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4-01-15 11:39:50曹成立王建明李增慧刘鑫垚
地理教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课程标准景观

李 纯 曹成立 王建明 李增慧 刘鑫垚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北京 101309)

一、课程标准分析

“地貌”一章在课程标准中对应的内容要求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本条内容要求的核心概念为地貌。地貌又称地形,是出露地表的岩石圈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综合作用下呈现的形态,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条课程标准要求运用“野外观察或视频”重点落实“地貌类型”和“地貌景观特点”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野外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或利用精选图片、视频的方式指导学生观察、识别、描述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常见的地貌分布、形成过程及原理,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增强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和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认识到人类与地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地理学的学科框架下,描述地貌有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三个基本角度,但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以描述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为主,属于学业质量水平1和水平2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宏观分析

本课例选用人教版普通高中必修《地理1》。“喀斯特地貌”一课位于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在按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的顺序呈现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大气和水两个要素后,教材在本章呈现地貌要素的内容(见图1)。大气运动和水循环运动相互交织,以流水、海浪、风等形式塑造着地貌。地貌包括其物质基础——岩石和风化壳,为后续章节中将要学习的植被和土壤的形成提供支撑。因此,第四章在教材章节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1 教材中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顺序

2.中观分析

本章分为两节,内容相互联系,互为支撑(见图2)。第一节重点讲述“看什么”,强调观察的内容,要求学生要能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识别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第二节重点讲述“怎么看”,强调观察的方法,要求学生了解在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图2 第四章“地貌”包含的内容

本章末的问题研究的主题为“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旨在引导师生关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渗透因地制宜和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3.微观分析

本节提及的四种常见地貌类型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泛、在我国分布和发育较典型、学生较容易见的地貌(见图3)。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貌类型是按成因划分出的大类,在具体描述和观察中会不可避免地涉及次一级地貌。教材中重点说明了这些地貌的典型分布区、不同地貌类型的景观特点、地貌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识别这些地貌。通过分析教材,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与景观特征的描述。通过确定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学生可以认识到此类地貌与其他地貌类型的区别。通过学习喀斯特地貌,学生也能够初步学会描述地貌类型特点,了解造成不同地貌类型的外力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图3 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包含的内容

教材设置了“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的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貌、水文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地貌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在地貌影响下的人类活动的选择。

三、学生情况分析

笔者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兴趣动机等角度进行了学情分析(见表1)。

表1 学情分析

四、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总目标为:根据图像资料,辨识喀斯特地貌,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简单分析喀斯特地貌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将总目标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子目标:(1)根据平塘县大窝凼工程建设前后对比图、FAST主体结构示意图、贵州气候类型图等资料,说出“中国天眼”选址在贵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原因,分析当地地貌与气候、水文、岩石之间的关系;(2)运用对当地地貌的已有认识,小组合作探究,为这种地貌取名,并在组间交流,归纳总结观察喀斯特地貌的角度;(3)根据教材中对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描述,指认景观图中喀斯特地貌类型,并说出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地貌的特点;(4)根据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分析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与景观特征的描述。教师设计“为当地地貌取名”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观察、总结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比较陌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供精选景观图帮助学生认识该种地貌类型的特点。

3.教学方法

知识具有情境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情境教学法。由于本校学生缺少对喀斯特地貌的感性认识,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合作探究法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教学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建构知识,增强交流,减少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4.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设计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为“喀斯特地貌特点有哪些”,围绕核心问题设计问题链(见图4)。结合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设计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见表2)。

表2 教学过程

图4 核心问题与问题链

5.学习效果评价

本节课的目标评价及教学活动评价(以“给当地地貌取名”活动为例)设计如下(见表3、表4)。

表4 教学活动评价

6.作业设计

以“根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识别地貌类型”为目标的作业设计如下。

下图为我国某景区的一处景观图(石林景观图、阿诗玛景观图,图略)。距今2.7亿年前,该景区还是一片汪洋,海底沉积有厚厚的石灰岩。200万年来,海陆变迁,海洋形成陆地,形成千百万座拔地而起的石峰。其中最著名的阿诗玛峰位于石林边缘。从某个特定角度看它,宛若一个身背花篮、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她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彝族撒尼人传说中的姑娘阿诗玛的化身。

(1)说出该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2)说明阿诗玛峰的形成过程。

(3)该地区年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地区,但缺乏地表水,请解释其自然原因。

五、教学反思

1.问题识别

本节课是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识别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课堂中,笔者以“‘中国天眼’选址贵州平塘大窝凼”为教学情境创设问题链,通过观察、景观描述(为地貌取名)、地貌识别(概念知识)、探究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貌判读(作业)的思路展开教学。本节课设计了“为喀斯特地貌取名”的活动,此活动可以很好地将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与观察地貌的角度这两部分知识融合在一起。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在讨论过程中非常投入,并且考虑到了许多观察地貌的角度。但教师只是口述点评,并没有利用板书的方式呈现,没有达到强化学生记忆的目的,对地貌观察角度的总结不到位。

2.原因分析

教师在进行此活动时没有提前给大家设置好活动时间。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非常发散,讨论时间长,导致活动时间超出预期。教师在评价学生答案时心情急切,再加上平时上课对学生的评价较少,经验不足,所以没有及时以板书的形式总结问题答案。

3.改进措施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每个活动的时间安排,既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在课上展开学习活动之前告知学生讨论时间,防止超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回答,尤其是找出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创意进行表扬。在面对多个学生回答同一问题时要及时总结学生目前思维中的障碍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做出相应评价。同时,教师在平日应增加阅读量,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在讲授过程中优化语言体系,多样化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猜你喜欢
喀斯特地貌课程标准景观
车载空气钻井技术在贵州煤层气井表层施工中的应用
能源新观察(2024年6期)2024-07-10 08:06:03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旋挖灌注桩施工工艺在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应用
智能城市(2018年7期)2018-07-10 08:30:24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钻孔灌注桩溶蚀地质施工技术措施
贵州地区牧草养殖水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