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敏
(会宁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 会宁 730700)
近年来,会宁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呈现出草畜动物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品种质量不断提升、养殖效益逐步增加的良好趋势,为农业大县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发展中也受种种因素制约。为促进会宁县畜牧业提质增效,应进一步加强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
畜牧技术推广工作能有效促进畜牧业长远健康发展,为社会带来显著效益。一是可为地方培养一批养殖技术力量。通过畜牧技术推广工作,既能让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推广中边推广边学习,提升个人技能,又能培养一批农村实用型畜牧技术能手,保证后期畜牧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和可靠的技术保障。在增加群众收入、繁荣区域经济的同时,通过普及和推广畜牧技术,群众将会逐步改变传统养殖观念,对集约化养殖提高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提高畜牧业的科学化管理程度。二是奠定科学化、规模化养殖基础。技术推广工作的应用,能有效促进畜牧养殖向品种优质化、养殖规模化、生产规范化、防疫程序化、品牌一体化、粪污无害化转变,对于延长畜牧养殖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促进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形成。不规范不科学的畜牧生产将会引发动物疫病,甚至造成人畜共患病,给公共卫生带来严峻挑战,而畜牧技术推广能降低动物发病和死亡带来的损失,遏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有利于控制动物疫病,避免病死动物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从而逐步促成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形成。四是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通过改变传统的畜牧养殖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动物个体单产,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出栏周转速度,有利于集约化和程序化生产,便于产品质量控制,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保障无公害优质畜禽产品的形成和发展。
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后,承担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县级机构是会宁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核定事业编制18名,实有人数18人,但受乡村振兴驻村、人员借调等诸多因素影响,实际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不足10人。乡镇级主要是畜牧兽医站,全县28个乡(镇)共核定畜牧兽医站事业编制55名,平均每个乡镇不足2人,同样是人员力量薄弱。村级主要由村级动物防疫员承担,全县有286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实现了村村全覆盖。总体来说,三级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体系健全,县乡级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近年来对县级办公场所进行了简单维修,并依托“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新建9个标准化示范乡站,配备了人工授精设备、动物诊疗设备、消毒设备、防疫检疫设备、信息网络设备等[1]。村级动物防疫员几乎没有设施设备,也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因此,虽然三级技术推广工作体系健全,但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主要依靠县乡两级机构,重点负责全县畜牧专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开展畜禽良种与牧草、饲料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性能测定、质量检验,畜禽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等公益性服务工作。
会宁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演变中,农业主体从单纯的种植业逐渐向种养结合的路子发展,近年来畜牧业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占主体地位,为农业创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会宁县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县级财政也一直吃紧,资金主要投入到脱贫产业发展中,用于保障畜牧技术推广的资金少之又少。加之上级部门的投入多是其他项目等专项资金,专项安排的畜牧技术推广资金非常少,在技术推广最前沿的乡镇畜牧兽医站,除了人员的工资有保障外,其技术推广费用几乎为0,甚至连基本的出差补助都没有。因此,推广资金的缺乏限制了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用于畜牧推广的基础设施设备落后不健全,尤其是乡镇畜牧兽医站,除了2021年新建了9个标准化乡镇畜牧兽医站,其他的19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建于2000年前后,建筑面积小,功能布局不完善,加上建设年代久,现在房屋出现漏水、裂缝等情况,影响了各项工作的日常开展。加之仪器设备老化、落后,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与当前快速发展的畜牧业相比,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畜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在现阶段的技术推广服务中,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技术推广人员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对行业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不足等方面。
在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专业队伍力量不足,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隶属于县农业农村局,部分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乡村振兴驻村或被抽调到其他岗位,使本来就紧缺的人员更是紧上加紧,并且现存的很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业务报表,无暇到基层养殖户开展调研,在实践中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乡镇畜牧兽医站主要由乡镇政府管理,近年来,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员待遇低、行业风险高、晋升职称难度大、有感染人畜共患病的风险。而现存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实践能力不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滞后性,导致推广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些养殖主体对新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积极主动配合开展技术推广的意识不强。一方面,会宁县规模化养殖占比低,大多数从事养殖的都是农村留守的老年群体,老年群体整体文化程度低,思想保守,受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对新生科技认识不足,接受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对基层现状掌握不全面,所提出的推广指导意见停留在贯彻文件的理论层面,没有切合实际找出养殖户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和实际困难,因此所推广的专业技术难以被养殖户接受。
充分利用财政专项资金、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现有财政资金渠道,统筹各项资金集中安排使用,用于开展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养殖技术推广等服务,切实扩大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积极对接省市争取上级技术推广资金,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力度,及时更新陈旧设备,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条件,切实保障基层有固定的场所和推广工作所需的设备仪器。进一步理清基层畜牧兽医站职能,按相关法律法规等赋予应承担的职能,鼓励乡镇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开展有偿性服务,调动人员参与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为基层畜牧推广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为畜牧生产者提供更优质的畜牧推广技术服务。
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短视频、宣传单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动员,积极将畜牧技术宣传到辖区内从事养殖、屠宰、饲草加工等产业的重点人群中,提升农户对科技的认识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技术推广氛围。同时,邀请省市乃至国内外行业权威专家授课,让专家有效推广新技术。权威专家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可提高农户对畜牧新技术的信心,让大众易接受,从而降低新技术推广的难度[2]。还可利用手册与刊物推广新技术。畜牧部门每年订阅大量的行业刊物,定期发放,及时更新,使畜牧生产者及时了解行业政策,逐渐改变陈旧的生产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素质农民培训等项目,按照“以老带新、以熟带生”的模式将技术传授给从业者,也可以座谈的形式,组织大家交流解惑。此外,积极组织广大从业者分批外出实地观摩,可到畜牧强县、农业产业园、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场地观摩,甚至实操演练,既能提升个人技能水平,又能拓宽思路,学习经验,提升能力。
建立单位内部学习、工作、请销假等刚性制度,任何人无条件遵守制度,用制度约束人员,用制度推进各项工作。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综合考虑畜牧兽医站的情况和员工的精神及物质需求,更新管理理念和思路,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手段[3]。只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要细化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奖惩细则,建立人才择优选用和奖勤罚懒机制,以日常工作时效为考评依据,实现对人员岗位工作的流动管理[4]。考核结果与年终评优选先、职称晋升、岗位津贴等挂钩,才能调动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此外,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畜牧兽医队伍的专业能力,尤其是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一定要加强学习,县级要以师带徒,“传、帮、带”式带领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学习专业技能。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和理论知识,避免出现压缩式培训,多开展现场教学和各技术人员之间的技能交流,使其全面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要稳定兽医人员队伍,优化队伍配置。
当前,互联网已经深深植根于农户生活当中,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可利用快手平台每周定时进行讲座,建立专家信息库,公布专家信息和联系方式,方便畜牧生产者随时咨询,将技术推广普及到大众家庭。在畜牧技术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应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提高推广效果。例如,在当前关注度高的快手、抖音、微博平台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既有助于扩大畜牧技术的推广范围,提高畜牧技术的推广效率,又有助于增强技术推广的丰富性、针对性、实用性,为畜牧生产者学习新技术、了解新方法提供重要途径[5]。另外,专业技术人员要多做基层调研,结合当前县域畜牧技术推广的实际,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情况精准施策,认真规划具体的推广内容,着手解决畜牧养殖者面临的最急、最紧迫问题,从简单的养殖技术到复杂的品种选育,从常规的疾病诊疗到系统的疫病防控等,注重畜牧技术推广的合理性、实用性、全面性,循序渐进,逐步让畜牧养殖者接受新技术、认可专业人员,才能让畜牧技术推广工作顺利、有序展开。
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在当代畜牧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直接关联群众的切身利益需求,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强化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不仅仅是畜牧或者农业农村部门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支持、政府重视,从机构设置、完善制度、人才建设、政策引领等方面下功夫,才能促进畜牧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