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笔记走向地理观察报告*

2024-01-15 08:47李新莲
地理教学 2023年22期
关键词:木芙蓉枇杷花色

李新莲

(苏州市立达中学,江苏 苏州 215100)

一、自然笔记:日常的跨学科学习工具

自然笔记可以理解为观察者对自然界中的事件、观察和体验进行的连续性记录。[1]文字和绘画组合是自然笔记最主要的方式。自然笔记适用于大自然的观察,且具有连续性,满足了不同学科对空间和时间维度的自然现象资料获取要求,可作为日常跨学科学习和观察的一种工具。

自然笔记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时间、地点、天气状况以及观察对象,记录的是某一个时刻的现象,因而要尽可能细致地用文字或绘画描述。观察对象可以是植物、动物、河流、太阳高度、月相、温度变化等,也可以是多种事物共同构成的环境,描述时要对观察事物进行辨认和分类,多感官觉察并尽可能细致,日常观察的植物和动物的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自然笔记观察对象描述示例

自然笔记适合学生个人独立进行观察记录,且可操作性较强,但单次的记录对地理学科而言意义不大。以植物为例,地理学关注植物发育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物候现象,[2]以及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差异,或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的植物类型。只有通过一定数量的个体观察汇总才能够反映一定的规律,再进一步转化为地理观察报告。

二、自然笔记进阶观察报告的三种方式

从思维进阶的角度来看,自然笔记主要涉及观察能力,观察报告则需要归纳、推断、分析、设计等高阶思维。观察报告有全面、系统的见解则可以走向论文或者研究报告,如图1所示。对于义务教育学段而言,观察报告适合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范围,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笔记到观察报告有三种做法,即数据化、主题化、项目化。

图1 自然笔记与观察报告的关系图示

1.数据化自然笔记中的要素

学生开始记录自然笔记时,一般目标性不强,记录内容比较广泛,也不可能做到每天记录,时间一长就会觉得没有意义,教师帮助学生找到继续记录的动力就是让学生看到某些潜在的规律。以9到11月的自然笔记为例,以2~3人为一个临时小组,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提炼出近两个月来有关天气的描述和植物落叶期的描述,记录在表格中,综合得出此段时间内本地的自然变化规律。学生会得出他们平时并不关注的结论。以2022年苏州为例,9月天气均大都处于平稳状态,少雨且温暖,风力均处于2~4级;10月气温变化幅度大,有春花秋放的现象;11月天气多变,植物枝叶分三种,即无树叶,有较下垂的红、黄、橙树叶,有全绿且较为干燥的树叶。

这里的自然笔记被看成是原始资料,其中记录着每个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在众多资料中寻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弥补了个人观察的局限性。

2.从自然笔记中寻找适合的观察主题

学生记录自然笔记一段时间后,伴随同伴的分享,他们的记录会更加注重细节,但并不聚焦。教师根据现阶段学生相对关注的现象或事物给定一个主题,再划分任务群,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一个事物,拓展观察的广度,再将这些汇总为一份观察报告。例如,学生在3月中旬自然笔记中提到去外婆家匀枇杷场景“外婆家有十几颗大枇杷树,在我3岁时就种下了,每年枇杷枝头有许多果实,要狠下心把小果实全部摘掉留下大的果实,大人们需要不停的在树上移动,一不小心就会踩空……”恰好校园操场东侧种植了几棵枇杷树,每年5月中旬枇杷开始成熟,教师以“枇杷熟了”为主题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活动。教师跟学生共同讨论将主题细分为八个任务,如表2所示,班级所有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并自主选择其中一个任务进行深入实践。实践之前教师给出相应的活动建议,要求学生以观察报告的形式展示成果。

表2 给定主题下的子任务分解

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和经验,结合查找网络资料、观察记录、动手体验,掌握枇杷成熟的一系列信息。例如,枇杷成熟时间非常短,单个枇杷果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变黄;枇杷成熟时间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较大,在枇杷果实的膨大期,若遇到前期久旱不雨而突然下大雨的情况,果实会因吸收多余的水分产生果皮裂口现象;枇杷膏熬制过程非常讲究火候以及各种物料的比例。持续不间断的有效观察能帮助学生寻找到有意义的主题。

3.从自然笔记的问题中提取项目

当学生关注某一种自然现象并长期观察会产生一些疑惑,如植物的长势为何不同、开花时间为何不同、同种植物花色为何不同等。教师将这些问题进一步放大成一个驱动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观察和讨论,形成一个项目化学习方案。本文以“木芙蓉变色记”项目化学习为例展开论述。

木芙蓉是广泛种植在我国南方地区的落叶小乔木,教师任教的班级门前恰好有几株木芙蓉,学生随时可以近距离观察。9月开学后学生很快注意到木芙蓉进入花蕾期,随着木芙蓉的陆续盛开,3位学生的自然笔记中出现关于花朵颜色的不同描述:(1)木芙蓉花(同一株上)既有粉的也有白的,还有粉白的。花苞像是爆开一样;(2)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木芙蓉依然盛开,部分花朵开始褪色,1/3呈淡粉,2/3呈白色,枯萎后的花朵体积减小,呈深紫色;(3)中午西边的花是粉色的,深深浅浅地密布着,到了下午就变白了。通过这样的描述,教师意识到影响花色改变的因素比较多,在自然笔记的分享中抛出问题:木芙蓉的花色为什么会改变?

基于这个驱动问题,教师引领学生分解成几个子问题:(1)木芙蓉有哪些花色;(2)木芙蓉花色变化具体表现有哪些;(3)影响木芙蓉花色改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4)能否用实验证明这个因素对木芙蓉花色的影响。教师将这些问题组合成三个目标任务,学生自发进行任务分工,如图2所示。有的学生观察一朵花的变化,有的学生则关注不同植株的花色变化,有的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该现象寻找答案。

图2 “木芙蓉变色记”项目式学习流程

木芙蓉花色一日三变,早纯白,午桃红,晚深红。[3]通过观察,学生发现阳光照射和气温变化会影响木芙蓉花色,这些与花青素有关。根据网络资料得知,当植物花青素的碱性浓度增加,花朵会变成蓝色;当植物花青素的酸性浓度增加,花朵会变成红色。木芙蓉的花青素往往是酸性浓度增加,因此其花瓣会由白色转为浅红,逐渐变为深红。[4]网络检索的结果应进一步验证。花青素成为影响木芙蓉变色的关键因素,这个问题又进一步分解为几个子问题:(1)什么是花青素;(2)木芙蓉花青素的含量如何测定;(3)木芙蓉在不同酸碱环境下的花色是怎样的。遗憾的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堂时间,同时缺少有关花青素实验的工具及操作方法,该项目式学习活动仍处于未完成阶段。

该项目式学习的驱动问题与子问题源于学生真实观察,解决真实问题,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学生完成一次项目化学习后,后期的自然笔记有了明显的指向性,如学生观察绣球花时,就特别提到花青素对其花色改变的影响。学生不断实践和思考的动力源于自然笔记对真实世界的记录。

三、地理观察报告:跨学科学习的成果

观察报告可以看作是跨学科学习的成果,是带有一定目的对自然笔记进行的整理和总结,一般包括观察目的、观察过程、观察结论、观察反思四个模块。观察目的通常源于一个主题任务或者一个驱动问题,如不同叶片植物遮阴效果是否一致。观察过程应以时间为顺序展开说明,时间要详细到具体的日期和钟点,内容表述图文并茂。观察结论应以观察内容为论据,表述清晰准确。观察反思涉及到分工合作、主题选择、观察难度、观察手段等多方面内容。观察报告除了传统的文档方式呈现,更推荐结构式且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如图3所示,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观察对象的关键内容,可读性强,增强学生的兴趣。

图3 观察报告举例

观察报告不仅是一种成果形式,还蕴含着学生间的交流、排版布局、信息处理等过程。观察报告的评价应包含制作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评价量规如表3所示。结合具体的主题,该量规可以进一步细化后,作为学生制作观察报告的标准。

表3 观察报告评价量规

猜你喜欢
木芙蓉枇杷花色
枇杷
枇杷
猜猜这是哪张牌?
木芙蓉
枇杷
这些花儿爱变脸
夏月枇杷黄
17个产地木芙蓉叶中芦丁测定
哪种花色是王牌
芙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