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黎
(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30)
自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我国诞生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来,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在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当前,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新格局至关重要,对硬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也持续增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必须与时俱进变革孵化模式,孵化器的功能由以往的重“器”转变为更加重“孵”,从创新创业的“练兵场”优化提升为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等硬科技企业、培育“高精尖”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集中地,推动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对丰富高质量发展内涵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近两年北京、上海等地均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孵化器提质增效,高质量的孵化育成成效成为当前孵化器提质增效的重要目标,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基于培育科技企业是科创孵化载体的根本内涵及核心价值之一,孵化育成更多优质企业成为衡量孵化器高质量孵化育成成效的关键。
科创孵化载体要实现这一核心价值并取得高质量育成成效,必须要瞄准创新创业企业的核心成长需求,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和创新资源连接和整合能力,帮助创业者迈过初创期资金匮乏、成果产业化缓慢、缺乏市场渠道三重风险叠加的“死亡谷”阶段,促进企业快速成长[1]。具体而言,孵化器的专业孵化人才团队、孵化引导基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交流合作活动等创新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资金、信息、共享设施等动态资源配置,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王康等[2]依据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微观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孵化器通过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本、融资约束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进而促进企业创新,增强了在孵企业自身“造血”能力,形成了促进企业创新和成长的长效机制,且国有企业的孵化效果明显优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当前,孵化器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不够、孵化载体连接和整合社会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孵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孵化器孵化育成更多优质企业的瓶颈。
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早期研究方向主要为孵化器的运营模式及机制方面,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孵化绩效评价和孵化器影响企业创新、区域创新等研究方面,如王红卫等[3]、刘广平等[4]、李文博[5]、唐明凤等[6]、花菓[7]、蒋键等[8]从多个角度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营模式及机制进行了研究;王冬冬等[9]、卜祥峰等[10]、刘祯等[11]、许治等[12]、姚晗等[13]、张识宇等[14]、颜振军等[15]基于质性或实证计量模型对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绩效进行定性研究或定量评价;刘彦平等[16]、龚斌[17]则对孵化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此外,王康等[2]、Yang 等[18]、吴建銮[19]、胡玲等[20]部分学者的研究涉及孵化器对在孵企业创新的影响。与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及育成优质企业高度相关的研究较少,其中如蒋键等[21]基于问卷调查分析了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科技孵化育成绩效影响机制,认为孵化育成体系结构和孵化能力对孵化育成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梁海锋等[22]基于国家火炬统计数据,描述性分析了广东省孵化器优质企业培育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认为省级以上孵化器是优质企业的重要培育平台。
综合来看,当前关于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及育成优质企业的影响因素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2021 年,广东省科技厅印发《广东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 年)》,提出加大力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挂牌)企业等优质企业。为进一步丰富孵化器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实证研究,本研究基于广州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2019—2021 年微观调查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的影响因素及孵化效应发挥的作用机制;同时,从孵化器是否为国有性质、专业或综合类型、孵化器级别、孵化器成立年限等4 个异质性特征角度,研究科技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的异质性效应,为进一步优化孵化器资源配置、精准施策以提升孵化育成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孵化器的专业运营能力是决定其孵化能力和孵化效率的关键因素,而拥有专业孵化人才是孵化器专业运营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孵化器专业管理人员方面,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人员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越多,越能够精准助力在孵企业获取匹配性资源。颜振军等[15]构建的孵化器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中,将孵化器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培训人员数和创业导师数3 个指标作为考察孵化器生态位的重要维度;胡玲等[2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孵化机构管理服务人员作为孵化机构与在孵企业之间的对接人,为在孵企业提供资源和专业服务,对在孵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Nareatha[2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孵企业通过与孵化器管理团队的社会互动,可从孵化器网络有效获得商务流程知识,并帮助其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能力加强、销售成本的降低和企业声誉的提升;蒋键等[8]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孵化器缺少专业孵化人员或对孵化人员的培训指导不够,存在孵化器留住专业人员难及孵化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尤其是孵化器的投资管理类专业人员和技术、知识产权类工作人员占比均低于3%。在创业导师方面,刘凤等[24]通过分析归纳国外创业导师研究综述,总结提出创业导师在新企业成长阶段中提升了创业企业绩效,包括销售额和盈利能力增加、市场规模扩大、信息获取等;St-Jean[25]提出创业导师是创业者的业务伙伴和扩展关系网络的关键节点;Sullivan[26]通过研究发现,缺乏创业指导是阻碍创业者成功的重要因素;Ozgen[27]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创业者与其导师联系的密切度与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能力正向显著相关;St-Jean 等[2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业导师能有效增强创业者知识、技能,提出应加强创业孵化人才培训和建立多层次创业导师体系,实施创业导师扩容提质计划,为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专业服务。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a:受专业培训的孵化器从业人员比重与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显著正相关;
H1b:创业导师数与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显著正相关。
设立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是孵化器构建“孵化+投资”运营模式、降低创业者获取资金难度、提高科技企业创业成功率的重要途径。张识宇等[14]将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的数量占比作为评价孵化器孵化育成能力的重要指标。李涛[29]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为初创企业股权投资、提供创新创业孵化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优化融资结构,从而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Greve[30]认为孵化基金降低了在孵企业创新风险与运营成本,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带来更多创新产出,为创业企业开展运营活动及战略变革提供了重要保障。卜祥峰等[10]认为当前孵化器普遍存在科技金融平台支持力度不够、投融资覆盖率低等问题,应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机制,对入孵企业实施分阶段融资模式,提升创新创业金融支撑[31]。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数占比与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显著正相关。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塑造科技孵化载体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1]。依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32]。科技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专业孵化器需具备专业技术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或中试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在孵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产品试制、检验检测、小试中试等技术服务,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有重要意义。雷宇等[33]认为孵化器内的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由于前期投入较高、整体数量较少,资源分散、不成规模,但建好用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助于为企业增加高质量共性技术供给,规避技术风险、缩短项目研发周期,加速初创企业快速成长[34]。孔令夷[35]认为科创孵化载体建设或引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利于将创新链与产业链同时导入载体,疏通二者融合的痛点、堵点、卡点,补齐产业创新链关键节点,加速载体内企业的科研潜力变现,对提升在孵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李顺利等[1]认为科技孵化载体内缺乏开放性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一方面会减少载体内企业获得便捷高效的技术研发、技术专业及成果市场化的机会,同时也会减少载体内企业间的知识技术成果正向溢出效应,降低载体对研发密集型科技企业的吸引力。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3: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资金投入与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显著正相关。
资源和信息是在孵企业创新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李振华等[36-37]研究认为孵化器通过提供在孵企业与外部相关主体交流合作的环境,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资源交换平台,促进网络聚集效应充分发挥,弥补在孵企业自身资源不足,是创业孵化过程最有效的驱动力。孵化器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是在孵企业相互交流联系的重要媒介。在孵企业借助孵化器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等交流联系媒介,可快速、准确地获取各类市场需求信息,并从中发掘新需求、新突破,以辅助科学决策;通过获取管理与营销知识,实现企业的有效运作和技术创新的高效开展,快速处理技术成果商业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Hansen 等[38]的研究表明,强有力的社会交互和联系对在孵企业在交换信息、识别商业机会、分享和交换资源方面是有益和富有成效的。Collinson 等[39]认为相比资金限制来说,小型的初创企业更受制于知识的缺乏,从而导致创业的失败,在孵企业从孵化网络中获取的知识越多越容易存活。刘红丽等[40]通过实证研究后提出在孵企业可通过积极参加孵化器举办的创业辅导和培训,多渠道取得中介机构的咨询服务提升其社会资本以促进在孵企业知识获取和创业绩效。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4a: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场次与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显著正相关;
H4b:平均每家在孵企业拥有的中介机构数量与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显著正相关。
针对以上提出的假设,从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供给视角,基于孵化载体的根本内涵以及影响其孵化育成成效的人、财、物供给关键三要素,综合考虑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服务人才、孵化基金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对接服务等多个因素,以及孵化器异质性特征的可能影响,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如下:
研究数据来源于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实施的“火炬统计调查信息系统”中科技企业孵化器年度统计调查数据1)。该数据作为国家法定年报调查数据具有权威性,样本全面、指标信息丰富,可信度较高。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近年来加快推动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全市4 年累计新增国家级孵化器居全国第一,国家级绩效评价优秀获奖率达44%,相继孵化出微信、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优秀科技企业,以及获2022 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云舟生物科技(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市2023 年第一家上市企业广州凌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2022 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获前三等奖的企业共72 家,其中57 家来自孵化载体,占比近八成;广州市独角兽、未来独角兽、“高精尖”、种子独角兽企业榜单中,77 家来自孵化载体,占比近四成;2022 年,广州市有10 家孵化企业上市,占全市上市企业的50%、占广州市科创板上市企业100%。由此可见,广州市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较为完善,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2018 年9 月,广州市科技部门印发《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后补助试行办法》,实施科技孵化器认定奖励和评价奖励后补助方式,引导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力促孵化育成更多优秀科技企业。通过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发现,广州有252 家孵化器可获取连续3 年数据,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同时为深入研究该政策实施以来的成效,且考虑到本研究选用的平衡面板分析模型,因此选取2019—2021 年252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数据作为分析样本,3 年共计756 个样本。
除了设置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及确定6 个核心解释变量以外,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类型、级别等可能影响到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的异质性因素进行了控制,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名称和定义
从表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看出,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和毕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孵化器企业总量比重均值为3.56%,毕业企业中累计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占累计毕业企业数量比重均值为5.59%,获社会投融资企业数量占在孵企业数量比重均值为6.86%,孵化器管理人员中受专业训练人员占比均值为60.46%,各孵化器拥有创业导师数量以及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次数差异较大,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数量占比均值为3.56%,孵化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强度均值为7.31%。
表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见表3),除平均每家在孵企业拥有的孵化器签约中介机构数量这一解释变量之外,其他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为此本研究进一步开展多元回归分析,以更为准确验证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具体作用关系。
表3 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回归之前,各变量均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面板数据具有平稳性。运用 Stata 15.1 软件采用迭代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P=0.05 的显著度水平下,孵化器管理人员中受专业训练人员占比、创业导师数量、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数量占比、孵化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强度、孵化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场次5 个因素对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加入科技企业孵化器异质性控制变量后,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数量占比、孵化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强度、孵化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场次3 个因素对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仍然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滞后1 阶(YL1)和滞后2 阶(YL2)的因变量均对因变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成效确实存在显著时间滞后效应;在考虑因变量的2 阶滞后效应后,孵化器管理人员中受专业训练人员占比、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数量占比、孵化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强度、孵化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场次4 个因素中,部分因素的影响系数变小,但是对因变量仍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作用关系;而控制因变量的2 阶滞后效应后,在孵化器专业服务人才队伍方面,孵化器管理人员中受专业训练人员占比每增加1%,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提高0.003,H1a得到验证;创业导师数量对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无显著影响,H1b被否证;在孵化引导基金投入方面,孵化器的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数量占比每提高1%,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提高0.012,H2得到验证;在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孵化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强度每提高1%,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提高0.005,H3得到验证;在孵化器的信息连接及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孵化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场次每增加1 个场次,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提高0.006,H4a得到验证;平均每家在孵企业拥有的孵化器签约中介机构数量对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无显著影响,假设H4b被否证。
表4 变量回归分析结果
为检验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将衡量因变量高质量孵化成效的具体指标“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替换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内优质企业数量(Y#)”后开展稳健性检验。通过上述迭代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 所示,核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及显著性均一致,表明以上回归分析结果可靠。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
当前,推动孵化育成体系由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持续优化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基于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统计年报数据,实证检验了人、财、物供给及资源链接等服务对科技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的影响,发现孵化器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孵化引导基金投入、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场次对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首先,孵化器中受过专业训练人才队伍规模越壮大,越能促进高质量孵化成效的提升,这表明扩充高水平的孵化人才队伍能够促进孵化器输出高价值的孵化服务,为孵化育成优质企业、实现高质量孵化成效提供人才支撑。其次,孵化器设立的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数量占比的提高对高质量孵化成效有显著促进作用,这表明孵化器“孵化+投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增强了孵化器金融功能,通过增强科技投融资供给促进实现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再有,孵化器加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建设促进了提高孵化成效,这表明孵化器通过公共技术平台为在孵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验证熟化、样机样品开发、产品试制等服务,通过推进在孵企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了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最后,孵化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训和路演场次越多,越能促进孵化成效的提升,这表明孵化器通过提升信息连接及资源整合能力,畅通了在孵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协作渠道,进而提升了孵化成效。
5.2.1 加大孵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孵化器管理人员中受专业训练人员占比对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与胡玲等[20]、Nareatha 等[23]早前的研究结果一致。2023 年6 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孵化人才培育行动,引进国际一流孵化人才,集聚培养专业孵化人才,助力高成长科技企业孵化育成。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五部门近期印发《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 年)》,以孕育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为目标,提出实施孵化人才培育工程。可见,高层次、专业孵化人才是孵化器实现高质量孵化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本研究样本来看,孵化器管理人员中受专业训练人员占比从2019 年的57.85%提高到2021 年的61.14%,专业孵化人才队伍规模持续壮大,但仍面临专业孵化人才层次较低、专业培训渠道有限等问题。由此,建议广州市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经验做法,在孵化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培训等方面分层次、分类别给予支持,构建孵化器人才支持体系。在高层次孵化人才引进方面,引导有经验的硬科技投资人、资深产业服务专家、优秀连续创业者等跨界进入孵化行业,将具有科学家思维、工程师技能、产业链资源的高端孵化人才纳入全市科技人才支持体系,让他们享受相关政策和服务;在人才培育培训方面,鼓励高质量孵化器与高校院所等共同探索“学科+孵化”联合孵化新模式,打造创业孵化等人才培育基地,通过开展孵化科技管理人才职业培育、持续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中创业导师数量对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无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目前存在同一创业导师同时受聘服务于多个孵化器的情况,孵化器的导师队伍规模有待增加;同时,创业导师主要通过集体讲课培训的方式辅导在孵企业,不能满足在孵企业差异化、精细化的辅导需求,创业导师与在孵企业之间缺失有效良性互动、供需互补。由此建议,通过政府创新券补贴方式促进在孵企业购买创业导师“一对一”的辅导、咨询,提供精细化、陪伴式的辅导服务,充分发挥创业导师的指导作用。
5.2.2 引导孵化基金加大投资
本研究实证发现,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的数量占比与孵化器高质量孵化成效呈显著正相关。孵化器作为在孵企业的管理机构,对在孵企业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在挖掘并投资潜力企业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孵化器设立或联合设立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可有效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流向高质量科技成果,流入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前移,助推成果转化项目加快转化发展,推进耐心资本扩增和良性循环,实现科研公益资助与硬科技创业投资的有效衔接。本研究的样本中,2019—2021 年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的数量占比基本在3%~4%左右,投资在孵企业的比重偏低。由此建议,强化孵化器投孵联动和科技金融产品供给,切实解决在孵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方面,鼓励高质量孵化器联动市级科创母基金,设立早期硬科技投资种子基金和概念验证基金,加快孵化基金登记注册,政府投资部分产生的超额收益可予以孵化器一定让渡;另一方面,在大幅推进孵化基金设立的同时,引导孵化器加强与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强化孵化器对在孵企业的上市培育对接服务。
5.2.3 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共专业技术平台
本研究结果显示,孵化器对内部公共专业技术平台建设投资强度与高质量孵化成效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支持孵化器搭建一流的开放式技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能够为在孵企业提供高水平技术筛选、工业设计、供应链和产业链资源链接、技术资产增值等专业服务,促进优质潜力企业快速成长。当前,国内城市针对孵化器的扶持政策多以支持孵化器认定或评定奖励资金为主,政策导向偏向普惠式,这在孵化器建设初期和中期有一定引导激励作用,但对标杆型和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来说缺乏针对性和精准度。本研究的样本中,2021年度孵化器投资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总额共计47.41亿元,投资额度占孵化器当年总收入的6%左右,且在2019—2022 年间均维持这个水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塑造科技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投资强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但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创办的孵化器数量占主导地位,而民营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能导致其缺乏动力将自有资金先行投入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由此建议,应遵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把对孵化器的有限财政扶持资金用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个“刀刃”上。在扶持方式上,坚持市场化导向引导孵化器利用自有资金或联合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壮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量规模,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为在孵企业发展提供完整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5.2.4 畅通信息沟通和资源对接渠道
孵化器通过组织举办创新创业活动,为资源、信息有效交流对接提供媒介,促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机构、企业与创业导师之间实现有效合作,从而促进在孵企业实现知识获取,提升创业绩效。本研究的样本中,平均每家孵化器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场次近19 场,据调研和专家咨询,孵化器举办的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和内容多样,包括沟通洽谈、路演分享、展览展示、技能培训、政策宣贯等,部分高质量孵化器还通过组织“啤酒节”“养成讲堂”等营造特有生活文化氛围,增强在孵企业从业人员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创新创业奠定良好文化基础。由此建议,应对孵化器当年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绩效考核和事后补贴,引导孵化器充分发挥信息沟通和资源链接桥梁作用,增强在孵企业黏连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生态;同时,孵化器应针对在孵企业成长的实际需求,做好在孵企业中介服务需求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引导孵化器导入更多优质中介服务机构资源,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更好发挥签约中介服务机构作用。
注释:1)如无特别说明,文中数据均是笔者根据2019—2021 年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年度统计调查相关数据整理分析所得。