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盈
(中山市第一中学,广东 中山 528400)
在当今科技革命、技术进步、产业格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各国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确立了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最关键的六大素养,并强调对学生的“整体效应”。[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趋势引起了人们对跨学科课程的重视,例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课程总课时的10%。[2]
研学旅行以真实情境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3]为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载体。然而,当前的研学活动设计多为单一学科的研学,学科交融的综合研学较少。[4]缺乏学科融合的问题解决将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碎片化、浅表化,难以构建起应对真实情境的认知体系和促进高阶能力的发展,不利于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设计学科交叉的研学活动为核心,构建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实施模型,并以“延五桂馨香,促沉香小镇”为主题设计了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案例。
研学旅行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对真实情境问题或现象进行科学探究,在“做”中提升核心素养。与单一学科主题的研学活动不同,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需要将所涉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对此,笔者构建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实施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主要阐释由跨学科大概念牵引下各学科间的交融机制;外层主要阐释以学科交融为“锚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实施流程,包括“拟定主题—制定目标—组织内容—设计方案—实施过程—总结评价”六个步骤。
图1 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的实施模型
第一步,拟定主题。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并非涉及学科越多越佳,而应在保证学习深度的基础上尽可能覆盖多个学科内容。教师需基于研学地点的资源特点,选择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跨学科性的研究性问题,[5]结合学情与教学中的重难点拟定研学主题。
第二步,制定目标。从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认知为基础,在情感深化和意志动力的助推下自然改变其行为。[6]培养核心素养可认为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系统联结的过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研学活动目标可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展开。
第三步,组织内容。跨学科大概念超越各个学科的界限,同时建立了学科间的连通性和统一性,是反映科学本身的上位思维方法或工具。[7]因此,组织跨学科主题研学内容的关键思路是把跨学科大概念作为连接各学科的“线索”,将其与核心主题加以匹配,使核心主题细化为多个具体的活动内容。
第四步,设计方案。教师应针对活动内容提出各个跨学科主题的驱动性问题,并将其拆解为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子问题。此外,教师还需为学生提供活动任务单、工具使用指南等活动支架,促进研学任务的达成。
第五步,实施过程。跨学科主题研学即学生在科任教师、社会人士的指引下,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中展开自主认知、分工合作、探究思考和实践体验的活动过程。活动主体不仅包括科任教师和学生,还有社会各界能提供指导和帮助的人士。
第六步,总结评价。活动过后,师生共同体根据表现性评价量表,通过召开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活动期间的全过程展开自评、互评与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为后续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中山市五桂山因盛产沉香树,古时有“香山”之称。至今,五桂山境内仍保存有全国最大的野生土沉香群落,中山市也因此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沉香之乡”的称号。依托丰富的土沉香资源,五桂山沉香制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闻名海内外,周边众多地名也烙上了“香”的印记。与此同时,人们在祭祀、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中国香文化。
尽管“五桂山土沉香生产和制作技艺”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沉香产品也与亚热带特色农业、医疗健康产业、生物制药业、旅游业等产业有所链接,[8]但市场定位、科研支撑、行业标准等问题使五桂山打造“沉香小镇”的愿景仍未成真。围绕“延五桂馨香,促沉香小镇”核心主题,可探究问题丰富、涉及多学科内容,适宜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此外,本案例所选的活动地点均位于五桂山地区,距离学校均不超过22公里,配套设施完备,开展研学活动的可行性、安全性高。
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结合核心主题制定活动目标如下:(1)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运用各学科知识解释中山五桂山适宜种植沉香的原因、沉香的形成原理和沉香精油炼制的原理(认知目标);(2)说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桂山土沉香生产与制作技艺的地方特性,培养学生的地方感和乡土情怀(情感目标);(3)说明家乡传统技艺对地名文化、香文化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感悟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意志目标);(4)通过理香技艺、打香篆等活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沉香基地种植模式的优化方案、设计沉香公园的景区规划图、制作沉香工艺品和宣传短视频等(行为目标)。
2011年美国发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一共列出了7项跨学科概念:模式,原因和结果,尺度、比例和数量,系统和系统模型,能量和物质,结构和功能,稳定和变化。[9]基于上述跨学科概念,划分出四个跨学科主题,每个主题对应的跨学科概念、驱动性问题与涉及的学科如表1所示。
表1 跨学科主题及其对应的跨学科概念、驱动性问题与涉及学科
根据驱动性问题,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需求,设计了具体可操作的研学活动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延五桂馨香,促沉香小镇”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方案
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由于涉及多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次活动成果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大维度展开评价,研学活动评价如表3所示。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组内成员和教师。个人自评与组内互评主要针对学生在活动期间的真实表现,教师评价则主要侧重于小组的活动成果。全方位、全过程、多主体评价保障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表3 “延五桂馨香,促沉香小镇”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评价表
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思维、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保障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的综合育人效果,在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围绕“核心主题—多学科融合—综合素养”展开,可通过跨学科大概念建立核心主题与研学内容的联结。自上而下的联结过程是,从核心主题出发寻找可联系的跨学科大概念,再依据跨学科大概念设计学科相关的探究问题;自下而上的联结过程是,基于核心主题挖掘可用的研学资源,将其与小主题串联,最后构建概念体系梳理核心主题与跨学科大概念、学科大概念间的关系。
跨学科研学活动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仅由个别学科教师参与难以解答学生提出的综合性问题,不利于真实情境问题的生成与构建。应考虑导学者的专业性与多样性,科任教师、场馆工作人员、公司部门主任等专业人士,以及有亲身体验的学生家长、景区游客等社会人士都可作为导学者共同参与研学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现已纳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且占有一定课时比例。因此,学校应联合各学科,从乡土资源出发挖掘学科融合点,建立适应不同年级学生需求、涵盖多种研究主题的跨学科校本课程体系,以保障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落地,促进学科综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