款,创新贷款模式。运用基于政府支持、龙头企业、银行、保险、养殖户的新型保险模式,有效解决生猪养殖资金问题,保持循环模式的稳定、有序推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一,加强人员培训。以生猪养殖企业为例,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一些养殖户对生猪不同阶段的饲料配比掌握不够科学,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不够均衡,导致饲料营养过低或过剩,资源浪费。养殖企业应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下相关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生猪养殖生态循环农业相关重点内容,进而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产能[7]。
第二,加强技术指导。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较高。相关部门可以引进优秀的农业类人才,有规划地为当地农业发展培养生态化系统发展的人才,促进生态循环农业从种植养殖技术、产业规划、市场营销等方面多维度拓展,为县域生态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在线安装监测软件,管理员、一线工作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可以通过系统随时随地监控排放和污染问题,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可追溯、可视化及可监管,进而提升整体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安全,构建完善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系统,形成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大格局,进一步推动全县域生态循环工业发展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生猪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肥)—玉米种植—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建设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有机肥养分精准化返田为核心的绿色种养一体化示范工程,可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构建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增量循环化模式,促进养殖业与种植业、饲料加工业的有机融合,为区域乡村振兴、农民致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