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慧
(南京市第九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8)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往情境教学多重视情境创设和情感体验,却忽略思维训练,尤其是综合思维的培养。本文基于综合思维的培养,整合相关课程标准,创设符合学情的教学情境,深入探索情境教学模式对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综合思维是人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动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强调整体观念、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可将其概括为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1]
(1)要素综合
要素综合要求学生从地理要素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由多种要素组成,对要素的综合分析是认识地理环境特点、解释地理环境成因的最基本方法。当前,要素综合研究分为低层次(两要素相互关系)、中层次(多要素相互关系)和高层次综合(全要素相互关系)。[2]本文的研究对象湖泊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等多个要素(中层次)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湖泊生物的生存会受到气候、水文、大型生物(如天敌)、小型生物(如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要素(中层次)的综合影响。
(2)时空综合
时空综合要求学生能够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以及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对空间尺度差异、时间变化响应敏感,具有鲜明的演化特征。因此,时空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动态的观点看世界。[3]在湖泊演化过程中,湖盆的空间形态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变的,这体现了自然地理要素在时空角度下的演化过程。
(3)地方综合
地方综合(区域综合)是指学生从地方或区域的角度综合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地方”一词一方面指人们日常熟悉的不同空间尺度的范围;另一方面强调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性,地方综合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4]在湖水性质变化过程中,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湖水性质产生影响,这反映了全球尺度下某一要素变化对地方要素的影响,体现了地方综合视角下要素的演化过程。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创设出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以境生情”。[5]湖泊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功能。受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影响,湖盆形态、湖水性质、湖中生物等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湖泊生态系统可作为情境教学的典型案例。本文以青海省德令哈的情人湖演化为背景,基于综合思维的教学目标,以情人湖的“前世—今生—来世”为时间线索创设情境,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设计问题链,同时升华思维方法,构建分析湖泊演化的情境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多次强调情境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性。学科核心素养一旦形成,会在学生的后续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广泛地发生作用,提高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情境时的适应程度。[6]从学业质量水平来看,不同水平层次的地理核心素养与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相对应。地理核心素养的等级划分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情境”,即测评学生在不同情境状态下,能够做什么。其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良好的情境结构到不良的情境结构。另一个是“深广度”,测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状态下,能够怎么做。其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由易到难,由单一表现到多种表现。这两个维度相辅相成,可将核心素养的水平分为四级。[7]
本文以综合思维中的“要素综合”为例对不同层级的情境进行解读(见表1)。从“情境要求”角度解读:水平1定义为“最简单的情境”;水平2定义为“经过结构化的比较简单的情境”;水平3定义为“经过结构化的比较复杂的情境”;水平4定义为“现实中的未经过结构化的情境”。从“深广度表达”角度解读:水平1为“从两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水平2为“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水平3为“综合各要素,系统分析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水平4的要求更高、更综合。
表1 要素综合的情境要求和深广度表达对应的水平层级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内容编写的重要参考。本文结合湖泊演化过程的探究,落实三条课标:(1)围绕湖泊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对湖盆形态的塑造作用,落实课标中“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的要求;(2)依据水体的相互补给影响湖水性质变化,落实课标中“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要求;(3)结合湖区生物资源丰富的现象,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对湖泊生境的影响,落实课标中“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要求。以上3条课程标准的能级要求分别是“解释”“解释”“分析”,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均较高;达成路径分别是“结合实例”“绘制示意图”“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其中,“结合实例”需要结合真实情境下的案例,“绘制示意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运用图表”需要借助数据帮助学生进行可视化分析。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湖泊作为水圈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没有单独章节,而是散布在一些案例和知识点中,没有系统的呈现,可能会弱化学生对该知识体系的认知。因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整合相关教材内容,对湖泊演化专题进行教学设计(见表2),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具体设计如下:(1)第二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应湖盆的形成及形态演变,体现时空综合;(2)第四章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补给”,对应湖水的补给和支出及湖水性质的变化,体现地方综合;(3)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应影响湖区生境的因素分析,体现要素综合。以“湖泊的演化过程”为情境素材,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不仅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而且重整相关教材内容,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建构,对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是综合思维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主要包括学习目标的确立、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三个环节。其中,学习目标的确立需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依据综合思维的内涵将课标要求与相应情境进行匹配,从而确立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整合学习目标与内容创设情境。在探究“情人湖的前世今生与来世”情境中,本文采取双线索教学,明线是从知识内容层面,探索湖盆成因、分析影响湖泊生境因素、推测湖水性质变化。暗线是从思维方法层面,将综合思维的时空综合、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渗透到湖盆形成、湖泊生境影响因素和湖水性质变化的分析过程中。课堂教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反馈,依据评价功能,可以划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针对核心素养的水平层级,本文主要进行综合思维的过程性评价。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时空综合为例,依据综合思维的内涵(见表3),时空综合对应的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前世:莲湖演化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过程”,因此确立学习目标为“结合所学知识,能从时空维度,简述内外力作用对湖盆形成的影响”。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的学习目标设计思路与时空综合类似,不再赘述。
表3 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湖泊的深化过程”主题学习目标
开展探究活动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关于“湖泊”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在现有教材中没有体现,因此在课前可以通过预习的方式进行补充和铺垫(见图1),以便更好地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展开,首先导入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基于综合思维的内涵与学习目标,在纵向上将学习活动分解为几个探究项目,在横向上构建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两条线,知识内容是探究项目的明线,思想方法是深度学习的暗线,明线为抓手、暗线为目标,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情境教学的展开。最后,基于项目主题,从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总结课程内容,归纳探究湖泊演化的一般方法(见表4)。
图1 “湖泊的演化过程”课前预习单
表4 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湖泊的演化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性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支撑,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信息给予即时、动态的反馈、解释和调整,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价值增值的活动,[8]是学生综合思维评价的重要手段。要素是构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础,要素综合评价是综合思维评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本文以“分析可鲁克湖夏季鸟类资源丰富的原因”为例,设计要素综合评价等级表(见表5)。通过多次教学实践表明高三学生在二轮复习中基本呈现水平3至水平4的表现(约85%~90%),即大部分学生能够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角度分析原因,并能够使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但也存在个别学生忽视要素综合体系的完整性。
表5 要素综合评价等级表
本文通过开展基于综合思维的情境教学实践,从内容层面系统搭建关于湖泊的基础知识框架。学生能够从湖盆、湖水及水中物质等角度系统掌握湖泊的组成要素,建构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从思想方法层面进行综合思维的内涵提炼,使得学生对于综合思维有一定的认知。仅仅通过一次课堂教学实践远不能实现学科育人价值,需要后续教学中不断进行思维强化。综上所述,针对教学实践中开展基于综合思维的情境教学设计,提出以下思考。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本课以综合思维的培养为目标,基于综合思维的内涵进行情境创设,将真实情境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通过双线索的形式进行综合思维的深度挖掘,将原理知识情境化,使得地理思维的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希望通过持续开展综合思维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整体性观念,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进而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情境教学的显著特征是“以境生情”。从本质上看,湖泊的演化过程是全面、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单一情境设计的教学效果有限,应通过多层面构建“情境背景+知识内容+思维方法”的逻辑体系,深度融合教学情境和核心素养,从而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课堂教学的思维深度。
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放在教学活动之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往往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根据核心素养的水平层级划分,通过过程性评价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让学生明确所处的水平层级,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实现“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再评价”逻辑闭环,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