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宁波市高中地理学科为例

2024-01-15 12:00李加林郑宇醒俞炯志刘伟龙杜劲松
地理教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宁波市师范生高中生

徐 皓 李加林 郑宇醒 俞炯志 刘伟龙 杜劲松

(1.宁波大学 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 宁波 315211; 2.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 宁波 315100; 3.浙江省象山中学,浙江 宁波 315700; 4.宁波市李惠利中学,浙江 宁波 315041; 5.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浙江 宁波 315201)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后,完善学科知识、更新学科课程与教学知识成为对高中地理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新要求。[1]在此背景下,高中地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等均面临着改革的艰巨任务,对高中地理教学和高校地理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2][3]新课标背景下,地方高校与高中深度协作开展区域地理综合育人的模式值得探索。[4]

浙江省作为新高考的试点省份之一,建有大量的教师发展学校,颁布了《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标准》,为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和评估提供了依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可以通过建立三方协同机制以及匹配的资源供求体系,满足教师职后发展需求;通过统一实践指导标准等措施,打造适应区域的高中地理教师发展模式,以满足新时代教师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需求。[6]

一、“五位一体”区域协同育人模式的提出

本研究在浙江省教师教育示范区项目的支持下,以宁波市为例,探索高中地理协同育人模式。“五位一体”协同理论与实践思路为:第一,对已有的区域育人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第二,对宁波市主要高中地理实践教学资源配置、高中地理教师学科素养基础、地理学科前沿通识课程开设、后备师资培养模式、地理综合育人现状进行调查,对标新课标要求,发现不足;第三,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对策,并探索教育局、高中、高校三方共建的五位一体区域协同育人模式;第四,进行模式的实践,形成成果,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升(见图1)。

图1 “五位一体”协同理论与实践思路

二、“五位一体”区域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

1.调研区域高中地理育人现状与需求,探索教师发展学校联盟,共享区域实践教学资源

改革研究和实践过程使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课堂观察、实践探究等多种方法,调研了目前宁波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新课标对高中地理实践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尽管高中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地理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但由于地理学科本身涉及的实践内容多,如天文观测、气象观察、地质调查、地貌观察、土壤解析、水质分析等。单一学校全面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存在较大难度。对此,在教师发展学校基础上,建立教师发展学校联盟(见图2),以共享区域内主要高中、高校的地理实践教学资源,建立科普基地,从而有效扩大现有地理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面。

图2 教师发展学校联盟建设框架

2.面上培训与个性化指导结合,通过教师发展学校联盟满足高中教师的教研等个性化需求

以教师发展学校联盟为平台,在调研教师发展学校中一线教师的教研、教改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既重视面上培训,又突出个性化指导,提升高中地理一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科素养。在面上培训方面,利用浙江省师训平台,征求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和宁波高中地理教师需求,定向开设师训项目。针对高中教师个性化需求,高校通过教师发展学校设立高中地理骨干教师负责、高校教师参与的专题教研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高中地理教师申报省、市级教研项目。

3.引入区域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地理教育资源,建设面向高中生的地理科学类通识课程,搭建高中生接受学科发展前沿教育的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针对新课标对高中地理科学性、时代性的要求,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强化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科前沿发展的联系,搭建高中生接触地理学科前沿动态的平台。“引进来”指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科研单位中从事地理科学前沿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进入中学,为高中生进行地球科学前沿讲座与指导;“走出去”指高中生走出校园,进入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等,近距离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最新仪器设备及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4.建立区域地理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强化师范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

依托教师发展学校联盟,高校与高中协作,提前将地区的优势教育实践资源引入教师职前培训阶段,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化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发展学校的“双导师制”优势,建立区域地理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实现地理教育实践资源校际共享。开设线上、线下跨校公开课,打破校际隔离,向全体师范生开设教师发展学校骨干教师跨校公开示范课;同时打通各教师发展学校,开设师范生跨校公开汇报课。教师通过该方式积极交流校际培育经验,最终达到区域协同培育高校师范生的目的。

5.挖掘区域地理特色资源,探索高校、高中课程思政融合的教育形式,形成有地理学特色的高中综合育人路径

利用高校地理学科与专业知识优势,充分挖掘宁波乡土地理中的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城市、山海景观资源等内容的思政融合点,开发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如四明山红色研学旅行、宁波海洋地理研学等,实现高校与高中在地理学人才培养中的课程思政融合建设。探索以高中生为授课对象、高中地理教师主导、高校地理教师学术指导、师范生协助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提升综合育人能力。

三、主要探索成果

1.构建了校际地理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框架

宁波大学与宁波市多所高中共建教师发展学校。本研究梳理和整合高校与高中原有的地理实践教学资源,结合市内其他相关单位拓展地理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了宁波市地理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框架。

(1)优秀实践师资共享。宁波大学地理学科有40多年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雄厚,建有多个野外实践基地,著有多部宁波地区地理实践教材;教师发展学校联盟中的高中地理教师多年来积极设计校园内外的地理教学研习;宁波植物园、气象站、考古所等地理学相关单位均具备高素质的专业领域实践队伍。各单位优秀实践师资担任教师发展学校联盟教师,为高中生进行地理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导。

(2)优质实践课程共享。宁波大学有较为系统的、全面的地理学实践课程,宁波教师发展学校联盟设计有校本特色的实践课程。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协作,针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中生兴趣,优化原有的实践课程,形成既符合高中生水平又具备学科前沿性的优质实践共享课程。

(3)优质实践教学场地共享。依托宁波大学地理实验室和野外实践基地,针对新课标和高中生学习特点,成立宁波市科普基地,在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指导下开展高中生实践活动。

2.打造了高中地理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路径

本研究在充分调研教师发展学校中高中地理一线教师的教研、教改需求的基础上,打造了地理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路径。

(1)根据一线教师普遍需求,如提升野外实践指导能力、提升电子制图能力等,宁波大学与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协作,专门开设“宁波市高中地理教师野外实践力提升培训项目”和“宁波市高中地理教师电子制图技巧提升”等课程培训班。

(2)对高中教师在教学科研上遇到的问题及个性化需求进行联合探究,如高校教师协助高中教师申报浙江省、宁波市教育课题,指导高中学术活动,协助高中教师发表教研论文等。

3.搭建了高中地理科学通识课程平台

高中教师、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协作,建设适合高中生学情的地理科学类通识平台课程,实现地理学科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融合。

(1)优化课堂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地理科学发展新动态、地理技术新发展等,优化高中地理原有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如地貌观察、土壤解析、海绵城市等,提升了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2)组织课外活动,如课外学术讲座、校园测绘、研学旅行等。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合,多所学校高中生在“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宁波市天文与地球科学知识竞赛等学科知识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4.优化了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由于受教育实践资源的限制,原有师范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一般仅在单一的教师发展学校进行,不利于师范生全面了解高中地理学情。通过建立教师发展学校联盟,可充分利用不同学校教育实习资源的优势,加强师范生实习的校际交流,优化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实现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共享。

(1)针对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打造由高中一线名师主讲的教育实践课程。课程内容以名师切身案例为主,涵盖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地理课堂教学实例、教学设计分析、地理试卷实例分析、命题思路解析、教研组听评课技巧、地理教研课题研究、班级管理实例分析等方面。

(2)与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合作,组织师范生积极参与宁波市高中地理教研活动。通过优质教育实践资源共享,发挥了各高中的优势,弥补了教育实践的校际差异,提升了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3)充分发挥教师发展学校的“双导师制”优势,高校教师和高中教师协作指导师范生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及其他高中地理教育相关的国家级比赛。近年来师范生与高中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加强了区域后备地理师资储备,提升了高中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5.探索了地理学特色的高校高中综合育人路径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在综合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当前国内外动态、国家大政方针、地区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自然、人文现象结合,不仅可以从学科理论知识层面,更可以从现实生活应用层面,激发并正向引导学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思维模式,形成具有地理学教育特色的综合育人路径。

(1)高校教师结合地理学前沿发展与国家大政方针,积极探索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如认定省级课程思政一流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课题,建成宁波市首批党建“双带头人”工作室培育单位、浙江省党建“双带头人”工作室培育单位等。

(2)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际,通过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带动一批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建设。与高中教师总结强化教研经验,申请“基于地理学课程思政的红色研学旅行设计”和“新时代高中生长征精神的项目化研究与实践”思政教研项目,并获得多项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立项及教学成果奖。

(3)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宁波大学地理学科与宁波市李惠利中学、浙江省象山中学等高中合作,开展了面向高中生、以高中地理教师主导、高校地理教师担任顾问、师范生协助的红色教研活动。李惠利中学面向部分高二学生组织了四明山红色研学旅行;象山中学面向部分高二学生组织了象山海洋地理研学。通过这些活动,强化了高中生对宁波革命老区精神的理解,增强了国家海洋战略意识。师范生也在与高中生的密切交流中不断强化从教意愿、增强使命感、陶冶师德。

四、理论、平台与模式创新

1.理论创新:构建了高中地理“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理论

针对高中地理综合育人目标,本研究构建了高中、教育局、高校三方协同,教师发展学校联盟师资共享、高中地理实践资源共享、高中地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高中特色课程体系建设、高中地理后备教师(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理论(见图3)。

图3 高中地理“五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

2.平台创新:搭建了多方协同的区域高中地理综合育人课程体系平台

在三方协同基础上,协调高中教师、大学教师、师范生、教研员搭建包括地理课程思政、教师发展学校跨校示范课、校际共享地理实践课、区域研学旅行课程资源、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等在内的高中地理综合育人课程体系平台(见图4)。

图4 三方协同的区域高中地理综合育人课程体系平台

3.模式创新:构建了教师职前“浸润”与职后“滋养”的专业发展模式

本研究将高中一线名师主讲的教育实践通识课程、教研室组织的高中地理教研活动、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等纳入高中地理教师职前(师范生)“浸润”。针对教师职后“滋养”发展需求,本研究利用教师发展学校优势,开设野外实践指导能力提升、电子制图能力提升等职后培训班,形成高校“导师制”,解决高中教师在教学科研上遇到的问题及个性化需求(见图5)。

图5 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五、结束语

在教师发展学校联盟框架初步建立的背景下,区域高中地理协作育人成果显著,总体模式运行良好。近年来,线下交流活动规模和频次由于疫情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效。但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也催生出了诸多线上交流方式,为本模式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供了思路。目前宁波大学地理师范专业以入选国家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契机,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中科院地理所、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等达成合作,尝试将区域外的国内外优质师资和地学前沿动态通过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积极引入区域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提升协作层次与成效。

猜你喜欢
宁波市师范生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