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算法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及应对

2024-01-16 21:28:34强,王
关键词:思政价值政治

曹 国 强,王 涛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媒体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算法技术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范式逐步在各个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一方面,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算法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数据化计算和智能化呈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领域和实践范式。另一方面,算法的精确推送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的资深“原住民”,其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无时无刻不受到算法逻辑的影响,这无疑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算法的本质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并联耦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算法依托于独特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其功能从主导信息传播逐渐转向了构建社会思想与行为,影响到社会价值秩序的构建,不难发现,如今人们对于算法的认识已经超出了其出场时的内涵意义。在算法的作用机制被逐渐廓清之后,如今,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审视算法,在客观分析和规避算法的风险前提下,其所具有的信息传播优势是可以被开发利用的。

(一)智能算法的本质特征

当今社会,算法更迭异常迅速,各种互联网以及衍生媒体使用的计算模式日新月异,这些算法的本质是对复杂数据进行分析整合,进而构建信息和用户间的精确匹配。表面来看,算法旨在于通过大量数字进行算法编码形成系统结构,在这个技术逻辑背后往往有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就如同卢克多梅尔所说“能提供不受意识形态影响的结论”[1]。实质上,算法推荐是掌握利益分配、思维传播、价值引导的算法权力,这种权力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能够对社会行为以及价值构建赋予意识形态功能。一方面,人类的活动总会伴随着价值立场的引导。而形式多样、眼花缭乱的算法体系在创造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有研发主体的意识形态倾向,研发主体会根据预设目标而去凸显某种价值导向,再通过持续的推送影响受众的价值立场。在“用户黏度”和“流量为王”的逻辑下,算法的“价值中立”就不可能成立,所以说表面上作为大数据运算的技术工具其背后便是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有着非常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另一方面,算法推荐对大数据信息资源的社会性配置带来一定的意识形态后果。从实践的观点来看,它的隐秘化、内显化和泛在化会对受众的价值观念和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造成特定的影响;从它的实践后果来看,算法确实不只是一种信息资源配置逻辑,更多的是一种可以影响社会价值观念和改变社会秩序的软权力。如此,算法作为信息的“上级”,在对社会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配置时,便实现了对这种权力来源的操控。它不仅破坏了信息原有的权力构成,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原本的一体化环境。

(二)智能算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并联耦合

从信息的传播角度不难发现,信息在经过传播并和人发生相互作用之后,思想和价值观也就由此产生和发展起来了,马克思认为,在一定的社会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发展程度,从而也决定了相应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样,在大数据时代,算法的发展必然会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算法推荐起决定作用的信息传播机制作用下会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传播成效。具体来看,一方面算法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创建了新的传播路径。算法的应用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深度和广度,在引领社会价值和凝聚社会共识方面提供了新的渠道。另一方面,算法推荐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构建和思想价值塑造的一种新型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就是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这更加说明了算法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并联耦合。

首先,算法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建了新的传播路径。算法的应用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深度和广度,为引领社会价值和凝聚社会共识方面提供了新的渠道。相较于传统的信息服务而言,“算法推荐的本质不需要用户主动描述其感兴趣的信息资源,而是凭借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来收集用户的历史行为。”[2]算法会利用这些历史信息来描述用户的偏好,实现信息与用户的精准对接。这些信息渠道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实现不同的信息投放,从而达到宣传效益的最优化。其次,算法凭借其推荐机制能够有效构建价值认同。具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算力,实时分析大学生接受的网络信息分布状况,进而进行精准画像,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态和信息需求。在复杂的社会舆论当中抓住机会,精确地凝练出可以反映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话题,进而利用精准信息推送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引起大学生们的思想共鸣,增进价值认同。最后,算法逐渐成为影响意识形态构建和思想价值形成的有效权力。算法推荐对意识形态工作决策部署以及风险研判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算法推荐有助于增加决策信号的保真度。推荐信息中所反映的公众愿望能随时透过系统被决策者有选择性地采用。另一方面,教育者能够根据算法收集到的信息,预测校园舆情的发展趋势,捕捉相关舆情背后的风险点,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精准“画像”。通过对思想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和错误路向作出密切的动态监测,对其变化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科学的预警研究,有效防止和纠正错误思想的蔓延。但是,算法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使其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当算法所带来的机遇未被充分的开发和把握之前,算法过滤导致的“信息茧房”“数据噪音”效应可能会加剧学生信息“个人化”和价值观上的分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智能算法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研判

当前,算法变革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场域。但是算法意识形态性引发的风险,也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现实挑战。各种信息媒介中的算法逻辑使高校大学生的思维状态越来越复杂,从而导致大学生群体价值消解和社会价值失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价值认同消减、语言权力弱化和社会凝聚力降低的风险。

(一)智能算法的推荐消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

随着进入大数据时代,相关统计显示,算法内容推荐已超过整个互联网内容分发的 70%,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在不断地变化和衍生之中,形成了能适应不同领域的形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表现为改变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方式,破除教师间的思想壁垒,实现教师主客体的跨界汇合。但是,算法根据大学生的信息偏好为其推荐同质信息,导致多元化信息格局逐渐被算法的“过滤气泡”分割成了单向空间。“‘过滤气泡’麻痹大学生的‘感知器官’。”[3]使他们沉浸在经过算法逻辑过滤的信息碎片之中,降低对事物认知的判断力。算法重塑了大学生价值共识形成的传播途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消解的风险逐步加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其语言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价值认同,同时也要与错误的意识形态展开强有力的抗争。”[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力是高校协调多元化价值摩擦、整合不同价值观念,突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算法逻辑使得传统的“人找信息”变成了“信息找人”,高校作为典型的“信息集散地”,大学生在算法逻辑之下正在逐步走入“网络信息的主体客体化”之中,简言之就是人的主体性落寞。在算法导致的“信息茧房”和“过滤气泡”的作用之下,每个人的“信息触角”在算法逻辑之下不知不觉被“阉割”,潜移默化地固守于人们建立起“信息茧房”,2021年,有网民称,浙江杭州一女子遭遇“敲门杀人”,并且绘声绘色地讲述“案件”发生过程,在网络上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尽管后被证实为虚假信息,但在“信息茧房”的助力下,网民不断参与到类似标签的话题讨论中,无疑加剧了公众的紧张情绪。不难发现,在这个“茧房”中人们获得的是不断与自己思想趋同的有限资讯,算法的过滤推荐加深了同质化信息的聚合,而异质化的信息被算法排除在外,算法为大学生营造的这种舒适的信息环境使得他们认为某物就是他们眼中的状态和属性,逐渐形成了“先定义后理解”的信息消化模式。算法的这个模式极容易固化新生的价值偏执,并导致不同大学生群体间的隔膜,也摧毁了他们的价值认知与行动逻辑,最后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价值的消解。

(二)“算法黑箱”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

在算法逻辑的信息传播空间,传统的消息接收和评价机制已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沟通中意义与价值的传递和认同内嵌于所谓“黑箱”的操作之间,算法则被暗中赋予了对结果表达的决定权。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来说,要做到对受众价值观的有效引领就需要牢牢掌握对信息内容传递的话语权,但在算法逻辑的干涉下,根据受众偏好传递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如今,未成年人刷短视频上瘾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有调查报告显示,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短视频平台为了抢占有限的注意力,通过精准捕捉青少年的“爽点”和“痒点”,不断“投喂”无需思考的“爆米花信息”。“大批盲目迎合受众偏好但内涵不足的消息充斥于互联网的空气之中,在迎合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导致人的精神荒芜和社会价值观念紊乱。”[5]这种“黑箱”正在逐渐地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为了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往往采用大数据分析匹配实现对话语空间的划分,旨在构造多样化的话语沟通需求。因此,话语空间必然会被划分成若干个话语主体,而各个话语主体后面又往往有一个通过算法聚类而形成的价值概念与价值认同的语言空间标签,从而构成了相对单一的语言对话场景。在如此多元的语言空间中,思想与政治文化之间的语言空间往往存在着碰撞和博弈,随着算法语言的发展,碰撞和博弈会愈发激烈。“所有人都在看的便是好的这一媒体观点被引入公众印象中,产生了‘回音室’效应。”[6]不断地扩大和蔓延至全社会的网络用户。算法的标签会反复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生存空间,使得偶然性、碎块性的亚文化元素反复滋生,最终会造成社会价值失序并引起教育的“空场”风险。与此同时,算法背后的资本逻辑介入之后,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就又增加了一层利益关系的雾霾。如此一来,这种“空场”会强烈打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巩固构成威胁。

(三)智能算法的过滤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凝聚

算法主导的信息传播范式下的“信息找人”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的意识形态灌输模式,这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形成的主导的最高权力。“公众媒体能够通过特殊议程设置改变民众对特殊问题的价值评判,进而对民众的心态、意识、价值和行为等实施引导。”[7]大数据的云算法逻辑借助网络衍生新兴媒体强势崛起,破坏了传统媒体的固有模式。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受众对于信息的消费不再是传统的形态,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实现了从“消费者”向“产销者” 的身份转变。博人眼球的信息是被其背后的“流量为王”创造出来的,这就直接导致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被边缘化,长久以往,这种模式下的信息运行就呈现出了一定的病态,有思想、有价值的信息被“喧闹”掩埋掉了。媒介与大学生信息收集之间的关系从“训示”变成了“迎合”,随之而来的便是鱼龙混杂的信息占据了教育的空间,使其凝聚力逐渐降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校园思潮和大学生价值共识的坚强护盾,这种护盾在算法渗透蔓延下遭到了破坏,其作用大大降低。一方面,大学生的信息偏好被标签勾勒后,算法按照这种推送原则使大学生逐渐产生依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权威会在算法逻辑下的沉迷机制中逐步消解。另一方面,大学生们沉迷在数字娱乐中,长此以往,导致理性世界逐渐被情感世界所取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意义也会在算法机制下的“娱乐至死”现象中逐渐淡化。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操纵之下,革命英雄被抹黑、历史被扭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被分化瓦解。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传播模式被算力逐渐打破,“泛娱乐化”内容制造的不健康信息成瘾正在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有的强大凝聚力。

三、应对智能算法风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策略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算法风险造成的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入手建立相应的预防制度,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力中进一步提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以新形态的高校思政和精品思政课打破“算法风险”的被动之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凝聚力。

(一)提升“算法素养”,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

要对大学生进行“算法素养”教育,摆脱计算机支配,破除“算法崇拜”。提升算法思维,一方面要深刻掌握算法逻辑,努力培养用大数据思维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进入“算法崇拜”的误区,努力培育算法素养和人文品质并存的新思维。对智能算法进行反思,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的“算法素养”,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力”作用。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算法素养,坚持高新技术环境下的职业使命。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行业的“革命”每天都在发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时刻关注学科内部的理论热点,更要切实保证日常教学中使用的媒体技术与时俱进,关注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和师生思想沟通交流媒介。此外,要破除唯数据论。智能算法过分遵从资本逻辑,这样没有价值理性的过程极有可能导致“后真理”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帮助受教育者打破数字崇拜,树立相应的互联网思维,增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并适时参与热点话题研讨,关心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从沟通互动中紧抓思想实际,增强教学的效度与温度。

2.培养受教育者的算法素养,避免算法逻辑之下的“主体客体化”现象。“马克思在理论视野中高度关注“现实的人”,而关注人的发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8]所以,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信息辨别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要增强对热点排序功能的人工干涉意识。根据智能算法的逻辑,受教育者的知识偏好和读书习惯已经确定了某些资讯可以毫无阻拦地进入其视野,最后通过群体效应不断传播。因此,要对信息媒介背后的算法逻辑加以正确地剖析解释,揭开计算机“黑幕”。透过对计算运行机理和后果的阐述,让受教育者认识自身上网习惯中算法的影响,明确大部分APP和信息媒介的行为本质和资本逻辑,对算法支配的心理进行自我反思。此外,政府应加强大数据时代信息市场的干预机制,如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提高他们辨别内容质量的能力,努力营造高品质氛围提升互联网资讯环境。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能力。”[9]在大数据时代,作为互联网核心的算法不但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塑造方式,在未来还可能会替代人类并进一步控制人类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养信息意识,厘清个人普通信息和私人敏感信息的界限,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样重要。

(二)推进智能思政建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

“智能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学与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智能科技有机融合,产生出的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学流程、步骤、要素的思想政治教学新形态。”[10]构建这种新形态来应对学科内面临的算法风险、重树思政权威,前提是要抓住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加突出数据的利用、精准施教、个性化培养和虚拟仿真场景的运用的“变”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本质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变”的辩证关系,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算法带来的智能化、虚拟化和信息化的实践范式来构建新的教学样态和模式。

1.打造数据思政,构建高校智能数据库。教育者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数字观念与数字化思想,共同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建设夯实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凭借其自身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在互联网上收集、处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和情绪情感,进而为教育者提供育人参考。想要打造好数据思政,构建有效课堂,提升育人成效,除了关注和分析技术本身的逻辑之外,还要持续关注多学科融合,尤其是与计算机学生的协同对话,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能够融合运用,才能凭借大数据的优势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也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技能,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要参与到数据思政背后的智能数据库的建设当中,做好把准方向、提升层次的工作。

2.进行精准思政,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数字教育环境中,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教育主体提供了全新视角,让精准思政成为可能。针对算法问题,要根据个人问题、个别情况、个别事件提出个性化的教学对策,教育者借助大数据背景分析,实现思想理论信息有效投放,精准实施,精准反馈。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逐步掌握算法时代大数据的信息传播规律,同时也要关注到个别小样本的数据,真正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次,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风险,除了处理好传统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之外,要利用大数据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得以量化体现,在把握主体间性关系的基础上,对教育模式、沟通方式进行适时调整;最后,要在学科范畴之内大力推进数字技术的运用,面对“精准推送”,教育者要“精准把握”“精准施教”。总之,如今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般都是隐蔽性的,但是这种“隐蔽性”却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会通过各种方式和信息进行具像化表达,所以,善用数字技术,不仅是应对当前风险的手段,更是以后一个时期内教育者必备的教学技能。

(三)打造精品思政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

在大数据的算法逻辑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致力于探寻思政课堂教学工作的新途径,从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狠下功夫,推动思政课堂教学工作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努力打造高校精品思政课,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凝聚力。

1.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只有不断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的历史脉络中发掘优秀的教学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面临算法的过度过滤与推荐导致的泛娱乐化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学会在中国故事中去探索发展教学资源,并着力挖掘脱贫攻坚、疾病防控、民族团结的案例典范,使其内在精神传承成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重要养分,除了书本理论资源的开发之外,更要重视实践资源的开发,要面向社会寻资源,通过企业、社区、纪念馆、历史遗迹、博物馆打造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

2.关注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模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自媒体及各类电子商务平台,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一定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大数据分析来寻找多样化、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比如,可以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课题”制作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充分熟悉和利用新媒介平台来引导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保证大学生知情权的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精准画像,通过数据来弥补高校思政建设中的不足,着力于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精品思政课来回应算法对大学生偏好刻画所导致的不良信息的推送。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打造有效课堂。不同时期,思政课的发展对教师们都有新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面临的算法风险挑战,以及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重大使命,要有牢固的理论根基,这样才能在算法风险面前“理直气壮”的上好思政课,说服人、感染人、引导人,着力培养思政课教师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实践教学能力,要善于全面的、整体性的思考问题,倡导思政教师由“教师型”向“导师型”的过渡。通过实践引导大学生避免算法沉迷,拓宽视野,打破思维惯式,从自身出发去克服使用信息的被动化格局,形成授“鱼”到授“渔”的转变。

猜你喜欢
思政价值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